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不发烧(糖尿病不是发烧是发热)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不疼不痒的,到底有多可怕,您看完就知道啦

有人说糖尿病不是病,不疼不痒的,该咋吃咋吃,今天本文就告诉你,糖尿病到底有多可怕。

1.糖尿病伤眼睛

没有糖尿病,就没有糖尿病眼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初期,我们称之为非增殖型视网膜病变,通过眼底照相来发现,表现为眼底的点状出血、微血管瘤(即眼底血管出现小的突起)、脂肪滴从血管内渗出(所谓硬性渗出)、视神经组织变性(眼底出现棉絮状斑块即所谓软性渗出)。

如果这些病变范围很小、程度很轻且不发生在眼底的关键部位,这个阶段的病变尚不可怕,还不会对生活带来不便和痛苦。

如果听之任之,眼底病变就进入了前增殖阶段,这时还可能引发大面积的眼底出血,影响视物,需要使用激光来把出血的血管“焊住”,制止出血。

如果病变进一步发展,新生血管在糖尿病的“滋养”下疯狂生长,新生血管比较脆弱,容易出血,这就是我们感觉的小蚊子飞(飞蚊症)、头发丝在飘的感觉;

病情进一步发展,新生血管抢占了眼睛的很多“地盘”,那“心灵的窗户”就可能彻底关上了,从此进入暗黑世界——失明。

2.糖尿病伤肾

肾脏和眼睛是一条战线的“两兄弟”,眼睛“战事”吃紧,肾脏基本也会“中枪”。

从概率上说,总体上糖尿病患者的眼底病变的患病率是1/3左右,肾病病变的患病率是1/4左右。医生会根据小便和抽血化验肾功来看看肾脏的问题有多严重,所以病友们平时不能只关注血糖,还要低头看看尿。

  •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阶段,血糖控制至关重要。

  • 良好的长期的血糖控制可以放慢肾脏损害的脚步;

  • 如果进一步发展,尿里会出现本不该出现的东西——尿蛋白,这时仅控制血糖就不够了,还要借助于一种降压药物来帮忙,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普利”家族)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厄贝沙坦、缬沙坦、氯沙坦、替米沙坦等“沙坦”家族)。

  • 这时还要关注血压和血脂等问题,一样不管都不行。肾脏如同清洁工,清除每天身体产生出的垃圾和废料,肾病进展到最后,肾脏未老先衰,不能再完成它的使命了,于是垃圾和废料随处堆积,严重影响身体健康,这时只能借助透析的办法,将污染身体的垃圾和废料清除出去。

透析花钱是必须的,同时透析需要每周2~3次,每次透析需要4~6小时,加上路上的时间、等候的时间,基本上一天的时间就搭进去了,工作和生活都要以透析为中心,为透析让路。

3.糖尿病伤血管

血液流经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受到高血糖的腐蚀。心脏和血管实现了血液的管道运输,接触高血糖的机会最大,而且总是最先接触到高血糖。

因此,心脏和血管常会遭受高血糖的攻击,出现问题,如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冠心病。

给脑部供血的血管出现病变,就会发生脑卒中等。

心脏、血管是红色的生命线,是重点保护对象,“深居内宫”、“护卫重重”,所以早期的病变只能依靠检查来发现,如果哪一天血管堵住了,或是破裂了,感觉到心痛、头痛,那病变往往已经很严重了,即便经过积极治疗,也会留下后遗症,甚至丢了性命。

4.糖尿病伤神经

神经在身体中扮演着“上传下达”的角色。

高血糖一样会腐蚀神经,上传下达就会出现问题,这就如同电缆线外的绝缘皮或是保护套被腐蚀,铜线直接外露,线路易发生跑电和短路一般。

手足麻木、感觉虫蚁爬、烧灼感、疼痛、半夜腹泻、便秘、吃不下饭等,背后的嫌疑犯可能都是神经病变。神经病变无论病情轻重,治疗前提都是把血糖控制好,减少每日血糖的大起大落。

