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肾病瘫(糖尿病肾病瘫痪的原因)

山青号外 0
文章目录:

重大突破!山西完成两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 糖尿病肾病患者有福音

山西青年报记者 程锐

日前,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连续开展省内首例、第二例胰肾联合移植肠引流术。经过精心治疗,两名患者先后于9月11日、9月21日出院。这标志着山西就此成功完成两例胰肾联合移植肠引流术,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填补此项技术空白,胰腺移植技术已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35岁的刘某患有I型糖尿病致慢性肾功能衰竭,于2018年8月10日到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肾移植透析中心一区入院治疗。53岁张某患有慢性肾衰竭,II型糖尿病,于同年8月13日到肾移植透析中心二区入院治疗。糖尿病肾病是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造成肾功能衰竭最常见原因之一。随着病程延长,约半数以上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肾脏损害日益加重,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

胰肾联合移植是目前提高这类病人生活质量及生存期的治疗方法。成功的胰肾联合移植可纠正尿毒症和控制血糖,更有益于稳定或改善神经障碍、糖尿病胃轻瘫和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该治疗方式的优点是患者只接受一次手术可以同时治愈糖尿病及慢性肾功能衰竭,同时移植肾远期存活率也高于单纯肾移植患者。

但同时,胰肾联合移植肠引流术属于外科手术中高风险、疑难危重手术。我国胰肾联合移植起步较晚,全国能开展该手术的移植中心为数不多。成功的胰肾联合移植后,患者可完全摆脱血液透析及胰岛素注射。

在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肾移植透析中心主任武小桐的指导下,该中心一区周华主任、二区王振兴主任带领团队认真评估患者身体状况、配型结果及个人意愿,多次与患者家属沟通、释疑。最终,手术团队敲定治疗方案为:胰肾联合移植肠引流术。

“只有‘胰腺’、‘肾脏’两个器官同时移植,才能同时解决糖尿病和尿毒症这两大问题。目前肾移植手术技术非常成熟,但胰肾联合移植并发症风险极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达10%~30%,考验更大。”周华主任介绍。

术前,器官移植团队充分准备,周密安排,制定各种突发情况应急预案。8月15日、16日,在手术室、麻醉科的配合下,器官移植团队分别为这两名患者实施同种异体胰肾联合移植术,手术方式选择了国际最先进的利用患者髂动脉搭桥的腔静脉回流肠内引流的胰肾联合移植术。

“胰腺的修整”是整个手术成功的关键。为减少术后出现胰漏、出血等并发症,移植医师精心修整胰腺,仅修整胰腺就耗时3个小时。术中,器官移植团队精密合作,两例胰肾联合移植术均历时6个小时顺利完成。

手术的顺利完成只是第一步,防范术后多种并发症风险是手术是否成功的关键。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肾移植透析中心医护团队密切关注两名患者病情,对移植肾功能、胰腺功能等数据采取实时动态监护。各班值班医生、护士实时汇报患者病情变化、各项化验指标变化。经过精心术后监测治疗,2018年9月11日,35岁的患者刘某出院。9月21日,53岁患者张某出院。

“胰肾联合移植能阻止移植肾糖尿病肾病的复发,同时纠正糖代谢紊乱和尿毒症。只需一次手术和一次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治疗,也使移植成功率提升。”王振兴主任解释。

周华、王振兴所在的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是山西省最大的肾脏移植医院。该院已累计开展肾移植手术近1800余例。自2007年至今,该院已完成亲属活体肾移植术170余例。此前,该院曾成功开展山西首例ABO血型不相容亲属活体肾移植手术,填补了山西省器官移植领域该项技术空白。此次胰肾联合移植肠引流术的开展,为广大糖尿病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也是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器官移植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

目前,两名患者一般状况良好,移植肾功能、移植胰腺功能均恢复正常,血肌酐、血糖等指标均在正常水平,各项身体机能恢复良好,告别了胰岛素及透析治疗方式。

原来胃也会“瘫痪”!糖尿病患者出现反复恶心呕吐要当心

2018-05-15 16:37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王波 通讯员 谢美君 林海君

提起"瘫痪",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肢体无法动弹。事实上,除了身体以外,我们的胃也会"瘫痪"。

