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眼发炎(糖尿病眼睛发炎)
糖友眼睛红,诊治并不同
本文作者:
许毓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治医师
刘 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临床医学科中心副主任、眼底及视网膜科(北)主任
最近3个月,糖尿病患者刘奶奶发现自己的眼睛经常发红,而且看东西变得很模糊,不过没有太明显的不适感。她以前得过“红眼病”,感觉这次的症状也差不多,就自己买了些消炎眼药水用,后面就没在意这件事了。结果最近几天,刘奶奶的右眼几乎看不到东西了,“这是咋回事!不要吓我哦!”到医院就诊后,刘奶奶被告知是糖尿病引起的眼底出血,要往眼睛里面打针治疗。她很奇怪:“同样是眼睛红,治疗居然还能不同啊?”
类似于刘奶奶这样的困惑,临床其实并不少见。那么问题来了,糖尿病患者眼睛红,诊断治疗为何不同呢?
01
糖尿病咋会引起眼红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于正常水平。想象一下,眼睛就像是一座精密的城市,有着血液供应的“道路”和道路周围的“建筑物”和“信号灯”。而高血糖就像是城市中的交通事故,导致道路不畅,建筑损坏,最终影响到城市的正常运转。当“事故”发生时,信号灯就会亮起红灯,提示交通出现问题。同样,糖尿病患者的眼睛红也是这种“红灯”信号,提醒我们需要更关心身体的健康。
02
能发出“红眼”信号的糖尿病相关眼病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与眼底出血
视网膜位于眼球后方(眼底),是一片感光的组织,而其中最敏感的感光区域则被称为黄斑部。高血糖会伤害眼睛视网膜微小血管,使这些血管从血管壁凸起,形成微小的凸点,覆盖着变形膨大的“微动脉瘤”,形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这种情况下,血液渗透到视网膜中,导致视网膜中央的黄斑部膨胀和水肿。这可能呈现局部或弥漫性,导致患者在看东西时焦点变模糊,画面出现浮动感。
除了高血糖损伤视网膜微小血管、形成微型动脉瘤外,由于血管功能减退,无法提供足够的氧气和养分给视网膜。为了弥补血液供应不足,我们的眼睛试图在视网膜上生成更多的小血管。而为了生成这些小血管,我们眼睛会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并扩散至整个眼球,造成视网膜和结膜出现新生血管,引起“红眼”。然而,这些新生血管无法健康地生长,容易发生渗漏和出血,导致眼底出血。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与虹膜新生血管
青光眼是一种我们经常听说的眼部疾病。那么,到底什么是青光眼呢?眼睛会持续分泌类似水的液体,而这些液体最终会离开眼睛,进入血流中。如果眼睛的排水系统出现问题,液体无法顺利离开眼睛,不断在眼球内积聚,会增加眼睛内的压力,压迫到神经。这就被称为青光眼。
那么,这与糖尿病的“红眼”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在前文说了,为了弥补糖尿病造成的血液供应不足,眼睛会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促进更多的小血管生成,并扩散至整个眼球。这些因子会刺激眼球排水系统周围(虹膜)生成新生血管。这很容易影响眼睛排水系统的功能,导致液体无法正常排出,眼压就会上升,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这时患者呈现眼痛或头痛,视觉模糊及“红眼”。
糖尿病性干眼与结膜炎
“干眼”字面意思就是眼睛缺水,实际上是因为眼泪的质和量有问题,不够量又不够稳,这就导致了眼睛干燥。糖尿病患者经常会感到眼睛干,有时候想揉揉眼睛,这一方面是因为血糖高,血液供应不足,影响到眼睛泪液分泌系统,导致泪液减少;另一方面,糖尿病还可能导致泪液分泌系统的出口处出现脂质栓子,它容易引发眼睛泪液系统反复发炎,导致眼皮外翻,结果脂质栓子越来越难顺利排出,干眼的状况也越来越严重。顺带一提,泪液系统的反复发炎还可能导致“红眼”。
再说说眼白的地方,就是结膜,也能分泌泪液。但在高血糖的影响下,结膜细胞的泪液分泌功能也受损,泪液减少,稳定性下降。这样一来,结膜细胞的表面就受损,功能也受到影响,再加上泪液异常,又会加重结膜细胞的损害,减少结膜细胞的数量,形成了恶性循环。结膜一旦受损,容易被细菌和病毒感染,于是就有可能得结膜炎,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红眼”了。
糖尿病对角膜的损伤与角膜炎
角膜的损伤,包括外层的角膜上皮、内层的角膜内皮以及角膜神经的受伤,这可能导致眼睛变红。糖尿病直接影响角膜上皮细胞,让它们的黏附能力变差,结果角膜上皮容易脱落。更甚者,高血糖还让角膜上皮细胞发生变性,破坏了它们的保护作用,这意味着当角膜上皮受伤后,细胞修复和再生都会受到阻碍,使角膜的抗感染能力明显下降,导致眼睛发炎,变得“红眼”。
这种“红眼”不同于一般的角膜炎,患者不容易感到疼痛,因为高血糖削弱了角膜的感觉,同时减少了维持眼睛正常状态的能力。这种削弱让眼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变弱,眨眼的次数也减少了,导致泪液的分泌减少。而泪液减少,加上质量的下降,使得角膜上皮的功能出现问题,增加了细菌感染的风险,让“红眼”持续得更久。
03
不同“红眼”的治疗方法各不同
