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二型糖尿病年龄(二型糖尿病年龄大了会怎么样)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是1型还是2型,年龄并不是“金标准”

很多人会觉得2型糖尿病是大人得的,1型糖尿病是小孩子得的,这种根据年龄来简单粗暴划分并不准确。在江苏省人民医院2019年第十三届南壹社“5G夏日创造营”里,就有一对父女同患1型糖尿病,确诊时间不过相隔几个月而已。

该院内分泌科主任杨涛提醒,判断糖尿病是1型还是2型,年龄并不是“金标准”。另外,靠症状来诊断疾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迟了,现代医学已经完全可以提前从“数据”来判断疾病,因此规律的体检不能少。

在南壹社“5G夏日创造营”里,有一对情况比较特殊的父女,陈先生和女儿雯雯(化名)。陈先生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是在2018年1月份。

“回家没多久,我就发现雯雯也不太对劲,喝水特别多,上厕所也多,于是带她去医院查了一下,几个月后女儿也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陈先生说,雯雯马上升小学二年级,年龄小还不太懂病情,有时候看同学吃饭吃得香,什么都想吃一下。确诊1型糖尿病后,雯雯必须开始注射胰岛素替代治疗,一天要打上四针,饮食也必须要控制,于是陈先生在学校旁租了间屋子,由奶奶来专职照顾她,也方便帮雯雯注射胰岛素。

“很多人觉得2型糖尿病是大人病,1型糖尿病是小孩病,其实两者并没有那么界限分明。”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涛告诉记者,他曾经遇到过打了17年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省人医确诊其实是2型糖尿病,17年的胰岛素其实都“白打”了。

而在青少年中,10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确实是1型糖尿病占绝大多数,但是10岁-20岁之间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现在2型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他就曾遇到过15岁的少年,体型很苗条,看着像1型糖尿病,最终证实是喝糖水饮料给喝出来的2型糖尿病,改变生活方式后,血糖也回去了,不用到注射胰岛素的地步。

“要最为准确地判断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得测胰岛功能、做免疫和基因检测。(杨彦)

2型糖尿病事出有因,这4个看看你占了几个!

糖尿病有两种,一种是一型糖尿病,另一种是二型糖尿病,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糖尿病多数都是二型糖尿病,而想要阻止这种疾病就需要知道2型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

二型糖尿病的诱发原因

首先、遗传因素

二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虽然说一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是二型糖尿病的遗传症状更加明显。如果在双胞胎当中有一个患一型糖尿病,那么在另一个宝宝身上患糖尿病的概率高达七成。不过父母双亲当中有糖尿病患者也不用担心,遗传性只是会增加糖尿病的出现概率,并不是说患者百分百就会患这种疾病。

其次、肥胖

肥胖是导致糖尿病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身体中心型肥胖的人群患糖尿病的概率更高,所谓中心型糖尿病也就是患者多余的脂肪都集中在腹部。可见并不是所有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概率都是一样的,脂肪堆积在腹部要明显比脂肪堆积在大腿跟臀部更加容易患二型糖尿病。

再次、年龄

年龄也是导致二型糖尿病出现的原因之一。在生活中常见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当中有超过一半是在五十五岁之后发病,高龄人群因为身体代谢较差,身体抵抗力免疫力也比较差,这些都是导致患者更加容易患糖尿病的原因。

最后、不良生活方式

糖尿病的出现跟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如果经常吃一些热量比较高的食物但是却缺乏锻炼,那么就很容易引起糖尿病。前者需要大量胰岛素来运送葡萄糖,长时间下去会导致胰岛细胞受损,而后者跟一人的糖尿量有一定关系。

从上述内容可以知道二型糖尿病的患病原因有些什么,虽然说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是好在通过后天的调节这种情况也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在生活中一定要做好二型糖尿病的预防工作。

预防糖尿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

第一、定期测血糖

只有定期测血糖才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才可以在疾病发现之后第一时间进行治疗。此外,超重以及老年人群本身属于糖尿病的高发人群,更加需要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查。

第二、保持体重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知道二型糖尿病的出现跟肥胖有一定关系,而且也已经有相关数据显示控制体重规律运动可以让二型糖尿病的出现概率下降五成。

第三、健康饮食

健康饮食首先要保障在饮食当中有全面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脂肪以及矿物质,但是一定要注意比例,其中脂肪的含量要少,而想要预防糖尿病糖一定要少吃。

