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隔断针(糖尿病的针贵吗)

簕簕谈骨论筋 0
文章目录:

神经阻滞术不适合哪些人?易复发吗?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腰椎间盘除了随年龄的增长而退化的自然因素外,越来越多人随着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性的改变,长期的伏案工作、长期的高强度劳损,腰椎间盘在不知不觉中退化得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多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总体分为保守,微创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保守治疗中有一种方法为——神经阻滞术,其集诊断与治疗于一身的效果很具亮点,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对神经阻滞术存在很大的质疑和疑问。神经阻滞术效果真的这么好吗?所有人都适用吗?容易复发吗?那么,接下来将为大家揭开神经阻滞术神秘的面纱。

医生在行神经阻滞术

神经阻滞术不适合哪些人?有年龄限制吗?

由于绝大多数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能通过保守治疗得到缓解的,神经阻滞术属于保守治疗的一种。它并没有年龄限制,很多患者通过神经阻滞术后给退变的椎间盘提供了自我修复的机会,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所以神经阻滞技术是适合大多数患者进行的。

但也有不适合和需要谨慎做神经阻滞技术的人群,有以下3点:

1、有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是不适合做神经阻滞技术的,因为在治疗时,有可能会发生硬膜外或神经根周围出现血肿引起神经压迫,反而会加重症状。

2、有糖尿病的病人进行神经阻滞术注射时需要特别小心,因为神经阻滞术的注射药物里含有激素,其主要作用是消炎和止痛,改善神经功能水肿的情况,但是激素有可能会导致糖尿病人一次性的血糖升高,因此注射后需要特别注意监测血糖。

3、曾做过手术的病人做神经阻滞技术需要特别小心,因为区域有瘢痕样的组织形成,局部解剖结构变异非常大,虽然这时候穿刺也是可以的,但是要非常小心有可能会造成副损伤。

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用神经阻滞术来治疗,其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此外,神经阻滞术还有一个短板,也是很多患者都特别关心的问题。

神经阻滞术后容易复发吗?

从客观上说,根据治疗方法的原理可以知道,患者在神经阻滞术术后复发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因为神经阻滞术跟药物治疗一样,并不是像做手术那样取出了压迫神经组织,所以复发的可能性是较大的。

但有必要特别申明的是,患者不必因此就全然否定神经阻滞术。因为神经阻滞术总体上还是比较安全有效的,并没有特别明显和局限的禁忌症。进行后也不会有很大的术后创伤,手术过程和费用也在大众能承受的范围内,整个费用基本纳入在医保范围内。患者朋友们不必过多的疑虑,可以对神经阻滞术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最后,建议各位读者在怀疑自己患有腰间盘突出症时,先不要着急自行用药,应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在确诊和清晰病理之后,对症治疗,遵医嘱用药,对治疗和恢复来说都事半功倍。

糖尿病疫苗要来了?每月打一针就能降糖?看看医生怎么说

糖尿病是目前人类面临的对健康有严重损害的长期慢性疾病之一,据数据统计,2014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已达8.3%,国际糖尿病联盟在201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预计至2045年时,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将达到6.93亿。

作为一种全球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后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更使得该疾病的危害性显著上升。有报道称10年以上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达25%~35%,且无法逆转,缠绵的病情发展可累及人体多器官,包括心、脑、肾、眼等,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还要负担不少的医疗护理费用,漫长的抗病之路对患者乃至其家庭造成严重的身心打击。

为了加强对糖尿病的防治,针对该疾病的新药研发一直是热点。糖尿病疫苗就是治疗手段转折的关键,随着其研发成熟度的提高,大众对它的期待和关注度也随之上升。

一、什么是糖尿病疫苗?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有两种分型,1型糖尿病是由于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应答紊乱,损伤了胰岛β细胞使其功能缺失,造成胰岛素绝对缺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2型糖尿病则是胰岛素抵抗并伴有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所致胰岛素的相对不足的情况。