否则采取任何好的办法都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神经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借助于药物治疗,如甲钴胺、依帕司他、硫辛酸等。

症状严重的神经病变,其治疗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工作过程,糖友切记不要轻言放弃。

5.糖尿病会伤脚

高血糖会让神经、血管受伤。

  • 神经受伤,脚的感觉减退,外界很多危险的信号脚全然不知,因此会发生脚磨破了不知道、烫伤了不知道等情况。

  • 再加上血管受伤,血供不好,受伤的脚就会长期长不好,处理不好的话,甚至一个小小的伤口就可能导致失去一条腿。

6.糖尿病会伤口腔

糖尿病容易引发口腔疾病。

  • 糖尿病患者的唾液量减少、唾液内的葡萄糖增多,易引起细菌在口腔里“安营扎寨”,导致口腔黏膜发炎,黏膜触痛、烧灼痛,味觉出问题等;

  • 细菌在牙齿上“大显身手”,导致龋齿问题;

  • 细菌波及到牙周组织,会出现牙龈肿痛、牙周脓肿等问题;

  • 口腔的邻居常常也会受到牵连,出现颌骨、颌骨周围的感染;

  • 口腔内的反复感染还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长期发烧。

此外,糖友还容易出现牙槽骨骨质疏松、牙齿松动过早脱落等口腔问题。

7.糖尿病会伤皮肤

糖尿病还有一个特有的皮肤病——糖尿病性大疱,常常发生在四肢,为花生米大小、清澈透明的水疱,不痛也不痒。

皮肤病变都是因为血糖长期控制不好,皮肤神经和血管受到波及所致。

8.糖尿病会伤耳朵

耳朵的神经、血管也很容易受到伤害,如听神经因缺血缺氧发生老化,出现听力过早衰退,早期还可表现为耳鸣、眩晕、耳部胀满感,甚至发生耳聋。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较低,易导致外耳道炎,炎症往里发展,会引发中耳乳突炎,甚至导致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9.糖尿病会伤神

  • 有些糖尿病患者身体没被糖尿病打垮,但是精神却先被糖尿病打垮了,抑郁了。糖尿病医药花费是个不小的开支,久而久之经济负担加重,有些患者就出现了自责心理,情绪低落。

  • 糖尿病出现了并发症以后,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很多人会产生悲观情绪,不愿与人交往。

好好的一个人,因为糖尿病变得越来越不可理喻。

10.糖尿病会伤骨头

在糖尿病群体中,约有1/2的患者伴有骨密度降低,近1/3的患者确诊有骨质疏松。

胰岛素不足,直接导致体内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蛋白质分解增多。蛋白质是构成骨架的基本物质,蛋白质减少使得钙、磷不能在骨骼中沉积,造成骨质疏松。缺钙的骨骼如同没有钢筋的墙面,很容易垮掉。

因此,病程较长的糖友,平时要注意预防骨质疏松,定期查血钙、尿钙。

可见,糖尿病真的很可怕,怎么办呢?唯有好好配合医生治疗。

作者:田建卿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长期不发烧的人,实际上免疫力差,更容易患癌吗?涨知识了

医生:长期不发烧的人,免疫力低下,更容易患癌吗?

其实,关于这种说法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说了,今天,咱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01

首先,体温多少才算发烧呢?

发热的温度是指体温超过37.3℃,说明处于发热状态,正常体温在36.5-37.3℃之间,37.3℃以上为发热。

按程度可分为低热、中热、高热、超热,37.3-38度为低热,38.1-39度为中热,39度为1-41度为高热,41度以上为超热,建议体温在38.5℃以下,尽量采用物理降温,可以改善孩子的状态,同时也不会让孩子发烧过于频繁。

如果体温超过38.5℃,孩子的新陈代谢会加快,孩子可能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部分孩子可能出现热性惊厥。

所以这个时候除了物理降温,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药物降温,无论物理降温还是药物降温,都只能缓解发烧本身,如果不能去除发热的原因,就会反复发热,所以除了退烧,还要积极寻找发烧的原因,然后对症治疗。

02

长期不发烧的人,实际上免疫力差,更容易患癌吗?

