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图片(严重糖尿病足图片)
建议自查:腿脚有这14个表现,很大可能是糖尿病足!
全球每20秒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死亡率更高达22%。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没想到足部的一个小溃疡最终竟引起大截肢,甚至死亡。
糖尿病足并不是悄然发生的,如果身体出现以下14个信号,很大可能是糖尿病足来了。
反映下肢血管病变的10个信号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使下肢血流量减少,组织缺氧和营养成分供给不足,出现下肢发凉、疼痛和间歇性跛行,严重供血不足者可致糖尿病足溃疡、坏疽。
1.下肢肢体疼痛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可导致肢体疼痛,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的疼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疼痛的部位多在肢体远端,且多为对称性疼痛。
2.下肢肢体麻木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也可引起肢体麻木,表现为肢体感觉异常,如针刺感、蚁走感等。麻木的部位多在肢体远端,严重时可影响肢体正常功能。
3.下肢肢体发凉
由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导致血液循环不良,肢体远端可出现发凉感,特别是一侧肢体冰凉,一侧肢体正常,严重影响生活作息。这种发凉感在冬季更为明显,严重时可导致肢体坏死。
4.间歇性跛行
由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导致肢体缺血,患者在行走一段时间后,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表现为行走困难,疼痛感明显,但休息后症状可缓解。
5.下肢肌肉萎缩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可导致肌肉萎缩,表现为肢体肌肉体积缩小,力量减弱。这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导致患者失去行走能力。
6.足部溃疡
由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导致足部血液循环不良,患者易出现足部溃疡。初期表现为皮肤发红、肿胀,后期可出现皮肤破溃、感染等严重后果。
7.下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可导致动脉硬化,脉搏减弱。严重时可导致脉搏消失,影响血液供应,导致肢体坏死。
8.下肢水肿
由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导致淋巴回流受阻,患者可出现下肢水肿。水肿的部位多在肢体远端,严重时可累及整个肢体。
9.下肢皮肤变化
如果下肢皮肤毳毛(汗毛)消失、皮肤色素沉着,或下肢皮肤苍白等症状是血管机能不全的表现。
10.足部指甲光泽变化
如果足部趾甲平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无光泽,呈暗灰色,存在足部远端血供差的情况。
反映下肢神经病变的4个信号
1.足畸形
运动神经病变影响了足部肌肉的牵张力,使足部肌肉萎缩并改变了足底受力部位,导致足畸形,如爪形趾、锤状趾等。
2.保护性感觉丧失
感觉神经受损,保护性感觉丧失,使足部对外界压力、异物或冷热反应性和抵御能力下降而易受伤,形成溃疡。
3.下肢感觉异常
下肢肢端刺痛、灼痛、麻木,呈袜套样改变,行走时有脚踩棉絮感。
4.足部皮肤干燥皲裂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使患者皮肤泌汗功能减弱,从而出现足部皮肤干燥皲裂,易引发细菌感染。
除了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的14个信号外,不能忽视足部的胼胝、鸡眼、嵌甲、足部皮肤瘙痒、真菌感染等小毛病,需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糖尿病患者应重视足部护理,防微杜渐!
作者:朱丽梅 云南省会泽县人民医院
提醒糖友:双足出现这6大症状,或已患上糖尿病足,需立即就医!
糖尿病足是糖友最容易忽视、却又极为危险的并发症。很多人觉得只要血糖控制得好就万事大吉,双脚的小毛病常被忽略,结果往往等到疼痛、溃烂、肿胀才发现问题。
其实,标题里说的“6大症状”,正是糖尿病足早期发出的警报。今天,我们一起拆解这6个信号,带你看清真正的“健康陷阱”,让每位糖友都能用科学的眼光守护自己的双足。
脚,是糖尿病人的健康“晴雨表”。生活中,脚承担着走路、支撑和运动等重任。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1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足部病变,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为什么糖尿病人的双足这么“脆弱”?核心就在于高血糖让神经和血管受损,导致脚部供血差、感觉迟钝,容易受伤又不自知。
糖尿病足往往从一个小伤口、水泡或干裂皮肤开始,短时间内可能发展成严重溃烂,甚至危及生命。
脚的健康,是糖尿病人全身健康的“晴雨表”。
警惕!双足的6大危险信号,每次门诊看到糖友脚部不适,我都会特别关注这6个信号。如果你发现自己也有类似表现,一定要及时去医院。
麻木、刺痛、胀痛——神经在报警,脚底经常发麻、刺痛,或走一会儿路就感觉脚胀、像踩在棉花上,这不是睡觉压到了,而是神经损伤的早期信号。
