中医健康网

长脓包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长脓包)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挤破痘痘长出拳头大脓包 险丧命

来源:江苏新闻

常州王先生有糖尿病史,近日,他随手挤掉脖子后面一颗痘痘,结果该部位越肿越大,并伴有头痛不适,被确诊"酮症酸中毒"。医生介绍,糖尿病患者抗感染能力较低,挤痘痘后易引发感染。王先生感染部位已形成脓浆,如不治疗或导致昏迷、甚至死亡。还敢乱挤吗?

“老糖友”肚子溃烂流脓,原因竟跟胰岛素针头有关,这个错误不少患者在犯……

极目新闻记者 郑晶晶

通讯员 刘姗姗

为了图省事,67岁的赵婆婆注射胰岛素时经常不换针头,有时候一个针头能用一两个月。最近,她不仅血糖升高,肚子也溃烂流脓久不愈合,就医后才知道,原是重复使用胰岛素针头惹出大祸。

汉口市民赵婆婆今年67岁,有十余年糖尿病史。3年前,她开始自己注射胰岛素,血糖控制得还不错。医生叮嘱过她,每次注射完胰岛素都应更换新针头。一开始她还能执行,时间一长,她看每次用完的针头都挺好的,而且都是自己一个人使用,觉得扔了怪可惜的。为了节约费用和方便,赵婆婆一个针头反复注射多次,有时一个针头可用长达一两个月,直到疼痛不能忍受才换掉。

医院专门制作温馨提示贴纸,提示每次注射需换新针头

两个多月前,赵婆婆在注射胰岛素时,突然发现肚皮上有一小硬结,又红又肿,当时并没有太在意。可后来,她肚子上的硬结不断变大,周围皮肤红肿,并且开始溃烂化脓,一直没办法愈合,她这才赶紧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就诊。 经检查,赵婆婆的肚皮严重感染,血糖也升高不少,内分泌科医生切开腹腔硬结后有大量脓液流出。内分泌科专家为赵婆婆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给予了降糖、清创及抗感染等对症治疗。为了加强宣教,内分泌科护士长汪娟还专门制作了温馨提示贴纸,在给患者发放胰岛素针头时贴在上面,并现场讲解注射胰岛素的正确使用方法。26日,极目新闻记者得知,赵婆婆康复状况良好。

“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时重复使用了针头,平时消毒也不到位,导致皮下软组织发炎。由于没及时治疗,造成感染加重。由于糖尿病人本身抵抗力低,如果再出现感染,伤口就很难愈合。”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张旭艳表示。她介绍,虽然医护人员会反复跟糖尿病患者强调注射胰岛素时一定要注意“一针一换”,但仍有超3成患者为节约费用或省事等,重复使用一次性针头。专家提醒,重复使用胰岛素针头危害很多,由于针头比较细,多次使用针头会变形,容易引起注射部位的疼痛,甚至在注射过程中容易导致针头折断体内;针头重复使用,不进行注射部位轮换,易导致皮下脂肪组织增生,长出硬结,不仅不利于胰岛素充分吸收,使血糖波动过大,还会增加感染机会。她建议糖友,在注射胰岛素前应将双手洗净,用酒精对注射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每次注射完毕,需要换个新的针头,不要反复注射在同一个部位,并且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35岁大哥身患糖尿病7年不忌口,脖子长出碗大脓肿!

小疖肿摇身一变大溃烂,流脓不止如泄洪

王哥今年35岁,年纪轻轻,却已经是个有7年糖尿病史的“老糖人”了。

糖尿病听上去可怕,却没吓住王哥,他照样该吃吃该喝喝,完全不在意,面对家人的关心,他也是草草应付了事——

“现在人吃那么好,得个糖尿病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看我,这么多年过来,也没出什么大事啊!”

王哥语气满是不在乎,一副掌握全局的自得神色,看着他的样子,王哥家人也不好开口再劝,无奈之下,只好任由他去。

可让王哥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体内正在酝酿一股巨大的“风暴”。

这天早上,王哥起床洗漱,突然摸到自己的脖子后面长了几个小包包,圆鼓鼓的,里面窝了一包脓液,摁下去还有点痛。

王哥靠着镜子和手机一看,像是几个“火疖子”,问题不大,于是也没太在意。

日子一天天过去,“火疖子”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平常手闲下来时,王哥总是忍不住摸上一摸,可摸着摸着,却摸出不对劲了,这“火疖子”似乎越摸越大,从原来的黄豆大小,渐渐成了杏核大小,还越长越多了!