39岁的俞先生年纪不大,却已经是个老"糖友"了,早在10几年前,他就被确诊患有"2型糖尿病"。多年来,因为这个毛病,俞先生的身体每况愈下,高血压、贫血等一系列问题相继找上门,今年年初又查出另一个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终末肾病"。从那时起,他每周都得雷打不动地到医院做3次规律血液透析治疗。不仅如此,俞先生近半年来还总觉得胃很不舒服,吃一点东西就会有饱胀感,而且反复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胃镜检查结果提示为"糜烂性胃炎",但是经过护胃、促进胃肠动力及营养植物神经等一系列治疗后,恶心、呕吐症状却仍未见明显缓解。

不久前,俞先生找到鄞州二院消化内科林琪主任求助。林琪详细询问和评估了患者病情,并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最新文献,最终诊断俞先生得的是"糖尿病胃轻瘫"。

林琪介绍,胃的正常运动功能包括容纳食物,调节胃内压,推进、搅拌、研磨食物等,其动力是由胃壁肌肉的收缩和括约肌的协调启闭完成。而胃轻瘫患者,往往因为神经系统受损而无法正常蠕动,导致胃内食物很难消化、排空。所以,患者常常会不觉得饿,吃一点就觉得有饱胀感、腹胀、恶心和呕吐。

"这种毛病比较容易发生在有多年糖尿病史的患者,以及一些做过近端胃部手术的患者身上。" 林琪说,俞先生的情况就是属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一种,主要是迷走神经受损引起的。迷走神经主要负责胃部消化过程,告诉胃何时开始清除食物,并引导进入下消化道。而糖尿病患者由于持续高血糖,会改变消化系统的化学平衡,并因此阻碍血液循环和迷走神经健康。一旦迷走神经明显受损,就会诱发消化延迟。

日前,林琪和团队成员为俞先生行内镜下幽门括约肌切开术,通过内镜隧道新技术,成功打通了胃与十二指肠间的通道。术后禁食2天后,俞先生逐渐开始恢复进食,从刚开始的米汤,慢慢过渡为白粥、米饭,而且恶心、呕吐的症状也完全消失。

"终于又能顺畅地吃饭了!" 在经过近十天的住院治疗和调养后,5月14日,俞先生顺利从鄞州二院康复出院。

联合国糖尿病日 | 被忽略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性胃轻瘫

11月14日是 “联合国糖尿病日” 。其前身是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发起的,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2006年底联合国通过决议,从2007年起,将“世界糖尿病日”正式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将专家、学术行为上升为各国的政府行为,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减少糖尿病的危害。

今年11月14日是第13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宣传主题是“防控糖尿病 保护你的家庭”。以家庭和个人健康为中心,以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检测为重点,提倡知晓个人及家庭成员血糖水平,呼吁全社会共同行动,防控糖尿病。为便于更好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作为沈阳市卫生健康委旗下新媒体,《健康沈阳》组织沈阳市健康教育专家撰写糖尿病相关科普稿件,本篇为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内分泌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田坚教授撰写的《被忽略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性胃轻瘫》。

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很多,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综合征;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足等。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种易被忽略的,并且是常见的,发生率极高的糖尿病神经病变。

【病例分享】

患者,张女士,42岁。今年7月份,以“发现血糖升高七年,体重下降明显一年,恶心呕吐三天”来医院急诊就诊。完善血气分析正常,尿酮体3+,即时血糖15.9mmol/L,急诊以“糖尿病性酮症”收住院。入院以后检查体温、脉搏、血压都在正常范围之内,消瘦体质,身高165cm,体重46kg,体重指数(BMI)16.89kg/m。入院以后,给予补液降糖对症治疗,恶心呕吐逐渐缓解。该患者在之后的半年之内曾三次因为恶心呕吐再次住院。患者七年前确诊糖尿病时,当时无明显的口渴、多饮、多尿、体重等变化,曾经在该院门诊就诊做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14.39 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25.67 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7%,确诊为2型糖尿病,建议住院治疗,当时患者拒绝。此后的七年当中患者一直没有应用任何降糖药物治疗,从未系统监测血糖,仅靠饮食来控制体重,控制血糖。近几年体重从60kg降到了46kg,近一年体重下降明显,因为恶心呕吐才到医院就诊。经过住院全面检查排除消化道梗阻,钡餐透视提示胃肠排空能力较差,结合患者有七年以上的糖尿病病史,最后诊断“糖尿病性胃轻瘫”。

什么是“糖尿病性胃轻瘫”呢?

