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浊糖尿病(糖尿病祛湿)
糖尿病给药前 须知湿有多重
湿与痰热合而为患
我的导师苏州市中医医院任光荣教授认为,湿邪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过食肥甘厚味及饮食结构或质量改变(大量方便食品、久贮藏的食品)为糖尿病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素问》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肥甘,滞胃碍脾,中焦壅滞,升降受阻,运化失司,聚湿变浊生痰,日久则化热伤津。脾气受伤,精微物质则化湿为痰,为浊为膏,日久化热。情志失调,肝失疏泄,中焦气机阻滞,形成肝脾气滞、肝胃气滞,脾胃运化失常,饮食壅而生痰、生热,湿阻中焦,热、痰、湿则合而为患。
糖分越高湿邪越重
根据我们的课题《中医证型演变与2型糖尿病病程及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损害的相关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早期或IGT期湿邪瘀滞较为严重,且常与热、痰夹杂,临床表现为消谷善饥(胃热),易患口苦(肝热)、便秘、口中黏腻,舌苔黄腻;血液中糖分越高,湿邪表现越严重。身重、肢困、乏力,一味养阴清热是不够的,需加化湿之剂、清热之剂,重用黄连,加用苍术、白术、茯苓等化湿之品。
随着病情的发展,湿邪逐渐阻滞,加重瘀滞的表现,并耗伤阴阳,出现气阴两亏。病程较短的病人以湿、热、痰为主,病程长的以瘀、损为主。胰岛素抵抗较重的患者湿、食、痰较重,经化湿、健脾、消食化瘀,胰岛素抵抗能缓解,血糖下降;病久胰岛功能衰竭者,气阴两亏、瘀阻的多见。
皮肤与肾湿多累及
糖尿病早期治疗,特别是较为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健脾化湿为主要治法。在糖尿病并发症中,与湿联系较多的为糖尿病皮肤病变。其与风、湿、热有关,内风可伴见湿热,内风多为阴虚生风、血虚生风及血瘀生风。湿邪以外湿居多,有时外湿与内湿相合致病。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居处潮湿等外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湿邪侵入皮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与风邪相合,可致皮肤瘙痒,且顽固不愈。湿性黏滞,不易清除,故糖尿病皮肤瘙痒,顽固不愈。糖尿病手足癣更是湿毒凝聚皮肤、湿热化燥,伤血则皮肤失养,出现皮肤粗糙、干裂。
糖尿病肾病中有很大部分为湿浊内阻,湿热内蕴,伤及阴血,血液黏滞故瘀,脾肾固摄无权。糖性本黏滞属阴,流于脉中,碍血成瘀。由于血黏度增高,微循环障碍导致肾脏灌注不足,瘀阻肾络,精气不畅,壅而外溢,常使蛋白尿顽固难消,治疗时以化湿化瘀治疗。
治湿之法先查表里
治湿的方法有多种,当观察表里上下。如湿气在皮肤者,宜用麻、桂、二术以表其汗,譬如阴晦非雨不晴也,亦有用羌、防、白芷等风药以胜湿者。譬如滑风者爽,湿气自消也,水湿积于胃肠肚腹肿胀者,宜用遂、戟、芫、丑之属以攻其下,譬如水满沟渠,非导之不去也;寒湿在于肌肉筋骨之间,拘挛作痛或麻痹不仁者,宜用姜、附、丁、桂之属以温其经,譬如太阳中天,湿自干也。湿气在于脏腑之间、肌腠之外,微而不甚者,宜用术、苍、朴、夏之属健脾燥湿,譬如微湿,以灰掺之则湿自燥;湿热在于小肠膀胱,或肿或渴,或溺闭不通者,宜用二苓、车、泻之属以渗利之,譬如水溢沟渠,非疏通其实不达也。
文/苏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 黄 菲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糖尿病,出现泡沫尿,多为脾肾两虚(含治法)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蛋白尿和泡沫尿,这通常不是正常现象,可能表明糖尿病肾病已经发展。这种情况意味着病情可能进入了复杂阶段。在中医的视角下,糖尿病引起的蛋白尿被称为“漏肾精”,其主要特征是尿液味道异常、发黄,并带有经久不散的细小泡沫。
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进展至此,患者常表现为脾肾两虚。主要症状包括消瘦、便溏、耳鸣、眩晕、乏力、呼吸急促以及严重的尿频和尿蛋白。这种脾肾两虚的状态反映了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发现后应及时进行治疗。
我之前有一位患者,他患有糖尿病已超过10年,但这段时间并没有规律地服用降糖药物。半年前开始出现腰痛和乏力的症状,休息后有所缓解。一个月前出现尿量减少、全身浮肿、食欲不振、腹胀和全身乏力等症状,尽管当地治疗效果不佳,他依然前来求医。
初次看诊时,患者面色苍白,四肢轻度浮肿,胃脘部有胀闷感,食欲不佳且口中有明显异味。询问得知,患者大便不畅,每3至4天才排便一次,且有便秘情况。同时,他还感到腰膝酸软,夜间尿频,脉搏沉细。尿检显示尿蛋白呈现轻度至中度阳性。综合症状与体检结果,诊断为虚劳型糖尿病肾病,主要表现为脾肾两虚、湿浊瘀血互结。
