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微循环药(糖尿病微循环药物一览表)
改善微循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吃什么药?
相信很多糖尿病病友对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足病、糖尿病心肌病都并不陌生,这些严重的后果与糖尿病微循环病变都有着千丝万缕地联系。
那么,治疗糖尿病微循环病变的药物又有哪些呢?糖尿病病友应该了解,这样才会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清楚医生开具的处方到底治疗啥病,下面就向您细细道来。
胰激肽原酶:它能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流变等,适合用于糖尿病引起的肾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
前列地尔:可用于治疗慢性动脉闭塞引起的四肢溃疡及微小血管循环障碍引起的四肢静息疼痛;
尼莫地平、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蚓激酶、羟苯磺酸钙等都可以用于改善糖尿病微循环;
中药制剂:例如银杏叶制剂、复方丹参滴丸、三七制剂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药物都是处方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当糖尿病病友不幸发生了并发症时,不要悲观,一旦发现,就要早期、积极地治疗。
作者:车炜 南昌市第三医院内分泌科
糖友网:www.tnbzy.com
内容合作:15810397226
投稿邮箱:zhujunping@tnbzy.com
志愿者招募微信:tnbzy2015 或 QQ:3284200636
微信或者QQ添加时请注明“志愿者”,否则不予通过
改善微循环、改善代谢,9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要知道
#家庭健康守护官#
1、神经修复药物:
甲钴胺是一种神经修复药,它是维生素B12的甲基化活性制剂,可进入神经细胞,通过促进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以及神经髓鞘的合成,修复受损伤的周围神经,营养神经细胞,提高神经纤维兴奋性,抑制神经退变,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有效改善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等症状。
2、改善微循环药物:
胰激肽原酶为血管扩张药,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能提高机体内激肽系统活性,释放缓激肽。缓激肽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血流量,改善微循环。胰激肽原酶作为活化因子能激活纤溶系统,降低血液黏度以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各器官的血流。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等微循环障碍性疾病。
己酮可可碱系黄嘌呤类衍生物,其代谢产物可改善微循环,增强外周血管微循环,同时能恢复和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降低血液黏滞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增加动脉和毛细血管血流量,改善脑和四肢的血液循环,提高神经细胞的血氧供应,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
西洛他唑属于抗血小板药,抑制血小板及平滑肌上磷酸二酯酶活性,扩张血管、抑制血栓素 A2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但不影响血小板的花生四烯酸代谢,对于由三磷酸腺苷或肾上腺素诱导引起的初级及二级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不干扰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前列环素。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可迅速恢复。此外,西洛他唑还能增加足、腓肠肌部位的组织血流量,使下肢血压指数上升、皮肤血流增加及四肢皮温升高,改善间歇性跛行,还可用于辅助治疗糖尿病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3、抗氧化药物:
硫辛酸为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酮戊二酸和氨基酸氢化酶复合物的辅助因子。可抑制神经组织的脂质氧化,阻止蛋白质的糖基化作用,抑制醛糖还原酶,阻止葡萄糖或半乳糖转化为山梨醇。硫辛酸为强抗氧化剂,无论是硫辛酸或其还原形态的双氢硫辛酸均能发挥抗氧化作用,直接或间接地促使维生素C及维生素E的再生作用。研究表明,硫辛酸可增加细胞内谷胱甘肽及辅酶Q10的水平。硫辛酸可以鳌合某些金属离子(如铜、锰、锌),形成稳定螯合体。在动物模型中证明可以保护砷中毒并可以减轻铬中毒后的肝毒性。离体试验中,亦发现可由肾切片中螯合汞离子。硫辛酸可为人体自行合成。硫辛酸进入人体后(注射或口服)易在许多身体组织中还原成为双氢硫辛酸。硫辛酸或双氢硫辛酸无论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均能发挥其药理作用。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感觉异常。
4、改善代谢药物
依帕司他为可逆性醛糖还原酶非竞争性抑制药,对醛糖还原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有临床研究表明:依帕司他能抑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红细胞中山梨醇的积累,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和神经功能障碍。有动物试验表明:依帕司他可显著抑制糖尿病模型大鼠的坐骨神经、红细胞、视网膜中山梨醇的累积,提高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自主神经功能,在神经形态学上,可改善轴突流异常,增加其坐骨神经中有髓神经纤维密度、腓肠神经髓鞘厚度、轴突面积、轴突圆柱率,此外,可改善模型动物坐骨神经的血流量,并使其肌醇含量回升。适用于糖尿病神经性病变。
5、中成药:
消栓胶囊组方为黄芪、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本方乃补阳还五汤改变剂型而成,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消栓胶囊具有抗炎、抗氧化、镇痛、改善血液动力学、代谢指标和微循环等作用。
在临床上,消栓胶囊可用于由气虚血瘀所致的痹症,症见手足麻木,如有蚁行,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腰腿酸软,或面色白,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紫,或有紫斑,苔薄白,脉沉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见上述证候者。
