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喜茶(糖尿病患者适宜饮茶吗)
网红奶茶测评:一点点、喜茶等14款号称“无糖”实则超标
网红奶茶,因为颜值高、口味好而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有人甚至不惜排队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不过,有网友指出,网红奶茶看着热闹,其实并不健康。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了验证真假,记者从南京采购了七大品牌14款网红奶茶,并请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的实验室,对它们进行了一个全面检测。结果到底如何呢?
记者采购7大品牌14款网红奶茶,为保证科学,每款奶茶不少于两杯,总量不少于1000ml。14款网红奶茶分别是:
【1点点】
波霸奶茶
冰淇淋红茶加奶盖
【素匠泰茶】
招牌泰椰奶花
招牌泰满足奶茶
【coco都可】
17岁清茶
珍珠奶茶
【一芳水果茶】
一芳水果茶
金钻凤梨绿
【奈雪の茶】
霸气芝士草莓
冻顶乌龙鲜牛乳
【口渴了】
桃气彩虹1000
芒果果粒鲜奶茶
【喜茶】
芝芝芒芒
满杯水果四季春
记者将样品送至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国家食品及食品添加剂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根据奶茶的种类,工作人员决定对其中10批次检测:茶多酚、总糖、脂肪、蛋白质和咖啡因等五项指标,另外4批次色彩较鲜艳的水果茶则检测甜味剂和色素等添加。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国家食品及食品添加剂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人员刘晓萌介绍:“要先通过氧化镁对称量的样品进行净化,净化过后再采用过滤的方式把需要的滤液过滤出来,然后才可以上机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以水果为原料,色彩较鲜艳的4批次奶茶,均未检出甜味剂和色素等。而其余10批次有些虽然口感较为相似,但检测数据却大不同:10批次奶茶均检出总糖,含量从0.98%到12.04%不等,素匠泰茶的这款"招牌泰椰奶花"总糖含量最高,每100克含糖12.04克。而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年人每天总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刘晓萌分析:“这样一杯奶茶如果按500克来算的话,总糖含量就已经达到了60克,远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所以对于一些控制体重或者三高人群就要慎用这款奶茶。”
这样来算,至少有两款奶茶喝过之后,都超过了一天累计总糖摄入指标。而不同品牌所谓的"微糖"、"五分糖"、"七分糖"也不具有横向可比性。比如喜茶的芝芝芒芒五分糖,实测总糖含量10.41%,高于同时测评的多款正常糖奶茶的总糖含量。而这款声称"无糖"的1点点冰淇淋红茶加奶盖,实测含糖量高达 7.15%,检测人员分析有可能是冰淇淋原料带入。
根据检测,9种奶茶中含有脂肪,素匠泰茶招牌泰椰奶花脂肪含量最低,仅为1.45克每100克。而1点点冰淇淋红茶加奶盖,脂肪含量最高,达到了7.57克每100克。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18岁至49岁成年人一天推荐摄入的脂肪67.5g。如果饮用一杯500克的奶茶,脂肪摄入量几乎达到40克,超过日推荐摄入量的一半。咖啡因检测方面,除素匠泰茶摘牌泰椰奶花未检出咖啡因,其余9款奶茶均检出咖啡因,检出值含量从43毫克每千克至288毫克每千克不等,其中素匠泰茶摘牌泰满足咖啡因高达288.27毫克每千克。
刘晓萌说:“2015年欧洲食品安全局提出过人体每天单次摄入量在200毫克一下,全天在400毫克以下不会影响人体健康,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对咖啡因会有过敏反应的会发生亢奋,拉肚子,恶心症状的人群,就要对这种饮品慎用。”
对人体有益的蛋白质和茶多酚也是此次检测的重点内容,不过,检测下来发现,多款奶茶均不达标。根据国标《茶饮料》规定,调味茶饮料(奶)中蛋白质含量应≥0.5%,茶多酚含量应≥200毫克每千克,而检测发现3批次奶茶蛋白质含量不达标,均低于0.5%。2批次奶茶茶多酚含量不达标,分别是素匠泰茶招牌泰椰奶花和喜茶芝芝芒芒。
蛋白质含量不达标奶茶:
茶多酚含量不达标奶茶:
这样看来,有些网红奶茶不是像描述得那么美,对身体健康有影响的成分往往多,而对身体有益的成分反而偏少,有糖尿病、三高症状或者肥胖体质的人还是应该慎喝!
