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乱疼(糖尿病引起疼痛)
糖尿病患者恶心、呕吐、腹痛、烦躁?警惕“酮症酸中毒”
先来看一个案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代谢严重紊乱综合征,临床以高血糖、高血清酮体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1型糖尿病容易诱发生DKA;2型糖尿病亦可发生DKA。
周某,女性,71岁,患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伴有厌食、疲劳、口干3个月,尿失禁一个月,因疲劳厌食加重并伴有恶心,前来急诊就诊。主要实验室检查如下:
该病人除具有高血糖外,血清酮体、尿糖、尿酮体、以及阴离子间隙均明显升高,结合临床症状和糖尿病史诊断为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经过对症治疗,病人转危为安。
如此凶险的DKA是怎么形成的呢?又如何诊断和预防呢?
一、发病机制复杂,严重时可危及生命DKA发病机制较复杂,其重要特征是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的同时,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等)相对过多,出现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产生严重高血糖(一般血糖>16.7mmol/L)、高酮血症(血酮体>5mmol/L)、脱水、电解质乱和代谢性酸中毒(pH<7.3)。严重者可发生昏迷,危及生命。
发生本病时,脂肪动员和分解加速,大量脂肪酸在肝脏经β氧化,生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者统称酮体,其中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为较强的有机酸。
酮体明增高时,消耗体内大量储备碱,病情早期尚不发生酸中毒,当增高的酮体超过机体的代偿能力时,则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此时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Pexels
二、5大DKA诱因1、感染:常见的诱因,占50%以上;
2、胰岛素使用不当:随意中断胰岛素的使用或突然减少胰岛素剂量;
3、体内代谢负荷剧增:饮食失控,或短期内不适当静脉输入过多葡萄糖;
4、应激状态: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外伤、手术、麻醉、妊娠分娩、卒中及甲亢等;精神因素精神创伤、过度激动等;
5、其他诱因:如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等。
©Pexels
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警惕DKA发作DKA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 仅有酮症而无酸中毒称为糖尿病酮症;
● 轻、中度除酮症外,还有轻至中度酸中毒;
● 重度是指酸中毒伴意识障碍(DKA昏迷),或虽无意识障碍,但血清碳酸氢根低于10 mmol/L。
DKA常呈急性发病。
- 在DKA发病前数天可有多尿、烦渴多饮和乏力症状的加重;
- 失代偿阶段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常伴头痛、烦躁、嗜睡等症状,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丙酮气味);
- 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严重失水现象,尿量减少、皮肤黏膜干燥、眼球下陷,脉快而弱,血压下降、四肢厥冷;
- 到晚期,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终至昏迷。
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四、怀疑发生DKA,该做哪些检查?首要的实验室检查应包括:血糖、尿素氮/肌酐、血清酮体、电解质、渗透压、尿常规、尿酮体、血气分析、血常规、心电图等。若怀疑合并感染还应进行血、尿和咽部的细菌培养。
五、如何明确诊断?如血清酮体升高,或尿糖和酮体阳性伴血糖增高,血pH和(或)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无论有无糖尿病病史,都可诊断为DKA。具体诊断标准见下表。
DKA的治疗原则为尽快补液以恢复血容量、纠正失水状态,降低血糖,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同时积极寻找和消除诱因,防治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对单有酮症者,需适当补充液体和胰岛素治疗,直到酮体消失。DKA应按以下方法积极治疗。
1、补液
能纠正失水,恢复血容量和肾灌注,有助于降低血糖和清除酮体。对有心、肾功能不全者,在补液过程中要监测血浆渗透压,并经常对患者心脏、肾脏、神经系统状况进行评估以防止补液过多。
当DKA患者血糖≤13.9 mmol/L时,须补充5%葡萄糖并继续胰岛素治疗,直至血清酮体、血糖均得到控制。
©Pexels
2、胰岛素
DKA是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应选用短效胰岛素静脉给药。当DKA患者血糖降至13.9 mmoL/L时,应减少胰岛素输入量并开始给予5%葡萄糖液,此后需要根据血糖来调整胰岛素给药速度和葡萄糖浓度,并需持续进行胰岛素输注直至DKA缓解。
