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新五降(糖尿病新五驾马车指的是什么)
血压降5毫米汞柱,糖尿病风险少11%
来源:生命时报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布的《2021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糖尿病影响着全球约10%的成年人,且患病率在许多地区仍不断攀升。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心血管病风险更是较一般人群高。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柳叶刀》发表研究显示,降血压除了可预防2型糖尿病带来的血管并发症外,还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研究共纳入1973~2008年间22项试验数据,包括14.5万余人,男性占60.6%。结果发现,受试者收缩压每降低5毫米汞柱,2型糖尿病风险可降低11%;收缩压每增加20毫米汞柱,2型糖尿病风险会增加77%。
研究第一作者纳扎扎德博士认为:“糖尿病风险降低是由血压降低本身还是抗高血压药物的其他作用引起,并不能完全确定。不过,我们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证据缺口。并且,随机对照试验和基因分析结果一致,在非糖尿病人群中,血压升高确实是新发2型糖尿病的一个可改变风险因素,未来期待其他研究能都予以佐证。” (肖晴)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华中大团队最新发现:坚持这样做,2型糖尿病并发症可降3至5成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20日讯(记者江梦晴 通讯员高翔)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有较高致死致残率。怎样让患者管理好血糖,减少并发症发生,能够带病高质量生存,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公卫学院刘刚教授、潘安教授团队合作在健康生活方式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PLoS Medicine、JAMA Network Open,研究发现坚持综合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使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三至五成。
刘刚(左6)教授团队。
不可小觑的微血管病变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约有5.37亿的患者。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41亿人,发病率高达12.8%,相当于每10个人里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其中,90%以上是2型糖尿病。
“作为重大慢性病之一,糖尿病可防可控,但是我国目前的糖尿病防治形势严峻。”刘刚说,“近30年来,该病患病率增长了十多倍。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一半人血糖不达标。此外,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比例为35.2%。”
作为一种进展性疾病,糖尿病主要危害并非疾病本身,而是血糖异常导致的并发症。血糖管理如同2型糖尿病患者的悬顶之剑。管理得好可以高质量地带病生存数十年;长期控制不稳定可能导致血管并发症,致残致死率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刘刚介绍,高血糖导致的血管病变分为两种: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相对于正常人来说,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甚至比高脂血症患者更早、更快,预后更差。现有研究也较多聚焦于大血管病变领域。
刘刚表示:“微血管病变也不可小觑。”一些研究发现,微血管并发症中,糖尿病视网膜病的患病率可能达到30%,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神经病患病率达到近50%,分别是成人致盲、终末期肾病和非创伤性截肢的重要原因。
然而,当前全球对于综合健康生活方式是否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现有研究尚不明确。
从哈佛到华中大历时多年研究
2015年,刘刚赴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跟着导师团队研究影响2型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前期的研究发现,不良的膳食营养与生活方式,包括高糖高脂的饮食、吸烟饮酒、运动量过少、肥胖,会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2019年刘刚回到华中大任教后,他带领团队将研究切入点进一步锁定到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控。
2型糖尿病的治疗策略是“综合”。一般来说,血糖监测、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健康宣教是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刘刚的科研团队成员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博士生朱凯在做综述时发现:关于确诊2型糖尿病后减少并发症的研究中,现有“证据等级”较高的研究除了更多关注大血管病变,大部分就饮食、运动、血糖等单一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能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定义一种综合的健康生活方式,整体去探究,怎么吃、怎么睡、怎么运动,是否以及能多大程度降低微血管病发生风险?”刘刚与朱凯进行了多次讨论并不断完善研究分析,“通过高质量数据、高证据等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为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明确危险因素,给出有‘强依据’的风险提示和预防管理建议,是我们公共卫生研究的重要使命。”
坚持这样做并发症降三至五成
基于现有权威性医学研究的基础上,刘刚教授、潘安教授团队合作在健康生活方式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领域定义了5项综合的健康生活方式,分别是:1.保持健康腰围(女性;2.不吸烟;3.适度饮酒(酒精摄入量女性<14克/天,男性每天<28克/天);4.积极体育锻炼(人群体力活动水平前1/3);5.健康饮食(以下10种饮食成分中,≥5种达到理想摄入水平,包括:水果、蔬菜、全谷物、鱼、乳制品、植物油、精制谷物、加工肉类、未加工肉类和含糖饮料)。每符合一项计1分,总分0—5分。
第一项研究纳入了15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尿病患者遵循4种及以上的健康生活方式,与综合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为0—1分的糖尿病患者相比,综合健康生活方式评分≥4分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风险下降35%,糖尿病肾脏疾病风险下降57%,糖尿病神经病变风险下降54%,复合微血管事件风险下降46%。
第二项研究共纳入7077名2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诊断后,与综合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为0的患者相比,综合健康生活方式评分≥4分的患者其糖尿病视网膜病风险下降35%,糖尿病肾病风险下降43%,糖尿病神经病变风险下降33%,复合微血管事件风险下降32%。
两项研究均提示,无论在糖尿病诊断前或糖尿病诊断后,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与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有关。健康生活方式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可能是通过改善血糖、血脂、炎症和肝功能相关的代谢指标。
该研究成果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目前刘刚教授正在基于研究的相关成果,参与撰写《2型糖尿病及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
此外,刘刚教授团队正在开展糖尿病专病队列和人群干预研究,希望能够建立基于中国人群的糖尿病并发症的预测模型,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并进行精准干预,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做出更进一步的贡献。
坚持综合的健康生活方式
降低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1.保持健康腰围(女性;
2.不吸烟;
3.适度饮酒(酒精摄入量女性<14克/天,男性每天<28克/天);
4.积极体育锻炼(人群体力活动水平前1/3);
5.健康饮食(以下10种饮食成分中,≥5种达到理想摄入水平,包括:水果、蔬菜、全谷物、鱼、乳制品、植物油、精制谷物、加工肉类、未加工肉类和含糖饮料)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3c型糖尿病”迎突破性进展!英国研究发现,5类降糖药可有效降糖,PEI是关键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3c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可能和PEI有关!
