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古人有糖尿病(古人糖尿病严重)

小D医生 0
文章目录:

汉高祖刘邦竟然也得糖尿病!他是怎样患病的?看看古人如何治疗

提到刘邦,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从小小的亭长到汉朝的开国皇帝,48岁创业,斩白蛇,掀翻秦帝国,逼得一代霸王自刎乌江,乘势而变,大风起兮;摧枯拉朽,威加海内。短短几年,就实现人生翻盘,大写的服。

但你知道吗?

刘邦除了是一位枭雄

还是一位糖尿病病人

……

刘邦是怎么患上糖尿病的?

刘邦夺得天下后,已经是一位55岁的老人了,这个年龄当皇帝的,屈指可数。再加上常年的南征北战,此时的刘邦,身体已经很脆弱。本来称帝后,可以享受当时良好的医护资源,慢慢调理,过一过神仙日子。

可是,皇帝这个差事还真不好干,尤其是开国皇帝。

刘邦登基后,天下并不太平。时不时就有人出来谋反。燕王臧荼、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等等,刘邦也像一位救火队长一样御驾亲征,四处救火。

为什么刘邦一定要亲征呢?

手底下那么多将领,周勃、樊哙、曹参等等,更别说还有韩信这等战神。因为刘邦没有别的选择

随着刘邦的称帝,其他有功之人也纷纷裂土封王。名义上受中央王朝节制,实际上却各过各的,说的不好听点,我有本钱了,随时可以脱离你大汉集团出来单干。

刘邦也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果不把这些异姓王收拾掉,刘家人的江山就坐不稳。

淮南王英布是刘邦御驾亲征的最后一位异姓王。即便是年老多病(年过60岁),刘邦还是拼了命出征

也就是这一役,差点要了刘邦的命。厮杀中,刘邦被一支箭射中

其实,刘邦出征前是考虑过让太子刘盈代替自己亲征的,可是吕后却是死活不同意,这背后就牵扯了刘邦的另外一个心病。

受伤后的刘邦并没有太在意,班师回朝的路上,还特意回到家乡献唱《大风歌》,来了场个人歌舞秀,后面又马不停蹄的前往曲阜祭祀孔子,行程排的满满的。以至于出现伤口不愈溃烂感染伤势越发的严重

后世经过考证,根据刘邦的生活起居、身体状态等线索推导出,刘邦可能患有消渴症。古代的消渴症,在现代被称为糖尿病。史书记载,晚年刘邦心火上升,整日口干舌燥且饮多尿多,这些都是典型的糖尿病的症状。

正如孙思邈和王焘所说:“凡消渴病经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则于疮上漏脓水不歇遂成痈疽。”

现代医生亦强调提防不要破伤皮肉以防化脓之祸。刘邦很有可能就是因为糖尿病引发的皮肤并发症,导致他的皮肤自愈能力极差,伤口发炎,引发了败血症而死亡的。

刘邦的糖尿病真的不能治吗?

我们来看这么一段话:

《史记》记载: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这里面的信息量挺大。吕后找来了医生,说刘邦的病没有什么大碍的,完全可以治愈。可是刘邦为什么破口大骂,拒绝医治呢?

这也是一个疑团。有人说是刘邦对吕后已经心怀猜忌,担心吕后找来的医生会做手脚。

这还是要回到上面提到的刘邦的心病

刘邦是钟意戚夫人的,也一直想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可是吕后的能量却大的惊人,就连刘邦屡次请不动的商山四皓,也站在了吕后的身边(这已经代表了朝廷的风向了)。这时刘邦已经知道,吕后的势力已经不是自己能左右的了。

因此,刘邦虽然知道病情严重,但还是对吕后十分忌惮,如果自己此时人事不省,那么就来不及安排后事了。

比如说,刘邦临终前,密令陈平处死樊哙,因为后者正是吕后的妹夫。有人推测,刘邦急于处死樊哙,也是为了防范樊哙会成为吕后的帮凶,对戚夫人不利……

可以看到,刘邦称帝后面临的朝局,暗流涌动,勾心斗角,无暇来休养生息。这一点上,他跟另外一个布衣皇帝朱元璋比起来,就没有那么好的福气了。称帝后,朱元璋是不用再御驾亲征的,而且后宫内有贤惠的马皇后,不用自己操劳。

如果说刘邦能够好好调理,即便是征讨英布后负伤,如果能及时治疗安心养病或许刘邦的病情也不会发展的那么快,刘邦也可以多活几年,更好地处理身后事,或许汉王朝的命运也由此改变呢?