3、纠正电解质紊乱
在开始胰岛素及补液治疗后,若患者的尿量正常,血钾低于5.2 mmol/L即应静脉补钾,一般在每升输入溶液中加氯化钾1.5~3.0 g,以保证血钾在正常水平。
治疗前已有低钾血症,尿量≥40 ml/h时,在补液和胰岛素治疗同时必须补钾。
严重低钾血症可危及生命,若发现血钾<3.3 mmol/L,应优先进行补钾治疗,当血钾升至3.5 mmol/L时,再开始胰岛素治疗,以免发生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呼吸肌麻痹。
4、纠正酸中毒
DKA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治疗后会抑制脂肪分解,进而纠正酸中毒,一般认为无需额外补碱。但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可能会引起心肌受损、脑血管扩张、严重的胃肠道并发症以及昏迷等严重并发症。PH<7.0时适当补碱治疗。
5、去除诱因和治疗并发症
如休克、感染、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脑水肿和肾衰竭等。
七、DKA的预防当随机血糖超过19.05 mmol/L(血清酮体≥3 mmol/L)时,可预警DKA。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2、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
版权声明:
文章内容由嘉会医疗医疗团队撰写并审核,任何其他机构或个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糖尿病”影响胃肠功能,三个方子来治疗
张发荣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糖尿病胃肠动力紊乱的方法,验之于临床,疗效颇佳,深受广大患者和同道的好评。现将其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01
审症辨位,因机尽悉
中医学没有“糖尿病胃肠动力紊乱”的病名,但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消渴合并“痞满”、“胃脘痛”、“泄泻”、“便秘”等病的范畴。
张发荣认为本病可涉及胃肠系统各个部分,损伤的程度也因人而异,有的可能胃损害偏重一些,有的可能肠损害偏重一些。
由于损伤的部位不同,临床特点各异,相应的治疗方式也不同,所以首先应当明确病变部位。
张发荣根据主要病变部位,大致将本病分为胃、小肠和结肠功能损害三大类。
糖尿病胃损害主要表现为胃瘫。
其轻者常常没有症状,有症状者多表现为中上腹不适、疼痛、嘈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饱胀感、烧心、反酸嗳气等。
中医辨病属于“痞满”、“胃脘痛”、“嘈杂”、“吞酸”等范畴。
其发病机制与原发病密切相关,张发荣认为本病的内因与脾虚有着密切关系,因消渴日久,耗伤脾胃之气,脾胃虚弱,中焦不健则运化无力、升降失司、气机不畅等情况皆可出现,继而引起上述诸症。
至于外因则无外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七情失和等等。
糖尿病小肠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属于中医“泄泻”范畴。
腹泻多是间歇性的,少数呈连续性,可伴轻微腹痛。次数一般每日2~3次,多者可达10余次,伴大便失禁者常见。
本病始于消渴日久失治者,患者正气渐伤,气阴两虚,阴损及阳,元气大伤,所以其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脾气本虚,而腹泻为标。
糖尿病结肠功能损害,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便秘。
有的3~5天不行一次,或者大便排泄不畅,形如羊屎,有的可见大便先干后溏,但排便时间显著延长。便秘可为间断的,也可以与腹泻交替出现。
本病早期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致腑实不通;或湿热蕴结以致气滞不行。病久则为气阴两亏,无水行舟或气虚推动无力。
02
专病专方,加减用药
(1) 糖尿病胃损害的治疗:
针对其心下痞满、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以及反酸嗳气等临床表现和寒热虚实错杂的病机特点,治宜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
方药:制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太子参,大枣,甘草。
本方寒热互用和阴阳,苦辛并举顺升降,黄芩、黄连苦降泻热以和阳,干姜、制半夏辛开散痞以和阴,因消渴日久耗气伤阴,久则损伤脾胃,故配以西洋参、甘草和大枣补脾和中。
加减:舌苔特别厚腻、湿浊中阻突出者,去大枣,加草果;厌食少食者,加鸡内金、麦芽;舌红口干者,加石斛、天花粉;嗳气频发者加丁香、吴茱萸。
(2) 糖尿病小肠损害的治疗:
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在腹泻频作时,用健脾除湿的常法治疗,收效缓慢,针对糖尿病的特点,采用清热生津、温中固涩的变法治疗,多获捷效。
常用葛根芩连汤合桃花汤为基础方。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甘,干姜,赤石脂,粳米。
葛根芩连汤原为协热下利而设,由于具有清热生津之功,现常作为治疗消渴的基础方。
