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吃什么调节(讲一讲糖尿病吃什么)
糖友怎样通过饮食控糖
对于慢性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调节饮食结构是控糖的关键,良好的饮食控制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有助于维持理想体重、预防营养不良。 所以对于那些新发或病史较短、胰岛功能尚可、血糖不是很高的糖友,通过良好的饮食控制,确实可以实现一段时间内的病情好转。同时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进行良好的饮食控制,也可以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病,降低心血管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来源: 健康中国
糖尿病患者,想要控制血糖,牢记这5个饮食原则,或能有效控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知道吗?现在全世界有超过5亿人患糖尿病,这还不包括那些“在边缘疯狂试探”的高血糖患者。糖尿病,这个看似温柔的“甜蜜陷阱”,其实比你想象中更危险。它不仅让你的血糖飙升,还会让心脏、肾脏、眼睛等身体“高管们”疲于奔命,最后全盘崩溃。
但问题来了:糖尿病患者,真的能靠饮食控制血糖吗? 答案是:当然可以!而且,控制血糖的关键就在于掌握这5个饮食原则。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科学饮食,让你的血糖乖乖听话。
很多糖尿病患者一听说“控糖”,就像听到了戒奶茶的噩耗,立马把所有甜食视为洪水猛兽,甚至连水果都不敢碰。但真相是:控糖≠完全不吃糖!
人体需要糖分来提供能量,就像汽车需要加油。如果完全拒绝糖分,你的身体会像没油的汽车,直接“熄火”。关键在于吃对糖——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比如全谷物、燕麦、红薯。它们能让血糖缓慢上升,而不是像喝可乐那样,让血糖“坐过山车”。
比喻一下:低GI食物就像温柔的“慢性子”老师,耐心把糖分释放到血液里;而高GI食物则像暴躁的“速成班”教练,急吼吼地让血糖冲上天,然后再狠狠摔下来。
- 选低GI水果:草莓、苹果、猕猴桃是你的好朋友;
- 别榨汁:榨汁等于拆掉水果的“防护网”(膳食纤维),血糖升得更快;
- 控制量:一天一个拳头大小就够了,别贪多。
你有没有发现,吃一碗白米饭后,血糖蹭蹭往上涨,但如果加上一块鸡胸肉和一些蔬菜,血糖就像被“拴住”一样,涨得慢多了。这背后的秘密,就是营养搭配的“黄金三角”——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膳食纤维。
为什么碳水需要陪伴?
单独吃碳水,等于直接把糖分“直送血液高速公路”。而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就像“减速带”,能减缓糖分的吸收速度,让血糖平稳上升。
有趣的是,科学家发现,吃饭的顺序也很重要。如果你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血糖的升高幅度会小很多!这就好比堵车时,先让自行车(蔬菜)通行,再让小汽车(蛋白质)通过,最后才放大卡车(碳水化合物)进来,整个交通系统(血糖)就不会崩溃。
原则三:学会“好脂肪”和“坏脂肪”的区分有人觉得控制血糖只和糖分有关,于是天天吃炸鸡、披萨,结果血糖和胆固醇双双飙升。其实,这些高脂肪食物会让胰岛素的工作变得更难,导致血糖控制变差。
什么是好脂肪?
好脂肪是指不饱和脂肪酸,它们能保护心血管,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胰岛素。比如:
- 坚果(每天一小把,别贪嘴);
- 鱼类(三文鱼、沙丁鱼);
- 橄榄油(炒菜时少量使用)。
坏脂肪则是反式脂肪,它们藏在奶茶里的奶精、薯片里的油炸工艺中,会增加胰岛素抵抗,让血糖更难控制。所以,奶茶党们,想要血糖稳定,真的该考虑和奶茶“分手”了。
假设你是个上班族,每天工作8小时已经很累了,但突然老板要求你早上8点到晚上12点无休加班,你会怎么样?崩溃呗!而胰岛素的感受也是如此。
如果你一顿饭吃得过多过快,胰岛素就得“超负荷运转”,最后可能直接罢工。所以,与其一顿吃到撑,不如少量多餐。每天分成4-6顿,每顿吃个七分饱,不仅让胰岛素轻松点,还能避免血糖大起大落。
小技巧:
- 随身备点健康零食:比如一小包无糖坚果或一根黄瓜;
- 定时吃饭:别等饿到前胸贴后背才想起吃饭,否则容易暴饮暴食。
糖尿病患者必须明白一个铁律:水是最好的饮料! 血糖高时,身体为了排掉多余的糖分,会让你频繁上厕所。如果你喝水不足,血液会变得更浓稠,血糖水平更难控制。
它们不仅是“糖尿病制造机”,还会直接让血糖飙升。别看一瓶奶茶、可乐喝得爽,那可是给身体“灌糖炸弹”。就算是打着“无糖”旗号的饮料,也可能含有人工甜味剂,对胰岛素敏感性有负面影响。
小结:糖尿病饮食其实没那么难!水喝多少合适?
