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糖尿病(糖尿泡泡大小)
糖友咳泡沫痰警惕心梗
急性心梗患者多伴有典型症状,发病时可能出现持续性心前区或胸骨后剧烈压榨样疼痛,时间超过30分钟。也有约20%的患者没有任何疼痛症状,或仅有轻微胸闷,临床上称为无痛性心梗,容易漏诊,多见于合并糖尿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据统计,50%以上的2型糖友首要死因是心梗,合并糖尿病的心梗患者并发症也更多。因此,糖友更应通过蛛丝马迹发现心梗前兆。平时病情相对稳定的糖尿病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并伴有频繁咳嗽、咳痰,特别是咳白色,甚至粉红色泡沫痰,说明已出现急性左心衰,要尽快就医或呼叫120。
(摘自人民健康网)
来源: 今晚报
糖尿病别怕泡沫尿,这5个方法,降血糖、尿蛋白,或许可逆转!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医生,我最近小便总是泡沫很多,是不是肾坏了?”
这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在门诊时对我说的话。
不少糖友都有这样的疑虑:糖尿病会不会导致肾衰竭?尿里泡沫多是不是危险信号?还能不能逆转?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糖尿病和“泡沫尿”背后的真相,并教你5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既能降血糖,还能保护肾脏,甚至可能让病情逆转!
先别慌,尿液里的泡沫可不全是坏消息。泡沫尿其实是尿液含有大量蛋白质的表现,而“尿蛋白”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让肾脏的“过滤网”——肾小球,变得像老化的窗纱一样,漏掉本该留在血液里的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进入尿液,就成了你看到的泡沫。
泡沫尿≠肾衰竭。
泡沫尿的出现往往是一个早期信号,说明你的肾脏还在努力工作,没有完全受损。这个阶段,及时“扳回一局”,肾功能是有机会恢复的。
常见误区:泡沫尿一定很严重?
尿液里有泡沫不一定全是病理问题。比如:
喝水少了,尿液浓缩:尿液本身变浓,也会产生泡沫。
排尿太急:尿液快速冲击马桶水面,也会让泡沫增多。
饮食富含蛋白质:比如摄入大量肉类或蛋白粉,尿液里短时间蛋白质增多,也可能出现泡沫。
重点判断标准:如果泡沫尿持续出现,且伴随其他症状如乏力、水肿、高血压等,就需要警惕肾脏问题,尽快就医检查尿蛋白和肾功能。
糖尿病肾病:不可忽视的隐形危机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数据显示,约3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其中一部分最终可能进展为尿毒症。
为什么糖尿病会损害肾脏?
高血糖毒性:长期高血糖会“毒害”肾小球,让它们逐渐受损。
高血压共谋:很多糖尿病患者同时有高血压,双重打击让肾脏压力更大。
慢性炎症:糖尿病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也会让肾脏“伤痕累累”。
症状:糖尿病肾病的“蛛丝马迹”
早期:尿泡沫增多、尿液变少、血压升高。
中期:疲劳乏力、脚踝和眼睑浮肿。
晚期:严重水肿、尿毒症症状(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
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控制得当,病情可以逆转;但一旦进入晚期,往往不可逆。泡沫尿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预警信号!
