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病例分析模板(糖尿病病例分析ppt比赛)

糖尿病管理团队 0
文章目录:

病例分析李乃适: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许多患者会问,“医生,我到底算不算是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很明确,但每个个体都很复杂,所以糖尿病的诊断或许也并不简单。

病历详情

患者女性,61岁,多次测血糖情况偏高。

入院诊断:1、躯体形式障碍;2、高血压;3、高血脂症;4、动脉粥样硬化;5、脂肪肝;6、脑梗死;7、颈椎病;8、腰椎退行性病变。

躯体疾病史:据家属诉既往有多年“高血压”病史(但具体血压升高程度无法提供)用“罗布麻降压片”及“肌苷片”等,目前血压尚平稳;据诉其此次到县医院检查提?高,否认既往有“糖尿病”史。否认有“脑炎、癫痫、哮喘、心脏病”等疾病史,否认?史,否认有其它躯体疾病史。

手术、外伤史:否认头颅外伤史及手术史;

药物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史:否认有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史。

预防接种及传染病史:否认伤寒、肝炎、结核等急慢性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血糖监测表:

生化检验报告单:

糖化血红蛋白A1a(HbA1a) 0.7%

糖化血红蛋白A1b(HbA1b) 0.7%

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 6.7%

抗碱血红蛋白(HbF) 0.8%

不稳定糖化血红蛋白(LA1c) 1.5%

蛋白组分3(P3) 5.8%

未知糖化血红蛋白(WZDB) 0.3%

血红蛋白A0(HbA0) 85.3%

葡萄糖(GLU) 6.30mmol/L

糖化血清蛋白(GSP) 1.80mmol/L

尿检报告单

尿胆原 - 3.3umol/L

胆红素 - umol/L

酮体 -mmol/L

血 -cells/uL

蛋白质 -g/L

亚硝酸盐 -

白蛋白 -cells/uL

葡萄糖 -mmol/L

比重 1.030

酸碱度 7.0

维生素C 2.8mmol/L

超声检查报告单

检查所见:

双侧颈部: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动脉,血管?膜回声粗糙欠光滑,在双侧颈动脉分叉部分别可见细点状的异常?部隆起,后方伴声影。余血管管腔内径正常,其内未见异常。

彩色及频谱多普勒显示:管腔内血流连续完整,边缘规则,双侧?参数较正常值范围偏低。

检查提示:

双侧颈动脉分叉部粥样硬化斑形成,考虑颈动脉粥样硬化。

双侧颈总动脉、左侧颈外动脉供血不足。

核心讨论问题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病历分析

我们姑且认为该患者既往未诊断为糖尿病,否则似乎这个问题不必讨论。关于糖尿病的现行诊断标准,大家还都是只认可静脉血糖作为诊断依据的;指血血糖可以用于监测,但不能用于诊断。

如果指血血糖确实很高,就应该赶紧安排查静脉血糖以利于诊断了。

国际上近年来有用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诊断标准的趋势,而且认为高于6.5%是可以诊断糖尿病的,但是我国目前并未接受它在国内应用。重要原因是糖化血红蛋白用不同的方法或在不同的实验室测定,其误差非常大。

国际上不得不搞了几个实验室提供标准样本用于校对,校对后的才被认可。而我国在测定方法上还并未都使用最稳定的HPLC法,误差就更大。因此,该患者虽然糖化血红蛋白到了6.7%,但不能由此得出诊断。

综上所述,该例患者从诊断方面考虑,应该首先完善糖耐量试验。

病例讨论

医生A:李主任您好,如果这些血糖都是静脉血,是否可确诊为糖尿病?

李乃适:患者有2次血糖已经高于11mmol/l,因此如果是静脉血,可以诊断。

医生B:李老师,一般患者是否血压、血脂高之后就会出现血糖的问题?

李乃适:血压、血脂、血糖均是代谢综合征的组分,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但到底哪个先出现,在个例身上是并不完全一致的。但是出现一个,其它的就该留心监测了。

医生C:OGTT的葡萄糖用量是多少,用无水葡萄糖测怎么样,我们这边有些不相同的。

李乃适:折算下来,75g葡萄糖就行。我们这里是用83g葡萄糖粉,但是这个葡萄糖粉的葡萄糖分子不是纯葡萄糖,是含有1个结晶水的,所以折换为无水葡萄糖,仍然是75g。

李乃适:此患者如果能够诊断,则应进一步明确分型,如为2型糖尿病,则治疗应该按照指南给以一线治疗方案,生活方式干预以及二甲双胍口服。

专家点评及总结

1.糖尿病现行诊断标准均用静脉血糖诊断。必要时需行OGTT。

2.指血血糖可以用于监测,但不能用于诊断。

3.国际上近年来有用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诊断标准的趋势,而且认为高于6.5%是可以诊断糖尿病的,但是我国目前并未接受它,因为现行条件下实际操作误差非常大。因此,该患者虽然糖化血红蛋白到了6.7%,但不能由此得出诊断。

病例分析李乃适:糖尿病高血糖患者的处理及治疗

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也是许多糖尿病患者入院治疗或发现糖尿病的原因。所以高血糖患者应如何处理和治疗,值得每一个内分泌医生掌握。

