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身村(糖尿病 身材)

微笑面对糖尿病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身材太瘦四肢肌肉不足,怎样增加?

大家都在问

我去年九月体检查出血糖高,但现没吃药在饭食控制,体重这半年下降4斤,走路肚子小了很多,现在就是人太瘦了,我160高90斤体重,想增重也想有四肢,该怎样增呢?

回答ANSWER◢

你的体重已经低于标准体重了,应该适当增加四肢肌肉的量,这是典型的糖尿病身材,腹部脂肪堆积,直接导致慢性病的发生,四肢肌肉不足,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没肚子是目标,四肢肌肉增加也是目标,二者缺一不可,要控制吃的量和种类。你的目标体重应该是110~120斤,通过饮食和运动,慢慢改变体重和体型,血糖自然就好了。要增加肌肉的量,我给你安排个食谱,早餐:燕麦粥75g,煮鸡蛋1个,脱脂牛奶250毫升,凉拌菜半斤;午餐:二米饭或者杂豆饭75g,鸡肉50g,豆腐干50g,绿叶菜半斤,绿叶菜可以吃紫色、橙色、深绿色等,橄榄油1汤匙;晚餐:玉米窝头75g(或者蒸土豆、红薯、山药、芋头等250g),蒸鱼100g,水豆腐100g,绿叶菜半斤,亚麻籽油半汤匙。橄榄油和亚麻籽油最好凉拌,或者把蔬菜焯熟了拌着吃,千万不要用来炒菜。我说的所有重量都是生的重量,蔬菜类不限量,如果饿了,可以两餐之间吃黄瓜或者西红柿。以后要学会,在外出就餐的时候,先吃素菜,小口多次吃菜,主食挑粗杂粮吃,过于油腻、加糖的菜肴就不要碰了。另外就是运动,饭后的走步要保持,可以减肚子,但是不能让四肢长肌肉。你买女士的哑铃,一个1~2kg的那种,每天举哑铃至少半小时;腿部可以做蹲起训练,用手机下载一些健身的APP,按照专业教练的动作学。要有足够的认识:饮食运动主要的治疗手段,否则就逐渐走到靠吃药控制血糖的地步了。

糖尿病患者体型偏瘦,有哪五大原因?增加体重,靠哪三项策略?

尽管,在临床上,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患者更为多见。不过,依然存在不少体型偏瘦的糖尿病患者。

有人把体重指数BMI<18.5kg/m2(公斤体重/身高米数²)的糖尿病患者给简称为“瘦糖人”

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患者并非越瘦越好,“瘦糖人”的死亡风险也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的患者。因此,搞清楚引起体型消瘦的原因并掌握增加体重的要点,就对“瘦糖人”非常重要了!

这篇文章,我们就专门来说一说,“瘦糖人”体型消瘦可能与哪五方面因素有关以及如何科学增重。

“瘦糖人”消瘦 五大原因
  • 对于“瘦糖人”而言,第一个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是:自身胰岛素分泌情况到底好不好?

事实上,在人体内,胰岛素本身算是一种“增加体重”的激素。胰岛素之所以能够降低我们的血糖,其中一条路径就是促进体内的糖转化为脂肪并储存起来。

所以,那些自身胰岛素分泌功能明显减退的患者,往往就会因为体内缺乏胰岛素而出现体重下降。

比方说,1型糖尿病、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以及胰岛功能遭到破坏的晚期2型糖尿病患者都属于上面说到的这种情况。这些患者就常常表现为体型消瘦。

对于所有“瘦糖人”而言,建议大家首先通过“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这项检查来评估自身胰岛素的分泌情况;并且,通过“糖尿病相关免疫检查”来看看有没有自身抗体在“攻击”我们的胰岛功能细胞。

  • 除了自身胰岛素分泌情况以外,第二个需要“瘦糖人”关注的就是日常的血糖控制水平。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尤其是血糖升高已经造成“尿糖”现象的这部分患者,体内很容易因此而出现代谢紊乱。

研究发现,这种代谢紊乱状态会使得机体无法充分利用我们从食物当中所摄入的营养物质。这时候,机体会“迫不得已”开始分解人体的脂肪和蛋白质来供应能量,因而出现体重下降。

可以说,平时血糖水平控制得越差,就越有可能出现体重下降!

因此,对于所有“瘦糖人”而言,大家都应该定期监测空腹以及餐后血糖情况并到医院查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尿常规。要看看体型偏瘦是不是因为血糖没有被控制好所引起的。

  • “瘦糖人”需要关注的第三个问题,则是存不存在“过度节食”与“运动不当”?

饮食控制与运动锻炼确实是糖尿病治疗当中的重要一环,不过,稍不注意,也有可能成为导致体重失衡的因素。

比方说,长期过度的“断食”、太极端的“低碳饮食”,这些都是隐藏在饮食模式当中的风险。

而在运动过程中,有氧运动量过大造成能量消耗过度,同时缺乏力量训练,造成肌肉合成减少。这些都有可能引起体重下降。

  • “瘦糖人”还需要关注的第四个问题是:降糖药物的选择是否合适?

在临床上,降糖药物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降糖药对于患者体重的影响差异明显。

比方说,像二甲双胍、“列净“类药物以及”鲁肽类“药物等等,它们都被认为具有明确的减重效应;而与之相反,像胰岛素制剂或磺脲类、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则有增加体重的效应。

给本来体型就偏瘦的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多种有减重效应的降糖药,毫无疑问会加重患者体重的下降。

  • 最后,“瘦糖人“还需要关注的第五个问题就是:在糖尿病以外,有没有合并存在一些其他的消耗性疾病或糖尿病并发症?

