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糖尿病啊(糖尿病而已)
患糖尿病44年的经历告诉我:血糖突然升高,别急着调整药物,先调整它
我患糖尿病已经44年,生活及工作中接触了大量的糖尿病患者,我发现情绪是血糖的晴雨表:
- 有人因为家庭的重大变故引发2型糖尿病;
- 有人因为经常吵架生气导致血糖波动大;
- 火爆脾气的人,没有一个血糖控制得好的。
这些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糖友:情绪与糖尿病关系密切,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糖友生活和药物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血糖却升高了。
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也是糖友的一堂必修课。
血糖升降与情绪关系密切
糖尿病是个“烦燥病”。血糖平稳与否与情绪有密切相关。
1.不良情绪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加速胰高血糖素的释放。
人体胰腺上有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两种细胞,A细胞释放升高血糖的胰高血糖素,B细胞分泌降低血糖的胰岛素。
紧张、激动、焦虑、抑郁、恐惧、忧愁、孤独、绝望等不良情绪直接作用于A细胞,增加胰高糖素的释放。同时,作用于B细胞,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在这双重作用影响下促使血糖上升。
2.不良情绪作用于肾上腺髓质,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引起血糖升高。
3.不良情绪有类似肾腺皮质激素一样的作用,使大脑交感神经兴奋度增强,加速人体脂肪的分解,产生大量酮体,发生酮症酸中毒,加剧糖尿病恶化。
4.人在紧张发怒时,血流加快,自主神经兴奋,内分泌代谢紊乱,变得脸红脖子粗,心跳加快,血压、血糖升高,有的人甚至小便失禁,脑血管破裂,发生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
当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定时,先调整自己的情绪,再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
稳定情绪的5项措施
我稳定情绪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正确对待糖尿病
糖尿病是个变化多端的慢性病,必须天天服药或打针,还要控制饮食,吃多了会出现高血糖,吃少了会发生低血糖,很难对付。
我对糖尿病的态度是:既来之则安之。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把打针服药、监测血糖、控制饮食等作为一种游戏,而不当成包袱,“黄连树下吹笛子,苦中求乐”。
2.组建一个温馨的家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韾的岸”。一个温馨的家就是糖尿病患者的“避风港”和“救助站”。
我为了建好这个港湾,经常给家人宣传普及糖尿病知识,尤其是饮食、运动、药物、情绪和低血糖抢救办法等,让他(她)们掌握糖尿病防治知识,关心、支持、监督我的治疗工作。他(她)都成了我战胜糖魔的好帮手。
我70多岁的老伴,是我的炊事员、采购员、卫生员、管理员、接待员、安全员、护理员、监督员。几次低血糖都是她帮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
3.心胸豁达,不斤斤计较
我将全国佛教协会原主席、百岁老人赵朴初的《宽心谣》写好贴在墙上,天天对照自已,作到: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每月领取养老金,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4.正确处理各种矛盾
世界是精彩的,也是复杂的,难免不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挫折。
每当遇到矛盾和挫折时我采取的方法是:一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二是回避矛盾,离开是非之地;三是转移目标,找朋友聊天谈心;四是把心中不愉快的事通过上网、写信、打电话等方式喧泄出去。
5.投身社会,动中取乐
我利用当今优越的社会条件,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走向社会,作好事,献爰心,帮助别人快乐自已。我常与朋友散步、练功、唱歌、下棋。
在自家阳台上栽花种草、养鱼,打扫公共卫生。
先后撰写调研文章2200多篇,医学著作11部,发起创办县、市两级糖尿病康复协会,发动组织2000多糖友集中学习糖尿病防治知识,扫除“糖盲”,使成千上万患者从中受益。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8次立功,50多次受奖,得到全国著名教授和广大糖友的赞赏。这些均使我精神大受鼓舞。
希望糖尿病患者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为平稳血糖助一臂之力。
作者:邓焕新怀化市糖尿病康复协会荣誉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巜华夏医魂》特邀编委中国糖龄王
得了糖尿病,我该怎么办?该学些什么?看这篇就够了
做了7年的糖尿病科普,隔三差五就会有糖友问:会长,我刚得病,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你帮帮我。
已经故去的向红丁教授曾公开表示,我国平均每年新增糖尿病患者约550万,相当于每分钟有10人成为“糖友”。
据专家称,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只有15.8%,血糖、血脂、血压的综合达标率不足 6%,这其实是一组低得不可思议的数字。对于糖友来说,这意味着一个充满并发症的,不乐观的未来。
统计数字只能作为参考,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永远是行动。既然得了糖尿病,怨天尤人、坐等援救都于事无补,不如奋起自救—— 亲手改变自己的命运,给自己一个健康不求人的未来!
