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传染伴侣吗(糖尿病传染伴侣怎么办)

金台资讯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不会传染?为什么夫妻双双患上糖尿病?

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不会传染的疾病,而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是夫妻双方一人先查出糖尿病,另一方也会跟着被查出患上糖尿病,这不仅让很多人感觉到奇怪,糖尿病不会传染,为什么夫妻也容易都患上此病。其实夫妻双双容易患上糖尿病,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导致。

哪两个原因是导致夫妻同时患上糖尿病的原因?

一、不良的饮食习惯

相信大家都知道糖尿病的发生和患者日常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也正是这因为这个原因让糖尿病在胖子家庭中并不少见,有研究发现多数的糖尿病人都处于肥胖的现象。而在生活中,有些夫妻两人都是比较肥胖而出现的糖尿病几率也是一样高,这是由于夫妻基本的饮食习惯都是相同的,而如果有着不良的饮食习惯就会影响到另一方,如妻子喜欢吃油腻时食物,在烹饪食物的过程就会偏向这一类,这样丈夫也会跟着喜欢吃这些食物,长期如此就会在这种不知不觉的影响下,如果一方查出糖尿病,另一方也容易患上糖尿病。

二、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

比如没有经常运动,运动是可以帮助消耗身体多余的能量,从而维持体重的正常,也能够防止血糖出现波动。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夫妻在吃完饭后就彼此窝在在沙发上看电视,没有经常起身运动,而这样就会让身体内多余的血糖转化为脂肪储存在身体内,而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就会让胰岛细胞的功能负担加重,就容易患上糖尿病。

另外在夫妻间如果一方比较懒,在平时没有怎么起身运动,就会影响到另一方,这样两人在彼此相处的时候就会一起懒,这样夫妻双方患上糖尿病的几率也就会增加。或者是一个人不爱做家务,另外一个人也会跟着不爱做家务,这样就两个人就没有经常做家务的习惯,久而久之也就会让自己的体重上升而患上糖尿病。

温馨提示,虽然糖尿病不是一种会传染的疾病,但它是一种和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的疾病,如果一个家庭或者是夫妻两人间长期保持着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当的饮食习惯,这样如果一方查出糖尿病,另一方查出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增加。因此,在平时夫妻两人要互相督促,并且保持好的生活习惯,也要互相激励,这样才能够避免自己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会在夫妻间传染?!专家:记住这些方法,阻断传染

夫妻相未必是个好事,因为夫妻相的背后隐藏一个巨大的疾病隐患,那就是夫妻之间可能会“传染”上糖尿病

但这种“传染”和传统意义上的传染不太一样,它不是通过病毒、细菌等疾病传播开来。糖尿病的“传染”,大多和夫妻、家人之间相似的生活方式有关

那么,到底是哪些共同的生活方式会导致糖尿病的传染呢?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郭立新主任指出,糖尿病在夫妻、家人之间“传染”的原因主要涉及这三个方面:

1你干啥,我也干啥——变色龙效应

所谓变色龙效应,就是指我们习惯于模仿别人,会被他人潜移默化地所影响。

这是由于我们体内的镜像神经元所导致的。而夫妻之间几乎是一样的生活方式,包括大家的睡眠时间、运动方式,自然会容易相互影响!我们也经常发现,一个家庭中很多夫妻两个都胖,或者是夫妻两个都有同种疾病,这也是其中原因。

2你吃啥,我也吃啥——肠道菌群

除了生活习惯,饮食也是影响夫妻之间相貌和健康的重要因素。相同的饮食很可能导致相同的肠道菌群,每天吃的食物也差不多,一方得上糖尿病,另一方得上糖尿病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3你笑啥,我也笑啥——相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老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因为地域环境等种种影响,夫妻之间也往往容易出现相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相似的情绪。

精神因素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的发生当中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我们老是处于一个负面情绪,应急激素就会分泌增长,而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儿茶酚胺激素,这些激素都是升高血糖的激素,所以就容易得高血糖。

一旦得了糖尿病就会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的减少。此外,如果长时间伤口不愈合,皮肤潮红,手脚处总是干燥瘙痒也得警惕是否是高血糖的原因。

夫妻之间有一方有糖尿病的,另一方也建议进行检测。需要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这两个指标,很多人体检空腹血糖正常(<7mmol/L),但餐后血糖远超正常值,因为没有检测过,有高血糖也被忽视。

尤其是60岁以后的老人监测餐后两小时血糖非常重要。餐后两小时血糖>7.8mmol/L,提示血糖异常,建议去医院检查确诊。

专家推荐更精准控糖方法:持续葡萄糖监测

血糖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相当于我们的血压一样,随时在变动,只有掌握更多的血糖数据,我们才能精准控糖。

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由一个可以感知皮下组织液里葡萄糖浓度的感受器,和一个扫描感受器组成。这个感受器非常小巧,大概相当于一元的硬币大小,一般佩戴在左臂的近端,我们可以随时地去扫描感受器感知的血糖值,更好地监测自身的血糖。

建议:最好去医院咨询内分泌科专业医生后再安装持续葡萄糖监测仪。

下面几个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单有效的控糖方法,希望糖友可以学起来:

1适当多吃膳食纤维

同等重量的食物中,纤维素含量高了,也就意味着碳水化合物低了,更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高纤维素饮食不仅能增强饱腹感,还能减缓碳水化物的吸收,有利于平稳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魔芋、红果干、松蘑、茭白、笋、冬菇、银耳等食物都富含纤维素,在控制总摄入量的前提下,糖友可适当多吃。

2晒太阳

晒太阳时,人体内会合成维生素D,它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一方面,维生素D可以帮助提升血钙,而胰岛素分泌过程中需要钙离子。换句话说,维生素D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另一方面,维生素D能改善肌肉组织吸收葡萄糖的能力,也能辅助降血糖

3在家就能做的运动

研究表明,不论何种强度的运动,均能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如果每天都进行规律的运动,糖尿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性可下降15-60%。而若是将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相结合,则能达到最好的降糖效果。

下面几组动作是养生堂专家专为糖尿病患者设计的,简单易行,在家就能做:

①动作一:扩胸伴脚后点

手拿弹力带,平举胸前,扩胸的同时一只脚往后点地,每次做20次。

②动作二:前后小步跑

往前跑一步再往后跑一步,每次做20次。

③动作三:侧跨步拳击

左脚侧前方跨一步的同时,身体重心前移,同时左臂击出一拳,然后一起收回,右侧重复动作。一共做20下。

④动作四:弓箭步

迈出左脚,双手叠放在大腿上,利用自身体重,蹲下去收回来,做20下。提示:如果有膝关节不适的要注意量力而行,不要勉强。

⑤动作五:脚跟脚尖走直线

脚跟连着脚尖走30米或者30秒往返,双手可以叉腰或抱胸,如果不能保持平衡,可以伸开双臂保持平衡。

对于想控制血糖的人,推荐在晚餐1小时后再进行运动,此时运动对餐后血糖降低作用效果最好。

糖尿病在夫妻间也会“传染”?!快快小心这些风险行为

夫妻生活在一个家庭中意味着分担义务和责任,但同时或许还意味着要分享对方的糖尿病。

据英国《每日邮报》1月24日报道,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夫妻双方如有一方患有II型糖尿病,则配偶患上这种病的可能性会增加26%。

研究小组注意到,导致糖尿病的诸多风险行为,如不良饮食习惯、较少体力活动等,其实都为同一家庭成员所共有,研究人员由此决定探究一人罹患糖尿病是否会导致其生活伴侣也患病。

研究人员分析了全世界不同地区分别进行的 6 项研究结果,并对确诊患有糖尿病的 75498 对夫妇从年龄、社会经济地位、患病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Dasgupta教授说,医生在查询患者的健康历史时,常常会问到其家族病史。而新的研究结果表明,配偶的糖尿病史也能成为糖尿病早期筛查的潜在工具。夫妻一方患有糖尿病,另一方应注意加强监测。

此外,与女性相比,男性在童年期后较少定期接受医学检查,这或许会导致延迟发现糖尿病。因此,和有糖尿病史的女性生活在一起的男性配偶,更应该及早并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查

研究人员解释,由于糖尿病患者的配偶很容易习得对方的不良生活习惯,从而增加了他们自身患病的风险。因此当配偶中的一方患上糖尿病后,另一方也需要增加对自身的监控。

糖尿病

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2.疲乏无力,肥胖

糖尿病应有的生活起居:

愉快规律的生活。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开不良心境的侵扰,轻松愉快地面对每天的生活,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和生活规律,以健康的心态平静地生活。

持之以恒的适度运动。鼓励糖尿病病人在没有禁忌症的前提下,进行适合自己病情及体能的运动锻炼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其中又以规律、适度和持之以恒的有氧运动为最佳。自己判断运动强度是否合适的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运动后有些疲劳感,休息30分钟左右能够缓解,第二天精神饱满,仍有运动的欲望,这是比较合适的运动量;如果运动使自己疲劳到次日仍感腰酸腿疼甚至起不来床的程度,这就提示你运动过量了,要尽量避免。

全面均衡的营养。建议控制每天摄入热卡总量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和安排饮食物的内容,使每天摄入的营养素全面而均衡,避免饮食内容单调而导致营养不良。糖尿病病人可适当增加新鲜蔬菜尤其是叶菜的食入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适时补充体内的水分。

定期认真的血糖监测。无论是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还是使用降糖药物甚至胰岛素治疗,定期而规律的血糖监测以了解治疗效果都是必需的。一般病人或病情稳定的患者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就可以了,应用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特别是病情不稳定、血糖波动大的患者最好每隔一段时间测量血糖谱:含三餐前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和临睡前血糖。这些血糖资料对于了解自身情况、安排饮食和运动,甚至调整降糖药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一定要认真对待。

他不但长寿还有一颗19岁的心脏!5招教你身体各部分恢复年轻!

原来这样喝酒可以降低患癌风险!99%的人竟然还不知道?!

他辛酸等待15年,儿子也买了房,为啥70岁了还不敢退休?

点击下方“订阅”本号,自己的健康自己做主,每天学习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