3c型糖尿病
,也称胰腺外分泌糖尿病或胰腺源性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腺损伤导致的糖尿病类型,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囊性纤维化、血色素沉着病和胰腺外科切除术。在西方人群中,3c型糖尿病占糖尿病5%–10%,成人发病率高于1型糖尿病。
目前,
针对3c型糖尿病的治疗指南和证据相对有限,尤其是针对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效果的研究较少
。由于证据缺乏,3c型糖尿病的高血糖治疗方案与1型和2型糖尿病没有明显区别,目前的建议仅限于考虑早期启动胰岛素和避免肠促胰素类药物治疗(可能与胰腺炎有关)。因此,很大一部分患者并未接受最佳的降糖治疗方案。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埃克塞特大学医学院Rhian Hopkins等基于英国大规模的人群基础队列研究,
系统评估了口服降糖药物在3c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证据。2025年1月6日,研究成果以《口服降糖治疗继发胰腺疾病(3c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结果:一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为题发表于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期刊。
5项核心发现
1.对于3c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的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患者是否合并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PEI),若合并PEI,降糖效果可能会明显下降;
2.总体上,5类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DPP4抑制剂、吡格列酮和SGLT2抑制剂)均能有效降低3c型糖尿病患者HbA
1c水平,但对于合并PEI的患者,降糖效果明显下降;
3.PEI是影响口服降糖药降糖效果的决定因素,非胰腺疾病类型;
4.伴PEI的3c型糖尿病患者停药风险明显更高;
5.接受口服降糖药治疗后,3c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变化与2型糖尿病患者相似。
研究纳入了来自英国临床实践研究数据链(Clinic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link,CPRD)的7084名在糖尿病诊断前/后30天内确诊胰腺疾病的患者。这些患者被诊断为3c型糖尿病,且开始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包括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或吡格列酮],但未接受胰岛素治疗。其中,5917人未伴有PEI,1167人伴有PEI。对照组为经过匹配且没有胰腺疾病的97,227名2型糖尿病患者。对比了3c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在12个月时HbA1c治疗反应、体重变化以及6个月的停药情况。
Part.0
口服降糖药疗效,PEI是决定因素
总体而言,12个月时,5类降糖药均能显著降低3c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水平,降糖效果和2型糖尿病总体相似。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伴有PEI的3c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口服降糖药的降糖效果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无PEI
伴PEI
平均HbA1c降低了12.2 mmol/mol,与2型糖尿病对照组HbA1c降低幅度相似,差异为0.7 mmol/mol。
平均HbA1c降低了9.4 mmol/mol,与2型糖尿病对照组相比,HbA1c降低幅度较小,差异为3.5 mmol/mol。
➤胰腺疾病类型:研究结果在不同的胰腺疾病类型(如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中基本一致,表明PEI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不仅仅是胰腺疾病的类型。
➤药物类别:在评估的药物类别(包括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DPP4抑制剂、吡格列酮和SGLT2抑制剂)中,结果也显示出总体的一致性。其中,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对 PEI 患者的降糖效果减弱幅度最大 (相比T2D低4.2mmol/mol) ,尽管两种疗法仍然有效。可能是因为这两类药物影响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在 3c 型糖尿病中可能比 T2D 更不利,特别是在胰腺损伤可能更严重的 PEI 患者中。总之,表明PEI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在不同药物类别中均存在,提示PEI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图1 主要研究结果
图2 5类口服降糖药的降糖疗效、停药风险、体重变化差异
Part.0
停药风险,伴PEI患者明显更高:
3c vs. T2D
无PEI
伴PEI
治疗中断的风险与2型糖尿病对照组相似,比值比(OR)为1.08。
治疗中断的风险明显更高,OR为2.03。
Part.0
口服降糖药对体重的影响:
3c vs. T2D
3c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变化与2型糖尿病患者相似,没有显著差异。
进一步针对不同降糖药的亚组分析发现,在伴有PEI的3c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SGLT2抑制剂的患者体重下降幅度大于2型糖尿病对照组(平均体重下降差异为1.4 kg,95% CI 0.6–2.3);而使用磺脲类药物的患者体重增加幅度小于2型糖尿病对照组(平均体重增加差异为1.1 kg,95% CI 0.7–1.5)。
综上所述,5类口服降糖药物均能显著降低3c型糖尿病患者HbA1c
水平,且在无PEI的患者中,其降低幅度与2型糖尿病患者相似。然而,伴PEI的患者在HbA
1c
降低和治疗中断方面表现较差,提示PEI可能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药物类别在3c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和耐受性存在一定差异。这项研究为3c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表明口服降糖药物可以作为该群体血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强调了在治疗伴PEI的3c型糖尿病患者时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Hopkins, R., Young, K. G., Thomas, N. J., Jones, A. G., Hattersley, A. T., Shields, B. M., Dennis, J. M., & McGovern, A. P. (2025). Treatment outcomes with oral anti-hyperglycaemic therapies in people with diabetes secondary to a pancreatic condition (type 3c diabete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https://doi.org/10.1111/dom.16163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