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糖1力(糖尿病1+)
- 1、\u0026#34;糖友\u0026#34;突遇低血糖怎么办?两个\u0026#34;15\u0026#34;有助于缓解症状
- 2、乙酰左卡尼汀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新型药物,服用注意4点
- 3、常见糖尿病口服药物利弊
\u0026#34;糖友\u0026#34;突遇低血糖怎么办?两个\u0026#34;15\u0026#34;有助于缓解症状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通常不太正常,可能会因饮食、情绪等原因出现忽高忽低的变化。相较于血糖升高所带来的慢性伤害,突然出现的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可能危害更大,若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在短短几小时内危及生命。那么,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时都有哪些表现?又该如何急救呢?
2018年11月14日,郭志芬老人展示新乐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刚刚给自己检测的血糖数。(贾敏杰/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糖尿病患者在接受一些降糖药物治疗且饮食或运动不当时容易发生低血糖,甚至引发生命危险。糖尿病患者出现 低血糖后,由于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及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患者多出现面色苍白、心悸、冷汗、腿软、头晕、饥饿感、恐慌与焦虑等表现,进食后可消除。其次,低血糖出现后,大脑皮层会受抑制,患者常出现意识朦胧,定向力、识别力减退,嗜睡、多汗、震颤、记忆力受损、头痛、抑郁、梦样状态,严重时痴呆,有些人可有奇异行为,这些神经精神症状常被误认为精神错乱症。此外,低血糖时还可造成脑神经损害,表现为意识混乱、行为异常、视力障碍、吞咽困难、木僵、昏迷和癫痫等。
那么,当身边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了低血糖症状时,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急救措施呢?以下几种方式可供参考:
1.当糖尿病患者发生了低血糖,在其意识比较清醒时,应立即做到两个“15”。第一个“15”是指要吃15~20g葡萄糖,以葡萄糖片剂为最佳,其它相当于15g葡萄糖的食物如10块水果糖、2大块方糖、150ml果汁/可乐、1大勺蜂蜜等也可作为选择;第二个“15”为糖尿病患者在吃完糖或含糖食物后,需要休息等待15分钟,然后测量血糖,如果血糖低于3.9mmol/L或者症状不能缓解,则需再重复一遍两个“15”。经过上述处理后,一般低血糖可以得到纠正,而若血糖依然较低或症状不缓解,则需要立即拨打120送医院急救。
2.当患者低血糖较严重,不能自行进食时,家属应立即喂服糖水并送医院急救。
为了预防糖尿病患者突发低血糖,对于频繁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建议其和家属应做好血糖记录,寻找饮食、运动及合并用药等因素,并寻求医生查找原因;患者外出时应备好糖块或饼干等零食,且最好有人陪同;此外,糖尿病患者应随身携带一张急救卡,上面写明患者姓名、联系方式、所患疾病、治疗药物,并写明“我意识不清,请立即喂我糖水并送我去医院”等字样,以便在低血糖昏迷时能及时得到救治。(王子乔)
本文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吴晞进行科学性把关,专家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垂体下丘脑疾病、性腺疾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诊治。
乙酰左卡尼汀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新型药物,服用注意4点
乙酰左卡尼汀是一种能量促进药物,具有保护神经细胞、减轻神经疼痛、促进肌肉收缩等多种药理学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且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也具有明显作用,作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新型药物,许多患者不清楚依帕司他与乙酰左卡尼汀,今天就和大家讲解一下这款新型药。
一、乙酰左卡尼汀的作用机制和特点
乙酰左卡尼汀是由肉碱乙酰转移酶催化生成有机化合物,其本质是一种促进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药物,其具有刺激脑内有氧代谢、减轻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减轻细胞兴奋毒性作用等,并能通过减少突触的谷氨酸浓度起到减轻痛觉过敏的作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冠心病、退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临床应用广泛。
乙酰左卡尼汀作为一种营养和内源性化合物,在能量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人体功能中应用广泛,其具有以下几种药理学作用。
首先,乙酰左卡尼可以促进细胞内的脂质分解,从而使线粒体产生更多ATP。药理学研究表明乙酰左卡尼作为一种运输分子,其可以将脂肪酸穿梭到线粒体中进行β氧化,促进线粒体中的脂肪酸分解产生更多ATP,进而促进能量和物质代谢,提高神经细胞对于缺陷缺氧的耐受性,进行神经细胞的损伤。
其次,乙酰左卡尼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乙酰左卡尼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其可以清除人体内的氧化自由基,抑制有害物质的形成;其次,乙酰左卡尼还能促进细胞的自我修复能力,增强机体对于氧化应激反应的适应力,从而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对于组织器官的损害。