古人对于糖尿病也是有所认识的甚至提出了一些治疗的方法:

1. 我国最早的古典医书《皇帝内经·素问》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2. 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将古方载入医案,提出以“肾气丸”进行治疗,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3.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提出,“消渴病者慎者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

可以看到,古人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已经有初步的思路,其中就提到了饮食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这个理念还是具有超前性的。

而随着现在医学的发展,我们有了更为科学的治疗方法,饮食上,我们建议患者选择升糖指数GI值低的食物,特别要少吃含精制碳水和添加人工糖较多的食物,如甜品、糖果和饮料等。

同时,患者要加强运动和注意休息。运动不仅可减重,还可消耗血糖并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希望所有糖友们都能正确地认知防控糖尿病,祝福糖尿病患者们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贾海骅, 赵红霞, 赵凯维, 等. 探讨糖尿病 (消渴) 中医病因病机[D]. , 2012.

[2]王月娟. 2 型糖尿病患者患病情况及慢性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D][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5.

[3]杨文英. 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J].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2018, 48(8): 812-819.

[4]《史记·高祖本纪》

[5]《史记·留候张良者》

[6]《史记·邓通传》

[7]徐千. 刘邦起义成功及死因[J]. 决策与信息, 2014, 2.


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医生诊断,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也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请谨慎阅读。本文为因数健康原创文章,未经本平台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后台留言,征得平台同意后才可进行,转载或使用请务必注明来源。若本内容存在侵权行为,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糖尿病“冷知识”:司马相如为史载患病第一人,胰岛素挽救无数人

胰岛素大大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不仅能延长患者生命,而且能极大地提高生活质量,能够让糖尿病患者过着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胰岛素无疑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作者:左永波

司马相如患消渴症

史载得糖尿病第一人

最早关于糖尿病的文字记录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人文献记载着一种多饮多尿的疾病。古印度人发现如果谁的小便会招来蜂拥而上的蚂蚁,谁就肯定患上了这种疾病。希腊医生亚的阿勒特奥斯把这种主要症状为“排泄多且甜的尿液”的疾病命名为糖尿病。

公元前400年,中国的《黄帝内经》记载: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由此,古代中医把以多食易饥、口干多饮、小便频数、身体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称为消渴症。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对消渴的辨治论述宏富。东汉名医张机就在《金匮要略》中对糖尿病症状写下诸多描述;医圣张仲景留下了不少简单实用的方剂,由于疗效突出,流传至今,现在临床仍广为使用,其中,白虎人参汤和肾气丸就是其中的代表处方。东汉张仲景、唐朝孙思邈、隋末唐初的《古今录验方》对糖尿病也有记录。此外,金朝李东垣、清朝叶天士等在治疗消渴症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才子佳人千古韵事家喻户晓,一曲《凤求凰》传颂至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了“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这说明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症。司马相如是历史上第一个被确认为得了糖尿病的人。

历史上还有位皇帝也有糖尿病。据史料记载,隋炀帝每天“口干舌燥,要饮水数升,排尿数升,渐渐形枯骨立,于是下旨诏太医诊治,结果一个个有去无回,都被隋炀帝斩了。”隋炀帝的种种迹象都与糖尿病症状无二,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减轻的症状。

胰岛素上市

挽救无数患者生命

糖尿病与胰脏的关联关系在19世纪末才得到确认。

1888年,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对狗的瘘管手术研究了食物与消化液之间的关系,研究并确认了胰脏分泌物的消化功能。

此后,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开始了新课题:胰岛所分泌的激素究竟是什么?又将如何提取这种神秘的激素?

