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复查糖化(妊娠糖尿病复查餐后两小时正常值)
糖尿病人必查项目——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之11)
#糖尿病##糖尿病科普误区#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就诊或复诊时,医生都会让患者3月-半年化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很多患者不理解,我每天都检测血糖,为什么还要化验糖化血红蛋白呢?今日魏医生给大家科普一下糖化血红蛋白。
把糖尿病扼杀在摇篮里(糖尿病之 2)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我们正常人有三种血红蛋白:HbA、HbF、HbA2,正常成人红细胞中主要是HbA。
HbA1c则是葡萄糖化血红蛋白,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缓慢、持续且不可逆地进行非酶促蛋白糖化反应的产物。
我是血糖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体
由于,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可逆反应,并且与血糖浓度成正比,它可以在血液内保持120天左右(因为血红细胞的寿命是120天左右)。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糖尿病强吻了中年油腻大叔 (糖尿病之 5)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意义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参考值:3.8%~6.4%。
- 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不受近期血糖波动影响。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只是反映某一具体时间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进食、运动、糖代谢等相关因素的影响。HbA1c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几乎不受外界因素干扰。
- 适用于长期监测血糖的控制水平。
- 有助于提高患者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HbA1c保持较高数值,很容易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并发症。
- 有助于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脑血管急症等应激状态下血糖增高,但糖化血红蛋白却不增高。高血糖不等于糖尿病——糖尿病之1
- 怀孕期间HbA1c是反映糖尿病控制的一个特别有用的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也是诊断和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在糖尿病治疗中,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对评价血糖总体控制、发现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指导治疗方案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了解更多健康小知识,关注今日头条魏向阳医生。
日拱一卒,健康一天。
妊娠期糖尿病:除了孕期,产后复查也很重要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怀孕本是一件让人欣喜的事,但孕期发现血糖偏高甚至得了妊娠糖尿病,却是让准妈妈们烦恼的事。有的准妈妈担心对宝宝健康有影响,天天担心,然而生了宝宝后却又对病情不再关心,也不再复查血糖。专家表示,妊娠期糖尿病须得到孕妈妈们的重视,除了重视预防,一旦发生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控制病情,产后也不可怠慢。
■新快报记者 梁 瑜 通讯员 李绍斌 彭福祥
A
孕24-28周时须筛查妊娠期糖尿病
37岁的阿蓉因血糖太高并发酮症送去医院急诊。检查发现,她空腹血糖16.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4.3mmol/L,糖化血红蛋白13%,尿常规尿糖 4 ,尿酮2 ,诊断为“糖尿病”。原来她7年前怀孕期间血糖升高,控制后顺利生产,但产后并没听医生叮嘱回院复查血糖,虽偶于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也并没重视和治疗。此外,她血脂也偏高,这次住院检查还发现了动脉血管斑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曹筱佩教授指出,目前各大权威机构均明确提出:所有孕妇均要在24-28周时筛查妊娠期糖尿病,对有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在第一次孕检时就要进行糖尿病筛查。进行口服75g葡萄糖的糖耐量试验,然后监测3个时间点的血糖——空腹血糖、口服75g葡萄糖之后的餐后1小时血糖及餐后两小时血糖,只要有任意1个时间点出现血糖超标,即可确诊妊娠糖尿病。
孕妇的糖尿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怀孕前就有了糖尿病,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怀孕往往会加重血糖控制难度;第二种是怀孕前血糖正常,怀孕时才出现的糖尿病,称为妊娠期糖尿病(GDM)。糖尿病合并妊娠的病人,在怀孕前就达到了普通人患糖尿病的标准:空腹血糖超过7.0毫摩/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毫摩/升;有的怀孕前尽管没有进行血糖检测,但怀孕期间血糖达到了普通人糖尿病的标准,也被认为是糖尿病合并妊娠。
B
对妈妈、宝宝影响深远,不可忽视
曹筱佩指出,妊娠期糖尿病对妈妈和宝宝都有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影响。
妊娠期高血糖可通过脐血、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显著增加围产期母婴不良结局的患病风险:如早产、难产、产伤、巨大儿、胎儿呼吸窘迫、胎儿发育异常、新生儿低血糖、围产期死亡等。妊娠期高血糖还会严重威胁孕妇的远期健康。“孕妇产后血糖短期内可能恢复正常,这容易让人忽视其所产生的远期危害。”曹筱佩称,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妊娠期糖尿病妇女产后糖尿病的累积发病率逐年增加,如不加干预,糖尿病发病风险是孕期血糖正常妇女的7-8倍,产后糖尿病的累积发生率可高达70%。此外,这些孕产妇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也明显增多,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使得心血管病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2-3倍。
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妈妈生下的宝宝发生代谢异常的风险同样增加。研究显示,其子代发生肥胖的几率高于血糖正常母亲所生后代2-4倍,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也会明显增加。这与妊娠与哺乳期母亲血糖未良好控制有关。而严格的血糖控制和管理可以大大减少这些不良后果。部分妊娠期糖尿病妇女产后持续存在高血糖,高血糖通过母乳被婴儿摄取,同样会对婴儿造成近期和远期严重不良后果。
C
产后4-12周须复查血糖
确诊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需要严格控制血糖,以减少孕妇与胎儿的并发症。此时控制血糖,也是首选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无法控制的,要用药。“从安全性考虑,一般要注射胰岛素而不选口服药。”由于胰岛素的分子量大,不会通过胎盘,对胎儿和妈妈来说都是安全的,而血糖控制不住才会对孕妇、胎儿造成危害。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妊娠期血糖偏高或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有三成左右在产后会表现为血糖异常,其中九成是糖尿病前期,若不加以干预,两三年就可进展为糖尿病,相反,若干预控制得好,可恢复正常。
“有的人怀孕时发现妊娠糖尿病,非常重视,天天扎手指五六次测血糖都坚持得好好的,从不偷懒,但宝宝一生下来后,就对之前医生要求的产后复查血糖的嘱咐不管不顾了。”因此,曹筱佩建议,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产后4-12周须复查血糖,以明确是否存在产后血糖异常。如血糖异常需积极饮食控制、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不奏效的,就要配合药物治疗。产后血糖正常者,仍需要定期监测血糖,一旦发现血糖异常,需尽早干预,防止疾病进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糖友们看这篇就够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这个让人听到就心头一紧的词汇,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无数人的生活。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突破5亿!
