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怎么回(糖尿病怎么回访病人)

新华社 0
文章目录:

新华全媒+|一图读懂糖尿病到底是咋回事

策划:柴海亮

记者:马晓媛、马志异、薛宁婧

漫画:郑东升

专业审核:山西白求恩医院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这个听起来像“甜蜜过头”的病,背后却藏着让人苦不堪言的故事。

有人说它是“富贵病”,有人觉得是“吃出来的”,还有人以为“上了年纪就难免得”。但事实真是这么简单吗?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从头到尾讲清楚——糖尿病到底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它成了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健康难题。

咱不讲那些高深莫测的医学名词,全程趣味解读,最后还给你几招靠谱的预防办法,绝不让你“看了等于没看”。

糖尿病的前世今生:从稀罕病到家常病

古时候的糖尿病,那可是个稀罕玩意儿。两千多年前,印度的医生就发现有些病人尿液会引来蚂蚁,于是给这种病起了个名字:“蜜尿病”。

后来到了古希腊,医生阿瑞塔乌斯(Aretaeus)又描述了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喝水跟洪水似的多,尿得也跟开了闸一样快。”这名字还起得挺形象,叫“糖尿”(DiabetesMellitus)。

可见,糖尿病的历史,比你想象的要悠久得多

而那时候糖尿病是个稀罕病,得的人不多。

为什么?因为古代人没我们现代人这么“享福”。糖尿病和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吃得多、动得少、压力大、睡得不好。

总结起来一句话: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简直是给糖尿病铺了一条康庄大道。

糖尿病的“幕后黑手”:谁在捣鬼?

别以为糖尿病就是“糖吃多了”的结果,这么想可就太天真了。

糖尿病背后的元凶,其实是胰岛素这个“小官僚”出了问题。

胰岛素是啥?它是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专门负责“开门放糖”。

你吃了一碗米饭,米饭消化后变成了葡萄糖,进入血液。胰岛素就像快递小哥,把这些“糖”送进细胞,让你有力气走路、工作、思考。

但如果胰岛素这个“快递小哥”罢工了,或者送货能力下降了,血液里的糖就没法被细胞利用,结果在血液里越积越多——这,就是糖尿病。

糖尿病分为两种主要类型:

1. 1型糖尿病:胰岛素压根儿就不分泌了,快递小哥直接失踪。

2. 这种情况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3. 2型糖尿病:胰岛素还在干活,但效率低到让人抓狂,快递送得慢不说,有时候干脆送不到。

4. 这种类型占糖尿病患者的绝大多数,和咱们的生活习惯关系密切。

病从口入:吃出来的“甜蜜陷阱”

咱们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可吃得讲究,和吃得过头完全是两回事。现代社会,“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而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

高热量、高脂肪的饮食,简直是糖尿病的好基友。你想想,每天大鱼大肉、奶茶甜点,外加宵夜烧烤,这一顿操作下来,血糖负担能不高吗?

再加上现在的“饭桌文化”,少不了喝酒。一瓶啤酒的热量等于一碗米饭,你再加上下酒菜,卡路里简直爆表!长期下来,肚子越来越大,内脏脂肪堆积,胰岛素工作效率越来越低。

到糖尿病就这样悄悄找上门了。

动得少,病得快:懒惰是糖尿病的催化剂

古人一天到晚干农活、走路、挑水,动得多,吃得少,糖尿病根本没机会生根发芽。而现代人呢?早上开车上班,白天坐办公室,晚上躺沙发刷手机。

久坐少动,成了糖尿病的又一大推手。

研究表明,每天久坐超过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尤其是那些“上班坐着,下班躺着”的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会越来越差,最后直接滑向糖尿病的深渊。

压力和睡眠:糖尿病的隐形帮凶

别小看压力的威力,它可是糖尿病的隐形帮凶。长期压力会导致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升高,这些激素会让血糖居高不下。

再加上现代人普遍缺觉,熬夜看剧、加班、刷手机,生物钟被打乱,胰岛素的分泌节奏也跟着乱套,糖尿病自然就来了。

遗传:天生带来的“糖分债”

糖尿病也不是完全“后天作死”的结果。遗传因素在糖尿病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如果家里有人患糖尿病,你得病的概率会显著增加。尤其是2型糖尿病,家族史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