第三、乙酰左卡尼可以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减轻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乙酰左卡尼可改善大脑细胞的能量合成,保护大脑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其次,乙酰左卡尼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提高神经冲动传递速度和信号转导,还可以改善其神经纤维再生和振动知觉,从而增强大脑皮层的功能,改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最后,乙酰左卡尼汀可以通过减少突触间隙中谷氨酸浓度,起到减轻痛觉过敏的作用,从而有效缓解神经疼痛。
最后,乙酰左卡尼汀可以改善肌肉的能量代谢。乙酰左卡尼汀可以提高肌肉对ATP的利用率,增加肌肉细胞的体积和数量,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特别是对于心肌细胞作用明显,提高心肌对氧气的利用率,增强心肌收缩能力,改善心肌血流动力学和血液循环,从而增强心脏功能。
二、乙酰左卡尼汀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4种疾病乙酰左卡尼汀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其中以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主,其次可以应用于改善心脏、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其有多种生理活性和保健功能,临床上乙酰左卡尼汀常用于治疗以下4种疾病。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乙酰左卡尼汀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新型药物之一,其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对于神经细胞的损害,并且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减少神经突触之间中谷氨酸的合成和分泌,缓解神经损伤导致的痛觉过敏,从而有效减轻高血糖状态导致的神经疼痛。临床推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每次口服250-500mg乙酰左卡尼汀,每日3 次,连续治疗6个月,可有效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预后。
2、冠心病
乙酰左卡尼汀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等药理学作用,可以辅助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肌供血不足型疾病。临床推荐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次口服250mg乙酰左卡尼汀,每日2-3 次,可以有效改善心肌供血,预防和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3、慢性心衰
乙酰左卡尼汀能够增强心肌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损伤风险,常用于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表明慢性心衰患者规律口服乙酰左卡尼汀可以有效改善心肌供血,改善心脏泵血功能,缓解心慌、胸闷、水肿等多种临床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乙酰左卡尼汀对于急性心衰发作无明显作用,甚至有一定的危害,因此临床上一定要鉴别使用。
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乙酰左卡尼汀能促进多种中枢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改善脑细胞能量供给,从而具有改善认知能力、预防脑血管疾病、防治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此外,乙酰左卡尼汀还可促进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增加多巴胺水平,从而减少情感障碍等症状。
乙酰左卡尼汀与依帕司他都是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常用药,有时甚至可以联用,但是许多患者并不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导致用药不当,实际上这两者在治疗机制、作用效果和不良反应等多个方面都有区别,建议大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1、2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
依帕司他是一种合成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控制山梨糖醇在受糖尿病影响的组织中的积累。 山梨糖醇是一种糖醇,由葡萄糖通过醛糖还原酶产生。 它在受糖尿病影响的组织中积累,导致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和肾病的发病机制。 作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阻止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从而减少山梨醇在组织中的积累,防止糖尿病周围病变的发生。
乙酰左卡尼汀是一种营养和内源性化合物,在物质和能量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乙酰左卡尼汀具有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改善其神经纤维再生和振动知觉,并且可以降低神经突触之间的谷氨酸。从而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
2、2种药物的作用效果不同
依帕司他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线药物,其可以直接抑制山梨糖醇的合成,减轻山梨糖醇对于周围神经组织的损伤,对于保护周围神经症状具有直接作用,因此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更加直接、快速,改善患者预后也更加明显。