要控制好糖尿病,到底需要知道些什么呢?
咱们就从发现血糖异常这个事件为原点,从你不经意间踏进糖尿病的大门开始,用你的视角来梳理一遍这个问题的答案。
大多数原本健康的人们开启糖尿病人生,往往是从一次偶尔的体检或者意外的住院开始的。第一次从医生的嘴里听到“糖尿病”三个字,你的世界就此分裂,你的心里是崩溃的,你面临的第一关是心理关。
你会恐惧、惊慌,很多糖友和他们的家人都经历过这种痛苦的冲击,有些小伙伴的心理适应期甚至长达数年。
哭泣、软弱这都不丢人,这是大多数人都会有的正常反应——别忘记你还有我,一直站在这里,满怀理解和同情,决心用知识武装你的会长!
如果你感到孤独、寂寞,来加入我们的糖友群,抱团取暖,共同健康。
对于未知的恐惧和未来的迷茫,是这一切的根源,你需要是对糖尿病的正确认知!
比如为什么会得糖尿病?绝不是因为你吃糖吃得太多;为什么是你得糖尿病?这也绝不是所谓“命运的惩罚”。
比如糖尿病能不能治愈,会不会影响寿命,会不会遗传?糖尿病大体上如何诊断?如何分型?如何治疗?如何控制?会出现哪些并发症?
你会发现,糖尿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只要控制住一些关键指标,你的人生照样可以精彩!
你应该知道:在患病初期只需接受正确的治疗,不管是1型还是2型,都有一定的可能性获得一段时间无需药物就能控制好血糖的“蜜月期”——但这不是永久性的,所以绝不是治愈!
而不够确诊糖尿病标准的糖尿病前期是完全可以逆转的——完全可以通过饮食、运动的控制远离糖尿病这扇门!
这些对糖尿病的正确认知,会帮助你抵御各种不靠谱的“神医”、“神药”、不打针不吃药“治愈”糖尿病的各种神奇食品,各种“神物”“仙丹”,各种不靠谱的黑科技,守住你的钱包和心防。
除了心理关,你必须面对的是药物问题。
首先是学会认药盒,做到不会认错自己常用的药物。
其次是搞清楚自己使用的药该怎么用: 一天几次?每次多少剂量?具体使用的时间和方式——比如吞服(二甲双胍)、嚼服(阿卡波糖)、还是注射(胰岛素)。
如果药物是需要注射的,比如胰岛素,你还需要知道注射工具的使用和注射技巧,如胰岛素笔和胰岛泵的使用。
如果你使用的是胰岛素,那么最要紧的是低血糖的预防和处置,高血糖对你的损害是以年为单位,而低血糖是以秒为单位的,甚至会危及到你的生命,所以你一定要牢牢记住 —— 防火防盗防低血糖!
自己常用的药物有什么不良反应?比如二甲双胍可能会有肠胃不舒服,阿卡波糖可能会经常放屁,胰岛素可能会让你的体重增加—— 但是胰岛素不会有依赖性,二甲双胍也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伤肝肾。
了解自己常用的药物有哪些用药禁忌——对哪些人,哪些情况下是不建议使用的。
你还需要现有的降糖药物的大致分类,和他们各自的作用点在哪里?这听上去很复杂,其实只需要一幅“乌龟拉车”图,就能让你恍然大悟。
用了药,治疗效果如何?这个你迫切知道的答案,不能仅仅依靠你两周或一两个月一次去医院的检查结果。当然,你必须知道多久要去医院一次,除了开药,还需要定期检查哪些项目?