1920年10月30日,加拿大医生班廷在一所医学院备课的时候读到一份病例报告说,一个病人的胰脏导管被结石堵塞之后,分泌消化酶的消化腺萎缩了,可是胰岛细胞却依然存活良好。这次偶然的阅读给班廷带来了启发:模仿结石阻塞的状况,把狗的胰脏导管用手术结扎,等消化腺萎缩之后,再提取神秘激素。

班廷找到多伦多大学的糖尿病权威麦克劳德教授。在麦克劳德教授支持下,班廷艰苦的试验取得了进展,提取出了神秘激素。这种神秘激素注射到狗身上,使狗的血糖降到了正常水平。班廷将这种神秘物质取名为“岛素”,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胰岛素”。这种动物身上提取出来的胰岛素能否用在人的身上呢?班廷和助手贝斯特两人在自己身上注射了牛胰岛素,完成了人体实验,确定牛胰岛素应用在人体是安全的。

1922年2月8日,班廷医学院的一位同学利斯特患上了糖尿病,并迅速恶化,生命垂危之际,利斯特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班廷的实验室,请求在自己身体上试用仍在试验阶段的牛胰岛素。贝斯特为他注射了牛胰岛素,奇迹发生了,仅几分钟的工夫,他表示说自己感觉好多了;又过一会儿,乔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觉得自己的脑子如此清醒,两腿也不再沉重了……

麦克劳德教授闻讯调动自己的全部资源,投入了胰岛素实验的后续工作。

为了解决量产与杂质的问题,他们与美国的药厂合作,成功地从屠宰场取得的动物胰脏中,分离出足以提供全球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胰岛素。

1923年胰岛素作为商品上市,当年有近8000名医师对25000多名糖尿病患者使用了该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胰岛素已在世界各地的医院使用,挽救了无数患者。美国一位著名的糖尿病学家说:“1897年,1个被诊断为糖尿病的10岁男孩的平均生存期是1.3年,30岁和50岁的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分别是4.1年和8年。而到了1945年,10岁、30岁和50岁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却可继续生活45年、30.5年和15.9年。”

值得一说的是,班廷和麦克劳德将胰岛素的专利以一元钱的价格转交给了多伦多大学,用最伟大的“奉献”精神给自己的功绩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现年61岁,他已经与糖尿病斗争了20多年。

胰岛素不断发展

四次与诺奖“结缘”

胰岛素的发现过程中四次与诺贝尔奖“结缘”: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研究并确认了胰脏分泌物的消化功能,获得1904年诺贝尔奖;加拿大医生班廷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人取得成功,获得1923年诺贝尔奖;阿根廷医学家豪赛发现脑垂体对胰腺分泌胰岛素有重要影响,获得1947年诺贝尔奖;英国化学家桑格确定胰岛素分子结构,使胰岛素成为第一种被人类弄清楚化学结构的蛋白质,并有可能人工合成胰岛素,他获得1958年诺贝尔奖。

在班廷发明胰岛素的制备方法作为一项新技术被制药公司引进后,第一代动物胰岛素开始了工业化生产之路。

但工业化的路并不平坦,1000克动物胰腺仅仅可以提纯出100-200毫克的胰岛素,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1955年,英国科学家桑格解析了牛胰岛素的结构,开辟了人类认识蛋白质分子化学架构的道路。这无疑为人工合成胰岛素指明了方向。

1958年12月,中国科学家选择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高难课题。最终,历时6年9个月的曲折努力,终于在1965年9月17日人工全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11月,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以简报发布。1966年4月《结晶胰岛素的全合成》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第6卷第2期全文发表。1966年4月,中国科学家在华沙欧洲生化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科技工作者人工化学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一成就轰动了全世界,因为它标志着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的来临。