乙酰左卡尼汀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二线药物,常要与其他药物联用,这是因为乙酰左卡尼汀本身并不能直接抑制高糖状态下对于周围神经的损伤,而是通过调整神经细胞的能量和物质代谢来提高神经细胞的耐受性,减轻神经损伤,并且乙酰左卡尼汀需要长期服用才能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治疗疗程往往在6个月以上。
3、2种药物常见的副作用不同
依帕司他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例如恶心、呕吐和腹泻;其次,依帕司他会导致肝损伤或肾毒性,因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禁用;最后,极少数患者在服用依帕司他后偶可见水泡、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这类患者建议更换其他药物。
相较于依帕司他,乙酰左卡尼汀的副作用较少,安全性更好,最常见到的就是偶有口干、胃肠道轻度不适,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其次,极少数患者对于药物中成分过敏,停药即可缓解。
四、科学服用乙酰左卡尼汀注意4点乙酰左卡尼汀作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新型药物,其本身安全性较好,但是如果长期大剂量服用也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因此科学服用是关键,建议大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1、注意乙酰左卡尼汀的服用剂量和方法
乙酰左卡尼汀一般是口服药物,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书的指导来正确服用。一般建议成人每次口服剂量为250-500mg,每天2-3次。药片应该整片吞服,并在饭前或饭后服用,最好饭后30分钟内服用,以便更好地吸收。
2、注意乙酰左卡尼汀的不良反应
乙酰左卡尼汀最常见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其次,极少数患者服用后会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等,停药后即可缓解;其他极少见的不良反应头痛、眩晕、胸痛、心悸等,但程度较轻,不需要特殊处理。
3、注意特殊人群用药
怀孕及哺乳期女性禁用,尽管在研究中并没有发现乙酰左卡尼汀对胎儿有明显影响,但是由于缺乏相关临床数据,因此不建议怀孕及哺乳期女性服用;未成年人禁用,缺乏临床数据;药物过敏患者禁用;老年人不需要特殊调整用药剂量,按照常规剂量服用即可。
4、注意不要与碱性药物配伍
乙酰左卡尼汀本身没有成瘾性或依赖性风险,但由于其为酸性药物, 因此不宜与碱性药物配伍使用,比如碳酸氢钠片、氢氧化铝片、胃舒平、硫糖铝等,否则容易与这些药物发生中和反应,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五、总结乙酰左卡尼汀作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新型药物,常用与降糖药、保护神经药等联用,可以有效改善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同时也可以有效减少神经的异常放电,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肢体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其次,虽然乙酰左卡尼汀本身安全性较好,但是一定要注意使用剂量和方法,并且其与依帕司他的作用机制、治疗效果等有区别,因此临床上建议大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选择合适自己的药物。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谢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请麻烦点个赞或者收藏,如果您的家人朋友也有相关问题,请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们,谢谢。想要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关注小五的头条号——小五的健康科普小站,早关注、不迷路呦
#好内容我来评#
常见糖尿病口服药物利弊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已有许多年,日新月异,不同的降糖药越来越多, 面对这些多种多样的降糖药,糖友该如何选择呢?下面让小编为你讲讲不同降糖药的利弊以及服用的相关注意事项。
降糖药的类型有哪些?
第一大类:双胍类药物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苯乙双胍基本淘汰,可能在一些边远地区还在使用。它可以有不同的剂型,有普通的、缓释的、肠溶的等等。双胍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 临床试验显示,二甲双胍可以使HbA1c 下降1%-2%,并可使体重下降。单独使用二甲双胍类药物不容易导致低血糖,但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
常见副作用: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等。 双胍类药物罕见的严重副作用是诱发乳酸酸中毒,多见于苯乙双胍,盐酸二甲双胍少见。因此,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5mg/dL,女性>1.4mg/dL或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m2)、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在作造影检查使用碘化造影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很多人认为二甲双胍有肝肾的损害,所以不愿使用二甲双胍类药物,这是存在认识的误区,只有肝肾功能不全、有心衰、呼吸衰竭、或年龄过大(大于70岁)等患者不能使用或慎用。
注意事项:该药可以餐前、餐中、餐后服用,为减少药物副作用,多于餐后服。从小剂量开始,有助于缓解胃肠道反应。
第二大类: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以使HbA1c降低1%-2%,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磺脲类药物种类较多,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之分,现在后两代的药物用的较多,而D860基本停用,主要是由于容易出现低血糖。
