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比癌症(糖尿病比癌症好)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0
文章目录:

糖友患癌几率比常人高1倍!高血糖为什么会“促发”癌症?

癌症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疾病,据2018年统计,全球范围内有1800万癌症新发病例和960万患者因癌症死亡,而且,未来的几十年里,发病率还将持续上升,而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人数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高达4.25亿,每11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该病,500万人死于糖尿病,12%的全球卫生支出用于治疗糖尿病和它的并发症上。

那如果有一天告诉你,这两大疾病互为影响,互为关联,是否会引发你新一轮的恐慌呢?在日本糖尿病学会和日本癌症学会发布研究成果声明,糖尿病患者罹患癌症的风险为无糖尿病人群的1.2倍。

而美国糖尿病协会则在2010年发表报告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癌症的风险要比无糖尿病人高20%-50%。

同一时间在中国的一项慢病前瞻性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患肝癌、胰腺癌、大肠癌、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为最高,最高可达2倍。

糖尿病是如何发展成为癌症的?

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临床统计,糖尿病患者患癌几率高于无糖尿病患者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背后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直到2018年7月19日,我国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员施扬/石雨江教授发布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科研成果揭示了背后的原因。

简单来说,人在生下来后就带有一群抑癌基因,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发生和生长,其中有一个基因叫做TET2蛋白就是属于这一群中的一个。

研究发现,它的主要作用是催化DNA上的5mC向5hmC修饰的转化,在癌细胞中可以明显的发现5hmC水平出现广泛的下降,间接说明TET2抑癌功能在下降,在临床上,可用来判断癌症恶性的程度高低。

好了,这还不是最可怕,可怕的是在糖尿病患者的体内也发现了5hmC水平出现明显下降,进一步发现,这是因为高血糖会抑制身体内一种叫AMPK蛋白激酶的活性,导致了TET2Ser99磷酸化与TET2蛋白稳定性降低,从而减少了TET2蛋白生成5hmC,上面已经说到,一旦5hmC生成减少,则意味着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降低,发生肿瘤的风险增高。

糖尿病患者容易导致哪些癌症风险增加?

当然并非所有的癌症种类都与糖尿病密切相关,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肝癌、胰腺癌、大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患病的风险最高。

专家认为,肝脏本身就参与血糖的调控,高血糖反过来会影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从而糖尿病成为肝癌的独立发病因素,而胰腺作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器官,影响更为明显。

此外,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女性糖尿病患者患任何癌症的几率都比男性高6%,怀疑是雌激素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糖尿病患者可用二甲双胍防癌症

糖尿病人除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外,积极控糖在预防癌症上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而其中,研究显示,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患癌的风险低于使用其它降糖药物的患者。

石雨江团队表示,主要是二甲双胍能增强TET2的活性,从而对肿瘤达到抑制作用。

高血糖,增癌症风险

近期,大庆研究(我国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进行的一项领先全球的糖尿病预防研究)长达30年随访分析显示,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并进展为糖尿病,都会增加癌症风险。

研究发现,糖耐量正常、糖耐量受损和糖尿病患者的癌症发病率分别为每千人每年6.06、6.77和7.18人。与正常人相比,糖耐量受损和糖尿病患者的癌症风险分别增加77%和2.34倍。一旦糖耐量受损进展为糖尿病,患癌症的风险就会加倍。

这些发现表明,当高血糖达到一定水平时,会有更强的致癌作用。

研究显示,在血糖波动大的人群中,血糖水平的升高与癌症的发生显著相关,但在血糖波动小的人群中没有发现这种关联。这提示控制餐后血糖波动,可能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癌症预防。

研究还发现,葡萄糖负荷后胰岛素水平的增加,而非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与癌症风险的增加显著相关。这提示长期的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患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不过,与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相比,进展为糖尿病对癌症风险的影响更大。

文/杨进刚(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糖尿病的危害仅次于癌症?这真不是危言耸听

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11.2%,但知晓率仅为36.5%,治疗率为32.2%病情加重,会导致眼、肾、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等组织器官出现慢性进展性病变

11月14日是第十六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如今,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现代疾重病第二“杀手”,其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尤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据2020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但知晓率仅为36.5%,治疗率为32.2%,控制率为49.2%,均处于较低水平。