有家族史的人更需要注意生活方式,避免“雪上加霜”。

糖尿病的后果:甜蜜的代价

糖尿病可不是表面上“血糖高”那么简单,它的并发症才是最可怕的。长期高血糖会损害全身的血管和神经,导致心脏病、肾衰竭、失明、截肢等严重后果。

可以说,糖尿病是个“慢性杀手”,不注意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怎么办?糖尿病不是“绝症”,但需要“绝对重视”

虽然糖尿病听起来挺吓人,但它绝不是无药可救。以下几个建议,希望能帮你远离糖尿病的威胁:

1. 管住嘴:少吃糖分高、脂肪高的食物,尤其是甜饮料和加工食品。

2. 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

3. 迈开腿:每天保持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跳舞。

4. 减掉肚子上的“游泳圈”:腹部脂肪是胰岛素的“杀手”,控制体重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5. 保持好心情:压力大时学会调节,比如冥想、瑜伽或者听音乐。

6. 睡够觉:保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不熬夜。

7. 定期检查: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建议每年查一次空腹血糖或者糖化血红蛋白。

结语

糖尿病的到来,看似不经意,其实是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代人生活的种种“毛病”。别等到病来了才后悔,提前行动,比什么都强

记住:身体是自己的,健康更是自己给的。现在知道糖尿病是怎么来的,还不算晚,赶紧行动吧!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糖尿病患者管理指南》,2022年版

2.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的全球报告》,2016年

3.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医学标准》,2023年更新版

4. 《柳叶刀》(TheLancet),糖尿病研究特刊,2021年

5.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专题,2022年

为什么会患上糖尿病?这5大常见诱因,快看看你中招没?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医学界以及广大群众关注的重点。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在我国的防治形势可谓日益严峻。如今,糖尿病不仅在中老年人群中高发,很多年轻人也出现了糖尿病的症状。

为什么患上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可能和这5大原因有关!

1. 肥胖

肥胖是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是腹型肥胖者。这主要是因为身体肥胖的人体内有大量脂肪堆积,阻碍新陈代谢进行,更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患上糖尿病。

2. 不健康饮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日益丰富,但也更易出现营养过剩的情况。高脂肪饮食会导致人体代谢降低,使得摄入体内的糖分无法及时代谢,也更易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3. 运动不足

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经常久坐不动,长此以往不利于身体代谢。坚持适度运动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改善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使高胰岛素血症缓解,同时降低心血管并发症。

4. 精神状态欠佳

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精神因素是起到重要影响却常被忽视的一个因素。精神的紧张、激动和心理的压力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从而造成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致使血糖升高,最终发展为糖尿病。

5. 遗传

糖尿病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1型糖尿病就是由于先天性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导致的,且这种遗传并非是一定的,只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依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作几率。

看完这几点,你的心里是否已经惴惴不安了?要知道,糖尿病虽然可怕,但在其到来前甚至发展初期,只要及时干预,是完全能够控制甚至逆转的。代谢综合征一般被视为糖尿病发生的“早期阶段”,所谓“代谢综合征”是多种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等。如果能抓住这一阶段加以科学干预,就能显著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

干预代谢综合征、防治糖尿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对症服用药物,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津力达颗粒就具有益气养阴、健脾运津的功效,可明显干预代谢综合征糖耐量异常的状况。

基于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津力达,将益脾气、养脾阴、清脾热、温脾阳、化脾湿、通脾络融为一体,可以通过保护胰岛微血管和胰岛细胞改善胰岛微循环和胰岛分泌功能,调节升糖激素和降糖激素之间的平衡,达到调节血糖的效果。

美国当地时间2024年6月3日,由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贾振华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院士、连凤梅教授作为共同通信作者的论文《津力达对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的糖尿病预防效果——FOCUS随机临床试验》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影响因子39)发表,论文介绍了津力达干预代谢综合征糖耐量异常患者取得的重大成果:研究显示,津力达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1%,降低腰围指数、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等多项代谢异常指标,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中药津力达取得的研究成果无疑为防治糖尿病开辟了新的思路,当然,在对症服用药物干预的同时,患者还需要做好日常监测,同时,一定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尽可能远离前文中提到的危险因素,做到规律作息、均衡膳食和适度运动,并努力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情,才能最大程度预防糖尿病的到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