常见副作用:易出现低血糖,体重增加。
注意事项: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为了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药物做成缓释片或控释片,每天仅需服用一次,大大减少了服药次数,方便了患者。但是由于药物本身的局限性,如果每天一次血糖控制不满意,有些药物也可服用2次。常用的药物有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吡嗪控释片等。
第三大类: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强胰岛素对骨骼肌、肝脏和脂肪组织的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纠正糖及脂质代谢异常,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其对胰岛素分泌没有影响,因此要求患者必须有胰岛素存在,单独使用不容易出现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该药物在使用上一直有些争议,主要是增加心衰和膀胱癌的风险,目前研究认为这些风险不大、可控,但还需更多循征医学的证据。该药是目前针对胰岛素抵抗最有效的药物,也可用于预防糖尿病,但需严格选择适应症。目前主要使用的有两种药物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常见副作用:体液储留、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肝毒性、肥胖和增加骨折风险(尤其髂骨和腕骨)。因此在有心衰(纽约心衰分级II以上)、有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增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的患者、以及有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的患者中应禁用本类药物。现有或既往有膀胱癌病史的患者或存在不明原因的肉眼血尿的患者禁用吡格列酮。
第四大类:格列奈类药物(非磺脲类促泌剂)
为非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具有“快进快出”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其可直接促进胰岛素早时相(第Ⅰ时相)分泌缺陷恢复正常,从而对降低餐后血糖具有独特优势,并且不容易出现低血糖。主要药物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
常见副作用: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发生频率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治疗二型糖尿病 糖友可选五类药
1、减少或延缓碳水化物吸收的药:α-糖苷酶抑制剂,它能阻止多糖或双糖分解为葡萄糖,故可延缓葡萄糖的吸收而降低血糖,如阿卡波糖(拜糖平),副反应可引起腹胀、腹痛、腹泻等。
2、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能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的抵抗,如罗格列酮(文迪雅),早餐前服,可与磺脲类、双胍类、胰岛素合用。
3、磺脲类:第一代的已很少用,如D860。第二代有格列本脲(商品名优降糖)、格列齐特(又名达美康)、格列吡嗪(又称美吡达)、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波脲(克糖利)等,其中除糖适平仅5%由肾脏排泄外,其他几种90%由肾脏排出。新一代磺脲类为格列美脲,它不仅促进胰岛素分泌,又能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服用简单,每日只需服药一次,能控制24小时血糖,且很少发生低血糖。
4、非磺脲类:瑞格列奈(商品名诺和龙),又称“膳食葡萄糖调节剂”,是一种强有力的促胰岛素分泌剂,能刺激胰岛素快速释放,它的特点是吸收快,起效快,代谢排泄快,进食服药,不进食不服药,发生低血糖机会少,可与二甲双胍合用,但不能与磺脲类合用。
5、二甲双胍:双胍类药物可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降糖药的服用时间
降糖药的降糖效果,除与药物本身的作用有关外,还与服药的剂量和服药的时间有一定关系。
1、凌晨服药目的是降低空腹高血糖。有些病人,睡前至凌晨3时~4时血糖控制较好,自4时后血糖升高,到6时~7时达到高峰,血糖在10mmol/L左右,称黎明现象。此时的高血糖显然与晚餐进食过多或降血糖药用量不足有关,它与机体在午夜分泌较多的生长激素和皮质醇有关。睡前用胰岛素过量,也可引起凌晨高血糖。黎明现象的治疗:赛庚定4~8毫克,或东莨菪硷5毫克,或芬氟拉明20毫克,睡前服1次。同时早餐前降糖药提前在6时服,早餐也随之提前在6时~7时左右。
2、餐前30分钟服药目的是将降糖药刺激胰岛p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时间,与餐后血糖升高的时间同步,使降糖药发挥较大效果。需餐前服用的中短效磺脲类降糖药有:糖适平、美吡达、迪沙片、优降糖、消渴丸等。植物胰岛素也需要在餐前30分钟口含。长效的格列美脲、瑞易宁可随意服用。有的药品说明书中说优降糖可饭后服,这是错误的,经临床研究观察优降糖饭前服l片等于饭后服3片的效果。
3、餐时服药诺和龙、优泌乐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降糖药,胰岛素分泌时间与血糖升高时间同步,故不用提前,在进餐时服药即可,若服药不吃饭,很容易发生低血糖。拜糖平、倍欣属糖苷酶抑制剂,此酶可延缓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并使吸收减慢,主要用于降低餐后高血糖,应餐时服用,若不进食则无降糖作用。
4、餐中服药目的是减轻药物对胃肠的刺激。二甲双胍、迪化糖锭、格华止、美迪康可引起恶心、呕吐、厌食、胀气等症状,在餐中或餐后服可减轻副作用。
5、餐后服药也为减轻药物对胃肠的刺激,只是不如餐中服药效果好,但是方便。凡是不受进食影响疗效的药物均可饭后服。如胰岛素增敏药文迪雅、艾订、瑞彤和双胍类药等。
6、睡前服药目的是控制夜间高血糖,晚9时测1次血糖,若大于10mmol/L需服美吡达、糖适平、迪沙片1次或用中效胰岛素4~6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