回到最初的问题:长期不发烧的人是不是免疫力差,更容易得癌症?

首先,长时间不发烧≠免疫力低,反之,长期不发热说明免疫力良好,细菌和病毒入侵人体时被免疫系统制服,没有机会触发发热机制,或者还有一种可能,这样的人比较注意保护自己,细菌病毒入侵的机会很少,所以很少发烧。

其次,有研究发现,发烧可能有助于对抗肿瘤。

德国研究团队在PNAS发表的研究表明,发热可以增强CD8 效应T细胞的线粒体质量和代谢活性,提高线粒体翻译能力,最终达到增强抗肿瘤能力的效果。

不过,研究人员也指出,发烧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还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都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发烧。所以发烧和癌症没有必然的关系。

很多人之所以会产生“长期不发烧更容易得癌症”的错觉,可能与一种叫作“幸存者偏差”的心理现象有关。也就是说,你只关注了这种特殊情况,并记在心里,却不知道那些经常发烧的人的癌症情况是怎样的。

03

提醒:癌症报到,身体或会给你6个信号

1:持续咳嗽

持续咳嗽只是支气管炎或鼻窦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征兆。出现血性唾液,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癌症的征兆。唾液中有少量血液,这是颈部和头部肺癌的征兆。咳嗽带血超过一个月应立即治疗。

2:便血

便血是炎症性肠病的表现。在某些情况下,这是结肠癌的特征。肿瘤会引起消化道压力。痔疮溃疡反复发作导致出血。即使很常见,也很难排除是癌症。你应该去医院检查。

3:尿液变化

尿液颜色、次数、气味突然变化,可能是膀胱癌的征兆。出现膀胱功能改变或尿量减少、尿路感染或前列腺肥大等症状应立即检查。

4:吞咽困难

慢性烧心或吞咽困难,可能是癌症的征兆,食管炎是一种以烧心和胃酸为特征的疾病,少数情况下会发展成食管癌。主要特征是吞咽固体食物困难,可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

5:持续性头痛

并伴有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需警惕颅内占位的可能,不能排除恶性病变。

6:原因不明的较长时间的体重减轻或发热

恶性肿瘤的生长需要消耗人体自身大量营养,引起体重减轻。同时,癌细胞分泌的癌性物质常常会导致人体发热。原因不明的长时间体重减轻和发热常常是恶性肿瘤的表现。

举报/反馈

没发烧不咳嗽,一查双肺都白了,这和原始毒株有关吗?“肺也要咳出来了”要拍CT吗?

在这个就医高峰的寒冬

“白肺”逐渐成为众人议论的热词

频频登上微博热搜

有人感染后不烧也不咳嗽

双肺却已经白化

近日,武汉70多岁的吴婆婆被查出感染了新冠,不过,老人病情似乎并不严重。

可四五天后,吴婆婆突然出现神志不清症状。家人还以为老人心脏病犯了,经送医检查,老人的血氧只有七十多,CT胸片情况更是惨不忍睹:双肺都已经白化!

武汉第四医院心内科主任成忠实介绍,正常人的CT,肺部都是黑色,可吴婆婆送来后双肺都已经白化,缺氧非常严重,几天高流量氧治疗效果都不好,一度要上呼吸机。

像吴婆婆这样,没高烧,不咳嗽,但最终严重肺部感染而出现生命危险的情况,在医院里并不罕见。

成忠介绍,这是一些老人感染新冠后的典型症状。这种现象可以称为“沉默性缺氧”,外表看起来毫无波澜,其实已经非常危险了。

这些患者主要表现为食欲差一点,嗜睡、整个人反应比较迟钝,但一查血氧饱和度只有六七十,肺部缺氧表现非常明显。

昨天下午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

新闻发布会上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

形成白肺的原因

针对相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首先可以明确回答现在出现的所谓的“白肺”,与武汉当时的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是没有关系的,并且当前的流行优势毒株仍然是奥密克戎毒株。