1978年,美国的科学家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携带人胰岛素基因的质粒导入酵母菌,生产出了和人胰岛素的序列完全相同的胰岛素产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人胰岛素的出现意味着动物胰岛素产品的时代已然过去。相比动物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使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低血糖发生次数减少,血糖控制达标时间缩短,胰岛素日均使用量减少。

胰岛素发明近100年来,给药的方式一直是注射,口服和吸入胰岛素成为当代科学家研究的一个目标。吸入剂型是把胰岛素制备成非常细的粉末,再利用特殊装置吸到肺中,2006年曾经在美国短暂上市使用,但由于接受程度低以及罹患肺部疾病的风险,于2008年退出了市场。口服胰岛素最大的挑战是口服胰岛素的利用度仅仅是注射方式的1%,换言之,如果口服,就要使用注射胰岛素剂量的100倍,口服胰岛素也做不到像注射胰岛素那样的精细调节。

有此一说

杜甫患了糖尿病吗?

唐代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从开始的抒写个人的情感到反映人民的疾苦,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被世代中国人所铭记。然而,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自身也颠沛流离,罹患糖尿病以致在59岁便英年早逝。

杜甫现存的1400余首诗作中,140多处都记载了杜甫患病的疾苦。诗歌从症状、治疗和并发症都有记载。

公元766年,他在54岁时写下《同元使君春陵行》,“我多长卿病,肺枯竭太甚”,此处的长卿是指西汉的司马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杜甫的诗中还记载了自己的症状,如“闭目逾十旬,大江不止渴”“病身虚俊味,何幸饫儿童”“病渴身何在,春生力更无” “消中日伏枕,卧久尘及履”“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等,这些都具体描写了他的症状,包括口渴,多饮,食欲不佳,乏力疲惫乃至糖尿病的晚期小血管病变对视力,听力的影响。这些症状给杜甫身心带来莫大痛苦,“多病沉年苦无健,王生怪我颜色恶”正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登高》中悲鸣“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关于疾病描述的诗作还有很多,如《驱竖子摘苍耳》,“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苍耳具有发汗止痛,祛风除湿的效用,杜甫让儿子采摘,用于祛除疾患。而诗人吟咏最多、最详细,给他带来最多痛苦的疾病是消渴症,他描写自己患病的诗句,如严重口渴,多饮消瘦,疲乏无力,视力听力障碍,这些都是糖尿病引起的症状和远期并发症。

前沿新知

智能手机远程治疗糖尿病

中国与瑞士科学家开发了一种集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智能诊疗新系统,通过动物实验首次实现用智能手机超远程调控治疗糖尿病。

这项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负责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海峰介绍,他们首先人工设计合成一种定制化细胞,能在远红光照射下分泌降血糖药物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样肽;然后,结合合成生物学与光遗传学多种技术,设计开发了由血糖仪、智能控制器和智能手机三部分组成的诊疗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具体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小鼠的血糖值由血糖仪读取获得后,通过蓝牙等方式传送至智能手机进行分析,当血糖值高于预先设定安全血糖阈值时,智能手机将给类似智能家居设备的智能控制器发送命令,后者将通过电磁场作用打开预先移植在小鼠体内含有定制化细胞的水凝胶LED(发光二极管),定制化细胞在远红光照射下产生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样肽,从而达到维持血糖稳定的目的。该治疗方法降血糖见效非常快,糖尿病小鼠只需要远红光照射1至2小时,血糖值就能恢复到正常范围。

美国怀俄明大学教授马克·戈梅利斯基在同期杂志配发的评论中说,这项工作“让我们兴奋地一瞥未来基于智能细胞的治疗”,届时我们也许将看到大街上的人戴着时尚LED腕带,这些腕带能在智能手机的控制下照射植入人体的细胞,从而释放治疗药物。

