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小腿干燥(糖尿病小腿干燥怎么治疗)
糖尿病会引起的皮肤干燥、干裂,该如何应对?看看这些护理方法
#关注糖尿病# 最近,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咨询我皮肤护理的问题,诉苦到:“因为身患糖尿病,所以很怕冬天的到来,冬天到来意味着烦人的问题产生,皮肤容易干燥,脱屑、瘙痒难受,一不留意就容易感染,感染后伤口很长时间才能愈合。”糖尿病是目前很多人患上的一个疾病,它会伴随很多并发症状,其中包括皮肤干燥症,很多人可能对于糖尿病为什么会造成干燥皮肤以及以及出现了干燥皮肤怎么进行护理是不知道的。针对这个问题,老伍详细跟大家讲解一下:
糖尿病为什么会引起皮肤干燥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糖尿病会造成干燥皮肤,这个我们人体的皮肤结构包含有表皮、真皮以及皮下组织等。水分从真皮层输送至角质层,角质层含有天然保湿因子,若水分从角质层蒸发,表皮水分会缺失,水分补充与蒸发达到平衡才是好的。而糖尿病的出现很多时候会使人体处于高血糖水平,那样容易导致组织流失水分,导致皮肤缺水,干燥皮肤就出现了。
糖尿病引起的皮肤干燥症护理不及时,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干燥皮肤的屏障功能不良,容易出现皲裂的情况,细菌容易入侵,感染风险增加,并发症风险增加。如容易导致神经损伤、足部对疼痛敏感度降低、血供减少、对抗感染和愈合伤口的能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皮肤出现这些干燥症状,如果不及时护理就可诱发更严重的后果。比如皮肤干燥会引发皮肤瘙痒,患者就会去抓去挠,很容易造成破损、感染,甚至溃疡。而糖尿病患者下肢一旦出现伤口的话,愈合起来是比较慢的。
另外,足底出现老茧也可能会诱发压力性溃疡。这个患者的前脚掌的中间存在老茧,老茧就是一块很硬的皮肤,会对皮下组织形成长期的压迫,进而导致皮下出血。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茧会变的越来越脆弱,最终有一天老茧破了,就形成了压力性溃疡。
如果有继发性的营养性的血管性和神经性病变方面的紊乱,干燥症状便会出现。除了令人生厌的皮肤外观外,很可能出现其他的后果。会增加微生物(各种细菌如念珠菌)的粘附。由于粗糙角质层的错综复杂的环境使得生物群落(各种不同数量的微生物群体)的聚集增加。角质层弹性的降低导致微损伤的形成,从而为传染物提供了进入点。干燥症还使皮肤瘙痒加剧,对某些糖尿病患者造成不便影响。可见要做好护理的重要性。
糖尿病患者该如何进行皮肤护理?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也指出,对于干燥皮肤,须使用皮肤护理膏或霜进行护理,但不能用在足趾间;因为普通乳膏用在足趾间容易造成残留,增加足部感染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出现了干燥皮肤的情况要及时重视起来的,注意每天清洁你的肌肤,切勿使用碱性的清洁剂,要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清洁后彻底擦干皮肤,特别注意趾间护理。
每天检查皮肤是否干燥,是否有可能导致感染的红点。咨询皮肤病医生,是否有感染或者伤口。
在寒冷和干燥的季节要进行特别的护理。饮用充分的水来为肌肤补水。干燥皮肤可以用润肤霜,保湿剂,加湿剂和软化剂来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很少有美容产品是专门针对控制糖尿病干燥症的,可以遵从医嘱使用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护肤霜等。
糖尿病导致了干燥皮肤应该得到及时的治疗,干燥皮肤不单令人生厌,而且会引起不愉快的皮肤瘙痒,并为不受欢迎的微生物群体提供了藏身之处。糖尿病干燥症的治疗须能够改善患者的质量,提高预防性的抗感染措施。
更多皮肤疾病、用药、护理知识,可关注@老伍说药,欢迎大家留言交流,共同促进合理用药。
#糖尿病##我要上头条##2019生机大会#
简说内分泌 | 天气转冷、糖友皮肤干燥皲裂怎么办?
入冬以来,气候逐渐变得干冷,皮肤水分亦相对不足,容易出现干燥瘙痒、皲裂等,那么对于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什么呢?