(责任编辑:李伟)
白糖:无糖之风盛行,国内甜味剂市场概述
报告要点: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提升,全球降糖趋势明显,多国开征“糖税”、出台一系列相关减糖政策,甜味剂市场方兴未艾,发展空间巨大。而近年来 “元气森林”、“无糖可乐”等代糖饮料的快速崛起,也侧面印证了其巨大市场空间,对食糖消费影响不容小觑。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对国内甜味剂市场进行详细梳理。
甜味剂兴起背景
甜味,是一种美妙的味道,但过量食用则会带来较大健康风险。虽我国人均食糖消费量并不高,但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数据来看,国内糖尿病发病率逐步攀升,自1980年低于1%上升至2020年14%左右,过量使用蔗糖带来的健康危害逐步被人们重视。
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国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据世卫组织2019年公布的标准,成年人每日摄入糖标准量为25g,大部分国家平均摄入量远超此标准。为控制食糖过量摄入,多国开始加征糖税;更有甚者,如新加坡明令禁止高糖广告投放。对于我国而言,国家卫健委2019年明确提出:提倡减少含蔗糖饮料及食品摄入,建议选择天然甜味剂作为饮料及食品蔗糖添加剂替代品。而代糖的兴起,在保留甜味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这一风险。
甜味剂分类及发展历程
甜味剂是指赋予食品甜味的一种食品添加剂,近年来发展迅猛。甜味剂从来源分,可分为人工甜味剂及天然甜味剂。人工甜味剂主要有磺胺类、二肽类、蔗糖衍生物三种。具体来看,国内目前审批通过的甜味剂有以下几类:糖精钠、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阿力甜、三氯蔗糖;天然甜味剂一般从植物中提取,主要有以下几类: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非洲竹芋甜素、木糖醇。若依据甜味等级分,又可分为高倍甜味剂与低倍甜味剂,具体细分见下表:
甜味剂发展共经历了六个较为明显阶段:第一二代甜味剂主要为糖精和甜蜜素,自1879年开始使用,使用年限超70年;第三代甜味剂为阿斯巴甜,是近年来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甜味剂;安赛蜜及三氯蔗糖为第四、五代甜味剂,目前发展迅猛,逐步开始替代前几种甜味剂;第六代甜味剂为钮糖,其甜度为蔗糖8000倍,工业生产中难以控制具体剂量,目前尚处导入期,市场应用空间较小。
甜味剂对食糖替代分析
近年来,国内甜味剂市场发展迅猛,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一般而言,蔗糖添加主要场景在软饮。从近期机构调研数据来看,2015年至2020年,全球范围内软饮含糖量逐年降低,而甜味剂添加量逐年上涨。但需注意,目前食品添加剂中食糖仍占据主要地位,据统计2020年全球食品添加剂中蔗糖使用比例仍高达75%,果糖使用比例约15%,二者合计高达90%,甜味剂虽发展迅猛,但整体使用量低于5%,对蔗糖仍未实现大规模替代,未来发展空间极大。
甜味剂对蔗糖替代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1、健康角度来看,甜味剂较传统蔗糖更为健康。少量添加即可达到与蔗糖同等甜味,减少糖摄入总量。2、对企业而言,虽甜味剂价高,但甜度值较蔗糖更高,有助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假定蔗糖甜味值为1,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菊糖糖味值可达200,而钮糖则达6000-8000。相比而言,使用甜味剂可明显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以我们常见饮料可口可乐为例,从其配料表得知330ml饮料中含糖10.6g,若使用蔗糖,则每罐成本约0.06元;而若使用甜味剂,假定使用安赛蜜,则成本可下降约95%,对企业降本增效明显。