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糖尿病的药(韩国糖尿病的药叫什么)
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替格列汀将展开中国推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 高凯 摄
中新网北京3月1日电 (记者 高凯)记者2月28日获悉,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TENELIA®(替格列汀)将在中国展开推广。
对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纪立农教授表示,近年来,DPP-4抑制剂(二肽基肽酶IV抑制剂)在单药和联合治疗中的优势逐渐凸显。DPP-4能够失活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GLP-1是响应食物摄入、由胃肠道分泌的一种激素;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多重病理生理机制,且安全、高效、使用广泛;成功破解了血糖达标中的恶性循坏,成为指南推荐的一线或二联优选药物。
据悉,TENELIA®(替格列汀)是源于日本的首个DPP-4抑制剂,2012年首次在日本上市,并逐步在韩国等国家上市。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帆教授 高凯 摄
目前,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发病率已达10.9%,占世界糖尿病患者总人数近30%。若不加控制,到2040年受糖尿病困扰的人群将增加到1.5亿人;上亿的糖尿病患者中,诊断率和治疗率仅约1/3;且治疗患者中,半数以上没有达到医生建议的血糖控制水平;可见,进一步有效降糖,仍然是糖尿病防控的首要目标。
据了解,低血糖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显著增加微血管疾病和大血管疾病风险;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肾病患病率为30%—50%,较正常人预期寿命平均缩短16年,死亡风险增加三倍。
“肾功能、低血糖和体重增加,这看似不相关的三者,却成为阻碍血糖达标的恶性循环。因为低血糖和体重增加是影响达标的因素之一,肾功能不全影响降糖药物的选择,而血糖不达标则会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最终造成对患者治疗沉重的负担。”纪立农教授表示,“兼顾治疗目标、预防并发症并改善生活质量,以患者个体化治疗需求为核心考量日渐成为糖尿病患者治疗策略制定的标准。”
“根据一项覆盖2119位2型糖尿病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显示,TENELIA®(替格列汀)单药治疗达标率达70%,降低HbA1c(糖化血红蛋白)0.82%;与安慰剂相比,用替格列汀治疗不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及其他不良反应。”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张帆教授称。
据悉,施维雅中国与研发TENELIA®(替格列汀)的田边三菱集团已于日前在北京签署协议,在中国推广该药物。
至于TENELIA®(替格列汀)获批上市的具体时间,田边三菱方面表示,在中国政府的流程结束之后,会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相关努力,让该药尽快走向中国市场。(完)
礼来2型糖尿病新药在华获批上市:每周一次,更易注射
新药,天天见。
2019年2月26日,礼来中国宣布,GLP-1受体激动剂周制剂度易达®(度拉糖肽)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中国,适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包括单药以及接受二甲双胍和/或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患者。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几乎每十个人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患者人数居全球第一且在不断增长,但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仅15.8%。
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平洋区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指出:“虽然临床上已经有多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但我们仍需要强效、使用简便而又安全的药物来帮助患者更轻松地使血糖得到长期平稳的控制。”
对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影响患者血糖达标率的关键点之一在于患者是否能坚持规范治疗,即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不仅能使血糖控制更佳 ,而且可以大大减少患者住院次数和住院天数,降低急性并发症的风险,减少医疗支出。