临床上如何诊断和治疗胃轻瘫呢?胃轻瘫虽然是消化系统的问题,但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当因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症状时被称为糖尿病性胃轻瘫,而且这种病症并不罕见。数据表明,血糖控制适中的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至少有一半的患者会存在胃排空延迟(GE)的情况。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有一定的特点,其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胃轻瘫风险高于2型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生与高血糖相关,此外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和肠神经肌肉炎症和损伤也与之相关。胃轻瘫不仅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直接影响降糖药的吸收与疗效,导致血糖控制不佳。

胃轻瘫的症状和诊断

胃轻瘫主要的症状包括饱腹感、餐后饱胀、恶心、呕吐、腹部不适、上腹部疼痛和体重减轻等。2型糖尿病患者症状出现通常晚于1型糖尿病患者或者特发性胃轻瘫患者(即原发性胃轻瘫)。随着病程的延长,症状会逐渐加重,约33%的特发性及糖尿病性胃轻瘫出现周期性发作。1型糖尿病胃轻瘫被诊断前,平均症状持续时间为6年,而2型糖尿病患者为4年。与特发性胃轻瘫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呕吐症状更为严重,而特发性胃轻瘫患者的早期饱腹感和餐后饱胀更明显。

在胃轻瘫患者中,能量摄入通常会减少,因此体重下降,有数据显示,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大约每天能量摄入为1280千卡,这个能量摄入不足推荐摄入量的60%。一项研究指出,当患者体重减轻超过4.5千克时可以预测胃排空延迟。而出现较严重的胃肠道症状(疼痛、饱腹、腹胀和便秘)时,可能摄入的能量数值更低。但是,如果摄入甜食、咸的或其它患者能够耐受的淀粉类食物,一样可以增加体重,甚至引起肥胖。所以,一些胃轻瘫患者也会被延误诊断。


在诊断胃轻瘫时需要先排除胃幽门梗阻,然后对胃排空情况进行检测,可以通过闪烁影像法、13C呼气试验和无线胶囊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胃排空延迟。一些药物会影响胃排空延迟,在进行GE检测前需要先停用这些药物。可能延缓胃排空的药物有:阿片类镇痛药、抗胆碱能药物、GLP-1类似物和普兰林肽,可能加速胃排空的药物有: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多潘立酮、红霉素,对于大多数药物,停药48-72小时后基本对GE的检测没有影响。

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

首先应判断胃轻瘫症状的严重程度,胃排空延迟的程度以及患者的营养状况,除了控制血糖本身,需行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胃轻瘫的治疗有饮食调节、药物治疗环节和手术治疗。

饮食调整:通过口服营养液补充相应的营养,胃轻瘫患者的膳食应该选择低脂、低膳食纤维饮食,可以将食物研磨成糜粒状或者进食匀浆膳,以帮助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避免一次进食太多,不要进食油炸、油煎和不易消化的固体食物。

可以给予患者止吐和改善胃动力的药物:改善胃动力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不同,目前,在美国只有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和红霉素是FDA批准用于改善胃排空的药物,同时这些药物能够改善症状,并促进营养素的摄取。这些药物尽量以混悬液的形式而非片剂形式给予,可以减少因为胃排空延迟导致药效不能很好地发挥。

对于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胃造口术。

糖尿病引发胃轻瘫的机理

由于糖尿病的种种影响,导致了胃动力下降、胃排空延迟、胃节律紊乱等胃轻瘫现象。目前其发病机制还不是十分明确,通常认为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系:

1.高血糖:高血糖可直接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和胃肠激素分泌,直接影响胃的运动功能,从而可使糖尿病患者进餐后胃排空时间延长,尤其是进固体餐,胃排空时间更是明显延长。

2.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中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占20%~40%。长期高血糖可诱使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发生退行性改变,进而引起胃蠕动和分泌功能下降,导致胃轻瘫和胃潴留。

3.微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胃肠微血管病变使胃黏膜血流量明显降低,造成胃肠道缺血,胃肠细胞功能受损,进而使得胃排空延迟。

4.胃肠激素分泌异常:胃肠激素如胃动素、胃泌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等对胃动力均有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胃肠激素水平发生明显改变,因此推测胃肠激素失调可能与糖尿病性胃轻瘫的发病有关。

5.胃酸缺乏: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免疫缺陷,可引起胃酸缺乏,杀灭胃内细菌不力,易引起胃部感染、发炎,影响胃的消化功能。

【本期专家】

田坚,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内分泌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辽宁省内分泌学会常委,沈阳市内分泌学会副主委,辽宁省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常委,辽宁省免疫学内分泌免疫分会常委。擅长糖尿病并发症、肥胖症、钙磷及尿酸代谢等疾病及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