她表示,“白肺”是肺部影像学表现的一个口语化的描述。“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肺部是由肺泡来组成的,肺泡里边是充满了空气的,进行CT或者是X线检查的时候,射线穿过肺泡的时候,它的影像表现应该是黑色的区域,但是当肺泡里边出现炎症和感染有渗出液和炎性细胞的时候,肺泡就被这些渗出液或者炎性细胞所填充,射线就穿不透,在影像学的表现上就出现了白色的区域,白色区域反映出来的是渗出物的影像学的表现,并不是说肺脏的组织和实体变成了白色。”

焦雅辉表示,随着渗出液的吸收、炎症的消退,“白肺”的表现也会逐渐消退,就是说肺部的影像学表现会回到正常的黑色区域,而且并不是只要肺部出现了炎症就都叫“白肺”,“白肺”实际上应该是一个比较严重的肺炎表现。

那么这一类的患者在临床上,尤其在现在的这一波疫情当中,主要是高龄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但是这样的患者出现白肺这样严重的情况占比是非常低的。

焦雅辉说,注意到现在网络上大家说的“白肺”,有的不是真正的“白肺”,有的也没有达到一个很严重的程度。多个病原体都可以引发肺部的炎症,严重的时候都可以出现白肺的这样的一个影像学的表现。在治疗上来讲,现在是有成熟的专家共识和治疗的方案,经过治疗,“白肺”的患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可以好转的。

2020年的病毒株又来了?

武汉疾控回应

武汉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所长杨小兵介绍,武汉市常年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和武汉儿童医院两个哨点医院采样监测,每周一次,每次20份咽拭子样本。12月中旬开始增加到每次40份,本周又增加了金银潭医院为采样哨点医院。监测数据显示,现阶段武汉市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仍然是BA.5.2。从10月份至今,在采集的样本中检测到的病毒全部是BA.5.2变异毒株,没有发现其他型别毒株。

受寒冷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本次疫情中,病毒感染后很多人都出现了症状,主要是发热、咳嗽、肌肉酸痛、咽干、鼻塞、腹泻等,上呼吸道症状明显。也有出现肺部炎症的情况,但相对患病的人数来说,出现肺部炎症的比例比较小。

国家卫生健康委12月26日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将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杨小兵介绍,目前我国法定传染病共有40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7种,丙类传染病11种。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甲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间限制,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乙类传染病包括新冠、非典、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要求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

经过3年的变化,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特征也演变为以发热、头痛、咽痛、咳嗽这类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肺炎已不是主要症状,造成的健康危害也已经明显降低。但是,要引起注意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仍然是引起肺部炎症的病原体之一。如果感染后较长时间没有恢复,并出现咳嗽、发热、胸闷等加重情况,要及时就医就诊,防止演变为重症。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呼吸监护室副主任医师张黎

湖北省武汉市第五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龚子龙

就“白肺”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张黎表示,造成白肺的原因有两个:肺部本身感染,或者身体其他部位感染引发人体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人体正常生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但是免疫细胞不仅会杀死病毒,也会对自身脏器造成创伤,从而造成“白肺”现象。

龚子龙也提醒大家,特别要注意“沉默性缺氧”,即“快乐性缺氧病”的发生。患者没有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但事实上肺部已经严重缺氧了,这种现象多发于老年人。他建议,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和老年人,家中应该常备一个“血氧仪”,及时监测氧饱和度,一旦发现静息状态下的血氧饱和度低于93%,应该及时就医。

至于新冠会否导致白肺,两位专家认为,新冠的确会对人肺部造成影响,但是造成白肺的概率不是很高。

新冠导致白肺吗?

记者:导致白肺的原因是什么?