糖尿病常引发周围神经病变,让脚部对冷热、疼痛的感知变迟钝。如果麻木感越来越明显,晚上影响睡眠,必须警惕。
皮肤干裂、脱屑、颜色变深——血管在呼救,双足皮肤干燥、粗糙、脱皮,或脚趾、脚背变暗、发紫、发红,多是血管供血不足的表现。
高血糖让血管变窄、变硬,脚部最容易“掉队”。如果脚背静脉凸出,脚趾发黑或苍白,更要当心。
小伤口久不愈合——感染在埋伏,脚上小破皮、水泡、倒刺,几天甚至几周都不见好,反复流脓渗液,就是糖尿病足最典型的信号。
伤口愈合慢,说明微循环和免疫力都受损。很多糖友就是因为小小脚趾划伤,几周后发展成严重溃烂,影响走路。
脚凉、怕冷、走路跛行——供血不足,双足常年冰凉、不易变暖,或走路就酸痛、跛行,甚至得停下来休息,这说明下肢大血管可能狭窄。
血流不畅让组织缺氧,严重时脚趾甚至可能坏死、脱落。特别是天气变冷,脚比别人更冷时一定要警觉。
脚肿、皮肤发热——炎症或感染,无明显原因的脚部肿胀,皮肤摸着发热,甚至伴有红肿痛,多是感染或炎症。
糖尿病人免疫力差,细菌更容易入侵。如果肿胀范围扩大、疼痛加剧,要立刻就医。
溃疡、溃烂、分泌物异常——危险红线,一旦脚上出现溃疡、溃烂、坏死、流脓或分泌物有异味,说明糖尿病足已非常严重。
溃疡极易继发感染,严重者会危及生命。发现难以愈合的溃疡、流脓、腐臭,必须马上去医院。
真实案例:小伤口变大麻烦
2022年,北京一位65岁糖尿病患者脚趾磨破没重视,起初只是发红、微肿,自行贴了创可贴,十天后伤口化脓、脚面浮肿发烫,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
全国各地类似案例屡见不鲜。小伤口,后果大,糖尿病足的可怕就在于它突发、恶化快。
别让这些误区毁了你的脚
误区一:脚麻、脚凉是年纪大正常现象。
其实,真正的元凶是神经病变和血管硬化,跟年龄无关。
误区二:小伤口不当回事,忍忍就好。
糖尿病患者愈合慢,任何小创伤都可能成为“大麻烦”。
误区三:泡脚能活血,每晚泡越久越好。
高温泡脚容易烫伤,尤其是感觉迟钝的人,反而加重损伤。
误区四:只要血糖正常,脚就没事。
有些人血糖波动不大,依然会出现糖尿病足,神经、血管损伤是多因素所致。
糖尿病足的根本成因,并非只有高血糖。高血糖只是“导火索”,真正让糖尿病足危险的是神经、血管和免疫三重损伤:
神经受损让脚部感觉迟钝,伤口难发现;
血管狭窄让供血变差,愈合变慢;
免疫力下降让细菌更易入侵,感染加重;
三重夹击,让糖尿病足易发、难防。
预后真的可怕吗?主动预防才是关键。糖尿病足绝不是“判死刑”,只要早发现、早干预,大部分患者能避免严重后果。
国家慢性病防控工程数据表明,坚持足部自查、科学护理、定期随访的人,糖尿病足截肢率下降近60%。主动管理,远胜于被动等待。
日常足部护理,这些细节不能忽视
每天洗脚,检查脚底和趾间,发现红肿破损立刻处理;
穿舒适合脚的鞋袜,避免磨脚、挤脚;
剪指甲要平直,避免剪伤;
避免赤脚行走,防止磕碰划伤;
保持皮肤湿润,适度用保湿品;
定期体检,监测足部血流和感觉。
国家政策与健康中国行动的积极推动
近年来,“健康中国行动”“慢性病防控”等战略持续推动糖尿病足筛查、健康教育和足部护理规范。
中国糖尿病学会指南已将足部健康列为糖尿病管理核心内容之一。
政策引导,为广大糖友筑起坚实的安全屏障。
结语:双足的每一个信号,都是健康风向标
糖尿病足不是遥远的风险,而是每位糖友身边的“隐形杀手”。牢记这6大症状,养成检查双足的习惯,健康生活从“脚”开始!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糖尿病足管理与健康促进指南(2022年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糖尿病足流行病学调查报告[R]. 2023.
社区糖尿病足预防与管理实践[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3, 31(5): 423-428.
声明:"非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就医"。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科普健康生活,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糖尿病足出现水泡:警惕足部健康的 “红色信号”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而水泡的出现往往是足部健康亮起的 “红色信号”,需引起高度重视。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周围神经性病变和外周血管病变。神经性病变使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患者难以察觉足部受到的摩擦、压力等损伤;血管病变则会影响足部的血液循环,导致皮肤营养供应不足,皮肤变得脆弱,稍受外力就容易出现水泡。此外,足部感染、鞋子不合脚、长时间行走或站立等因素,也会诱发或加重水泡的形成。
当糖尿病足出现水泡时,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严重感染,甚至导致截肢。因此,患者应避免自行挑破水泡,以防感染。若水泡较小,可在医生指导下用无菌纱布覆盖,减少摩擦,等待其自行吸收;若水泡较大,应及时就医,由医生在无菌操作下抽出泡液,并进行消毒、包扎等处理。同时,要积极控制血糖,改善足部血液循环,遵医嘱使用营养神经、抗感染的药物。
预防糖尿病足水泡,关键在于日常足部护理。患者应每天检查足部,观察皮肤有无异常;选择宽松、舒适、透气的鞋袜,避免穿过紧或过硬的鞋子;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洗脚时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定期修剪趾甲,避免趾甲过长或过短损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