葛根清热生津,并能升提胃肠清阳之气,黄芩、黄连苦坚肠胃以止泻。桃花汤为治疗胃肠里寒泄泻的名方。故二方合用,共奏苦坚止泻、温中固涩止泻之功。
加减:肠鸣水泻症状重者,加仙鹤草、车前子以加强分利止泻之功,特别是车前子具有“利小便以实大便之功”;腹痛明显者,加木香、丁香理气止痛;
脉沉、粪质稀溏冷清、里寒症状较重者,加制附片增强温运脾肾阳气之功;脾虚食少,加山药、薏苡仁健脾除湿。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腹泻缓解或停止,即应改用健脾除湿法治疗,如参苓白术散之类以巩固疗效,促进康复。
(3) 结肠损害的治疗:
结肠损害主要表现为便秘。针对其津血不足、脾虚气滞的病机特点,治宜补益津血、健脾理气。
方用当归补血汤合增液汤、枳术丸加减。
方药:黄芪,当归,玄参,麦冬,生地,白术,枳实。
本方针对糖尿病性便秘颇有针对性,方中当归补血汤、增液汤补益津血,既是治疗糖尿病的代表方,又是润肠通便的效方,再配以枳术丸健脾分滞,增强荡涤肠中积滞的作用。
加减:服上方仍大便不通者,加肉苁蓉、酒军。
临床上也有前述方法罔效,只有另加芦荟。
03
中西医结合,多法并举
由于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常发生于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所以有效、持久地控制血糖是防治本病的基础。
西药对于控制血糖疗效确切,张发荣在临床实践中,常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用适合的降糖药物,并酌情采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
至于西药用治胃肠功能紊乱,由于促胃动力药物疗效不确切,且长期服用副作用大,他不主张频繁使用。
饮食治疗方面,应指导患者低脂饮食和少食多餐,并注意保证肠道营养,降低食物中不消化纤维的含量,最好将固态食物匀浆化,或多进流质食物,便秘患者应鼓励高纤维膳食。
04
验方治疗,贵在坚持
从长期的临床观察来看,除上述各种治法之外,中医验方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大凡腹胀、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的患者,长期坚持服藿香正气液或胶囊,每日3次,每次1支或1粒。
腹泻者可加服小檗碱,每日3次,每次3~5粒,多获良效。
实践证明,这种治法,不仅可以治疗并发症,而且对糖尿病本病也有治疗作用,可以大大提高其治疗效果。
05
养生调摄,防患未然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促使其他并发症的恶化,医者应当及时教育患者,做到防患于未然。正如《素问》所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本病预防的首要任务就是坚持治疗糖尿病,把血糖控制在较为理想的水平。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制饮食,坚持适当运动。
步行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比较好的运动方式,此外,还可以采用定距离或定时走或慢跑,结合体操、气功等体育疗法,但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另外,应注意避免房劳太过,保持心情舒畅。
出现这些症状,糖尿病可能损伤了你的胃,如何治疗早知道
大约有76%的糖尿病患者有胃运动功能障碍,即糖尿病胃轻瘫,病理生理表现为胃张力和收缩力下降,蠕动减慢,排空延迟,出现上腹部饱胀、吞咽困难、呃逆、胃部不适、便秘、腹泻及排便障碍症状。
胃电图、胃排空闪烁扫描图(测定固体和液体食物排空时间)等有助于诊断。
胃肠功能障碍在小肠、结肠和直肠十分常见,约6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便秘,也有一部分表现为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出现胃肠功能障碍这么办
糖尿病性胃肠功能紊乱要由内分泌科和消化科医生共同诊治,首先要除外器质性病变,您做的胃镜、肠镜及便潜血等检查是及时的和必要的,可排除恶性肿瘤、炎症或息肉等疾病。
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即糖尿病。积极严格地控制高血糖并保持血糖稳定是预防和治疗的最重要措施,神经修复常用药物有甲钴胺和神经生长因子等,其他如神经营养因子、肌醇、神经节苷脂和亚麻酸等。针对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治疗有抗氧化应激、改善微循环和改善代谢紊乱等。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合理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饮食上应注意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合理搭配,注意粗细粮搭配,副食要注意蔬菜品种和摄入量,养成定时进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注意补充水分等。
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包括促胃动力药(可考虑短期使用胃复安等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缓泻药、改善神经功能药物、微生态制剂(益生菌类)及合理应用中药等,切忌有病乱投医,避免延误病情。
作者:刘国荣 应急管理部应急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