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细胞糖尿病(细胞干预治疗糖尿病)
俄卫生部长:细胞治疗糖尿病或可取代定期注射
中新网10月30日电 据俄罗斯卫星网30日报道,俄罗斯卫生部长韦罗妮卡·斯克沃尔佐娃表示,未来一年俄罗斯糖尿病患者将可尝试细胞治疗技术,未来或可无需定期注射胰岛素。
据报道,斯克沃尔佐娃在回答未来一年内俄罗斯能否出现创新治疗方法的问题时表示,“采用细胞技术治疗糖尿病,我们实际上可以替换无法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细胞,将正常细胞植入胰腺基质,使其自身分泌胰岛素。”
斯克沃尔佐娃指出,暂时还不能确定这种治疗方法能否让糖尿病患者彻底摆脱胰岛素注射。她补充道,“希望这种方法可以一劳永逸,但还需研究完善:目前通过实验很难确定这种细胞能运行多久,也许需要几个疗程。”
此外,她称,“我们已经从人体中提取可用于修复关节内壁的软骨干细胞,还发现了在治疗烧伤烫伤时必不可少的类皮肤物质。”
斯克沃尔佐娃表示,使用干细胞的临床前研究已经接近尾声,在受损的大脑半球病灶周围植入干细胞,几天内就可充满受损部位。斯克沃尔佐娃解释称,“这种方法可快速治疗中风、创伤后囊肿等疾病。”
中山三院探索糖尿病细胞免疫治疗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11月18日,“第七届羊城糖尿病与肥胖论坛暨医工结合—代谢病防治前沿学术会议”在广州落幕。本次会议探讨了具有中国人群特点的糖尿病与肥胖发病机制与干预手段。其中,糖尿病肥胖转化热点与临床最新实践、医工融合等专题引发关注。
大会现场。甄晓洲/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简称“中山三院”)副院长、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带头人陈燕铭教授介绍,在揭示肠道菌群与加速胰岛β细胞损伤新机制的关系之后,该团队正在探索粪菌移植、纳米新材料、干细胞外泌体等新方法,以治疗糖尿病肥胖以及相关并发症。
临床发现,肥胖人士比普通人更容易出现肠漏,导致肠道共生菌从“漏洞”中移位到外周组织或器官,引发局部的免疫紊乱和功能损伤。针对这一情况,中山三院团队尝试采用医工融合的方法,开发纳米新材料来改善肠道屏障功能,降低肠漏发生率,从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进程。未来,该院还将开展以多维组学为核心的肥胖领域重大基础研究与转化项目。
“我们正在采用粪菌移植的方法来治疗糖尿病,目前也在摸索通过细胞免疫治疗来改变促炎过程,从而调整病人的免疫紊乱。”陈燕铭说。
近年来,“糖尿病逆转”的话题受到各界的关注。有些专家认为,对于兼具体型偏胖、多种风险因素、生活方式不良等新确诊病人,通过严格的生活方式管理,再加上早期合适的降糖药物选择,是可以实现糖尿病“逆转”的。
中山三院副院长、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陈燕铭教授。甄晓洲/摄
“糖尿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病,生活方式的控制是一个重要的干预因素。但由于该病受多种因素影响,要通过单独控制某一个因素来完全控制糖尿病,也就是所谓的‘逆转’,有一定难度。”陈燕铭认为,实现糖尿病的“完全逆转”是有难度的,所谓的“逆转”容易被公众误读。其实,对其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临床缓解”。
据了解,在病程相对较短的轻症糖尿病病人中,大概有5%的人可以采用生活方式的干预来实现临床缓解。陈燕铭提醒,这种慢性病的病情在短期内会得到缓解和控制,但是病人不能对它掉以轻心,一旦放松对控糖的要求,它还可能卷土重来。
责任编辑:姜蕾,齐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科学家首创I型糖尿病全新治疗性DNA疫苗
中国科学家首创I型糖尿病全新治疗性DNA疫苗。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提供图片
中国科学家首创I型糖尿病全新治疗性DNA疫苗 获国际标准“三方”发明专利授权
中新网北京4月9日电 (戴欣 程诚 贾丽媛)日前,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免疫室主任奚永志团队申报的《基于B7-1-PE40KDEL外毒素融合基因的DNA疫苗及其用途》正式获得国际标准“三方”发明专利授权。
该成果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也是我国全新治疗性DNA疫苗领域获得的首个国际标准“三方”发明专利授权,它代表中国在I型糖尿病生物治疗新药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也标志着我国在全新型治疗性基因疫苗的创新研究上走在了世界前列。
疫苗研制。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提供图片
治疗性DNA疫苗是在基因治疗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发展而来、具有革命性的生物高新制药技术。由于其特异性强、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生产制备成本低,现已成为继单克隆抗体药之后全球生物制药产业中又一个新的战略制高点。
据悉,“基于B7-1-PE40KDEL外毒素融合基因的DNA疫苗”在前期的动物实验中能有效防治I型糖尿病,纠正I型糖尿病自身紊乱的细胞与体液免疫应答反应,修复损伤破坏的胰岛β细胞,恢复自身胰岛素的分泌。值得一提的是,该疫苗只需在患者皮下或肌肉注射一次,可有效维持疗效近一个月,将极大提高该DNA疫苗用药的依从性,有效避免患者每天用药的麻烦。
据了解,该疫苗已准备申报临床试验,未来将根据军民融合相关要求,逐步进入产业化阶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