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反应(糖尿病反应点位置)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出现这6大表现,证明糖尿病并发症出现,血糖控制不好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会致残,致死!

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

不同并发症自然“先兆不同”:

一、糖尿病导致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控制不好,导致的全身血管受损,尤其会导致心脏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血管狭窄,引起冠心病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当心血管狭窄程度加重,就会出现心绞痛的表现,这时候就会表现为胸痛、心前区疼痛、头疼、牙疼、胸闷憋气、大汗、后背疼痛、咽部紧缩感、肩膀疼痛等等表现。糖尿病导致的冠心病常常是三支病变,也就是三个心脏大血管都会有比较严重的狭窄,往往不能支架,需要搭桥。

二、糖尿病脑血管病变

糖尿病导致的动脉粥样是全身性的,对于颈动脉以及脑血管都有损害,会导致颈动脉狭窄斑块,脑血管狭窄甚至引起脑梗死。当发生严重脑供血不足,或脑梗死的时候,会表现为双手力量不对称,口角歪斜,走路偏斜,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吐字不清,嗜睡状态,恶心呕吐或呃逆;面瘫及舌瘫、偏盲、喝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等。

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若出现有视物模糊,且不断加重情况,那需注意或许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越长几率便更高,所以糖尿病人群需半年检查一次眼底。查查眼底,视物模糊、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均是糖尿病合并的微血管病变,注意若早期发现,注意及时治疗。

四、糖尿病肾病

当出现水肿、眼睑、颜面及下肢浮肿,高血压,蛋白尿,大量泡沫尿等等要怀疑糖尿病肾病,化验尿常规和肾功能,以明确是否出现糖尿病肾病。

五、糖尿病足:

血糖控制不佳,血管神经损害,四肢伤口不愈合,容易破溃,只能截肢后才能好转!

六、糖尿病神经系统病变:

肢体麻木、感觉性共济失调、亦可累及颅神经及脊神经。早起可表现肢体麻木或感觉异常,注意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这些并发症可能是独立出现,也可能是同时出现。对于糖尿病的人,不能等到已经出现并发症才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要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只有长期血糖处在理想安全水平,才能避免并发症发生。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血糖升高,身体会发出4个信号,补充3种营养,促胰岛分泌降血糖

血糖升高诱发糖尿病是当今生活中一个常见的问题了,也是影响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

糖尿病最可怕的一点就是会随着血糖的升高,身体器官逐渐“糖化”,导致集体器官负担过重影响了正常的代谢功能,从而导致并发症的到来,所以控制血糖平稳,抑制血糖升高是糖尿病防治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

当血糖升高时,身体会不知不觉的发出4个信号,要警惕!

信号一:情绪暴躁,容易发脾气

很多情况下,情绪莫名的失控,为了一些小事就容易发脾气,这是血糖升高时很容易被忽略的信号。因为血糖升高会刺激植物神经系统分泌紊乱,导致情绪失控,所以如果突发无名火,你就要去测量一下自身的血糖值了。

信号二:容易饥饿,感觉吃不饱

血糖升高,器官代谢负担加重就会刺激大脑皮层的下丘脑神经分泌食欲素,让人产生饥饿感,想要补充食物来提高机体的葡萄糖代谢率。

信号三:浑身乏力,体重先胖后瘦

正常人的体重如果下降过快,可能是血糖升高的信号,由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自身的葡萄糖代谢率下降,会使葡萄糖结合脂肪通过排汗、排尿的方式流失,身体流失营养就会乏力虚弱,所以一般糖尿病患者会先胖后瘦。

信号四:小便频繁,尿液有糖腥味

多尿一直都是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时的信号,如果尿液中有糖腥味很容易判断出来,所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上4种信号出现时,是身体在“提醒你”血糖升高了,平时生活中多补充3种营养,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到来。

补充3种营养,修复胰岛促分泌,降低血糖预防并发症

1、芝草多糖——修复胰岛细胞促分泌

芝草多糖作为植物多糖,从灵芝孢子中提取的破壁多糖份子结构,被人体吸收后可以提高自身糖耐量和胰岛免疫力,有极佳的强免疫降血糖作用。

药理研究发现:芝草多糖中含有粗多糖、萜烯化合物、硒、锗等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既能提高胰岛器官的免疫耐受能力,还能提供多糖能量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血糖升高,同时锗元素能加速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修复受损胰岛细胞,从而达到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

2、蛋白质——补充身体流失营养

血糖升高会导致蛋白质的利用率降低和流失,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中需要适当的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多吃豆制品和鱼肉,补充身体所流失的蛋白质来保护组织器官。

3、膳食纤维——提高机体糖耐量

含有膳食纤维高的食物,一般对身体的血糖波动很小,是糖尿病人理想的食物,可以促进肠胃蠕动促进消化,还能加速葡萄糖和甘油三酯的代谢,降低高血糖对血管的迫害,提高机体的糖耐量,预防并发症的到来。

最后也要提醒广大糖友们注意:一定要迈开腿,在餐后进行运动可以避免血糖在高峰值升高的太快!