一个简单的公式:体重(kg)× 30ml,比如你60公斤,建议每天喝1.8升水。当然,运动多或出汗多时可以适当增加。
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不是“吃草”式的苦行僧生活,而是科学饮食的艺术。掌握了这5个原则,你的血糖不仅会听话,还能让身体更健康。回顾一下:
- 控糖不等于禁糖,选择低GI食物;
- 搭配黄金三角,让碳水别孤单;
- 拥抱好脂肪,远离坏脂肪;
- 少量多餐,别让胰岛素加班;
- 多喝水,远离含糖饮料。
最后记住,糖尿病的饮食管理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与其每天焦虑,不如学会和它“和平共处”。当然,控制饮食只是第一步,定期监测血糖、适量运动、按时服药,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WHO). 《糖尿病全球报告》.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10个重点稳住血糖!糖尿病人群怎么吃?权威指南
糖尿病离我们有多近?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
状况报告(2020年)》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
糖尿病患病率为11.9%
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
糖尿病患者还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
糖尿病会悄悄突破你的健康防线
别忽视这些不起眼的症状
长期慢性的高血糖,可导致眼、神经、肾脏和心血管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而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然而,糖尿病和其他疾病不同,早期很可能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等出现不舒服的症状时糖尿病已经有一定程度地进展了,所以即便是出现了一些“不起眼”的症状,也要提高警惕,不能一拖再拖。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小小伤口难愈合;
皮肤无缘无故瘙痒,反反复复难祛除;
肚子一饿就心慌手抖冒虚汗,东西一下肚就缓解;
能吃能喝体重减轻,喝水不少仍常常口渴;
视力减退或者视力模糊。
糖尿病人群怎么吃?
国家卫健委发布“食养指南”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纠正不良生活方式,践行合理膳食和积极运动,一直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糖尿病人群怎么吃?
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发布了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
一起来看重点
糖尿病
记住10个重点!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图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指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包括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等。对于糖尿病前期和某些病程短、胰岛功能尚可、合并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膳食干预和生活方式改善可帮助实现血糖的良好控制。
01. 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糖尿病患者应该学习如何选择主食类食物。选择低GI食物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可参考我国常见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GI)表↓
02.清淡饮食,控油
包括糖尿病前期和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要注意。烹调油或肥肉摄入过多,会导致膳食总能量过高,引起超重及肥胖,对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指标的控制均不利。
03.能不饮酒就不饮酒
饮酒时往往伴随大量食物摄入,从而引起血糖升高。过量酒精摄入还可损害人体胰腺,引起肝损伤,也是痛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04.多饮用白水,不喝糖饮料
足量饮用白水,也可适量饮用淡茶或咖啡,不喝含糖饮料。
05.三餐规律饮食,定时定量
规律进餐指一日三餐及加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进餐,可避免过度饥饿引起的饱食中枢反应迟钝而导致的进食过量。不暴饮暴食,不过多聚餐。
06.饮食要少油、少盐、少糖
所有人都应该清淡饮食,控制油、盐、糖用量,包括糖尿病前期和所有糖尿病患者。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 25克以内,少吃动物脂肪,适当控制富含胆固醇的食物,预防血脂异常。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克。同时,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使用。
07.水果要限量,餐餐都应有蔬菜
水果要限量;餐餐都应有蔬菜,每天应达500克,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
08.零食要计入全天碳水化合物总量
对零食中的谷类食物、水果、坚果等,也应该查看营养成分表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并计入全天摄入量。
09.优选鱼、禽等优质蛋白,少吃肥肉
天天有奶类和大豆,常吃鱼、禽,适量蛋和畜肉,这些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
10.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细嚼慢咽
调整进餐顺序对控制血糖有利,养成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吃饭宜细嚼慢咽,形成良好饮食习惯。
综合健康时报、人卫健康等
来源: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