病历详情

患者男, 48 岁

主诉:多饮、多尿消瘦1月余。

现病史:患者1月前出现多饮、多尿、消瘦、伴体重下降,近日加重,伴乏力、视物模糊,小便发黄。自以为是上火,在附近诊所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无明显好转,遂入我院。快速血糖29mmol/L,空腹血糖17.5mmol/L。 餐后2小时27.5mmol/L, 尿糖 ,生化检查:甘油三酯4.5 mmol/L ,腹部超声未见异常,心动图正常。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史,最高值具体不详。

病例分析

对于此病例,首先,患者有明确的多尿多饮消瘦症状,空腹血糖远大于7mmol/l,糖尿病诊断明确。

其次,患者起病症状较急,血糖明显升高,须警惕1型糖尿病的可能,在分型上需要谨慎而全面地评价。

再次,无论分型如何,需要注意在这么高的血糖情况下,必须高度警惕酮症酸中毒的可能,所以要查尿酮体。

病例处理

处理上,首先要明确有无急症,如有,立即处理;如没有,是否应该预防其发生,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注意电解质及血常规的特点,比如有没有血液浓缩。

该病例尿酮体还没查,急症没有。李乃适表示如有,对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是个支持。血气在如此怀疑酮症酸中毒的情况下是必查项目,且出结果很快。

因此,在血糖如此高的情况下必须立即查尿酮体和血气,明确有无酮症酸中毒发生。这样对病人最有利。

若无酮症酸中毒:我的观点,或者说我的习惯,一定是立即用胰岛素治疗;如果是住院患者,甚至于积极一点可以直接静脉用胰岛素先用几个小时再说;此期间必须密切监测血糖。在患者血糖经过静脉胰岛素治疗逐渐降到略低于10mmol/l的情况下(注意不能太快),可以逐渐改为皮下胰岛素强化治疗。

同时要鼓励病人多饮水(白开水),在血糖控制得比较稳定并且接近正常(一般还稍高于正常)的情况下,再对该患者进行有关糖尿病分型的综合评价,包括空腹C肽、每日胰岛素使用总量、患者对胰岛素使用后的反应(血糖变化速度)、1型糖尿病相关抗体等。

在分型问题明确以前,我认为必须用着胰岛素,不要改口服药。另外,注意寻找有无常见诱因如感染,如找到,迅速处理。

专家点评及总结

诊断:

1.患者的多尿多饮消瘦症状明显,空腹血糖远大于7mmol/l,糖尿病可确诊;

2.起病急,需警惕1型糖尿病可能;

3.血糖高,需警惕有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处理:

首先判断有无急症处理,同时注意电解质及血常规的特点,并查血气及酮体明确有无酮症酸中毒发生或警惕酮症酸中毒发生。

血糖明显升高应使用胰岛素治疗,此期间必须密切监测血糖,待血糖平稳后再评价是否可能改用口服降糖药。另外,积极寻找诱因并积极处理。

中医精准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病例分享

近年来,2型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医学称之为“消渴病”。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着广泛深入的研究。兰州市中医医院糖尿病科本着继承发展的理念,形成“中医辨证,西医辨病,内调外治,中药为主,中西结合”诊疗模式,精准辨证分型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良好的效果。

患者孙某某,男性,45岁。发现血糖升高1月,于2018年8月10日就诊。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多饮、多尿,并有伴神疲乏力等症状,当时未重视,上症逐渐加重。该患者曾于外院就诊,建议其应用胰岛素降糖治疗,患者对于应用胰岛素心存顾虑,希望中医治疗,遂于我院糖尿病科就诊。症见:口干而不欲多饮水,伴乏力纳差,小便频数,夜尿5-7次,大便时溏,睡眠尚可。查尿常规示:尿糖,2 ,空腹血糖11.0mmol/L,初步诊断为“2型糖尿病”。接诊该患者时发现该患形体较胖,舌质淡,苔微黄而厚腻,脉象滑数,中医辨证为脾运失调,痰湿阻滞。进一步检查患者胰岛功能发现,该患者胰岛分泌功能尚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符合 “2型糖尿病”特点。根据患者病情特点,拟定治疗方案,中药处方以健脾运津,清化痰湿为主,方选六君子汤加减,药用山药,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黄连,女贞子,墨旱莲,葫芦巴,总以健脾化湿而不伤阴,养阴清热而不滋腻碍脾为原则。同时,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指导患者合理控制饮食,为其制定体育运动计划。经综合治疗1月,患者口干、多尿,乏力等症状明显缓解,精神、体力明显改善,饮食可,二便正常。血糖逐步下降,全天血糖波动在6.1-11.9mmol/L,空腹血糖:6.0-7.5mmol/L。后长期门诊调治,至今血糖控制良好。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精髓,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四诊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辨明疾病的病变性质、病变部位以及邪正双方盛衰状况。然而在疾病的某些阶段,仅凭四诊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宏观辨证往往证据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就应结合现代医学实验室检查,谨查疾病的微观指标,从而为治疗疾病提供客观依据。该患者的诊疗过程,正体现了“中医辨证,西医辨病”整体思想,中医辨证为脾运失调,痰湿阻滞,西医辨病提示患者处于糖尿病早期,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此时正是中医药治疗介入的最佳时期,因而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在治疗上以“中药为主”,观察病情以“中西结合”模式,在患者各临床症状缓解的同时,监测血糖指标,既有宏观症状的好转,亦有微观血糖指标的改善,为中医药治疗此类疾病积累了经验,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