2018年8月发布的《糖尿病患者的注射给药方式负担研究报告》中指出,对于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患者,90%的患者对每天起始注射降糖治疗有顾虑,其中“每天打针不方便”和“害怕打针、针头恐惧”是主要顾虑,32%的注射用药患者因为注射复杂考虑过放弃治疗。72%的患者认为注射方式的不方便影响了他们遵照医嘱按时完成注射治疗,89%的患者认为未能按时注射影响了血糖控制效果。除了药物疗效外,用药的便捷性会影响患者是否能够坚持治疗,进而影响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
度拉糖肽的降糖效果优于目前较为公认的强效降糖药,如格列美脲及甘精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头对头对比的3期临床研究表明,经过26周治疗之后,度拉糖肽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达1.73%,血糖达标率提高至64.8%,在HbA1c≥8.5%的中国患者人群中,度拉糖肽降低HbA1c可达2.3% 。
同时,度拉糖肽突出的简便性更利于患者坚持用药。每周一次,且可在一天内任何时间使用,不用考虑用餐时间的影响。其注射装置无需调节剂量,无需悬混,自动注射,无需专门技巧即可注射,有专利隐形针头最大程度减少患者对注射的恐惧,减少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和剂量偏差。
度易达®(度拉糖肽)2014年在美国获批上市,目前已经在美洲,欧洲,亚洲等70多个国家成功上市。其强效降糖、简便易用、安全性良好的特点得到广泛认可,已成为美国、日本、韩国、德国GLP-1 受体激动剂市场领导者。
在日本,度易达®(度拉糖肽)超越了基础胰岛素,成为注射剂市场的领军药物。
2018年财年,礼来营收245.55亿美元,同比增长7%。研发投入53.07亿美元,占收入比重21.6%。其中度拉糖肽贡献了31.99亿美元,同比增长58%。
“很高兴度易达®(度拉糖肽)能在中国获批上市,为中国广大糖尿病患者带来控糖新选择,”礼来中国总裁兼总经理季礼文(Mr. Julio Gay-Ger)表示,“自1923年推出世界第一支商业胰岛素以来,糖尿病患者的需求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断创新,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患者而言,疗效及安全性是帮助患者血糖达标的关键,而简化的治疗方式和使用简便的注射装置同等重要;在度易达®(度拉糖肽)的研发方面, 我们始终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特别设计了操作简便的装置,超长的药物持续作用时间以降低用药频率,这些特点均能帮助患者提高治疗依从性。希望度易达®(度拉糖肽)的获批上市能帮助中国糖尿病患者实现更好的血糖管理。”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用不起胰岛素,美国人开始当“药神”
作为糖尿病患者眼中的“救命药”,胰岛素在我国已被列入甲类医保。但在美国,这类药品价格近10年来飙升3倍之多,平均下来,用买3瓶10毫升胰岛素的钱,买一台iPhone最新款手机绰绰有余。
药价连年飞涨,美国人的医保也“靠不住”:再有医保的情况下,仍有约25%的患者买不起胰岛素;而美国去年丧失医保人数同比增加了320万,若“奥巴马医改”被取消,这个数字可能会上千万级别。
这种情况下,美国国内出现一个个类似“药神”的故事:有患者偷偷在社交网络共享、在“黑市”上贩卖胰岛素;有人则开始创办“山寨”药厂,自行研制药物……
病友分享多余药物
护士拿药上“黑市”低价贩卖
综合《华尔街日报》、CBS新闻网12月3日消息,美国糖尿病协会公共政策和战略联盟副主席迈耶(Krista Maier)介绍,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医疗开销高出2.3倍。如今每个美国糖尿病患者每月必须在胰岛素上花费500到600美元。
CBS:高额药价迫使糖尿病患者减少胰岛素剂量
即便是在有医保的情况下,4个美国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人无法获得足够的胰岛素药物。
这也与美国复杂的医保体系有关。
简单来说,美国医保体系呈现商业化趋势,对于自理费用以外的额度,大多数医保会有一个报销比例,超出部分还得自理——最后这部分费用叫做“自付金额(out-of-pocket)”。
而随着近年来胰岛素药价飙涨,各大保险公司对“有病史”客户的投保明细作出调整。《今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等美媒报道透露,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自理额度被上调,自付金额被扩大;甚至有时候会出现保险公司发通知,告知客户不再将胰岛素纳入投保范围的情况。
到了今年9月,《商业内幕》指出,“自付金额”超过1000美元的美国人数首次超过总投保人数的50%,部分民众“自付金额”接近5位数。
《华尔街日报》在3日的视频报道中,就采访了一位居住在乔治亚州的糖尿病患者瓦夫德(Karyn Wofford),她每个月需交医保260美元,但需自付的费用高达6800美元。这名患者为了避免“睡着睡着就再也醒不过来”的情况,在社交媒体上寻找帮助。
瓦夫德以及其医保单 图自华尔街日报
所幸,病友群中有一位糖尿病患者,每月会给她免费邮寄药物。由于胰岛素是处方药,这类操作系违法。面对《华尔街日报》的采访,这位不愿露面的“好心人”直言,这是因为医生给他开的药,“我不用经常用”。
这种“共享药物”的情况早就有媒体曝料。