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与眼底出血这类疾病,我们会选择一种叫“视网膜激光光凝”的方法来治疗。有点像修理房子,我们会用激光来“修补”视网膜上的问题区域,就像我们修理房屋漏水一样,让血液流畅,缓解眼睛缺氧的情况,防止新的问题血管生长。有时,如果眼睛出现黄斑水肿,医生可能会像给花用除草剂一样,通过向眼内注射一种叫“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阻止眼睛内部的血管生长,减轻水肿。对于一些眼睛问题比较严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眼科手术”来治疗一些眼内出血、血管过度生长等问题,就像我们修剪盆栽一样。这样可以迅速解决一些棘手的眼部问题,提高治疗效果。
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与虹膜新生血管这类疾病,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处理方法类似,我们同样选择“视网膜激光光凝”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来缓解眼睛缺氧的情况,阻断血管生长,减少新生血管。此外,就像我们浇水时给花松土一样,我们通过β受体阻断药、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等药物,调节眼内排水系统,有助于控制眼压。此外,采用一些特殊的引流物植入方法,就像在花园里使用排水系统一样,加强眼压控制。
对糖尿病性干眼、结膜炎、角膜炎这些疾病,我们可能会像给花浇点水一样,用一些无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或者自体血清,来帮助治疗眼睛的干燥和角膜问题。有时候,眼睛可能需要一些特殊的“肥料”,就像我们为花加点肥一样,医生可能会开一些眼膏、眼药水,甚至可能要用到眼罩,来帮助眼睛康复。
总体来说,当糖友们发现眼睛变红的时候,一定要警惕,不要不当回事儿!糖尿病性眼病只有早期治疗的效果才比较好,因此必须早发现、早治疗,出现情况一定尽快就医,避免拖延治疗耽误病情。
04
糖尿病前期人群如何预防进展
正常血糖为空腹血糖<6.1毫摩/升,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下简称为OGTT)2小时血糖<7.8毫摩/升。而处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糖代谢状态被称为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
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6.1毫摩/升但<7.0毫摩/升,且OGTT 2小时血糖<7.8毫摩/升。这说明人体对进食葡萄糖后的血糖调节能力尚好,但对空腹血糖调节能力轻度减退,称为空腹血糖受损。
糖耐量减低:当空腹血糖<7.0毫摩/升,并且OGTT 2小时血糖≥7.8毫摩/升但<11.1毫摩/升时,说明人体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轻度下降,称为糖耐量减低。
防治糖尿病前期的有效手段是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1.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定时定量进餐,建议低脂、低糖、低盐、高纤维素饮食。宜食适量肉类,因白肉 (鸡鸭鱼肉) 比红肉 (猪牛羊肉) 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低一些,可适当用白肉代替红肉;粗细粮均衡搭配。
2.合理运动:肥胖/超重者应减轻体重,坚持锻炼,每周至少应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打太极拳、骑自行车、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登楼梯、爬山坡等。应注意的是,运动项目、强度要与自身年龄、爱好及身体承受能力相适应。
3.调整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还应该保持愉悦的心情,提升幸福感,这些都有利于预防糖尿病。
4.降糖药预防:有部分降糖药物可以用于糖尿病的预防,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且糖尿病前期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仍为生活方式的干预。
|本文原创首发:家庭用药杂志
1200万人面临失明危险 竟是糖尿病惹的祸
我们都知道白内障、青光眼会导致眼睛失明,但很多人不知道,视力下降、眼睛失明其实还有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
41岁的李女士出现严重的视力障碍已经有两年多时间,甚至影响到了她的日常生活。比如,她往杯里倒水,由于看不清,可能会把水洒到外面;等公交车的时候,由于看不清公交车,常常错过;更危险的是,下楼梯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可能踩空,如果楼梯没有扶手,就只能一点点往前挪。
李女士说,如今她的右眼视力稍好,戴着眼镜有0.1,而左眼只有手动的视力,也就是说当有人在她眼前晃晃手,她只能辨别到有东西在动,却看不清。