60岁的王叔因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到医院住院治疗,医生给王叔查体时发现双下肢皮肤非常干燥、足底皮肤有明显裂痕,属于高危的糖尿病足。于是建议王叔要注意保湿,避免皮肤裂开发生溃烂、感染等,可王叔表示平时生活得比较“粗糙”,没那么多讲究。同一天,患有多年糖尿病的李叔住进了同一病房,李叔告诉医生,因天气变化、皮肤干燥瘙痒难忍,不停抓挠皮肤,导致小腿皮肤破溃。本以为只是小问题,可伤口越来越深,不见愈合,只好住院治疗。一旁的王叔听到李叔述说后,立刻变得重视,说道要坚持做好皮肤保护。
糖尿病患者为何更易出现下肢皮肤干燥皲裂?
秋冬季节皮肤干燥瘙痒、皲裂,本是常见的季节性皮肤改变,可糖友却比一般人群更易出现,程度更重,且存在足部溃疡高风险,有其内在因素——下肢循环障碍。血糖升高可诱发机体代谢紊乱、氧化应激、慢性炎症等病理反应,若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则能导致下肢血管神经损害,进而出现下肢循环障碍,使血液中的营养物质难以到达周围组织、皮肤等。再者,由于下肢神经病变,皮脂腺、汗腺在寒冷环境中不能作出适应性改变,导致分泌异常。因此,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糖友血液中的营养物质、组织水分难以到达皮肤,而出现干燥瘙痒、皲裂。但真正让人担心的是,糖友可能因为皮肤皲裂感染,导致足部溃烂、坏死,发展为严重糖尿病足。
如何安全有效护足过冬?
糖友更易出现下肢皮肤干燥皲裂的根本原因为下肢循环障碍,血液不能营养皮肤,故治标以霜粉外涂保湿,治本则以改善下肢循环为主。由广东省中医院研发的复方尿素软膏(曾名肤必润)主要有效成分为改性水貂油、尿素,外涂皮肤可有效滋润营养表皮,防皱愈裂,适用于皮肤干燥、冬痒症、手足皲裂等。
中医认为在高危糖尿病足期,多伴有气阴两虚,或伴有阳虚寒凝,导致脉络瘀阻,而血瘀是核心病机。作为中医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的中药沐足疗法,将中药煎成汤剂,以合适的温度进行沐足,依靠热力、药力传达,可疏通气血,以达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功效。所以面对干冷的气候,糖友不妨试试每日中药沐足,以活血通络,温经散寒,改善下肢循环。
中药沐足
中药:乳香30g、没药30g、红花30g、忍冬藤50g、伸筋草30g、花椒20g等;
方法:以水煎取药液,冷却至38℃-42℃时,以药液浸泡双足至脚踝处,约10-15分钟;沐足后可用复方尿素软膏涂抹下肢皮肤;
功效:活血通络,温经散寒;
特别提示: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需要经过医生的评估,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沐足;糖尿病足部有溃疡者禁止沐足;沐足时需用体温计测量温度适宜后方可沐足,避免烫伤。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内分泌科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采用中医药辨证和中药烫熨、熏洗、针刺、穴位注射等特色疗法对以下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改善患者四肢末梢麻痹、疼痛,灼热等感觉异常。
• 对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及早期糖尿病,配合中医治疗,保护胰岛功能,强化控制血糖。
• 糖尿病胃肠病变,中医药治疗改善患者长期便秘、腹胀。
• 对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痛风性关节炎,采用中药内服和梅花针治疗,减轻症状,减少发作频率
• 糖尿病足,采用中西医外治保守治疗,减少截肢风险。
• 糖尿病骨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见腰背及双下肢疼痛乏力等。
其它诊治疾病:甲状腺疾病(包括甲亢、甲状腺炎、甲亢心、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肥胖病、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特发性水肿、高泌乳素血症等。
刘振杰 主任医师
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胃肠病等糖尿病并发症以及代谢综合征、痛风、多囊卵巢、甲状腺炎等内分泌病代谢疾病。
李安香 住院医师
中医硕士,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痛风等内分泌代谢相关疾病的诊治。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内分泌科 李安香
执行编辑:刘文婷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
不知不觉得了糖尿病?这些早期症状你要了解
早发现,早控制!
一说起糖尿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可想它的危害有多大!