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确诊者6~10岁筛查2型糖尿病!儿童糖尿病诊治指南

近年来儿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如何诊治儿童2型糖尿病?近日发布的《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针对临床诊疗较为关注的4个主要临床问题,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循证推荐。

儿童2型糖尿病的诊断

儿童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为满足以下4 项指标中的任1 项:

(1)空腹血糖≥7.0 mmol/L;

(2)口服糖耐量测试的2 h血糖水平≥11.1 mmol/L;

(3)随机血糖≥11.1 mmol/L;

(4)HbA1c≥6.5%;同时非胰岛素依赖且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胰岛功能正常或增高(4C)。

需要分子遗传学检测以排除单基因糖尿病的情况为:

(1)6月龄及以内被诊断患有糖尿病(5D);

(2)6月龄后无胰岛自身抗体或有其他特征的提示单基因原因的糖尿病(4C);

(3)青少年疑似2型糖尿病,但症状较轻,自身抗体阴性,同时患儿及其家族成员无典型2型糖尿病特征(如肥胖、代谢综合征等)(4D)。

儿童2型糖尿病筛查重点人群: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确诊者6~10岁筛查

建议在筛查儿童2型糖尿病时,重点关注具有糖尿病家族史(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糖尿病病史)、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状态(黑棘皮病)、出生体重过高过低或早产、男性、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和不良生活习惯等风险因素的儿童(3C)。

对于超重[体重指数(BMI)≥P85]且合并≥2个风险因素的儿童,建议筛查年龄为>10岁或已进入青春发育期(3B)。

对于肥胖且合并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的儿童,或合并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诊断2型糖尿病的儿童,建议筛查年龄下调至6~10岁(5C)。

建议采用空腹血糖 5.6~<7.0 mmol/L、HbA1c5.7%~<6.5%或口服糖耐量试验1 h 8.6~<11.6 mmol/L 或2 h 血糖7.8~<11.1 mmol/L筛查2型糖尿病(3C)。如果筛查结果正常,建议每年复查1次结果。如果BMI上升、心脏代谢风险状况恶化、有严重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或有糖尿病前期证据,则有必要每半年进行1 次复查(5D)。

2型糖尿病初发患儿生活方式干预:无充分证据证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治疗

暂无充分证据证明单纯生活干预干预能够有效治疗初发儿童2型糖尿病,建议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结合药物等综合干预控制血糖,延缓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5D)。

运动方面建议监督和实施个体化运动训练,增加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每天至少30 min的中到高强度有氧运动和(或)每周至少2次的抗阻训练,减少电子屏幕前时间(≤2 h/d)和久坐时间(1B)。

饮食方面建议制订饮食管理计划,建议个体化评估营养需求,合理使用低糖、低血糖生成指数、低热量、高纤维、适量蛋白的饮食(1B)。建议辅助使用新兴医疗数字科技(远程医疗、智能手机技术、短信、互联网管理等)促进生活方式改变,加强患儿对血糖的自我管理(1B)

儿童2型糖尿病的治疗:<16岁不建议行代谢手术治疗

如果初诊患儿的HbA1c≥8.5%,或有明显高血糖症状、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代谢不稳定,建议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剂量为1次/d基础胰岛素加3次餐前速效胰岛素(0.3~0.5 U/kg开始)或等剂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如果无酸中毒,建议联用二甲双胍(3B)。

病情稳定后胰岛素每次减量30%~50%,依据血糖控制程度逐渐过渡到单用二甲双胍,过渡期往往需要2~6 周(2B)。

如果初诊患儿的代谢稳定(HbA1c<8.5%且无症状),建议二甲双胍进行初始治疗,初始剂量为500 mg/d 使用7 d,随后3~4 周内每周增加500 mg/d,如个体不良反应轻、耐受程度高,也可酌情更快增加剂量,最大不超过2 000 mg/d(2B)。

如果初始治疗3~6个月HbA1c仍无法达到<7.0%,对于>10岁患儿,可选择恩格列净或二甲双胍恩格列净复方制剂、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周制剂作为二线药物,使用上述二线药物需充分考虑患儿意愿和用药安全(2B)。

对于<16岁患儿,不建议行代谢手术治疗(1A)。如BMI>32.5 kg/m,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仍不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或有严重合并症如常规方法无法缓解的重度阻塞性呼吸暂停、心脏功能显著受损等的16~18岁的青少年患儿,可考虑在有青少年代谢手术经验的单位行代谢手术,并做好术后并发症的监测和管理(1A)。

来源: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业委员会. 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J]. 中华儿科杂志, 2025, 63(2): 131-137.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