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回复发(糖尿病复发病率高吗)
“突聋”不可拖延治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突聋”是突发性耳聋的简称,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即在72小时之内发生且相邻两个频率的听力下降20分贝以上。
“突聋”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40—50岁发病率最高。这个年龄段的人群,身体机能有所衰退,并且工作压力、生活负担普遍偏大,“突聋”便容易乘虚而入。
突发性耳聋是由毛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的,除了突然发生听力下降以外,80%—90%的患者伴有耳鸣,50%的患者出现耳朵发闷的情况,30%的患者会有头晕不适的症状。“突聋”并非只会单侧发病,有2.3%左右的人群会双侧发病。
一旦得了“突聋”,必须要进行抢救性治疗,越早治疗治愈率越高。总体来说,一定要在3周之内到医院完成治疗。发病一周以内的治疗效果,比发病两周以内的治疗效果要好得多。如果出现了上述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突聋”一般不需要住院,主要通过输液、口服药的方式治疗,在门诊就可以完成。突发性耳聋大多数都可以治愈,但对于病情非常严重、合并眩晕症状、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患者,治疗效果可能达不到预期,不能完全恢复。此时,就需要患者佩戴助听器。
突发性耳聋的规范治疗一般为10天。如果治疗效果不满意,可以再进行一个疗程。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高压氧治疗、中耳激素注射治疗等方法。通过这些治疗手段,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康复。
“突聋”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听力突然下降,首次治疗痊愈后,不代表致病因素也被消除了,所以“突聋”是会复发的。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紊乱、烟酒无度都是其重要的发病因素。值得强调的是,复发患者的症状往往比第一次发作严重,且治疗难度及恢复时间都有所增加。
一般来说,正确佩戴耳机是不会导致“突聋”的。但是,佩戴耳机要注意以下几点:
音量不宜过大。把音量控制在自己舒适的范围内,不要追求震耳欲聋的感觉。
时间不宜过长。不要连续使用耳机超过30分钟,否则容易造成耳朵的听觉疲劳,从而导致噪声型听力下降。同时,听觉疲劳也是诱发“突聋”的一大因素。
尽量避免入耳式耳机。佩戴入耳式耳机后,会形成“堵耳效应”,耳机发出的声音在耳道中形成闭路振响,比开放式声音带来的损伤大得多。
不要在噪音环境下戴耳机。当周围环境声音嘈杂时,使用者为了听清耳机里的声音,会下意识调大音量,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对耳朵造成伤害。
(作者为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4日 19 版)
糖尿病可以永久治愈吗?糖尿病通过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维持多久
糖尿病现是患病率比较高的疾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代谢特征的疾病。要预防糖尿病,首先要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症状的相关知识;其次要控制自己的日常饮食,注意少油少盐,少吃甜食和高糖量的食物;再者要多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情,适当的运动不仅能保持身心愉悦,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糖尿病的病因有:遗传因素、肥胖和个人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要清楚是否有家族遗传史,要控制体重,减少脂肪、高热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注意个人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糖尿病的类型分为一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特殊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每个类型的病因也都不一样,一般发病率多的是二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肥胖和个人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就是指个人的家族遗传史;环境因素:随着经济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们经常摄入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物,运动也越来越少,这是造成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早期血糖轻微升高的时候常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有些患者可能表现为轻微的口干、视物模糊或者反应性低血糖症状;还有部分患者表现为皮肤瘙痒,许多患者是在健康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诊的时候发现血糖升高。
当严重高血糖时,有可能出现典型的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
糖尿病病程较久、长期血糖控制不好可能会出现各个器官并发症的相应症状,如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四肢远端麻木、疼痛;
眼部并发症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严重者会导致失明;糖尿病肾病表现为浮肿、血压升高等;还会出现足坏疽,糖尿病足等表现。
糖尿病不能彻底治愈,根据现在的研究和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能否痊愈还正在研究中,现在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显示能否痊愈,糖尿病是一个终身治疗的疾病。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或其他方式控制,如果经过短期强化治疗后血糖控制到正常范围,胰岛功能恢复到正常后,可在一定的时期内,单纯的通过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控制血糖。
确诊糖尿病后,可通过两周到三个月的胰岛素强化治疗,部分患者可完全恢复至正常,可维持1-2年,部分患者可维持3-5年,甚至更久。糖尿病可通过药物治疗后,血糖和其他指标恢复至正常,但胰岛功能受损而不能维持血糖者,复发可能性较大,停药后,血糖可再次升高。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平时的饮食,可以吃玉米、芹菜、油菜等;适当运动,坚持锻炼,但不能过于疲劳;控制摄入的总热量;少量多餐;食用高纤维食物(高粱、玉米、大麦);多吃清淡的食物;不沾烟酒。
友情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提及药品相关信息,均需在专业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脑梗死易反复发作 神经内科专家建议尽量规避十大诱因
新华网北京1月21日电(孙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高等特点,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疾病。哪些诱因会导致脑梗死发作?如果长期没有复发,还可能再次发作吗?从发病到开始急救的黄金救治时间是多久……近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宋毅军做客新华网健康大讲堂,就百姓关心的脑梗死相关内容进行解答。
脑梗死发病率极高 警惕十大易发诱因
新华网:脑梗死有哪些危害?哪些诱因会导致脑梗死发作?