因为1型糖尿病类似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机相对明确清晰,且患者基本在发病前期体内就存在针对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

相关研究表明,有1型糖尿病风险的人可以在发病前5年或更长时间通过血清胰岛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存在被识别出来,这就为干预自身免疫过程提供了机会,为预测该疾病的发生与及时介入预防提供了可行性,相应的利用疫苗作用机制去干预1型糖尿病以求防治也是可以实现的。

在具有糖尿病发病潜质的个体中,可应用免疫学手段介入治疗,阻止免疫细胞对β细胞的破坏过程,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延缓病发,从而达到减轻1型糖尿病的作用,也很有可能直接从根本上防止高风险人群发展为糖尿病。

所以,为了改善糖尿病的疗效,在针对该疾病更有效的防治方向的探索上,糖尿病疫苗的治疗概念被顺应提出。近年来开展了大量针对1型糖尿病免疫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试图去恢复建立CD4 效应性T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之间的平衡,阻断机体内的胰岛自身免疫反应,且其中大部分获得了积极的结果。

我国研发的一项基于DNA层面的糖尿病疫苗课题,已经获得了国际专利授权,是由奚永志教授主导的团队努力的成果,这也是我国自主研发及生产的糖尿病疫苗。

该糖尿病疫苗是由B7-1-PE40KDEL外毒素融合基因制成的DNA疫苗,在研究中不仅可以纠正实验体体内细胞以及体液的免疫应答反应,还能修复已经受损的胰岛β细胞,从而恢复胰岛素的分泌。

如果基于人体的糖尿病疫苗研制成功,那么就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这一疾病的疗效及预后。现有的疫苗研发方向包括自身抗原类、针对自身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类、细胞因子类等,根据不同的治疗切入点,不同作用靶点的糖尿病疫苗仍旧在开发中,大多都处于动物实验验证,部分或已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

二、糖尿病疫苗上市了?

目前,研发的大多数糖尿病疫苗都已经在动物模型上进行了实验并有了不错的反馈,部分的疫苗也已经正式进入了人体临床试验,并已经收集到了积极结果。

但这些最新的进展仍旧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以求获得更加全面的临床药效、药代动力学、药物安全性等方面的数据,为进一步推动该类药物正式进入临床应用打好扎实的基础。现阶段因为以上的相关数据尚不完全,还未予正式上市

所以,现在距离糖尿病疫苗上市的日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我们相信,在发达的科学技术的协同帮助下,临床上能够正式将糖尿病疫苗投入使用的未来指日可待!

三、打一针糖尿病疫苗就好,可以不用吃药?

虽然利用糖尿病疫苗来介入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大量实验中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在这里要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患者仅仅依靠注射糖尿病疫苗之后就可以彻底摆脱吃药的情况,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讲是不可能的

现阶段大多数的糖尿病疫苗属于治疗性疫苗,无法起到绝对的预防作用

因为糖尿病不完全归属于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它的发病病因及机制构成是很复杂的,不仅仅与自身免疫力有关,还需要考虑到其他的因素,包括遗传、感染、饮食习惯等等。所以只注射疫苗并不能完全稳定血糖水平。

而且目前较为成熟的糖尿病疫苗研究方向大多落在了1型糖尿病的范围上,适用人群并不是全覆盖的

同时,糖尿病疫苗作为具有预防性质的一种治疗干预措施,作用本质是控制胰岛素的分泌,单纯注射疫苗之后容易受到外界或机体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不能保证是否会百分百的发挥防治效用。

所以,如果想要血糖数值稳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单靠糖尿病疫苗的介入是没有办法的,后期还是需要药物参与辅助治疗。

现在已经明确以下几类人群在接种糖尿病疫苗之后,还需要继续使用药物来控制血糖。

1.部分合并基础病的患者还是要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注射胰岛素来帮助身体适应药物习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当糖尿病患者处于1型与2型的过渡阶段,接种疫苗可能无法起效,则后期就需要配合胰岛素的注射来控制病情。

