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于造(糖尿病的造句)
糖,是不是糖尿病的“真凶”?听医生讲讲糖尿病的“前世今生”
糖,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可以说人们越吃越多。那么,时至今日,糖到底对人类健康起着什么作用呢?#清风计划##健康真探社#
人类在数百万千的进化过程中,从没有吃到过向我们今天这样,如此多的糖,或者说从没吃过如此多的加工类精制食用糖。
在人类从这个地球上刚刚出现的时候,这话说的有点长,但是必须从那时候说起。那个时候的人类,以捕猎和采摘为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除了捕猎获得动物性食物,即使是从野外采摘到一些野果子,人类摄取到的糖类食物也是有限的,可以说很少吃到甜的食物。更不要说精致的糖类食物,除了蜂蜜,基本上少之甚少。
到了大约几千年前,因为农耕时代的来临,这种情况在慢慢改变,人们开始对于谷物进行加工和对糖的分离萃取。不难理解,在农业社会,人们过年过节也是可以吃到一定的糖类食物的,但是除了王公将相等人,很少有人可以天天接触到甜食。也就是等过年的时候可以吃一串糖葫芦,那绝对就是人间美味了。
进入近代社会,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兴起,精制糖的大量生产,导致人类能够很容易获得到糖。糖变得廉价而处处可见,这样一来,人类就开始大量吃糖。随之而来的是,千万年的进化面对生活习惯的巨大变迁,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大量的糖尿病患者、肥胖患者、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都随之而来了。
以上就是张大夫跟大家想说的,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么多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原因所在。可以说,糖吃的太多,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张大夫也提议大家一起努力,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少吃糖,让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离我们更远一些。
各位,大家觉得张大夫说的有道理吗?有道理的话,一定转给自己的亲人,给亲人也提个醒!
快来加入张之瀛大夫头条的专栏【生活中的健康知识】,这些文章是从一个临床心内科医生多年经验的积累,可以说是更加明确的健康知识科普。对于那些想了解更多健康的朋友来说,绝对值得好好读一读,也可能你就是因为读了这些文章而免受灾难后果。下面的几个好章节,大家记得仔细读:
糖尿病数量为何“突飞猛进”,思考人类发展背后的“演化不适”
近两三百年,人类产生了很多不该产生的疾病,有人说,就是因为我们吃的太好了,也叫“演化不适”,就是我们身体本身已经不适应这种快速的演化了,拿糖尿病举例。
生物在自然界当中,能获得糖的概率是很低的。狩猎时代的人,如果真的想获得所谓一点点的糖,那只有蜂蜜,而蜂蜜的获得方式是存在极度的困难的,爬山、烟熏、取的过程中防止被蛰,是冒着生命的危险的。
除了蜂蜜之外,采集有限的成熟果实可以获得一点点的果糖,但是它们绝对没有今天的这些水果来的甜。这个以狩猎和采取为主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距今至少100万年以上。
人类饮食是从狩猎到采集到种植到精加工, 以农耕文明为标志,人们获得食物的主要方式改为耕种的方式,淀粉类食物成为人类获得身体能量的主要源泉。
淀粉类的食物使人们获得了最具效率的能量需求。这为人类种群的生存打下了基础,尽管农业耕种时代的来临,能量的获得较狩猎时代进步巨大,但有一 点不可忽视:饥饿仍然是人类生存面临的巨大难题。 然而工业化及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饮食匮乏的局面,变得极大的丰富。
概括起来包括:
1、保持人类的饥饿变得越来越困难;
2、各种深加工使我们的祖先农业时代粗糙的淀粉类的食物变的越来越 精致;
3、各种满足人类口感的人工糖(人类对糖的喜爱已经深深植入人类基因之中)层出不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将谷物用来酿酒造糖。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诗经.大雅》中就有:“周原朊朊,堇荼如饴”,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连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样甜。这说明,中国远在西周时代,就有了饴糖。
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
饴糖,属淀粉糖,所以也可以说,淀粉糖的历史最为悠久。饴糖,用米(淀粉)和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但是,现代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的制糖。
甘蔗制糖,最早记载于公元前300年的印度《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甘蔗的国家,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在东周时代。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15~16世纪,中国的侨民在菲律宾、夏威夷等地传播制糖法。十七世纪以后,地中海沿岸开始有甘蔗种植,随后甘蔗的种植技术又传入北美洲的一些国家,制糖业发展鼎盛时期,糖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廉价的东西。
今天,我们每平均一个孩子的摄糖量,大概是一百年前的四到十倍。
吃太多的糖,已经超期让胰岛素用了三四十年,胰岛素再精准也扛不住人类这么用它,不按说明书使用的后果就是回报给人类数量庞大的糖尿病及糖尿病后备军,包括肥胖带来的各种疾病。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确实给我们带来的很多的便利,但是若任由技术发展的产物主宰我们的“衣食住行”,而不是我们合理的利用它们,将带来更多的灾难。
面对世界上最昂贵的慢性疾病,没有捷径,唯有相信科学、预防为主,加强管理,均衡饮食,步步为营,坚持再坚持,才能积小胜为大胜,由量变到质变。
【糖友福利】点赞 关注 转发,私信小编可获得一份根据个人BMI(体质指数)定制的符合一天总热量的营养食谱一份。
糖尿病不过是纸老虎,有了这4样,就有战胜糖尿病的保障
病房住进了一位5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李先生,他是第一次被发现有糖尿病,由于血糖太高,出现了恶心、吃不下去饭,于是入了医院。查房看他的血糖一天天在改善,不舒服的情况一天天在减轻,但每次看到他却还是满脸愁容,这又是为何缘由呢?原来自从他被告知患了糖尿病,心里就一直难过得很,加之邻床又住了个肾脏不好的病友,每天刺激他,这位糖友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怕得不得了。
糖尿病给健康带来的"十面埋伏",不要让它的狡猾欺骗你有的糖友形容糖尿病堪比癌症,的确糖尿病特别"烦人",造成诸多危害,可以用"十面埋伏"形容,我们唯有认清它的嘴脸,才能防止"中枪"。那都有哪些"埋伏"呢?