造成李女士视力严重下降的罪魁祸首就是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导致的一种微血管病变,简称“糖网病”。
1200万糖网病人群面临失明危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魏文斌介绍,我国现在糖尿病病人约有1亿—1.2亿人,其中三分之一的病人的眼底有问题,即已经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就是说,我国有糖尿病视网病变的人群应该有3000万—4000万人。这些人一旦错过治疗时机,其中又有三分之一的人面临着失明的危险——这个人群也很大,有1200万左右。尤其要引起重视的是其中的年轻人。年轻人往往觉得自己身体很好,又年轻,又是工作和家庭的顶梁柱,因此这个人群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健康。40—60岁人群致盲的第一大原因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为何会影响到眼睛?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赵维纲介绍,糖尿病就是控制不住血糖。血糖高了,内分泌失稳态了。组织细胞长期处于高糖环境,首先影响的就是血管,长期高血糖会造成血管异常、血管壁出现问题、组织被破坏等。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心血管、脑血管、糖尿病足外周大血管等大血管病,也有微血管病,其中就包括眼睛、肾脏等微血管。
糖尿病是个慢性病,空腹血糖超过7、餐后血糖超过11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的治疗,是要把血糖控制好,不发生并发症。只要血糖控制住了,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就微乎其微;控制不住就会引发各种并发症。
几乎所有眼睛疾病都和糖尿病有关系
魏文斌院长说,几乎所有的眼睛的疾病都和糖尿病有关系。
有人早晨起来感觉眼睛疼、磨,就是因为糖尿病病人血糖的变化导致眼表发生了改变而出现干眼症,糖尿病病人干眼症比例很高。糖尿病病人眼表的分泌功能不行,细胞功能也不好,稍微有一点点外伤,比如说揉了一下眼睛,或者稍微不注意,角膜上皮就剥脱了。而角膜上神经特别丰富,所以患者就会很疼,眼睛都睁不开。
糖尿病的病人还会引起虹膜发炎,虹膜上长新生血管。长了新生血管以后,堵塞边上的房角,就会导致眼压高,引起青光眼。
眼睛的晶状体就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如果晶状体混浊了,就会导致白内障。糖尿病病人晶体混浊得特别早,可能三四十岁就得了白内障,这叫代谢性白内障。
糖尿病还会引发玻璃体出血,严重的也会失明。糖尿病也会引起神经功能不好,最常见的就是外展神经麻痹,出现看东西双影,走不了路。
眼睛不仅仅是心灵的窗户,也是全身健康的窗户,视网膜的血管是我们的微血管的一部分。
长期的糖尿病导致微血管发生明显的改变,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视网膜病变。
据调查,二型糖尿病15年病程,大概有40%的人眼底有问题;如果25年病程,70%以上的人眼底都有问题。因此,糖尿病人只有终身管好血糖,才能延缓眼部的疾病。
糖网病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
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由轻到重,分为6期,在不同的阶段失明的风险也不一样,1—3期相对来说比较轻,可以通过眼底照相进行检查。
第1期上面就几个小红点,这些红点就是微血管瘤,不注意是看不到的,这个阶段没有症状,也不影响视力。
进入2期以后,就有一些黄色的渗出。这是血管不好,血液的成分露了出来,血液里面的血脂、脂肪可以通过血管露出来,变成黄的。
这个黄点出来以后,就是2期的病变,但是黄斑中心还可以,所以这个时候视力也没有多少影响,还是基本正常。
为什么很多糖尿病的病人都失去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机会,就是因为一开始没有症状,患者感觉不到。因此,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糖网病初期几乎无症状,糖尿病只要一确诊,就应该检查眼底。
到了3期,出血多了,渗出也很多,这个时候对视力有影响了,看东西有一些模糊,甚至有的时候看东西有点变形。
在糖网病的1期和2期需要全身治疗,最重要的是把血糖控制好;进入3期以后,就需要对眼睛进行特殊的干预;而进入4、5、6期就已经进展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的病变,也是快速发展的阶段,很可能几天时间就失明了。
到第4期,从外部肉眼观察,还不一定能看得出来,如果不控制,就会出现视力的障碍,此时要注意控制,避免进入到4、5、6期。
5期到6期主要就是玻璃体里面又长了新生血管膜,然后又有严重的出血;6期就引起严重的视网膜脱离了。所以不管是5期还是6期,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严重的状态,这个时候都是需要靠手术才能够干预,而且治疗效果也已经很差。不管是做什么样的治疗,最终的视力的结果都不是特别理想。所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定要在前三期就控制住。
糖网病初期患者很难发现 该怎么监测自己的眼睛呢?