3.相对而言多数疫苗的使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具有普适性,但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的药物,与常规药物搭配进行治疗。此时,排除肝肾功能异常状态,若2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作用时,就可以考虑使用糖尿病疫苗介入治疗。

4.病程长、高龄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机体的相应情况不排除在疫苗接种后还需要继续服用相关药物以控制血糖稳定。

在这里建议大家一旦确诊糖尿病,最好谨遵医嘱,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合理服用药物。当然,辅以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科学控糖的必要保障。

四、如何科学控糖?

糖尿病疫苗的本质就是保证自身胰岛素的分泌,除此之外其疗效仍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除了配合制定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我们还要保持好的生活习惯来保证血糖的稳定,控制病情进展。

1. 平衡饮食

除了医药治疗,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的摄入也是控糖的关键。但现在追求的饮食平衡,并不是以往的“少吃”或“不吃”,而是“会吃”。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2版》中就建议糖尿病患者将每日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范围控制在45%~60%为宜;主食以粗粮杂粮为佳,将日常食用的部分精制谷物,用全谷物的碳水化合物去替换,这样的饮食结构更有利于人体血糖、甘油三酯和体重的控制;同时指南也提出了不推荐1型糖尿病的患者去选择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而在食物的选择上,一般认为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作为日常饮食是符合控糖标准的。低指数的食物食用后可引起的餐后血糖反应较小,进而使胰岛素水平也相对较低,因此避免了血糖的剧烈波动,可以有效的平衡血糖范围。如谷物粗粮、豆类、乳类、苹果、芹菜等都归于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种类。

2. 保障睡眠

睡眠质量差会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波动大,若糖尿病患者作息不规律则会导致血糖陷入紊乱。

同时睡眠不好会引起心烦气躁、焦虑等情绪,进而影响体内的肾上腺素、糖皮质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同样也会造成血糖的波动。所以糖尿病患者的失眠状况不应被忽视,保证良好的睡眠作息与状态是有效控糖的必要因素之一。

3.监测血糖

血糖波动相较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更容易被糖尿病患者忽视。血糖的波动可以通过激活内皮功能紊乱、氧化应激、凝血等影响糖尿病后并发症的进展,而血糖波动范围较大的话,因此引起的糖脂毒性可导致内皮功能进一步恶化。

有数据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对血糖波动的监测普遍存在不重视的情况,仅以不定期的一次血糖值作为对自己控糖要求的参考,盲目改变饮食摄入安排,调整药量及服用次数,往往导致不良后果。

因此,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引起患者重视的环节就是血糖监测,只有完整规范的数据才能提供相对客观、准确的信息,才能使医生对病情判断有所依据,并制定出科学的治疗决策。

综上,对于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既要坚持专业指导的治疗方案,并且要配合规律的日常生活习惯,才能保证科学控糖,延缓并发症的进展。

现阶段研发的大多数疫苗既具有一定的预防性质,同时又以辅助治疗为主,有糖尿病高风险的人群可以提前注射疫苗进行预防,而已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也可以使用疫苗用作配合治疗。已有研究证实,疫苗配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使疗效放大化。

当然最佳的疫苗配伍方案还在探索中,而且基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积极反馈,将会对未来疫苗的设计和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期待着疫苗能够早日成功研发,能让糖尿病患病高危人群以及已患糖尿病的人群尽早的接受新阶段的治疗方式,将病情提前规避,或弱化至可控范围之内,甚至完全治愈。

参考文献:

[1]黄壮壮,刘峰,丁腾,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19,34(06):848-851.

[2]卢世平,金亮,吴洁.1型糖尿病疫苗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4,45(06):625-631.

[3]马艳君,吴洁.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疫苗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14,34(06):749-756.