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你可以拥有在家就能测血糖、测血压、测血脂、测尿酸甚至测尿酸的小型监测仪器。
那么除了掌握这些琳琅满目的黑科技小机器各自的使用方法,你还需要对于你来说,各项监测指标的控制目标是什么?—— 控糖是“千人千面”的,而不是死板的一刀切,医学界广泛采用的专业名词叫做“个体化控糖”。
更重要的是——你需要知道,如何分析指标异常的原因,比如血糖异常的鱼骨图分析。
如果说,药物问题是每个糖友都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那么每天都要面对的饮食,既是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不折不扣的生活问题。
很多糖友不忌口,而另一些糖友则不敢吃,在大吃大喝的吃货和“苦行僧”的两极之间,我们需要掌握的是如何吃,能保证营养均衡、血糖稳定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会被称为“食物交换法”,台湾称之为“食物代换法”。
这类方法会告诉你,如何确定多少食物是“1份”,只要食物的份数相等,同类食物比如主食类、豆鱼肉蛋类,是可以自由地“交换“着吃的 —— 所以控糖绝不是让你远离你喜爱的美食,只是增加了一些新的规则和限制,只要掌握、遵循这些方法,你依然可以做一个健康的糖友美食家。
如果你超重,而且使用的是口服降糖药,那么以90大卡热量为“一份”的食物热量交换法,会比较适合你。因为这种方法注重食物总热量的控制,而控制住食物总热量,就能有效控制体重。
如果你使用的是胰岛素,以 15克碳水为“一份”的碳水化合物计数法,就比较适合你,这种方法更注重食物里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糖的总量控制,而碳水化合物、胰岛素和血糖之间存在一个奇妙的“三角关系”
不管采用哪种“食物交换法”,首先要知道食物的大致分类,只要每天的食物多一些种类,就能保证每天营养摄取的均衡。
其次要知道更容易吃饱,血糖更稳定的进食顺序:吃蔬菜——喝汤——吃肉——最后吃主食。
比较麻烦的,其实是食物重量的称量,我们大多数人不太会随身携带食物秤,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必要吃东西的时候先过秤。为了应用更简便,有简单到极致但过于粗略的“手掌法”,也有做了改进细化的,通过手掌、碗碟、杯勺来估算食物份量的创新食物代换法。
在大致了解了糖友饮食的一些基本方法后,你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糖友运动常识。
比如什么情况运动会升糖,什么情况下运动会降糖?
什么时候运动合适?什么运动项目适合你?多大的运动量适合你?一次运动多久?一周运动几次?
运动中如何预防低血糖?运动所需的鞋袜如何选择?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快步走就是是最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
以上列举的,就是一个糖友的“入门级修炼”所需要掌握的生存技能和生活知识,如果想获得以上这些问题的详细答案,会长给你推荐三本书:
如果你使用口服降糖药,可以看《糖尿病名医解答》
如果你使用的是胰岛素,建议看《甜蜜一生由自己》
如果你使用胰岛素泵,强烈推荐《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这本书。
如果京东淘宝找不到这本书,可以去孔夫子旧书网淘一淘二手书籍。
如果你觉得心情烦躁,看不进书,可以关注“糖尿病之敌”头条号,有空的时候去听听每晚8点半,会长在今日头条的直播讲解。
关于更深入的糖尿病和并发症相关的知识,属于入门以后的进阶级别,咱们另文讨论。
我的血糖升高,但还没有达到确诊糖尿病水平,到底需不需要治疗?
糖尿病并不是一天得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胰岛素抵抗增加及胰岛素分泌逐渐减少,体内的血糖浓度会逐渐缓慢增加,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一旦达到一定的阈值之后才诊断为糖尿病,绝大部分为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症状加随机血糖≥11.1mmol/L
- 空腹血糖≥7.0mmol/L
- 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
但是正常人的血糖浓度要远远小于这个数值:空腹血糖<5.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那么仍有一部分处于这之间的患者,该怎么办?能不能确诊糖尿病?需不需要治疗?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IFG IGT),是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
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患者每年约有5-10%进展为糖尿病。
且血糖升高引起的并发症,不仅仅发生在糖尿病确诊之后,在血糖升高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损害人体的血管、神经、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
及早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以减少转化为糖尿病的可能。
早期控制高血糖状态,可以减少对心脑肾、血管及神经等重要靶器官的损害,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对于确诊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也是需要给予针对性治疗的。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关注魏向阳医生,专注健康。#关注糖尿病##糖尿病##糖尿病前期#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