要想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必须及时筛查。二型糖尿病病人,一旦确诊糖尿病,就应该做一个眼底检查。如果眼底正常,每年查一次就可以了;如果第一次筛查眼底就有问题,比如已经进入了2期、3期的病变,那么筛查的间隔就要缩短,可能每半年就要进行一次检查。
一型糖尿病的病人,也应该在确诊糖尿病后做一次检查,之后每半年就要做一次眼底的检查。对大部分40岁以上的人来说,如果是一个健康的状态,血糖控制也特别好,一年查一次或一到两年查一次都是可以的。
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会加速糖网病的发展。首先是高血糖。高血糖是糖网病最重要的原因。控制血糖或者是完全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至少接近正常,是保障预防糖网的基础。除了高血糖,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还不能出低血糖,低血糖容易加重神经病变,也会加重视网膜病变的进展,此外,血糖的波动也会造成血管的伤害。
导致糖网病变加速的第二个高危因素是高血脂,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对血管内皮造成很大伤害,出现血管内斑块、血管狭窄。甘油三酯高会导致对胰岛素不敏感,医学上叫胰岛素抵抗,这时候整体血糖也会高。所以,胆固醇影响血管,甘油三酯影响血糖。
第三个高危因素是高血压。高血压会引起血管的改变,血管的硬化和血管的通透性发生变化,也容易引起视网膜的病变,如出现视网膜血管阻塞、眼底出血等。所以糖尿病病人又有高血压,就特别容易发生眼底病变。(内容来源《职场健康课》)
“脆皮”糖尿病患者,小小麦粒肿揉成了眼眶蜂窝织炎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崔丽)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眼睛感染,竟然揉成了蜂窝织炎,整个左眼肿成了馒头。经过武汉普瑞眼科医院诊疗后,钱先生的眼睛红肿已经消退,他哭笑不得的说,“用现在流行的话,我这糖尿病病人,眼睛也太‘脆皮’了点”!
家住硚口区的钱先生,今年72岁。11月7号的时候,他左眼的上眼皮,不明原因起了一个小包,当时的钱先生并没有在意,自行购买了眼药水点药。眼睛总是不舒服,钱先生忍不住频繁揉眼。9号晚上,钱先生发现自己的左眼不仅不见好转,反而肿成了“馒头”,严重的红肿导致他的左眼都闭合不了了。
10号一大早,钱先生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武汉普瑞眼科医院。角膜及眼表疾病科的徐静医生为他进行了眼部检查,发现他的左眼上下眼睑皮肤红肿,球结膜出血、水肿严重。庆幸的是,还未对视力产生不良的影响。
徐静医生为钱先生面诊 通讯员供图
经过诊断,钱先生的症状主要是因细菌感染扩散导致的眼眶蜂窝织炎。徐静医生经过详细的了解病史,结合钱先生患有八年的糖尿病病程,推测他是由于频繁揉眼,造成麦粒肿感染扩散导致了蜂窝织炎。
徐静医生为他制定了全身加局部的消炎抗感染治疗方案。经过三天的对症治疗后,钱先生左眼的红肿已经消退,继续点眼药水治疗几天后,左眼即可恢复正常。
武汉普瑞眼科医院角膜及眼表疾病科的徐静医生介绍,“眼眶蜂窝织炎是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大多数眼眶蜂窝织炎为继发感染,主要由麦粒肿或者其他眼球周围组织感染蔓延形成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正确的治疗,可以引起永久性的视力丧失,而且还会通过颅内蔓延,引发败血症等危及生命。”
患有糖尿病或免疫系统薄弱的人群,要特别注意眼部及面部的感染预防。当眼部出现感染的时候,切勿频繁揉眼,避免感染扩散。另外,眼睛肿胀、疼痛或感染都不可轻视,建议及时到专业的眼科医院就医,避免因处理不当引发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