心大的王哥给脖子抹了点药,便没再管它,又过了几天,原本的小脓包早已“野蛮生长”,远远超出了王哥的意料——

碗大的脓肿扎根在他的脖子上,脓液滴滴答答,溃烂黑紫一片,后颈像是一截被蛀虫啃蚀了大半的老树桩!

这该怎么办?这下王哥彻底吓坏了,可这脓肿不仅是表面看着吓人,不知所措的他还没来得及去医院,就两眼一黑,晕倒在了家里,不省人事……

疖肿扎堆融合酿大祸,感染失控险丧命

王哥是幸运的,晕倒后不久,他就被家人发现,送往了深圳市人民医院就诊。

经过检查,脓肿的真面目终于水落石出——

巨大痈。

痈是一种累及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由多个相邻的毛囊深在感染或聚集的疖组成,好发于颈、背部、臀部和大腿等皮肤厚韧处,常见于糖尿病、肥胖等患者。

疖是毛囊和毛囊周围的细菌感染,又称疖肿,俗称“火疖子”,多由皮肤毛囊附着的表皮葡萄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会迅速繁殖侵入毛囊,好发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颈、面部、背部、腋下、腹股沟、会阴和小腿。

简单来说,王哥后颈的疖因为拖着没治,玩起了“合成大西瓜”,由几个小的脓包,融合而成了一个大脓包,烂在了脖子上。

而王哥时常摸一摸的动作,更是将手上的细菌亲自送进了脓肿处,为敌方细菌补充了“兵力”。

在这接二连三的“作死”行为加持下,王哥被巨大痈一举击沉,由于感染严重,甚至出现了脓毒性休克,一个不慎,就有生命危险!

好在入院后,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主任医师熊兵立即为王哥切开了脓肿,进行了负压治疗,之后又完成了4次清创手术,总算控制住了感染。接下来,王哥还要继续进行清创、抗感染,等到脓腔愈合、血糖稳定后,才能恢复出院。

甜到“发虚”扛不住,控糖绝不能掉以轻心

小小的一个疖,为啥有这么大的破坏力,直接把王哥的大半个脖子都“腐蚀”了呢?

除了王哥亲自送上的“助攻”外,关键原因在于,王哥早就“虚”透了。

患上糖尿病的7年来,王哥从来没对控制血糖上过心,他的血管神经在高糖环境的侵蚀腐化之下,早已是外强中干,轻轻一碰,就能碎成一地渣。

高糖的危害还不止于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进而会导致血管硬化、狭窄,血液中的营养渐渐无法顺利供应全身,“饿”极了的组织器官既没有力气防御,也没有力气修复,细菌一打进来,只能缴械投降,连战后重建都做不到。因此,糖尿病人格外容易惹上感染并引起并发症,伤口愈合也更加困难。

哪怕只是黄豆大小的疖,对于糖尿病人而言,都有可能进展为严重感染。积极控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提高免疫力,才能从源头对付细菌感染!

想要尽早制服TA,以下几点要记牢

不管是抵抗力低下的糖尿病人,还是既往身体健康的普通人,如果对身上小小的不适处理不当,都可能造成大麻烦,与其等到症状严重之后懊悔不已,不如在早期就做好预防、科学处理。

当皮肤只是冒出小疖肿时,能做的有——

1.每天温水热敷三到四次,每次敷上几分钟;

2.正确使用外用药膏治疗,用敷料保护脓肿位置;

3.注意手部与脓肿位置周围皮肤的干净卫生;

4.如果有流脓,及时清洁和消毒;

5.千万不要擅自挤破脓肿。

一旦疖肿变大、疼痛异常,那就不是自行在家就能解决的了,这时应尽快前往正规的医疗机构,请医生进行排脓引流处理。

早期的疖肿不算什么大问题,但防患于未然是最好不过的,要想预防疖肿,能做的有——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洗澡,保持皮肤清洁,特别是在出汗较多时,如夏季或运动后,更要注意保持皮肤干爽,避免油脂堆积;

2.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饮食营养均衡,适度运动,保持心情愉悦;

3.避免被传染:不要和疖肿患者或葡萄球菌感染者共用床上用品、毛巾、面巾和衣物,经常彻底清洗床上用品和毛巾,并做好消毒工作。

来源 丨 晶报APP

记者:黄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