糖尿病人不能用β阻滞剂?医生:不仅可以,有时特别应该

说糖尿病人不能服β阻滞剂,那是老黄历了。

现在,药物改进了,观念改变了,β阻滞剂不再是糖尿病人的禁忌药,有时还是必需药呢!

β阻滞剂,就是常说的药名带“洛尔”的这类药物。现在常用的,有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比索洛尔、阿罗洛尔、卡维地洛、拉贝洛尔等。

早先,糖尿病人是禁忌用β阻滞剂的

那是因为,最早的β阻滞剂,比如普萘洛尔(心得安)那种,是不加选择地阻滞β(β1、β2)受体的。这样一用药,就把不该阻断、或者我们不想阻断的β受体给阻断了。

而不同的β受体是各司其责的。比如β1受体,主要在心脏,分管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的;β2受体,主要在支气管、骨骼肌血管等,是管平滑肌舒张的。如果不加选择地一概阻断,就会带来副作用。比如哮喘的病人会因为气管痉挛发作哮喘,血管就容易收缩等。所以,那个时候,那种不加选择阻滞β受体的β阻滞剂对于糖尿病人是不合适的。

主要有这么几点:

一是糖尿病人常有外周动脉(比如下肢动脉)的粥样硬化,血管容易狭窄。管理肢体动脉的受体是α受体和β2受体,这个α受体是会收缩血管的。本来两种受体是保持平衡的,如果阻断了β受体,α受体就没了对手,就容易引起血管收缩,对糖尿病有血管病变的患者就容易加重缺血。

二是糖尿病人在低血糖的时候身体里交感神经兴奋,会出现一些表现,比如心慌(心跳快)、手抖、出汗、烦躁等,这样就知道可能低血糖了。可是阻断β受体后,低血糖时这种反应就不那么明显了,会掩盖症状。

三就是β阻滞剂可以引起血脂水平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降低,对血脂有影响。

现在为什么又主张用了呢?

因为现在的β阻滞剂改进了,也因为研究发现了β阻滞剂对糖尿病人的诸多好处。

β阻滞剂怎样改进了呢?

现在常用的β阻滞剂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比索洛尔(康忻、博苏等)对受体都是高度选择性的,主要是针对β1受体,也就是我们心脏上分布的最主要的受体。这样,作用主要是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就可以减低心脏的负荷、减少心肌的耗氧,就可以改善心肌的缺血。只要不用特别大剂量,对哮喘的病人、对外周血管都没有明显影响,掩盖低血糖反应的作用也小得多,对血脂的不良影响也小。

到了第三代的β阻滞剂像阿罗洛尔(阿尔马尔)、卡维地洛,是兼有β、α阻断作用的,这样对外周血管的影响就更小一些,更适合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的患者。

也就是说,现在的β阻滞剂,作用更有针对性了,不良反应也小了

研究又发现哪些β阻滞剂对糖尿病人的好处呢?

糖尿病人常常合并冠心病,β阻滞剂是治疗冠心病、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所以,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是需要用的。

糖尿病人常常合并高血压,降压治疗可以用。而且尤其对于舒张压高的患者,选用兼有αβ阻断的药物效果就更好些,不良反应也少。

还有,研究发现,糖尿病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比较高,所以容易心跳快。对这样的病人,用β阻滞剂也是有好处的。

再有,如果患者有快速性的心律失常,频发心脏早搏什么的,β阻滞剂都属于治疗的基础药物,都是需要用的。

所以,现在β阻滞剂对于糖尿病人来说,不但不是禁忌,反而是一类很多情况下都需要使用的药物了。

糖尿病人使用β阻滞剂,用药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与一般人是一样的(“洛尔”类降压药(受体阻滞剂),既降血压又减心率的降压药!)。只是有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选药时要注意,还要注意避免药物剂量过大。再有,现在用的β阻滞剂,掩盖低血糖反应的副作用虽然小了,也还是要注意些。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头条健康 @健康真相官 @头条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