治疗方案侧重于补益脾肾、清化湿浊、活血化瘀、解毒为主要治疗方向。处方包括红参、生山药、淫羊藿、桃仁、红花、赤芍、甘草、白术、丹参、菟丝子、黄连、草果仁、半夏、大黄等药物。患者连续服用方剂40剂后,症状明显改善,尿蛋白水平降至轻度阳性。
这位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已超过10年,期间治疗效果不佳,逐渐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并进入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失代偿期,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为尿毒症。患者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四肢轻度浮肿,脉沉细。这些症状反映出肾阳不足,导致身体无力气化通利水湿,从而引起浮肿。腰膝酸软和脉沉细也是肾阳不足的表现。
当肾气无法有效气化水湿时,水湿邪气泛滥全身,影响到脾阳的正常运作,使得升清降浊的功能失调。水湿之邪弥漫中焦,阻碍气机的正常运行,因而导致胃脘部胀闷、食欲不振和口中异味等症状。
红参、白术、生山药、半夏、草果仁有益气健脾、芳香化湿的作用;淫羊藿和菟丝子可补益肝肾,温肾化气,帮助肾气化解水湿,从而利水消肿。丹参、桃仁、红花和赤芍能够活血祛瘀,因为糖尿病病程长,常伴有气虚血瘀、水瘀互结的症状,所以在益气理气的基础上,加入活血化瘀的药物可以调畅气血。黄连清热解毒,泻火;大黄清泻中下焦的瘀毒,帮助肾脏排泄毒素,减轻肾脏负担。
这些药物通过泻下、活血化瘀和排毒的作用,去除体内秽浊之气,增强了整体治疗效果,帮助患者缓解病情,改善肾功能。
中医讲究一人一方,临床病症复杂,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论治,随症加减。
痰湿型糖尿病如何调理?中医:3味中药1杯茶,化痰祛湿降血糖
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疾病,根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1.1亿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当中。
西方医学认为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和胰腺有关,比如1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胰腺无法分泌胰岛素,而2型糖尿病多和胰岛素抵抗等原因有关。
而中医对糖尿病也有了上百年的研究,根据体质等因素,中医对糖尿病划分了不同的类型。比如一种较为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叫做痰湿型糖尿病。这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平素多痰,有头晕眼花、四肢麻木的表现,这类患者的饮食习惯主要是喜食肉,舌苔厚腻。
那么,对于这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中医的治疗方法就是利湿化浊,从调理体质和消除症状入手。如何调理呢?
这里推荐一道代茶饮,代茶饮的组成很简单,主要的药物有3种,分别是陈皮、山楂、麦冬,方中陈皮10克,山楂10克,麦冬10克。上述3种药材煮水,每日不拘时服,坚持一个月可以起到化痰利湿的功效。患者自己也会明显感觉到自己的体重减轻,平时痰多的症状有所好转,血糖也有所下降。
陈皮有健脾化痰的功效,山楂有助消化的功效,麦冬可滋养体内的阴液,弥补由于糖尿病热结阴亏所导致的阴津亏耗。当然,中医的方法讲究对症,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辨清自己的体质,若是痰湿体质,可以选择该方子进行调理。
值得注意的是,痰湿体质的糖尿病患者,并不是说依赖这个方子就能彻底改善体质,人的体质取决于先天,同时又受后天的影响,其中饮食习惯是影响体质中最重要的,如果想要改善痰湿的症状,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少吃油腻的食物,多吃含有粗纤维的蔬菜,多运动,适当的运动可加速代谢体内多余的湿浊,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是很有利的。
最后,我们要明确一点,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目前都无法根治糖尿病,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通过药物和生活习惯来控制和降低血糖,其实血糖只要控制得当,就能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糖尿病人一样也可以健康长寿。更多中医食疗、穴位管理血糖的方法,推荐您订阅《赵进喜:中国人应该这样治糖尿病》:
相关视频:85岁老人患糖尿病20多年,血糖一直稳定,2个控糖秘诀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