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缺锰糖尿病(糖尿病人缺镁吗)

郑曲医生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和微量元素有什么关系?影响大吗?关心糖友,放飞希望

人的生老病死无不与微量元素有关

国内、外研究表明,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工业化国家人群中发病率最高及影响最广的疾病正是微量元素缺乏症。

糖尿病的发病也与微量元素有一定的关系。

科学研究表明:锰、镍、锌、铬等微量元素参与胰岛素的合成,缺乏任何一种微量元素都有引起糖尿病的可能。糖尿病人由于自身糖代谢紊乱,导致体内微量元素的大量流失,进一步加剧了病情的恶化,并发症随之而来。所以不光要控糖,补充微量元素也非常重要。

以下为缺失各种微量元素导致糖尿病的原因:

1.铬,长期铬缺乏会导致葡萄糖耐量受损,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衰竭。

2.锌,长期缺锌会导致糖耐量受损和糖尿病。

3.锰,长期缺锰可使胰岛素合成减少,葡萄糖不能正常利用,胰岛细胞锰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导致糖代谢紊乱,发生糖尿病。

4.硒,长期缺硒使胰腺内酶的含量明显降低,自由基增多,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紊乱,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从而导致糖尿病。

5.铬,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效率,促进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同时也影响体内的氨基酸。

6.钙,缺钙势必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

7.硒,微量元素硒能促进细胞摄取糖的功能,具有与胰岛相同的调节糖代谢的生理活性。

祝各位糖友都能血糖达标,身体倍棒!

长期吃胃药的老人,身体若有5个表现,可能 “缺锰” 了!注意补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很多老人吃胃药吃得那叫一个“熟练”,几乎随手一抓就是一瓶。

胃不舒服?来一片!胃酸多?再来一片!吃完药后打个嗝,感觉生活又美好了。

但有个隐藏的问题,像个神秘刺客,正在悄悄潜伏——长期吃胃药,可能会让身体里的锰含量悄悄溜走。

时间久了,身体可能会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表现,而大多数人都不会把这些小毛病和“锰”联系到一起。

胃药可不是简单的糖豆,它们有很多种类型。

比如,质子泵抑制剂(PPI类药物)和H2受体拮抗剂,都是常见的胃药种类,专门用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缓解胃病带来的不适。

可胃酸也不是十恶不赦的坏家伙,它有自己的职责。

比如,它能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矿物质,包括锰。胃酸被抑制后,锰的吸收就像被堵住了大门,通行效率大打折扣。

有研究显示,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超过一年的人群,体内的锰含量比普通人低了将近20%。

这些药物抑制胃酸的强度,堪比把火车站的检票口给堵了,锰这种小“旅客”想进入体内被吸收,难度可想而知。

锰是一个存在感极低,但作用却十分强大的元素。

虽然它不是大名鼎鼎的钙、铁、镁,但它却在身体的多个系统里忙得团团转。

骨骼健康:锰是合成软骨和骨骼结构的重要参与者。

没有它,骨骼的稳定性就像一座没有钢筋的房子,分分钟塌陷。

抗氧化功能:锰参与合成一种叫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抗氧化酶,这是细胞里的“垃圾清理工”,能防止自由基对细胞的破坏。

锰还是多种酶的激活剂,参与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帮助身体把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转化成能量。

神经递质的合成离不开锰,它是神经信号传导的重要一环。缺乏锰,大脑的“电路”可能会时不时短路。

胰岛素的合成都离不开锰,缺乏锰可能导致血糖水平的紊乱,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长期吃胃药的人,身体可能会发出的5个“缺锰警报”:

骨骼越来越脆。一些老年人年纪大了,骨质疏松是很常见的事。

但如果长期吃胃药,再加上锰缺乏,骨骼问题可能会变得更严重。锰不仅是骨骼的“原材料”,还在骨骼修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数据显示,长期锰缺乏者骨密度较正常人低12%。这就意味着,轻轻一摔,可能就要躺上好几个月。