龚子龙(湖北省武汉市第五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白肺”一般是指重症肺炎患者在X光检查下的表现,肺部显影呈一大片的白色状而得名。形成白肺一般都预示着肺部有被炎症所浸润。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呼吸不畅。白肺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是比较低的,会导致严重缺氧的结果;主要由肺部细菌感染或人体炎症反应所致。

张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监护室副主任医师):造成白肺的原因有两个:肺部本身感染,或者身体其他部位感染引发人体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人体正常生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但是免疫细胞不仅会杀死病毒,也会对自身脏器造成创伤,从而造成“白肺”现象。具体来说,人体内的炎症因子大量渗出后,会导致肝、肾、肺等血供丰富的脏器受损,最主要是表现为肺泡上皮的细胞,以及肺泡间隔的毛细血管内皮受损,这又会导致在毛细血管内的某些组织间液大量渗漏,导致肺水肿,还有一部分组织间液会直接渗透到肺泡里,形成肺透明膜的改变,从而导致白肺的发生。

记者:为什么近期白肺患者逐渐增多?是新冠导致的吗?

龚子龙:新冠和肺炎,甚至白肺之间的因果关系,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答案,但是从现象来说,新冠病毒确实会对患者肺部造成影响,我前段时间参加某个全国会议,各地专家也在讨论这个话题。

就我接触下来,大部分新冠患者都为轻症,重症多发于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比如我一天看大概150个病人,白肺患者大概只有两三例。今年(2022年)10月我们医院派我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支援,因为那段时间还未完全放开,所以其实老人和小孩这两部分较脆弱的群体大面积接触和感染病毒的概率较小,得病的主要是年轻人,所以那段时间患者病症没有这么严重。最近我观察认为,新冠病毒不仅会入侵人体上呼吸道,对下呼吸道似乎也会造成影响,造成“白肺”现象。相对来讲,对年轻人的影响还是较小的,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尤其是有慢性阻塞性肺炎、结构性肺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的患者,受到的影响会更大。

张黎:似乎放开后新冠导致的病症比之前更严重、更多了,但其实主要因为之前我们采取了保护措施来保护高危人群,阳性患者一般会被送到方舱或者定点医院,老年人、小孩就会受到保护。但是现在不一样,很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就把病毒带回家,但是老年人和小孩的免疫力较差,所以症状也会较明显。

至于新冠对肺部的影响,因为我在重症监护室工作,所以患者患白肺的几率较高,一般来说病毒性肺炎发生重症的概率应该有五分之一左右。不过从总体来看,来医院拍CT的新冠患者发生白肺的概率不是非常高,大概20%的患者存在普通型肺炎。所谓普通型肺炎就是病毒影响不止于上呼吸道,已经对下呼吸道产生了一定作用。对于这部分患者,我们也会看情况采取不同医治措施。

白肺如何治疗?

记者:有接触到的印象比较深刻的白肺案例吗?

龚子龙:白肺一般多发于老年人,年轻人如果症状较轻的话,一般治愈起来不是很困难,但是我最近接收了一个32岁的年轻女士,她个人情况是基础病比较多,有肾衰竭,也比较肥胖,目前情况不是太好。还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肾功能不太好,还伴有消化道出血,也比较麻烦。

张黎:我接触过的最年轻的白肺患者大概18岁左右,是被腺病毒感染所致(不是新冠)。这个小朋友发展得非常快,我们接手的时候他还能通过鼻导管吸氧,但是第二天就已经需要插管了,管内全部是大量的像西瓜水一样的渗漏液,第三天就死亡了,这是我见过发展最快的白肺患者。后来我们把西瓜水样的分泌物送去做了二代测序,找到了原因,他就是被腺病毒感染导致的腺病毒肺炎,但是具体的传染途径和感染源都不太清楚。

记者:白肺的治疗手段是什么?

