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重视(糖尿病不重视会怎样)
糖尿病还有一个管理很重要,不是饮食不是运动,只是很多人不重视
爱生活更爱健康,每天分享靠谱的医学健康知识,今天小溪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糖尿病还有一个管理很重要,不是饮食不是运动,只是很多人不重视。
糖尿病的预防治疗涉及到饮食、运动和药物等方面的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诊疗。
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却是要贯穿人的一生,为了及时发现自己是否有患上糖尿病,必须留意身体有无“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
然而这只是一种非常被动的方法,要想及时发现自己有无糖尿病,尤其是糖尿病高危人群,血糖的自我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小溪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自我血糖监测的事吧。首先先搞明白两个血糖概念。
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是指在早晨6-7点空腹时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是目前临床上诊断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一个监测项目。
餐后血糖:餐后血糖顾名思义是指饭后的血液葡糖糖浓度,临床上通常检测的是进餐后2小时的血糖,记时间从第一口饭开始计时。
其次,自我血糖监测时间点选择
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在家中使用便携式血糖监测仪进行监测自己血糖的波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预防高血糖和低血糖。
由于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的情况,所以不同的血糖监测时间点适合不同的糖尿病人群。
餐前血糖(包括空腹血糖)监测适用于血糖水平很高时或有低血糖风险人群进行监测。
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适用于需要了解饮食、运动和治疗对血糖影响的糖尿病人群。
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患者,特别是晚餐前注射胰岛素患者,应该进行睡前血糖监测,一般安排在晚上10点左右。
第三,自我血糖监测目标和方式
血糖控制差的糖尿患者每天应监测血糖4-7次,直到血糖正常;血糖稳定或达到控制目标的糖尿病患者可每周监测1-2次。
使用胰岛素治疗患者在治疗初期每日至少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监测2-4次。
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糖尿病患者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2-4次。
小溪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今天就这里,如果觉得有用,欢迎收藏和分享,下次小溪继续为大家分享有关糖尿病自我血糖监测的方案和注意事项。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奶茶爱好者警惕!37岁男子糖尿病未控,视力骤降险失明!
不久前,37岁的韩先生因左眼突发视力下降2周来眼科门诊。韩先生24岁就确诊了2型糖尿病,一直没有重视血糖的控制和监测,也从未检查眼底,因工作繁忙,奶茶饮料是他最喜欢的“甜蜜”伙伴。经检查,韩先生的左眼视力仅有眼前手动,右眼视力也已下降到了0.3,医生诊断结果为双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左眼玻璃体积血,右眼黄斑水肿。
在此,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眼底病专科主任童晓维提醒,千万别让糖尿病偷走你的视力!其实,只要早发现并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仍可防可治。
记者了解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病”,是继发于糖尿病的眼底微血管病变,尤其多见于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合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其他全身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患者往往双眼先后出现渐进性或突发性视力下降,可伴有视物变形及眼前黑影。
糖尿病眼病是容易被忽视的并发症之一,其中最常见的是“糖网”。作为眼底病科专家,童晓维在临床上经常遇到40岁至50岁甚至30岁以下的病人,他们因为不重视糖尿病并发症或其他原因而错过治疗时机、进而失明,为个人、家庭和社会增加了难以承受的负担。
童晓维主任解释,“糖网”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尽管出现了眼底出血,但只要没有波及黄斑,视力可能依然不受影响,因此极易被忽视,这也正是“糖网”这个小偷最为狡猾的地方。可是一旦出现了视力下降等症状,病情往往已经相当严重,患者也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严重者可致盲,且病程不可逆。
如何治疗糖网病?首先,患者需要严格控制内科疾病,为眼科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打好基础。由于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的眼底都具有特征性,医生会根据国际分级标准对糖网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然后制定个性化、精细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从韩先生的例子,我们也深刻体会到糖尿病眼部并发症防治的严重性和迫切性。现今社会糖尿病呈现出年轻化态势。目前,我国已针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制定了科学的诊断及治疗指南,以让大家都有更好的视觉和生活质量。”童晓维主任表示。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带给眼睛长期隐形伤害。只要早发现并得到及时有效治疗,视力得以保存,糖尿病患者的幸福感就能得到显著提升。为此,童晓维主任联合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多位专家共同编写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与治疗》一书,从136个热点问答说起,配上通俗易懂的生活漫画,向“糖网”患者科普眼健康知识,与糖尿病和谐共处。
在此,眼科专家提醒,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严重影响视功能的致盲性疾病,也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希望在医学科普的引领下能不断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做好定期的眼底筛查,并在现代医学诊疗技术及药物的支持下,使糖尿病眼病能得到及时的精细化救治。
糖尿病患者的“忌食名单”已公布,甜食排在末尾,不少人天天吃
现如今,糖尿病很常见,但是却有很多人不重视,平时不注意就会诱发糖尿病。它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
糖尿病的形成原因有很多,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大部分是由于日常的饮食以及生活习惯所造成的。因此,患上糖尿病之后,也需要通过饮食进行干预。
1、坚果
正值过年期间,坚果则是不可缺少的年货。然而这也是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的食物,坚果中含有大量的油脂,过量摄入会引起血糖升高,损害胰岛功能,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从而不利于血糖稳定。并且,经常吃坚果这类高热量食物,还会引起肥胖,加重病情。
2、土豆
土豆是一种很常见的蔬菜,不仅好吃,还很实惠,平时也容易保存,所以不少人都会买一些土豆存放在家里。
但是土豆里面含有较多的淀粉,大量的淀粉进入身体同样会导致血糖波动,引起血糖升高,因此也不建议多吃。。而且,除了土豆,芋头、莲藕、馒头等高淀粉食物也不要多吃。
3、甜食
甜食也是导致血糖升高的“元凶”,这是因为吃太多甜食,会导致体内的糖分越积越多,而人体为了更好地分解这些糖分,就会分泌出大量的胰岛素。但是长期如此,就会加重胰岛负担,使其分泌减少无法控糖,慢慢就会导致血糖不断升高。
1、体重下降
血糖水平异常的人,体内的葡萄糖不断增多,无法被消耗,因此就会消耗体内的脂肪,从而造成体重下降的情况。
2、四肢异常
血糖水平升高,会对神经造成损伤,四肢的症状最为明显,这种情况会使患者出现肢体麻木、刺痛、触觉下降等表现。
3、多饮、多尿
血糖在升高时,会刺激口渴中枢引起,使人体感觉干渴,从而多喝水。还会对肾脏产生伤害,导致其功能功能紊乱,尿液排出量增多。
提醒:若想调节血糖水平,坚持运动是关键
平时坚持适当的锻炼,可以更大程度地帮助消耗体内多余的糖分,促使杂质的排出,同时能够提高胰岛细胞的活性,使其分泌增加,以便更好的调节血糖水平。
参考文献:
高恩歌. 容易被忽视的糖尿病症状. 现代养生,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