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般食品人均消费量均有所提升;但近年食糖销量却止步不前,基本维持在1500万吨水平。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得益于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甜味剂的替代。从大趋势来看,目前各国各地区无糖饮料之风盛行,全球无糖/低糖食品实现高速增长。据Mintel统计,2012年至2018年间,拉美、亚太地区无糖食品CAGR高达27%、19%。具体细分食品看,软饮甜味剂添加年均增幅最大,高达28%;其次为面包,也高达20%。
国内目前使用最广泛甜味剂为安赛蜜、三氯蔗糖、阿斯巴甜及赤藓糖醇,2015年以来上述甜味剂产销均大幅增长。以赤藓糖醇为例,2015年国内产量仅1.8万吨,2019年达5万吨,CAGR达30%;三氯蔗糖、安赛蜜等近5年CAGR也接近20%。虽国内甜味剂市场发展迅猛,但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国内甜味剂对蔗糖替代仍处较低水平。据相关机构报告称,日本薄荷糖中约95%,中国不足2%。2019年中国无糖可乐销售量占碳酸饮料比重不足4%,而相比英国则高达62%,二者差距明显。
未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降糖减糖意识将逐步加强,甜味剂替代蔗糖市场前景巨大。若简单线性推算,以安赛蜜、三氯蔗糖等近年来使用量较大的甜味剂年均增长率做测算,未来预计每年甜味剂将替代约20万吨食糖消费,且随着增速提高,这一数值或将继续扩大。随着全球及国内无糖之风继续盛行,对全球或国内食糖消费将是长期偏利空因素。
国内甜味剂相关上市公司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国内无糖之风盛行,无糖食品成为国内消费领域增长最快产品之一。“元气森林”“喜茶”等的兴起,倒逼各大企业加大无糖食品研发;龙夫山泉、康师傅等龙头企业大量投资该领域。目前虽国内甜味剂市场方兴未艾,但也涌现了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上市公司,国内相关上市企业主要有:保龄宝、三元生物、华康股份、金禾实业等;本文将简要介绍相关公司主要业务情况,后续农产品系列文章将对各公司展开详细梳理。
保龄宝:国内少数具备全品类功能糖制造服务商,功能糖制造技术全国领先,具备全产业链优势,目前形成完整的淀粉—淀粉糖—功能糖—功能糖醇—医药原辅料—益生元终端的产品结构,提供全面的功能性低聚糖、功能性膳食纤维、功能性糖醇应用方案、产品和服务。公司未来看点主要在于新型代糖产品推进,阿洛酮糖、赤藓糖醇近年来发展迅猛,产能释放较快。
三元生物:深耕功能糖领域多年,国内赤藓糖醇龙头企业,全球赤藓糖醇行业领导者之一。赤藓糖醇成本优势明显,传统配方赤藓糖醇转化率一般45%,而公司优化后转化率高达62%。公司未来看点在于未来5万吨在建产线能否顺利投产。
华康股份:全球第二大、全国第一大木糖醇生产企业,目前已形成以木糖醇为主、山梨糖醇 麦芽糖醇 果葡糖浆为辅、赤藓糖醇为储方针。
金禾实业:公司目前拥有年产1.2万吨安赛蜜产能和8000吨三氯蔗糖产能,是安赛蜜和三氯蔗糖行业龙头,二者全球产能占比分别为60%和50%。
本文源自五矿期货微服务
网红奶茶测评:一点点、喜茶等14款号称“无糖”实则超标
网红奶茶,因为颜值高、口味好而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有人甚至不惜排队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不过,有网友指出,网红奶茶看着热闹,其实并不健康。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了验证真假,记者从南京采购了七大品牌14款网红奶茶,并请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的实验室,对它们进行了一个全面检测。结果到底如何呢?