像肿瘤、结核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疾病可以造成机体能耗增加,而糖尿病并发胃轻瘫或慢性功能性腹泻等问题时,则可以引起消化与吸收不良。

上面这五点主要是帮助大家梳理造成糖尿病患者体型消瘦的可能原因,具体到每一位患者则不尽相同,需要大家跟医生一起去仔细分析、区别对待。

“瘦糖人”增重 三大策略

“瘦糖人“应该如何增重?这个问题是很多朋友都很关心,也多次问到过我的。其实,主要原则正是与上一章节所提到的这些原因相对应的!

第一,对于自身胰岛素分泌明显不足的患者而言,不论您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使用人工胰岛素制剂进行治疗,都是帮助体重快速恢复的最好办法。

确实有一部分患者总是很抗拒打胰岛素,只想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来把体重给升上去。

但您要明白一点,当您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时候,在机体缺乏一种必要激素的情况下,无论您怎样努力地去执行饮食和运动计划,效果都是很难达到的!

第二,对于血糖水平没有被控制得很理想的患者而言,稳定控制好血糖是非常重要的!

《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当中就专门提到了:除了胰岛素制剂以外,对于需要增重的“瘦糖人“而言,应该优先选择能够增加体重的口服降糖药物,它们包括: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以及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等。

磺脲类的代表药物有: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

格列奈类的代表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则包括: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也就是说,如果您在降糖治疗的过程中想要增加体重的话,可以跟医生沟通,让医生优先给您使用能够增加体重的降糖药物。

第三,就是在药物以外,通过饮食调节和运动锻炼帮助增重了。

在饮食上,“瘦糖人“应该适度放宽热量限制,可以增加食物当中总热量的摄入。每个阶段可以较前一个阶段增加约5%-10%的总热量,但需要注意前提是不要让血糖水平产生太大波动。

为了避免热量增加可能引起的餐后血糖升高,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模式或者适当增加控制餐后血糖的药物剂量。

与此同时,仍要注意营养均衡,应该加强优质蛋白、新鲜蔬菜水果、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的摄入。

而在运动方面,可以适当缩短有氧运动的时间或者降低有氧运动强度,而应该适当增加力量训练的频率以及每次训练的强度。力量训练配合优质蛋白的补充,对于增肌效果明显,是增重的重要手段。

好的,关于“瘦糖人“为何会瘦的五大原因以及增重的三个策略,我们就先说到这里。

“1.5型糖尿病”,您听说过吗

□本刊记者 崔宏远 通讯员 马乔博

■受访专家

李霞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马瑜瑾 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内分泌科主任

18日至20日,由洛阳市医学会等主办,河科大一附院、河南省遗传罕见病医学重点实验室承办的“2020·河南省Ⅰ型糖尿病论坛(第二届)”“2020·中国洛阳·内分泌代谢性罕见病论坛”在洛阳召开。其中,临床表现介于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之间的成人Ⅰ型糖尿病,也被称为“1.5型糖尿病”,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病例

55岁的赵先生,因“口渴、多饮、多尿”就诊,葡萄糖耐量实验结果为15.1毫摩尔/升,诊断为Ⅱ型糖尿病。通过饮食、运动调节,并起始应用降糖药二甲双胍、格列本脲(niào),血糖得到了控制。不过,半年后,他发现服用药物控糖效果越来越差,住院检查发现,其胰岛功能严重衰竭,这才被确诊为成人Ⅰ型糖尿病,也称作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定义

属于Ⅰ型糖尿病的亚型,发病机制与Ⅰ型糖尿病相似,具有隐匿、迟发、胰岛功能衰竭速度快等特点,临床表现介于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之间,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病率

在我国患病率较高,且高于经典Ⅰ型糖尿病。

病因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其是在遗传易感的基础上,由环境因素引起的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损害所致。

易误诊

其发病初期,表现为Ⅱ型糖尿病的特点,且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不需要使用胰岛素。

预警

出现以下3个信号,提示糖友患的可能不是Ⅱ型糖尿病,而是成人Ⅰ型糖尿病。

信号1:体型偏瘦,大多数Ⅱ型糖友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

信号2:没有代谢综合征,大多数Ⅱ型糖友常伴有代谢综合征

信号3:联合用药后血糖仍飙升,大多数Ⅱ型糖友服用多种口服降糖药或是加大剂量可控制血糖

诊断

有赖于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其中,谷氨酸脱羧(suō)酶抗体是公认诊断最敏感的免疫指标。

①糖友年龄≥18岁

②胰岛自身抗体阳性

③诊断糖尿病后半年不依赖胰岛素治疗

④排除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治疗

降血糖;保护胰岛功能。初始治疗,如果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等处于可控良好状态,可考虑使用DPP-4抑制剂类药物,如西格列汀,并根据病情进展用胰岛素替换。

特别提醒

●成人Ⅰ型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使用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避免加速胰岛细胞衰竭。

●在诊断为Ⅱ型糖尿病之前,如果患者有前面提到的相关预警信号,应常规筛查胰岛自身抗体,从而早期发现并正确治疗,延缓病情进展。

作者:崔宏远

来源: 洛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