轻松掌握:胰岛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式

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武器。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优点和缺点,胰岛素也不例外。胰岛素的常见不良反应有:低血糖、过敏反应、体重增加、视物模糊、注射部位感染、局部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等。接下来的内容,让大家了解胰岛素这些不良反应,学习相应的处理方法。

低血糖

低血糖是胰岛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诊断低血糖。一般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包括出汗、颤抖、无力、心慌、饥饿感;也有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意识障碍;还有小部分人无明显自觉症状。

糖尿病患者产生低血糖的常见原因有:

1.胰岛素剂量大了;

2.体内胰岛素蓄积(肾脏病变导致清除率下降),引起血糖过低;

3.注射完胰岛素后,未根据胰岛素的种类及时进餐;

4.进食量偏少;

5.运动量过大。

应对策略:

出现低血糖或可疑低血糖时要立即测血糖,确定低血糖要马上处理,然后再分析原因。

1.注射前仔细核对胰岛素的名称和剂量,正确掌握操作方法,用量要必须准确;

2.尽可能保持规律饮食,注射胰岛素后按相关要求进食。如进食较少、甚至不能进食等,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减量甚至停止使用胰岛素;

3.适度运动,不宜空腹运动,应每次正餐后稍事休息,进行30分钟左右的步行;

4.定期监测三餐前后的血糖,对可疑夜间低血糖者,还需监测凌晨3点的血糖。

过敏反应

在注射胰岛素后,出现注射部位红肿、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的全身皮疹、出汗、胃肠道不适、呼吸困难等,甚至过敏性休克,这要考虑是胰岛素过敏反应。

胰岛素过敏的原因如下:胰岛素制剂纯度不够,其杂质、某些添加成分(如锌、鱼精蛋白)及胰岛素本身均可引起过敏;或者病人属特殊过敏体质。

应对策略:

1.如果只是注射部位发生了过敏反应,且症状较轻,短时间就会自行消退,无需采取特殊治疗措施,可继续用药,注意观察;

2.对症状稍重一些的局部过敏反应,可给予局部热敷、口服抗过敏药物;较严重者,更换不同种类或厂家的胰岛素,或换用口服降糖药;

3.已经开封、正在使用的胰岛素不要放在冰箱里,预混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使用前要充分摇匀,以免药液温度过低或药物浓度不均匀,对皮肤造成刺激;

4.注射针头要做到一次性使用;

5.脱敏治疗:以上方法无效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脱敏治疗。

体重增加

胰岛素所致的体重增加多发生于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严格或长期胰岛素剂量过大患者。

主要原因是:应用胰岛素后,机体的代谢趋于正常,胰岛素促进体内脂肪、蛋白质的合成和贮藏;或饮食量过大,结构不合理,进食了高糖、高脂的食物;或运动量不足。

应对策略:

1.增加运动的次数与时间;

2.科学饮食,控制总热量,应根据标准体重、活动量、年龄等计算每天的总热量,并增加富含粗纤维蔬菜的摄入;

3.调整治疗方案,在医生指导下,换用对体重影响较少或者减少体重增加的胰岛素,如地特胰岛素;或者在原来的治疗方案上,联合使用阿卡波糖或二甲双胍、GLP-1激动剂(如:利拉鲁肽)、DPP4抑制剂等药物,这些药物有减轻体重的作用。

视物模糊

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有时糖友会出现看东西模糊,尤其多见于初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

主要原因是:由于胰岛素治疗使血糖迅速下降,影响晶状体和玻璃体内渗透压,使晶状体內水分溢出而屈光下降,发生远视所致。

应对策略:

人体对降下来的血糖逐渐适应后,视力就会在几周内恢复。但是如果仍不能恢复,建议去眼科检查一下了解有无眼底病变,或者必要时配镜。

注射部位感染

由于消毒不彻底、反复使用一次性针头或使用变质过期胰岛素等可能导致注射部位皮肤的感染。轻则可出现皮肤红肿,重则可有皮肤溃烂。

应对策略:

注意皮肤卫生,加强无菌操作,胰岛素针头应一次一用。未开封的胰岛素保存在冰箱冷藏,已开封的胰岛素保存在不高于28℃常温下28天,过期不可再用。使用胰岛素前应检查药液有无变色及絮状物,如发生变质不可再用。

局部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

脂肪萎缩为脂肪细胞缺失,表现为皮肤不同程度的凹陷。当在脂肪萎缩部位注射时,胰岛素的吸收发生显著波动。脂肪萎缩随时间而消退,可能与未注射部位轮换和针头重复使用相关。

少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增厚的“橡皮样”病变,质地硬,这是皮下脂肪细胞增大和脂肪组织肿胀和(或)硬结。在这些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血糖控制效果下降,增加血糖的波动。

应对策略:

要轮流更换注射部位;不要在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部位注射。

糖大夫提醒:虽然胰岛素有这些不良反应,但是掌握好了使用方法和注射事项,就会将这些不良反应的可能降至最低。也不能因为害怕胰岛素的副作用而拒绝使用,这样就因噎废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