记者采购7大品牌14款网红奶茶,为保证科学,每款奶茶不少于两杯,总量不少于1000ml。14款网红奶茶分别是:
【1点点】
波霸奶茶
冰淇淋红茶加奶盖
【素匠泰茶】
招牌泰椰奶花
招牌泰满足奶茶
【coco都可】
17岁清茶
珍珠奶茶
【一芳水果茶】
一芳水果茶
金钻凤梨绿
【奈雪の茶】
霸气芝士草莓
冻顶乌龙鲜牛乳
【口渴了】
桃气彩虹1000
芒果果粒鲜奶茶
【喜茶】
芝芝芒芒
满杯水果四季春
记者将样品送至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国家食品及食品添加剂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根据奶茶的种类,工作人员决定对其中10批次检测:茶多酚、总糖、脂肪、蛋白质和咖啡因等五项指标,另外4批次色彩较鲜艳的水果茶则检测甜味剂和色素等添加。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国家食品及食品添加剂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人员刘晓萌介绍:“要先通过氧化镁对称量的样品进行净化,净化过后再采用过滤的方式把需要的滤液过滤出来,然后才可以上机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以水果为原料,色彩较鲜艳的4批次奶茶,均未检出甜味剂和色素等。而其余10批次有些虽然口感较为相似,但检测数据却大不同:10批次奶茶均检出总糖,含量从0.98%到12.04%不等,素匠泰茶的这款"招牌泰椰奶花"总糖含量最高,每100克含糖12.04克。而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年人每天总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刘晓萌分析:“这样一杯奶茶如果按500克来算的话,总糖含量就已经达到了60克,远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所以对于一些控制体重或者三高人群就要慎用这款奶茶。”
这样来算,至少有两款奶茶喝过之后,都超过了一天累计总糖摄入指标。而不同品牌所谓的"微糖"、"五分糖"、"七分糖"也不具有横向可比性。比如喜茶的芝芝芒芒五分糖,实测总糖含量10.41%,高于同时测评的多款正常糖奶茶的总糖含量。而这款声称"无糖"的1点点冰淇淋红茶加奶盖,实测含糖量高达 7.15%,检测人员分析有可能是冰淇淋原料带入。
根据检测,9种奶茶中含有脂肪,素匠泰茶招牌泰椰奶花脂肪含量最低,仅为1.45克每100克。而1点点冰淇淋红茶加奶盖,脂肪含量最高,达到了7.57克每100克。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18岁至49岁成年人一天推荐摄入的脂肪67.5g。如果饮用一杯500克的奶茶,脂肪摄入量几乎达到40克,超过日推荐摄入量的一半。咖啡因检测方面,除素匠泰茶摘牌泰椰奶花未检出咖啡因,其余9款奶茶均检出咖啡因,检出值含量从43毫克每千克至288毫克每千克不等,其中素匠泰茶摘牌泰满足咖啡因高达288.27毫克每千克。
刘晓萌说:“2015年欧洲食品安全局提出过人体每天单次摄入量在200毫克一下,全天在400毫克以下不会影响人体健康,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对咖啡因会有过敏反应的会发生亢奋,拉肚子,恶心症状的人群,就要对这种饮品慎用。”
对人体有益的蛋白质和茶多酚也是此次检测的重点内容,不过,检测下来发现,多款奶茶均不达标。根据国标《茶饮料》规定,调味茶饮料(奶)中蛋白质含量应≥0.5%,茶多酚含量应≥200毫克每千克,而检测发现3批次奶茶蛋白质含量不达标,均低于0.5%。2批次奶茶茶多酚含量不达标,分别是素匠泰茶招牌泰椰奶花和喜茶芝芝芒芒。
蛋白质含量不达标奶茶:
茶多酚含量不达标奶茶:
这样看来,有些网红奶茶不是像描述得那么美,对身体健康有影响的成分往往多,而对身体有益的成分反而偏少,有糖尿病、三高症状或者肥胖体质的人还是应该慎喝!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