龚子龙:主要指导手册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主要手段有抗病毒、激素抗炎、呼吸治疗等。在患病早期,可以给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物,比如阿兹夫定和利托那韦片(Paxlovid)。至于药效,我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支援的时候用过阿兹夫定,它适用于核酸检测CT值较低、病症较轻的情况,它可以降低人体内的病毒载量,减少重症和危重症发生的几率,但是我不建议媒体过度宣传阿兹夫定,因为这容易让公众产生阿兹夫定是“神药”的错觉,造成一窝蜂抢药的局面。事实上,这些抗病毒药也只是减缓症状,不能根除病毒,而且阿兹夫定也有服用禁忌,比如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所以还是要在医生建议下服用。

张黎:我们也是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采取抗病毒治疗,抗炎、抗凝治疗,还有免疫支持、呼吸支持等。

所谓抗凝治疗是指随着白肺的不断发展,体内炎症不断增多,形成瀑布式放大效应,它会导致我们毛细血管里形成大量的微血栓,阻塞氧气的运输,所以我们需要防止微血栓的形成,这就是抗凝治疗。

白肺可以治愈吗?能预防吗?

记者:白肺可以治愈吗?

龚子龙:症状不是很严重的话是可以的,较严重的白肺患者可以“保住命”,但是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治疗。

张黎:重症的白肺患者,死亡率在40%以上,还是有一部分人是可以治愈的。但是要想让肺恢复到本来干干净净的状态,是比较难的,绝大部分患者会留下肺部纤维化的后遗症。之前有专家统计过,在感染新冠德尔塔毒株并康复一年后,患者的肺功能会恢复,但是恢复态势不会保持太久就会呈下降趋势,且这种下降是不可逆的。

记者:白肺能预防吗?

龚子龙:不能预防,只能说是预警。可以在家备一个血氧仪来监测血氧饱和度,我特别要提醒老年人注意“沉默性缺氧”,也叫“快乐性缺氧病”的发生。即患者没有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但事实上肺部已经严重缺氧了,这种现象多发于老年人。他建议大家,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和老年人,家中应该常备一个血氧仪,及时监测氧饱和度,一旦发现静息状态下的血氧饱和度低于93%,应该及时就医。

张黎:如果没有条件准备血氧仪,可以自测在静息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和心率,如果呼吸频率大于30次/分,或者排除发烧等其他因素,心率大于120次/分,就需要警惕,此时身体可能已经缺氧了。

咳嗽得“肺也要咳出来了”

是不是应该去医院拍个C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如果单纯是刺激性的干咳,并不代表有肺炎。因为如果有肺炎的话,还有气急、胸闷这种感觉。很多时候上呼吸道感染,可能是上呼吸道的一个炎症和损伤的过程。而这个状态下,很容易感觉到有异物感,很容易咳嗽,这都是上呼吸道有炎症和受损伤的表现。炎症的消退和上呼吸道受损黏膜的修复,需要时间,在修复之前你可能一直会有干咳,这都是很常见的。

所以短时间的话,可以去等待自愈,如果咳嗽非常明显,影响到生活质量、睡眠、日常工作,可以用一些镇咳的药去缓解症状。但需要提醒的是,有些时候这些急性炎症如果没有完全修复好,会变成上呼吸道的慢性炎症,这样的话咳嗽会变成很迁延的症状。良好的免疫系统很重要,建议在转阴的这段时间里,也要有规律的作息,让你身体保持在比较好的状态,尽量去修复之前损伤的部位,包括上呼吸道。也不是鼓励完全卧床,适当的运动加上营养,有利于康复。

如果咳嗽伴有痰,每次都有很多痰,这可能就不仅仅是上呼吸道炎症的问题,还可能涉及到支气管或肺部,特别是咳出来大量的黄浓痰时,建议要到医院去看。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的刘之枫医生表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建议拍CT检查,明确到底有没有病毒肺,而对于大多数的轻症患者,做CT的必要性不是很大。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医师罗斌表示,不是所有“阳”过的人都要做肺部CT。绝大多数“阳”性患者是轻型或普通型的,可表现为发热、乏力、咽干、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无累及肺部。因而,无需特别检查肺部。

不过,医生也发出提醒,对于部分患者,特别是有基础疾病,如老年人,慢阻肺、支气管疾病、肺癌、心衰、肾衰的患者,要特别小心,可能会出现危重症,这时候做个肺部CT就非常有必要。


新民晚报(xmwb1929)综合央视新闻、湖北发布、北京日报、澎湃新闻、杭州日报、湖北经视、上观新闻等

编辑:李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