为了增强人们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促进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发现与干预,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切实降低糖尿病危害,“华商名医计划·云上大问诊”特别邀请到来自西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杨国春做客全媒体直播间,通过专业的讲解和直播互动的方式,同网友分享糖尿病的防治方法,为健康筑起一道防护堤,远离糖尿病。

典型症状 空腹血糖值≥7mmol/L

就可判断为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一组以血糖增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杨国春介绍,随着糖尿病病情加重,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引起的多系统损害,会导致患者眼、肾、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等组织器官出现慢性进展性病变,病情严重或应激时还会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这便是人们常说的“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

杨国春指出,糖尿病是和环境因素、遗传背景以及免疫相关的疾病。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与超重人群的增加使得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其中,年龄大于40岁,超重或者肥胖,存在高血压或者血脂异常,以及喜欢静坐而不愿意运动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另外,有巨大胎儿(8斤及以上)生育史、糖尿病家族史(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群也会因年龄增长,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同其他疾病一样,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就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得了糖尿病,杨国春表示,在出现了典型症状的基础上,如果随机血糖≥11.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或葡萄糖耐量(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临床上就会诊断为糖尿病。也即是说,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葡萄糖耐量(OGTT)2小时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当患者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表现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根据新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化血红蛋白也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随机血糖,即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而空腹血糖值,是指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下的“空腹”血糖值。杨国春指出,不吃早饭测得的血糖不都是空腹血糖,如果晚上熬夜加班或睡前加餐,或是早上起得晚,虽未吃早餐仍不是医学上严格意义的空腹状态,只能算是随机血糖或餐前血糖。

糖尿病按病因分四种类型

Ⅰ型糖尿病通常发病者年龄较轻

糖尿病按病因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四种类型。其中,Ⅱ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约90%,常见于中老年人,通常肥胖者发病率高,且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早期患者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等情况。相比之下,因胰岛素的绝对缺乏导致的Ⅰ型糖尿病,通常发病者年龄较轻。

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如空腹血糖≥6.1mmol/L或随机血糖≥7.8mmol/L,均建议患者行葡萄糖耐量试验。杨国春介绍,按照中医讲的“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原则,目前对糖尿病实施三级预防,其中一级预防是指控制Ⅱ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比如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减轻体重。二级预防是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已诊断为Ⅱ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管理,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因为血糖升高可引起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心脏病以及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皮肤病变等慢性并发症,以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状态等急性并发症”。而三级预防即延缓已存在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合并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建议采取降糖、降压、调脂等综合管理措施,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虽然人们的年龄、性别、家族史等不能改变,但依然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通过科学有效地三级预防,远离或将糖尿病危害尽量降低。

“糖友”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生酮饮食

“糖尿病前期患者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如果生活方式改变仍不能改善血糖升高时可考虑药物治疗。”杨国春表示,对于糖尿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生酮饮食。

“生酮饮食是一种用脂肪代替碳水化合物供能,从而代谢生成酮体的膳食模式。简单说,就是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式。”杨国春介绍,生酮饮食的主要食物有肉类、鱼类及橄榄油、菜籽油、棷子油等,此外还包括富含脂肪的牛油果、奶酪以及蔬菜、鸡蛋。而不摄入谷物、糖、水果、加工食品和酒等。

生酮饮食为什么可以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发生风险?杨国春介绍,主要是因为生酮饮食可减轻体重。有很多临床研究发现,低脂饮食与生酮饮食比较,生酮饮食能更好地控制体重而较少反弹。同时,生酮饮食还可减少肿瘤、癫痫及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生。研究还发现,生酮饮食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缓解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当然,生酮饮食也有不良反应。如短期不良反应有低血糖、脱水、呕吐、腹泻、嗜睡和厌食等;长期的不良反应有肾结石、高尿酸血症、转氨酶升高、非酒精性脂肪肝、骨质疏松以及生长障碍等。因此,进行生酮饮食需在专业医师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严密监控身体的变化,包括主观感觉的不适和血糖、血酮、血脂、肝肾功指标的改变。

华商全媒体记者 吴洁

图片 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