容易疲劳,精神不振:锰参与能量代谢过程,缺乏锰可能导致身体“电量不足”。

有些老人总是感觉乏力,哪怕躺了一天,也觉得精疲力尽,像手机只剩下1%电量一样。

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锰缺乏还可能影响大脑功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大脑神经元之间需要神经递质传递信号,而锰就是这些递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大脑“锰”不够,传递信号就会变慢。

一项研究对比了1200名长期服用胃药的老年人,发现其中有18%的受试者表现出轻微的认知障碍,而他们的血液中锰含量普遍较低。

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锰与免疫系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是免疫细胞正常运作的关键元素之一,缺乏锰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身体更容易被细菌、病毒攻破防线

头发干枯,指甲变脆锰还参与角蛋白的合成,头发和指甲的健康都需要它的参与。

缺乏锰,头发可能会变得干枯、稀疏,指甲也容易断裂,甚至长出明显的白色条纹。

如何科学补充锰?食补是关键补充锰最安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食物摄取。富含锰的食物包括:

坚果类:榛子、核桃、杏仁;全谷物:糙米、燕麦、全麦面包;

豆类:黄豆、黑豆、绿豆;蔬菜:菠菜、羽衣甘蓝;水果:菠萝、蓝莓。

避免过度依赖胃药,胃药不能乱吃,更不能长期滥用。如果症状缓解了,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用药量,甚至停药。

定期检查微量元素,长期吃胃药的人群,建议定期检查微量元素水平。

如果发现锰含量偏低,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锰剂。

胃药不仅会影响锰的吸收,还可能干扰其他几种重要营养素的吸收,比如:

维生素B12:长期胃药使用会减少胃酸,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可能导致贫血、神经系统损伤。

钙:胃酸减少会影响钙的溶解和吸收,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镁:胃药可能导致镁流失,影响肌肉和神经系统健康。

2018年一项涉及1.5万人的大型研究指出,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人群中,有28%存在至少一种营养素的缺乏。

长期服用胃药的人群,除了关注胃病本身,也要警惕营养素缺乏带来的问题。

合理用药、科学饮食、定期体检,这三板斧用好了,才能更好地守护健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资料

[1]李红.养胃讲究“三七开”[J].中医健康养生,2024,10(07):60-62.

鱼油、维D、抗氧化剂……买保健品补充这些营养有必要吗?

保健品受到不少人的追捧,认为吃保健品可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不过也有些人认为保健品就是买一个心理安慰,并没有太多功效。2021年9月,哈佛医学院《哈佛健康》发文,对广大人群是否需要补充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营养保健品进行了分析。

文章截图

1. 维生素D:很多人可以补

《哈佛健康》发布的文章中分析认为,如今大多数时间待在室内的人们,虽然减少了皱纹等日晒带来的影响,但也让许多人缺乏足够的维生素D。专家建议大多数成年人每天摄入800到1000IU(国际单位)维生素D;但如果每日剂量超过4000IU则可能有毒。

值得注意的是,日常饮食中获取维生素D的途径较少,常见的维生素D来源为油性鱼类以及强化乳制品,因此,对于多数成年人来说,如果缺乏日晒或者食物来源不够,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D。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内科主任医师王新良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晒太阳可以帮助人体获得维生素D,而维生素D可以帮助人体吸收钙。但是阳光中帮助我们获得维生素D的是紫外线,而它的穿透性比较差,薄薄的一张纸、甚至雾霾都能将紫外线隔绝开,因此,隔着玻璃晒太阳对皮肤合成维生素D完全没有作用。