宋毅军:脑梗死是脑组织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但这些症状是因为脑梗死造成的脑神经组织的功能缺损。
定义当中有几大要点:第一,脑梗死是脑组织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以任何一个造成脑组织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因都可以造成脑梗死。第二,脑梗死发病率非常高,可以概括为三个“6”,全世界每6秒钟有一个人患病脑梗死,每6秒钟有一个人因为脑梗死而造成残疾,每6秒钟因为脑梗死而死亡。在中国每21秒钟会有一个人因为脑梗死而住院,所以在我国脑梗死的发病率也非常高。
脑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最常见的病理机制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基于这一主要机制,导致脑梗死发作一般有十大诱因,按照出现的频率,最常见的诱因有:一是高血压;二是吸烟;三是腰围和臀围的比值过大;四是缺乏锻炼;五是糖尿病;六是过度精神压力,甚至抑郁;七是不合理饮食;八是高脂血症;九是其他一些心脏疾病,如心率失常和房颤;十是肥胖。所以为了积极防控脑梗死,要尽量把上述这种诱因去除,但在实际的行动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于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心脏疾病的患者是不好去除的,只能控制。这也是疾病面临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的现状。
新华网:脑梗死发作前患者会不会出现一些前兆?
宋毅军:脑梗死发作前没有明显的特异性,但如果是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疾病、肥胖的患者,出现下面这些症状要考虑有可能是脑梗死。这些症状的出现与脑梗死或脑缺血发生的部位、面积和时间会有些不同的变化。
首先是构音障碍,这种障碍可以是持续性,也可能是阵发性的。如果是持续性的,1至3个小时出现讲话不清楚,就要及时就医,考虑出现脑梗死;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会在10min——20min之内出现阵发性的构音障碍,但很快得到缓解,有的人出现症状了,可能会以为是疲劳、饮食不当、睡眠不足等造成的,但实际上这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它的出现往往预示着还会有脑梗塞的发生,需要及时就医。
第二是偏侧运动障碍,偏身无力。第三是偏身麻木、疼痛,感觉障碍。第四是头晕和眩晕,头晕是感觉自己晕晕的,要先看神经内科门诊,头晕相对复杂一些,很有可能是脑梗死造成的情况。眩晕是看东西转,这种可能是脑梗死,也可能是耳鼻喉系统的疾病或是其他疾病,需要排查。第五是看东西不清楚,如黑蒙,眼前一下发黑。
除了以上症状外,还有一些大家不熟悉的,如果出现,一定要想到可能是脑梗死的征兆,如命名性失语、感觉性失语、不认识书本上的字、不认识路牌、不明原因的异常烦躁等这些情况脑梗死的可能性很大,要及时到精神内科就诊,不要错过脑梗死最佳治疗的时间窗。
预防脑梗死复发 需了解三大治疗方案
新华网:脑梗死容易反复发作吗?如果长期没有复发,还可能再次发作吗?
宋毅军:脑梗死为高复发、高致残、高致死、高经济负担。为什么复发率这么高?为什么间隔时间长复发率还高呢?因为有很多病因是没有办法去除的,如吸烟可以戒烟,但是吸烟的危害还在;高血压患者服药,但服药后,有时候与正常人的血压还不是一样等情况,这些疾病发病机制还在,这些诱因是没有办法完全去除,如果不加以干预,进展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因此,一旦患有脑梗死,就要做好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准备,要有必胜的信心,坚持吃药,尽可能降低自己的血糖、血脂、体重,饮食要低盐低脂,劳逸结合,精神要愉悦。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后五年都没有复发,这说明患者的自律和依从性较好。
患者需要仔细与医生沟通病因是什么,因为每个人脑梗死的病因不同,尽量去除所有的诱因,如果去除不掉,就要把危害因素控制到最小,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尽量延长自己没有复发的时间。
新华网:目前有哪些方式可以预防脑梗死发病?