参茋降糖颗粒组方为人参茎叶皂苷、黄芪、山药、麦冬、五味子、枸杞子、覆盆子、地黄、天花粉、茯苓、泽泻,诸药合用,气阴兼养,补敛结合,补中有清,共奏益气养阴,健脾补肾之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参茋降糖颗粒具有抗炎、改善脂代谢、改善微循环、营养修复神经等作用。
在临床上,参茋降糖颗粒可用于阴虚血瘀所致的痹症,症见腿足挛急,酸胀疼痛,肢体麻木,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少饮,多有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见上述症候者。
通塞脉片组方为黄芪、当归、党参、金银花、甘草、玄参、石斛、牛膝,诸药合用,共奏培补气血、养阴清热、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通塞脉片具有抗氧化应激、抗炎、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作用。
在临床上,通塞脉片可用于由气血两虚,瘀毒阻络所致的痹症,症见手足麻木,如有蚁行,肢末时痛,多呈刺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主,入夜痛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腰腿酸软,或面色白,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紫,或有紫斑,苔薄白,脉沉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见上述证候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吃甲钴胺就够了?这2种药物,是它的好搭档
李叔,56岁。患二型糖尿病十年多,前几年仅通过二甲双胍缓释片来降糖,后来血糖一直控制不稳定,于是联合长效胰岛素控制血糖,最近一段时间血糖出现了波动,自行监测餐后血糖为15.2mmol/L,主治医生建议李叔来医院仔细检查一下,李叔认为血糖偶尔升高并不是什么大事,拒绝了医生的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增加了胰岛素注射剂量,血糖暂时控制稳定。
一周前,李叔感觉双手和双脚出现了麻木感,李叔以为是自己缺乏运动导致的,直到双脚麻木感影响到了正常行走,李叔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连忙去医院进行检查。
通过李叔的主诉,初步怀疑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如果神经系统检查确定王叔四肢末端受到一定程度的神经损伤。通过心电图排除了心脏神经受损的可能性。
下肢超声检查并没发现血管周围有损伤,通过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检查确定李叔四肢末端感觉神经受损,四肢活动性降低。确诊为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通过会诊确定李叔的治疗方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因此我们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延续李叔之前的降糖方案,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二甲双胍缓释片的口服次数,由原本一天一次,一次1g改为一天两次,一次0.75g。
胰岛素剂量不变。同时服用甲钴胺和前列腺素E1改善神经系统。
半年后李叔再次复查,发现四肢末端的神经系统得到大幅度改善,治疗效果非常好。许多糖尿病患者都会有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因此我们要了解糖尿病并发症,下面为大家详细讲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一并发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什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周围神经受到损伤,表现为神经功能下降或神经功能障碍。周围神经主要主要负责感觉功能,调节机体运动功能,还具有一定的排汗功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分为多发性神经病变,局灶性单神经病变,神经根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脑神经,其中累及脑神经对机体的损伤最为严重。
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血糖过高,长时间血糖过高会使血管受到一定损伤,过高的血糖会腐蚀血管内皮,导致血管硬化,影响正常的血液流通,神经系统需要血液流通供应营养和氧气,血液流通受阻会导致神经系统营养缺乏,导致神经缺氧,使周围神经发生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症状有四肢麻木,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四肢灼烧感或蚁爬感等感觉症状,患者还可能会出现疼痛的症状,具体表现为四肢疼痛,行动能力丧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还会导致运动神经下降,使我们出现活动能力下降,四肢不协调的症状。
当糖尿病周围神经累及自主神经时我们对温度的感知会丧失,导致肢体发凉,泌汗神经功能也会受到障碍,可能会出现多汗症状或闭汗症状,这一症状可能会导致排尿系统受到损伤。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还会侵犯视神经,导致我们出现视力下降,双眼模糊的症状。糖尿病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其实去医院筛查是否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目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有两种,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大多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较为严重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
1.周围神经减压术
通过微创手术将周围神经附近的压力彻底释放,恢复局部血液循环,保证周围神经有营养供给和血液供氧量。
有效帮助患者减轻神经病变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适用于已发生严重四肢病变的患者,关节部位神经受到损伤的患者也常用这种手术方法。
2.药物治疗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神经营养修复药物为主,神经营养修复药物多为硫胺素和甲钴胺,这类药物是维生素B族辅酶。甲钴胺能够提高机体吸收叶酸的能力,加快机体核酸代谢,提高神经传递敏感性,加快神经传递。
糖尿病周围神经受损会使神经传递的功能下降,甲钴胺提高神经传递速度能够缓解神经传递功能障碍的症状,有利于缓解神经系统压力,促进神经系统自我修复。