针对泡沫尿和糖尿病肾病,以下5个方法就是你的“救命稻草”。
1. 饮食调整:少盐、控蛋白、稳血糖
“病从口入”这句话放在糖尿病肾病上一点没错。饮食调整是逆转的第一步。
少盐:盐摄入过多会升高血压,加重肾脏负担。建议每天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约一啤酒瓶盖)。
控蛋白: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增加尿蛋白。“控蛋白”并不是不吃肉,而是根据肾功能损伤程度,适当减少蛋白质摄入,优选鱼肉、鸡肉等优质蛋白。
稳血糖:低血糖指数(GI)的食物是你的好朋友,比如全谷物、绿叶蔬菜、豆类等。
生活小贴士:用“拳头法则”衡量每餐的主食、蛋白质和蔬菜比例——主食一拳头,蛋白质一掌心,蔬菜两拳头。
2. 控制血糖:抓住“黄金区间”
血糖控制得当,肾脏损伤的速度会大大减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目标值为:
- 空腹血糖:4.4-7.0 mmol/L
- 餐后两小时血糖:<10.0 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7%
方法推荐:
规律用药:按医嘱服用降糖药或胰岛素。
运动降糖: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
3. 控制血压:肾脏的“保护伞”
高血压和糖尿病肾病是一对“难兄难弟”,血压控制不好,肾脏损伤会进一步加重。
糖尿病患者的理想血压:<130/80 mmHg
优选药物:ACEI或ARB类降压药,降压,还能降低尿蛋白。
注意事项:降压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血压降得过低,影响肾脏供血。
4. 控制体重:减掉“肾脏负担”
肥胖是糖尿病肾病的“推手”。多余的脂肪会加重胰岛素抵抗,还会增加肾脏的工作量。
减重目标:每月体重下降不超过体重的5%,避免减重过快。
方法推荐:结合饮食控制和运动,避免极端节食。
减肥别太焦虑,适度的压力管理(如冥想、深呼吸)有助于降低皮质醇水平,对血糖和体重都有好处。
5. 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糖尿病患者要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尤其是以下检查:
尿微量白蛋白:早期检测尿蛋白的重要指标。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
眼底检查: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常“狼狈为奸”。
时间建议:至少每3-6个月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中医看来,糖尿病肾病属于“消渴病”范畴,与“肾气亏虚”密切相关。中医治疗讲究整体调理,以下三类中药在临床中常用于辅助降尿蛋白:
益气健脾:如黄芪、党参,改善肾小球过滤功能。
活血化瘀:如丹参、川芎,减少肾脏微血管损伤。
清热利湿:如茯苓、泽泻,帮助排除体内多余水分,减轻水肿。
中药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盲目服药。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有了更多可能性:
SGLT-2抑制剂:一类新型降糖药物,降糖,还能保护肾脏功能。
肠道菌群疗法:研究发现,调节肠道菌群有助于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再生医学:干细胞疗法或有望成为未来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突破口。
健康的肾脏是糖尿病患者的“生命线”。尿液里的泡沫可能只是个小问题,但它提醒我们:肾脏需要你的关爱。
从饮食、运动、药物到心理调节,这5个方法并不难做到,但坚持下来,你可能就抓住了逆转的机会。
你的健康,从今天开始守护。你愿意行动了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指南》,2023版
《柳叶刀》(The Lancet),糖尿病并发症最新研究,2023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管理与并发症防治指导
《中西医结合肾病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糖友咳泡沫痰,警惕心梗
来源:人民健康网
心肌梗死发作时,从血栓形成到心肌完全坏死大约需要6~12个小时,在这段时间内,如果能以最短的时间开通梗死血管,就有可能挽救部分尚未坏死的心肌,从而使病人获救。因此,尽早识别和诊断心梗至关重要。
急性心梗患者多数伴有典型症状,发病时可能出现持续性心前区或胸骨后难以忍受的剧烈压榨样疼痛,时间超过30分钟。也有约20%的患者没有任何疼痛症状,或仅有轻微胸闷,临床上称为无痛性心梗,容易漏诊。比如,部分患者仅有周身不适、恶心、出汗等症状,也有部分患者以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为首发表现,病情更加凶险。这类心梗多见于合并糖尿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这是由于老年人心脏自主神经变性、痛阈增高,敏感性、反应性变差,再加上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心脏交感神经痛觉纤维损伤,使得痛觉冲动传入受阻,更易出现无痛性心梗。而且,急性心梗并发的心衰、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往往也会掩盖糖尿病患者心梗时的疼痛感,造成无痛假象。
据统计,5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首要死因即心梗。而且,合并糖尿病的心梗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更弥漫,心梗面积更大,急性心衰及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更多。因此,更应通过蛛丝马迹抓住糖友的心梗前兆。如果平时病情相对稳定的糖尿病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并伴有频繁咳嗽、咳痰,特别是咳白色,甚至粉红色泡沫痰,说明已经出现急性左心衰,要尽快就医或呼叫120。如果能及时诊断,尽早进行介入治疗开通闭塞血管,可最大程度挽救缺血心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
(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周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