宋毅军:预防需要按照病人的病因、发病机制等情况进行合理安排方案。整体来讲,要积极去除所有的病因或诱因,高血压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规范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从吃饭做起,积极配合医生控制血糖,包括餐前餐后的血糖。吸烟患者要戒烟,大量饮酒的患者要戒酒,过度肥胖患者要减体重,还要把血脂降下来。在把这些诱因去除的同时,还需要合理用药治疗,预防脑梗死反复发作。
大部分缺血性脑卒中或者急性脑卒中死,都是大脑的脑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第一个方案是抗血小板治疗,但要遵从医嘱进行服用。
第二个方案是大家比较熟知的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等药物都可以考虑,但前提是要和医生提请沟通,能不能服用这类的药,服用之后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
第三个方案是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中国通过对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把脑缺血发作分成三个类型,第一是痰阻血瘀型,二陈汤和活血的汤药,可以治疗慢性或者急性的脑梗死。第二是气虚血瘀型,两个辨证,气虚和血瘀,常用养血清脑颗粒或者养血清脑丸来配合解决血瘀的问题。
第三是气滞血瘀,是气机瘀滞导致的血液淤积出现的症状,血瘀可以考虑血府逐瘀汤。但在用药的选择上还是要通过医生来判断患者是哪个类型,合理选择用药。
新华网:脑梗发作时,患者家属除了拨打120之外,还可以做些什么?
宋毅军:当患者脑梗发作时,可以帮助到他们的亲人就是家属了,如果家属什么都不懂,一定会耽误病情。所以在进行此类相关话题宣教时,都需要患者和家属一起参与。当患者病情出现复发时,家属除了要想到拨打120外,还需要会辨别,当患者出现症状时,家属要记住一二灵,即一张脸,两支胳膊,灵不灵。一张脸即患者之前得过脑梗死,出现了面瘫,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脸也不对称了,就有可能是脑梗死;两支胳膊即将患者两只胳膊一起抬起来,出现一高一低,或一只胳膊根本抬不起来的情况,脑梗死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灵不灵即如果患者听得懂话,但不会说,有可能是脑梗死。
此外,在等待救护车到来时,家属应该为患者找一个平稳温暖的地方,让患者侧卧躺好,看看嘴里面有没有分泌物,是否可以正常喘气,再把患者以前吃的药和病例本全部带上,因为在门诊或急诊,病人很多,医生看到病例和检查单的内容,会更快解患者的病情,加快诊疗时间。
脑梗死治疗勿错过黄金3小时 日常注意合理饮食
新华网:是不是所有的脑梗死患者都要进行溶栓?
宋毅军:脑梗死黄金治疗时间是3小时内,4个半小时是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极限。超过4个半小时就可能错过了有效治疗时间。所以有的患者复发率比较高,建议住的地方距离医院稍微近一些,可以为抢救生命争夺时间。
哪些脑梗死患者需要进行溶栓治疗,还是要看发病机制,溶栓治疗对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在时间窗之内是可以尽量完成的。如果超过了4.5小时,需要到医院,借助一些先进的治疗方式。如现在有一种机械取栓,将某个特定部位产生血栓,通过使用微导丝等机械方法将血栓直接从被堵塞的血管中取出,需要介入治疗,这种方法需要医生去评估后才可以采用。
如果不符合介入治疗,还错过了时间窗,那还能治了吗?还要看病因,如一位80岁的老年患者,因泡温泉导致低血容量的脑梗死,也就是虚脱,这种情况去溶栓当然也有一定效果,但是补液效果也很不错。所以患者需要哪种治疗方式还需要要到医院,根据患者病因和发病机制去治疗。
新华网:脑梗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些什么?有没有忌口的食物?
宋毅军: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控制体重是永久的话题,太胖会导致疾病复发率高。日常需注重合理饮食,首先是低盐低脂饮食,每天每人盐的涉入量小于6克。第二是油脂的涉入,每天每人要小于75克。日常多考虑清淡的饮食,如蔬菜,蔬菜的涉入尽量以拌菜为主,但一天不要只吃一种菜,尽量多种蔬菜,一般月5种蔬菜比较合理,但不包括土豆、山药和玉米,选择像大白菜、油麦菜、卷心菜、生菜等是可以的。水果,一天吃一到两个不同类型的水果是合理的,如苹果、橙子、桃子,不推荐食用柚子、荔枝,柚子会和他汀类药物发生反应,荔枝会造成低血糖脑病。
对于肉类,肉类分红肉和白肉,红肉包括牛肉、羊肉、三文鱼,白肉是鸡鸭鱼肉,推荐红肉要搭配,不要吃一种,根据自身情况来定。
谷类,也就是主食,主食的量推荐每个人都不一样,一般推荐是7成饱。先吃菜,再吃水果,吃肉,最后吃主食,主食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到了体内后会变成糖或脂肪,不易控制体重。此外,不要随便喝汤、稀饭,喝到体内会迅速变成糖,会增加体重,升高血糖。可以饭前喝水,早晨起来喝一杯牛奶。
【纠错】【责任编辑:宫晓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