数据调查

全球患者4.25亿

2017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通过在各国纪念性建筑上点亮蓝色灯光,唤起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新华社资料图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出版的糖尿病地图集第8版估计,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14亿,相当于全世界超过1/4的糖尿病患者(全球共4.25亿)来自中国。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在过去10年里增长迅速。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以归咎于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工业化、营养变化、肥胖症流行和体力活动少。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18岁以上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高达11.6%和50.1%,且仍呈上升趋势,我国已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表明,糖尿病的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以及对总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已居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3位,并发症所造成的死亡人数也已居于世界死亡原因的第5位。2017年,全球约400万人死于糖尿病,占全球死因的10.7%;而这一年,中国有超过84万患者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其中33.8%的年龄小于60岁。为了应对糖尿病,全球每年投入超过8270亿美元。中国政府每年投入近250亿美元用于糖尿病管理,占医疗总支出的13%。

大开眼界

人工合成胰岛素纪念邮票发行

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全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该纪念邮票1套1枚,面值为1.2元。邮票整体设计体现出科学的严谨性,主体图案为显微镜下的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结晶,背景为胰岛素分子的一级结构图、实验用具和发表的论文首页。画面简洁朴素,直观地展现了这一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

来源: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王宏伟

得糖尿病的4位古人,其中2位皇帝为此丧命!直到孙思邈才有所改善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当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地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出现糖尿病。

预测到2040年,全球将会有6.42亿人患有糖尿病,中国糖尿病患者也将达到1.51亿。糖尿病患病人群从小孩到老人,无所不包。

许多名人也得过糖尿病,有的控制好血糖后健康生活,有些因并发症已经去世。

下面稳糖君就来盘点那些古代得过糖尿病的名人!

其实与现代人一样,古人也同样有着糖尿病困扰,在古代人们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症。

《史记》记载的司马相如是史书所载得糖尿病的第一人,人们经常歌颂的是他的传奇爱情故事。

却忽略了他患有消渴症的问题。

“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

西汉对糖尿病的认识还不够,就连汉武帝也不能幸免!

《后汉书》记载汉武帝罹患消渴症,本来依照御医开处方,服用肾气丸不但无效,反而病情加重,再投以其他药石也是无效,群医束手无策。

后来西域匈奴王知道这件事,特别派遣使者来奏表,呈献塞外土番治疗消渴症秘传药方。

当时,汉武帝因为已经吃很多药无效,只好死马当作活马医,交代御医照处方配药,汉武帝服用后渐渐有起色,经过半年的时间,汉武帝的糖尿病控制住了症状。

这件事情很存疑,因为历史上汉武帝是滑精而死,用现代话说就是男人那些事,暮年得子哪有那么容易,70多岁的汉武帝让钩弋夫人怀了十四个月的身孕,才有了小皇帝刘弗陵,你品,你细品!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汉武帝确实患有严重的糖尿病。

历史上还有位皇帝是由于糖尿病而失去了性命,据历史资料记载,隋炀帝可能就是患上了糖尿病,有了古代人们口中所说的消渴症状。

据记载,隋炀帝每天“口干舌燥,要饮水数升,排尿数升,渐渐形枯骨立,于是下旨诏太医诊治,结果一个个有去无回,都被隋炀帝斩了。”

隋炀帝的种种迹象都与糖尿病症状无二,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减轻的症状,一生雄韬武略,最后却死于疾病。

最后一位患有糖尿病的古代名人,想必我们都非常了解,他就是著名诗人杜甫。

在他著作中,经常就有描写自己患病的诗句,“消中日伏枕,卧久尘及履”即卧床不起;

“闭目逾十旬,大江不止渴”即严重口渴;

“病渴身何在,春生力更无”即疲乏无力;

“临餐吐更食,常恐违抚孤”即恶心呕吐。

他还说身上总有一种吃奶婴儿的奶味和馊味,这实际上是一种消化不良现象。

以上这些都是现代医学指出的糖尿病危重病理反应及并发症征象。

直到唐代,药王孙思邈才告诫:要忌酒,节制房事,限盐,减少面食。

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不管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疾病对于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它不会偏向任何人,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

只要人们不做好预防工作,放纵生活,挥霍身体健康,那么最终生病也是迟早的事。

所以稳糖君提醒朋友们,一定要保持健康生活习惯,才能拥有健康身体,远离所有的疾病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