- 血管"中枪"。血液的"管道运输"全仰仗心脏和血管来完成,心脏和血管是第一个接触高血糖的,因此常常会遭受高血糖的攻击,出现问题,如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冠心病、脑中风等等。
- 肾脏"中枪"。肾脏和眼睛是一条战线的"两兄弟",眼睛"战事"吃紧,肾脏基本也会"中枪"。早期尿里会出现本不该出现的东西——尿蛋白,如果不好好打理,肾脏最终"未老先衰",落得个要通过"洗"肾来度余生。
- 眼睛"中枪"。糖尿病可以让这扇"心灵的窗户"逐渐关闭,看东西受影响,严重会进入"暗黑"世界——失明。
- 骨头"中枪"。糖尿病会加快了骨骼被破坏的步伐,骨质疏松逐渐加重,骨质疏松不仅仅腰酸背痛腿抽筋,还往往引发骨折。
- 神经"中枪"。高血糖会"腐蚀"神经,出现手足麻木、感觉虫虫爬、烧灼感、疼痛、半夜拉肚、便秘、吃不下饭等等。
- 脚丫"中枪"。就是咱们说的糖尿病足,往往是因为一个小小的伤口失去一条腿,不仅导致残疾,关键还可能失去性命。#糖尿病#
- 嘴巴"中枪"。糖尿病容易引发口腔疾病,导致口腔黏膜发炎、疼痛、味觉出问题、龋齿、牙龈肿痛、牙周脓肿、牙齿松动过早脱落等等问题。
- 皮肤"中枪"。最常见为皮肤感染、瘙痒症、湿疹、水泡等。
- 耳朵"中枪"。出现听力过早衰退、耳鸣、眩晕、耳部胀满感,甚至发生耳聋。
- 精神"中枪"。有些糖尿病患者身体没被糖尿病打垮,但是精神却先被糖尿病打垮了,抑郁了。
规律测血糖
糖尿病不过是纸老虎——怀揣"四有",健康就有看到了这么多可怕的并发症,不少糖友的确被吓得不轻,其实糖尿病你看明白了,就是一只"纸老虎",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主,你若强势,他就会败下阵来。糖尿病完全是可防可治的,只要我们怀揣"四有",糖尿病就一定可以战胜的,我们就一定能够重新找回本该属于自己的健康生活。
- 一 有远见。
能看到未来糖尿病可能会造的"孽",也并不全是坏事,能够预见未来,我们就会知道今天应该要去怎么做。不少糖友只看到眼前,看到现在只是血糖高一点,感觉到并没有什么不舒服,并无大碍,能吃能喝过得好好地,或者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要做,没有时间来管血糖这点事,目前的血糖自己的身体还行,还能撑个一年半载的。
这种只顾眼前的的想法千万要不得,今天你没"中枪",不代表你永远不会 "中枪",不要存在侥幸心理,糖尿病治疗的最佳时机稍纵即逝,你若不好好把握定会丢失健康,糖尿病越早治越好,越早治找回健康的概率就越大。
- 二 有目标。
糖尿病的治疗要先定目标,一个重头戏就是血糖的目标,血糖控制马虎不得,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好目标,一般情况下空腹血糖控制在7毫摩尔/升以内,餐后血糖控制在10毫摩尔/升以内,年轻人可以再低点,老年人则可以适当宽松点;
高血糖的那帮"狐朋狗友"也不能忽略,比如血脂,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如果没有心血管疾病就控制在2.6毫摩尔/升以内,如果有心血管疾病就要更低一点,控制在1.8毫摩尔/升以内;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内;体重,特别是对于超重、肥胖青中年糖友来说,减轻体重、去掉大肚腩相当重要。目标定好了,我们一步步地去落实。
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情。
· 首先,在没得糖尿病的时候,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合理体重,这样可以不得或是减少患糖尿病的概率,特别是当你的家里人有糖尿病,你就更应该早早做好预防工作了;
· 如果你明确诊断了糖尿病,这是就要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问题,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控制并发症,让并发症不来或少来;
· 如果你已经出现了并发症,请你仍然不要放弃,这时的积极治疗仍然很重要,可以减缓并发症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不同阶段要做的重点可能有不同,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回报。
- 四 有恒心。
糖尿病是个慢性病,慢性病就意味着终身,所以对于糖尿病的管控也是终身的。诊断了糖尿病的病友,不要灰心丧气,只要有信心、有恒心,我们一定能够战而胜之,夺回本就属于我们自己的健康。
厦门弘爱医院,田建卿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著有《不该只有医生知道:必须说的糖尿病》《内分泌那些事儿》
出诊时间:厦门弘爱医院 周一、周三上午,门诊2楼内分泌门诊,周四上午门诊三楼妊娠内分泌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