2. 抗氧化剂:健康的人不需要补

《哈佛健康》发文中分析认为,额外的补充抗氧化剂并不需要,甚至有研究显示高水平的抗氧化剂还与多种疾病相关。

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2017年11月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盲目补充抗氧化剂,可能产生未知的健康风险。且有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抗氧化剂没有传说中的效果,一些研究还发现,抗氧化剂虽然能够防止或者终止其他的氧化反应,但是它们自身也有可能被氧化产生有害产物。比如绿茶、红茶和咖啡中的多酚是著名的抗氧化剂,但是在生理pH和温度下,会产生过氧化氢。而过氧化氢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对细胞具有相当的毒性。

所以,抗氧化剂虽然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但通过饮食如蔬菜水果等即可获取,无需通过补充抗氧化剂来获得,甚至还可能有害。

3. 维生素B12:部分人可以补

《哈佛健康》发布的文中分析认为,由于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尤其是肉蛋类和乳制品。因此对于严格的素食者可能需要通过补充剂来补充维生素B12。此外,许多老年人产生胃酸的量较少,而从动物性食物中获取的B12需要胃酸的作用才能使其释放及吸收,因此也可以补充一定的B12,以保证摄入量。

4. 鱼油:不要把鱼肝油当鱼油

经常吃鱼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好处,因为鱼尤其是深海鱼中含有各种维生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而鱼油的效果虽然不如直接吃鱼好,但也确实有一定的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2018年12月在健康时报刊文中举例,比如有些地区的人日常吃不到鱼,素食主义者不吃鱼,以及女性孕期或某些疾病状态下,遵循专业人士的建议适当补点鱼油,还是有意义的。

此次在《哈佛健康》发布的文中提醒,不要把鱼肝油当鱼油服用,鱼肝油是从海鱼肝脏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脂肪油,主要成分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如果把鱼肝油当鱼油的剂量来服用,可能导致维生素A和维生素D摄入过量。

5. 纤维素:可以适量补

纤维素可以缓解便秘,也是人体必不可缺的一种物质,但事实上高纤维素对身体健康并不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此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建议50岁以下男性每天摄入38克纤维,老年男性每天摄入30克纤维,50岁以下女性每天摄入25克纤维,50岁以上女性每天摄入21克纤维。

一般来说,全麦、水果、蔬菜、坚果和种子是纤维的最佳来源,如果日常摄入量不足,也可以通过补充剂适量补充。

6. 硒:不建议补

《哈佛健康》发布的文中指出,硒主要以其防癌功效而被熟知,尤其是它具有降低前列腺癌风险的作用,但是对于硒的各类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部分研究显示其益处并不明显。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2017年3月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大量补硒并不值得鼓励,因为补多了对身体不好,而且稍不注意就补多了。因为硒的有益量和中毒量之间的范围,是所有微量元素中最窄的。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推荐每日硒摄入量为50~200微克。但成人如果超过400微克,儿童超过180或360微克,或者成人连续一周,每日摄入超过800微克硒,中毒症状就可能显现出来了。

另外,过量补硒,人体内锰的吸收就会受到影响,缺锰又会产生一系列健康问题。有研究者担心,盲目补硒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还有研究者警告,已经患了前列腺癌的患者,切记谨慎服用硒,因为可能会增加死亡风险。

虽然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硒,但是硒的主要来源可以靠饮食,一个不偏食、不挑食的健康人,身体对硒的需求是能够通过均衡膳食得以满足的,并不需要额外补充。而蛋白质高的食物硒含量也相对较高,如动物内脏、海产品、鱼、蛋、肉、粮食、牛奶等都是较好的饮食硒来源。

健康人群好好吃饭就够了!

虽然有些营养素确实可以通过服用保健品进行补充,但其实多数情况下,健康的成人并不是一定需要额外补充各类营养素。

如果到医院询问医生,临床医生会告诉你,对于健康的成人来说,根本不需要经常服用保健品,只需要好好吃饭,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即可,而保健品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代替健康的饮食。

而对于特定年龄层,或者有某些疾病的患者,如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良或缺乏某种营养物质,应评估其营养需求,以判断是否需要服用膳食补充剂。

编辑 / 张姗

资料/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