问题是,你真的了解糖尿病吗?更重要的是,你知道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有多重要吗?它不仅能精准判断你的血糖控制水平,甚至还能预测未来的并发症风险!
有人可能会问:“血糖不是已经测了吗?为什么还要看糖化血红蛋白?”
别急,今天我们就从科学到中医,从真实案例到解决方案,帮你彻底弄明白——糖化血红蛋白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它是糖友们必须关注的健康“晴雨表”。
先来破个题。糖化血红蛋白,医学上简称为HbA1c,指的是血液中的糖分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的产物。它反映了近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类似于一个“血糖记录仪”。相比每天测的空腹血糖或饭后血糖,它更能全面、稳定地反映血糖控制的长期情况。
那么,中医是否理解这一概念?事实上,中医虽然没有“糖化血红蛋白”这一术语,但在疾病辨证上却早有类似的思路。《黄帝内经》中提到:“脾主运化,甘入脾,久甘化热。”
意思是,摄入过多糖分(甘味)会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最终导致“内热积聚”。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正是这种“热毒淤积”的现代医学表现。
中医讲究“治未病”, HbA1c升高正是身体向你发出的预警信号,提醒你需要调养脾胃、平衡内热,避免糖尿病进一步发展。
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平时工作繁忙,饮食不规律,偶尔觉得疲倦乏力,但并未在意。一次体检中,他的空腹血糖略高,医生建议他复查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显示为7.5%,超出了正常标准(一般<6.5%)。
医生告诉他,这意味着他的血糖在过去几个月里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已经属于糖尿病的范畴。然而,这位患者因为没有明显的不适,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半年后,他因视力模糊和脚部溃疡前来就诊,才发现糖尿病并发症已悄悄找上了门。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糖化血红蛋白的异常往往是潜在风险的预警,而不是“等病发作才重视”的指标。
1. 持续疲倦,免疫力下降
当HbA1c升高时,血液中的糖分浓度增加,影响红细胞携氧能力,导致全身供氧不足。常见表现是疲惫乏力、睡眠质量差,甚至容易感冒或感染。长期如此,免疫系统会被压垮,这也是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得感染性疾病的原因之一。
从中医角度看,这属于“气血两虚”,《伤寒杂病论》提到:“脾虚则肌肉无充,气血无润。”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本质上是脾虚导致气血亏耗的现代表现。
对人体的危害:
免疫力受损是一个连锁反应,可能引发皮肤感染、呼吸道疾病,甚至让伤口难以愈合。对于糖尿病患者,这些问题尤其致命。
2. 视力模糊,眼部不适
糖化血红蛋白升高会破坏微血管的完整性,尤其是眼底的毛细血管。这可能导致视力模糊、眼干涩,严重时甚至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医认为,眼为肝之窍,糖尿病伤及肝肾精气。《黄帝内经》有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现代研究表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加速视网膜病变,而中医的思路则提示我们,应保护肝肾功能,通过调理全身气血来预防眼部问题。
对人体的危害:
轻则影响生活质量,重则导致不可逆的失明。数据显示,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3. 手脚麻木,感觉异常
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还会损害神经系统,尤其是外周神经。这会导致手脚麻木、刺痛,甚至感觉丧失。患者常在夜间感觉症状加重,严重时会影响行动能力。
中医认为,这是“痰湿阻络”的表现。《本草纲目》中提到:“湿久生痰,痰阻则血瘀。”现代医学也证实,长期高血糖会引发神经纤维的退行性改变。
对人体的危害:
神经损伤不仅会影响日常生活,还会增加跌倒和外伤的风险。更可怕的是,伤口一旦出现感染,可能会发展为糖尿病足,甚至面临截肢的风险。
如果你觉得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必然意味着“药不能停”,那就低估了中医的调养智慧。中医讲究“整体观”,认为糖尿病不仅是单一的血糖问题,还涉及脾胃、肝肾、气血等多个系统的失衡。
《黄帝内经》提到:“治病求本,调其阴阳。”这提醒我们,控制糖化血红蛋白的关键在于改善整体代谢环境。
例如,通过饮食调养脾胃,可选用《神农本草经》中提到的山药、葛根,它们不仅能平稳血糖,还能滋阴健脾。
再如,适量使用黄芪、丹参等中药,可改善微循环,预防并发症。此外,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则可从根本上增强体质,平稳血糖波动。
可靠信息来源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
- 《黄帝内经》
-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3年度报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