ABC新闻网去年9月透露,目前在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上存在大量的“病友群”。除了瓦夫德的例子外,还有人是因为医生本来给他开了一种胰岛素,随后又转开另一种药物,导致前一种出现剩余,可以和其他人分享。
“病友群”聊天记录 图自ABC新闻网
“病友群”中并不是所有的药品物资都是免费,同时也有一个“黑市”在暗中运作,但售价大体要远远低于市面价格。
譬如,售价接近100美元的胰岛素注射器,在“病友群”中用30美元就能买到。
一位接受ABC新闻网采访的病友透露,一些在“病友群”贩卖药品物资的人,就是在医院工作的护士。
“我们要自制胰岛素,不准备注册专利”
另一方面,也有美国人开始自制糖尿病相关药物。加利福尼亚州的迪弗朗哥(Anthony Di Franco)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名糖尿病患者,迪佛朗哥自2015年起创立“公开胰岛素计划(Open Insulin Project)”,开始自制胰岛素。
谈及“是否违法”的话题,“公开胰岛素计划”实验室的一位法裔研究人员表示,不会照抄礼来、诺和诺德等公司的产品成分、制药公式,而是“自己搞”。他强调,等产品研制出来,并不会注册专利,“我们并不是想争第一,而是想研制出一个大家都能使用的药物。”
截止目前,这个项目还没有研制出任何药品成品。迪弗朗哥本人就是该试验的“小白鼠”,任何试验用胰岛素都在他体内进行测试。他表示,“还有几周就能有最终研究成果”。届时,“公开胰岛素计划”生产的胰岛素,将售价20美元。
3瓶胰岛素=1台新iPhone
12月3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刊出的一篇论文指出,如今10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患有糖尿病。而该国糖尿病监测、治疗、药物递送市场目前主要由3大公司垄断:诺和诺德(Novo Nordisk)、赛诺菲(Sanofi)、礼来(Eli Lilly)。
三者的胰岛素类药品在2007年至2017年间,药价平均翻了三倍。
例如,截止去年5月2日,一瓶10毫升的礼来Humalog售价已经飙升至274.7美元,同比上涨7.8个百分点;同等计量的诺和诺德售价达275.58美元,相比2016年的价格贵了7.9%。
药价逐年变化 图自商业内幕
同时,这两家药商的胰岛素在美销售价格,超出一些其他国家4倍还多。
加拿大、英国、韩国、美国甘精胰岛素(一种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药价对比 图自华尔街日报
目前苹果网站(美国)最新型号手机iPhone XR售价为749美元,在价格上比3瓶10毫升的胰岛素便宜。
而根据英国医学杂志《BMJ Global Health》在今年9月的研究,一小瓶人胰岛素的生产成本在2.28到3.42美元之间;胰岛素类似物的生产成本仅在3.69到6.16美元之间浮动。
为此,《商业内幕》曾报道,这三家药厂在去年被美国糖尿病患者协会告上法庭。前者做出妥协,承诺未来每年胰岛素药价涨幅不会超过10%。
美国内分泌医生特里格尔(David Tridgell)曾于去年6月22日在《华盛顿邮报》上刊登署名文章,称自己给一些患者开胰岛素处方,但由于药价过高,患者出现“少用”、“不用”等情况,加重了病情,甚至出现患者死亡。
他指出,胰岛素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是“三巨头”已经注册了该药物的专利,并不断地推动胰岛素的更迭换代,随意左右药价。“胰岛素是必需品,是时候让我们回到‘1美元专利时代’了,(应该)把人放在利润之前,这些利欲熏心、毫无公正的行为,应该适可而止了。”
“我为我的国家骄傲
但这种情况几乎让我想离开美国”
《人民日报》曾在今年1月发文指出,美国药贵是一种“顽疾”。
新的药物出来之后,医生能否及时接受,保险公司能否列入报销名录,都是患者选择便宜药物的障碍。弗吉尼亚医学中心医生罗查娜•伯特鲁说,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对药品价格并不熟悉,并且选择范围有限,对患者保险又了解不多,因此药品价格一般不是医生开处方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复杂,药品中间环节多。美国媒体报道,药价约1/3是保险公司、医药福利管理机构、药店等中间人的利润。
而在流通环节,美国CVS、沃尔格林、来德爱等药店,以及沃尔玛、塔吉特等超市药品专区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3家最大的药品福利管理机构控制了近80%的市场份额,他们代表制药商和保险公司的利益,再加上反垄断监管机构不作为,让价格像脱了缰的野马。
同月(1月16日),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发布调查结果说,2017年美国没有医保的人数增加了320万,去年第四季度美国有12.2%、约39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而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测算,随着共和党政府废除《平价医疗法案》中强制购买医保的条款,可能导致1300万人失去医保。
这种情况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美国的“胰岛素危机”。ABC新闻网指出,一些医生甚至已经透露,部分患者因为国内的胰岛素价格太高,产生了“移民加拿大”的念头。
“胰岛素对于我们(糖尿病患者)来说,就如同水、空气一样,” 瓦夫德对《华尔街日报》记者说道,“我为我的国家骄傲,但这种情况几乎让我想离开美国。”
(来源:观察者网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