另外,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使神经出现退变现象,而甲钴胺能够很好的抑制神经退变,有利于神经系统自我恢复。
仅用甲钴胺能够有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但是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由于甲钴胺不能长期使用(通常连续使用甲钴胺不能超过半年),因此我们需要配合其他药物共同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高治疗效果,加快神经恢复。
长期使用甲钴胺会影响机体内维生素含量,对我们的机体造成一定影响,长期使用甲钴胺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单独使用甲钴胺治疗神经病变,甲钴胺联合2种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甲钴胺搭配这两种药物,治疗效果加倍!第1种:甲钴胺可以搭配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主要有前列腺素E1,西洛他唑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滞性,提高血流动力,改善血液循环。
发生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血糖过高导致血液循环受阻,神经细胞无法正常获得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长期营养不良和缺氧导致神经细胞受损。
通过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能够有效提高神经细胞的营养物质和氧气的供应量,提高神经细胞自我修复能力。
甲钴胺能够有效修复神经元和神经细胞,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能够提供神经元和神经细胞,营养物质和氧气,两种药物相互联合使用能够有效促进神经修复和神经自我修复。
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因为药物机制的原因,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心率过快的情况,可能会发生低血压症状,以前列腺素E1为例,使用这类药物可能会使我们发生尿道疼痛的副作用,这一症状停药后会自行消失,我们还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方面的副作用,如头痛,头晕等,如长时间连续出现这一情况,需要立即停药及时向医生寻求帮助。
第2种:甲钴胺可以搭配抗氧化的药物。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可以使用抗氧化的药物。抗氧化的药物能够保护内皮细胞,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内皮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健康的内皮细胞能够轻松应对血管压力,通过内皮细胞收缩达到释放血管压力的目的,有效防止血管硬化,有利于预防血液循环受损,防止神经细胞受损。
血糖过高会导致内皮细胞氧化加速,内皮细胞长期受到高糖影响会触发氧化应激反应,导致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内皮细胞老化脱落在血管当中,脱落的内皮细胞与血液中的糖分和纸质物质相融合会产生血脂斑块,导致血管闭塞,影响血液流通,部分堵塞的血液会流向微血管和毛细血管,微血管灌注过多会导致血管破裂,影响血管周围神经。
使用抗氧化的药物能够有效防止这些情况发生,有效改善血流动力,提高神经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联合甲钴胺有利于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
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因因是因为血糖过高导致糖尿病并发症产生,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重视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怎样预防糖尿病并发症?1.积极控制血糖
长期血糖过高是导致糖尿病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控制血糖,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药物治疗控制血糖。
在日常生活中要及时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周自行监测一次血糖,血糖不稳定的患者要增加监测频率,自行监测血糖有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保持健康的体重
体脂过高会影响血糖代谢,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体重。
糖尿病患者要坚持糖尿病饮食,低盐低脂低糖的清淡饮食为主,减少主食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量,选择优质蛋白质,保证每日摄入营养均衡。
通过规律运动能够有效控制体重,运动还能够加快机体新陈代谢,有利于提高机体代谢血糖的能力。糖尿病患者每周应进行一定量的有氧运动,坚持循序渐进的运动原则。
3.定期体检和复查
通过定期体检和复查能够有效发现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定期系统监测血糖和胰岛素功能。
定期检查有利于观察机体变化,有利于我们了解机体是否有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可能性,让我们能够尽快应对,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
4.避免不良习惯
吸烟,喝酒,熬夜会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我们应该避免这些不良习惯,降低发生风险。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保持心情愉快,心情愉快有利于治疗疾病。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只吃甲钴胺治疗效果不佳,联合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和抗氧化的药物能够使治疗效果加倍。上文提到的李叔就是联合甲钴胺和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半年后神经系统得到很好的恢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可以向李叔学习。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8,38
[2] lqbal Z, Azmi S, Yadav R, et al. ,2018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