防治糖尿病,关键在于“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
但其实很多人在确诊时,都没有出现这些典型症状,有些反而出现了看似与糖尿病毫无关系的症状。
难道这只是特例吗?现今,糖尿病早期症状绝大多数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三多一少”了。
糖尿病有哪些早期症状
这里,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
糖尿病高危期,也就是糖尿病前期,主要是糖耐量受损,一般这段时间没有任何症状,患者往往也毫不知情。
中国成年人的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1%,而近36%的成年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如果这时还不进行干预,每4个糖尿病前期得的人有1~3个在10年内进展为糖尿病。
那么糖尿病早期有哪些症状呢?
1 皮肤干燥、瘙痒
这种皮肤干燥不等同于秋冬季节的皮肤干燥,糖尿病前期即使涂抹身体乳等保湿产品,也没办法缓解干燥的皮肤问题,此时需要考虑血糖的影响。
糖尿病发痒部位多集中在手脚和小腿,女性则会经常出现外阴瘙痒。
2 视力变化
血糖升高会引起体内液体的变化,导致视力不稳定。
视力变化大多表现为视力会下降或眼前出现黑影,不过也有少部分人表现为视力突然变好甚至不需要佩戴眼镜。
很多人碰到这种情况,会误以为是“老花眼”提前到来,或诊断为老年白内障,殊不知这也可能是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病变。
3 伤口久不愈合
伤口不易愈合是糖尿病典型的症状之一。
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存在外周血管病变,所以伤口周围组织的血供会受到影响;而且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差,加之高血糖有利于致病菌生长,常导致尿路感染、皮肤感染和阴道炎症等,久难痊愈。
4 睡眠障碍
很大一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轻度或中度的睡眠呼吸紊乱,且多表现为睡眠呼吸暂停。
白天感到疲倦嗜睡、夜晚睡觉鼾声过大的人最好进行血糖检测。
5 餐前饥饿
糖尿病初期,可能出现餐前低血糖、饥饿难忍等。
这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延迟、与血糖变化不同步,导致餐后血糖达到高峰时,胰岛素还没来得及分泌,而等到胰岛素分泌达到高峰时,又正好出现在下一餐前,从而导致出现低血糖和饥饿状态。
除了上面说的几个症状外,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肢体麻木感、针刺感等都是糖尿病早期的症状。
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可选择检测血糖来确诊是否为糖尿病。
如果血糖高于正常,但未达到诊断标准,则为糖耐量减低。
当然,除了确诊的或出现糖耐量减低的人群外,以下这些糖尿病高危人群也需多加注意和预防。
注意!糖尿病高危人群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 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
当父母或同胞兄弟姐妹有一位有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倍;如果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可达一般人群的6倍。
2 超重、肥胖或腰上赘肉很多
体重指数(BMI)≥24kg/m2属于超重,BMI≥28kg/m2属于肥胖。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的人群都需要注意预防糖尿病。
这类肥胖者一般胰岛素受体不敏感、胰腺负担重。
另外,如果你体重并未超重,但四肢肉比较松软,看起来也比同样体重的人显得胖的话,同样也需要注意预防。
3 年龄40 岁人群
人过中年,胰岛素受体也会开始老化,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数据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
4 饮食习惯不当
主食比菜吃得多,以白米饭、馒头、面包等精细面食为主,从不吃杂粮。
做菜重油重盐,偏好甜食、饮料等。
5 饭后易疲倦
大部分人可能会有“饭困”,但一般不会特别严重,但如果自己比其他人的“饭困”明显很多,可能需要当心了!
另外,容易低血糖或偶尔未及时进食就饥饿感明显的人,也建议进行血糖检测。
6 久坐不运动
不爱运动、活动量小、体能较差的人群,连上几层楼梯都觉得十分费力人群。
7 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或者有巨大儿(≥4kg)生产史者。
上面7点中,占有2条及2条以上,就极有可能成为糖尿病候选人。
除此之外,其他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都有引发糖尿病的风险,值得警惕!
但糖尿病除了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大多还是由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引起的。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预防糖尿病和其他疾病最为有效的良药!
总 结
糖尿病早期症状
皮肤干燥、瘙痒
视力变化
餐前饥饿
睡眠障碍
伤口久不愈合
糖尿病高危人群
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
超重、肥胖或腰上赘肉很多
年龄40 岁人群
饮食习惯不当
饭后易疲倦
久坐不运动
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
参考文献
[1]小周, 糖尿病早期症状勿轻视 [J]农村科学实验. 2017.1:37
本文首发丨维他狗营养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