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要检查血(糖尿病检查血糖就能确诊吗)
当怀疑是糖尿病时要做哪些检查呢?
糖尿病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评估病情及监测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一、血糖测定
血糖测定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随机血糖等。通过抽取血液样本并即时分析来确定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二、糖化红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可反映过去2~3个月(也有说法为8~12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通过抽血并将血样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得出结果。
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用于诊断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受检者在空腹状态下饮用一定量含有已知浓度的葡萄糖水,然后在一段时间内多次抽血以监测血糖变化。这一试验有助于判断个体是否患有糖尿病以及其类型。
四、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包括尿糖、尿蛋白等项目,有助于了解肾脏功能和是否存在高血糖情况。尿糖检测可用于快速评估肾脏功能及是否存在高血糖情况,而尿蛋白则能提示肾脏的早期损害。
五、血脂检查
血脂检查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有助于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血脂异常,因此血脂检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六、胰岛功能检查
胰岛功能检查包括胰岛素、C等,有助于了解胰岛B细胞的功能。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是常用的胰岛功能检查方法,通过测定餐前及餐后血浆胰岛素或C肽水平,可以评估胰岛细胞的分泌功能。
七、其他检查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能提示肾脏的早期损害,同时也能反映糖尿病患者其他器官的受损程度。
八、检查注意事项
1.糖尿病患者在进行实验室检查前,应遵医嘱进行充分的准备,如空腹、避免进食含糖量高的食物等。
2.检查过程中应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剧烈运动等活动对检查结果的影响。检查后应及时咨询医生,了解检查结果并遵医嘱进行后续治疗或复查。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的实验室检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以全面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并发症风险。同时,患者应遵医嘱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注意事项,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供稿科室| 门诊部(采血中心)
作者| 高蕊 韩翠玉
审核| 王云 崔岚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神经和血管病变
本报讯 记者郑爽报道 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因为下肢出现的神经病变,也就是神经功能的异常以及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这些血管病变可能会导致血液供应不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容易发生感染、溃疡,甚至深部软组织的破坏。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称之为糖尿病足。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陈盛业指出,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一种,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如感染扩散、坏疽,甚至可能需要截肢。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足部的护理,定期进行足部检查,以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神经病变可能导致一些早期症状,例如皮肤出现瘙痒感,皮肤干燥且不易出汗,以及下肢或脚部感到异常寒冷。此外,患者可能会注意到皮肤变得干枯,颜色变得暗淡,这些都是神经病变的迹象。”陈医生说,“在足部,患者可能会发现足背动脉的搏动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是血管病变的一个明显标志。”
除了这些症状,患者还可能经历刺痛、灼痛或麻木感,这些感觉表明神经功能受损,导致感觉不灵敏。在行走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鸭步,即走路时摇摆不定,类似鸭子的步态。另外,间歇性跛行也是一个常见的症状,患者在行走一段距离后会感到小腿肌肉疼痛,需要休息才能缓解。有些患者甚至在不活动时也会感到疼痛,这种疼痛被称为休息痛。
陈医生表示,糖尿病足的发病与糖尿病本身有关,主要因素包括血糖控制不当、长期吸烟、穿着不合适的鞋子等。高龄也是一个风险因素,因为老年人可能在照顾自己时遇到困难,导致脚部受伤,如磨破、踩伤或被异物硌伤。此外,皮肤干燥引起的皲裂和水泡若处理不当,也可能引发糖尿病足。
陈医生最后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想要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首先需控制血糖,定期检查神经和血管病变,注意临床症状变化,及时就医。日常应穿合适鞋袜,检查脚部是否有磨损或破损,特别是女性需注意高跟鞋造成的损伤。洗脚时,检查脚趾间是否有破损或起泡,并及时就医。糖尿病足的处理应由专业医护人员负责,避免因知识缺乏导致病情延误。
年终体检,@糖友们:别忘了这3项筛查
今年11月,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了一项重磅研究:截至2022年,中国大约有1.48亿糖尿病患者。平均来说,10个人里就有1位确诊糖尿病。
那么,一旦确诊2型糖尿病,该注意些什么呢?除了经常提到的控制血糖、改善生活方式,还要特别注意慢性并发症的筛查。
什么是糖尿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可以理解为糖尿病带来的麻烦——因为糖尿病的存在、发展,导致身体出现更进一步的损伤。按照发生速度,可以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前者,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血糖代谢存在异常,进而干扰脂肪的利用,导致有毒物质在体内堆积。严重时,可以在几日之内出现昏迷。
糖尿病并发症(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后者,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根据受影响的组织,又可以将慢性并发症大致分为两种:血管性疾病,比如,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系统疾病,比如,弥漫性神经病变、认知功能障碍。
为什么需要筛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说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觉得,既然这些疾病都是糖尿病引起的麻烦,把血糖控制住不就没事了吗。为什么还需要进行筛查呢?
好消息是,控制血糖确实可以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英国展开过一项糖尿病前瞻性研究,对5000余名患者进行了长达10年的随访。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指标之一)每下降1%,心肌梗死的风险就减少14%,视网膜病变可以减少37%。
不幸的是,也有一些坏消息。
首先,现实中,能控制住血糖的人不多。国内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只有30%~35%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其次,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机理非常复杂。传统上,主要关注高血糖对身体的伤害。比如,前面提到的HbA1c,由血液里的葡萄糖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来。理想情况下,应该控制在7%以内;如果超过7%,说明血糖长期过高,大量红细胞受到影响。红细胞相当于人体的快递员,一旦它们受到影响,血管、神经都可能出现病变。
糖化血红蛋白(图片来源:Polymorphism of aldose reductase gene and susceptibility for developing diabetic retinopathy among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近年来,许多学者指出,高血糖不能解释所有的并发症。比如,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血脂代谢紊乱。血脂异常,也会伤害身体组织。再比如,个体差异。面对疾病,各个组织会想办法防御。而机体所能提供的保护性因素,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地方。于是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的血糖水平,有的人可能出现并发症,有的人则安然无恙。
最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率非常高、后果极其严重。
在发病率方面,国内的一项研究以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7种并发症为目标,调查了6万余名2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66.8%的患者存在某种慢性并发症;而每位患者,平均患有2种以上并发症。
在后果方面,心脑血管疾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影响视力,也是工作年龄人群最常见的失明原因。认知功能障碍既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又会对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至于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周围神经病变,可以引起足部溃疡,严重时必须截肢。
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之外,最好尽快、定期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
怎么筛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答案很简单:定期进行体检。
按照检查方式,可以将并发症筛查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体检包含的,比如,心脑血管、肾脏检查;另一类是需要额外注意的。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的额外体检项目(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国内的专家建议,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尽快进行眼底检查,之后每年随诊一次,如果出现视网膜病变,便增加检查的频率。在确诊5年后,注意进行外周神经系统检查,此后至少每年接受一次筛查。对于65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除了上述检查外,还应每年进行一次认知功能筛查。
2型糖尿病的防治分为三个层次:一级预防,改善生活方式,避免2型糖尿病的出现;二级预防,已经出现2型糖尿病了,积极控制血糖、及时筛查并发症;三级预防,并发症也有了,那就办法治疗和控制并发症。
这三个层次,就像糖尿病的三个救生圈。新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已经错过了第一个救生圈。不过,也不必沮丧:只要采用科学的办法,就有可能避免并发症,延缓、减少甚至消除疾病对寿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赵言昌 医学硕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研究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