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糖尿病足(糖尿病足严重吗?怎么治疗?)
44年糖尿病,多次患糖尿病足,就靠这7招,现在足好好的
我曾目睹不少糖尿病患者因为患糖尿病足一再截肢,也目睹过一位朋友因糖尿病引起两腿由粗变细,由细变黑,最后只剩下两根骨头,含泪离开人世的悲惨情景。我也患过糖尿病足。
我1975年被诊断糖尿病,1995年糖尿病足就找上“门”来了:
下肢开始出现皮肤干燥、无汗、皮肤皲裂、手足麻木、像针扎一样刺痛、烧灼痛、感觉失灵、弓形足、槌状趾、骨质疏松、间歇性跛行、自发性皮肤水疱,继而出现大脚趾、小脚趾红肿发亮,脚趾甲变黑,趾头变黑、溃烂等。
我意识到这是糖尿病足的表现,必须采取措施,认真对待。我的办法是:
1.搞好基础性防治
科学驾驭“五驾马车”,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防治动脉硬化。
2.改善血液循环
我经常交替使用复方丹参片、川芎嗪、葛根素、肝素、脉络宁、血塞通、降纤酶、凯时、阿司匹林肠溶片、谷维素等中西药,疏通经络血管,促进血液循环。
3.防治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足是在周围神经病变和下肢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我经常选服神经生长因子、康络素、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E、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利多卡因等药物,以改善神经营养和传导速度,清除自由基,缓解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
4.防治感染
我遇到病菌感染就选用克林霉素、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及时治疗。
- 对深部细织感染或较重感染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将胰岛素或庆大霉素用无菌敷料包扎进行湿敷,隔日换药一次。
- 足部红肿或瘀血用温水洗净擦干,敷上云南白药膏或云南白药创口贴,两天换药一次,至消肿祛瘀为止(一般3一5天痊愈)。
- 若足部创伤,用蜂胶或胰岛素涂敷疗效很好。
- 若足部烫伤,及时用狗油涂抹立即消肿止痛。
- 足部溃疡用生肌膏(龟板、石膏、黄腊、生地黄等)敷患处,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排脓、去腐生肌。
5.锻炼双脚
我每天清早醒来后就在床上左右交换各甩腿36下,坐着按摩双腿3-4分钟,下床后习练《健身功》,其中第九节练腿5分钟,第十节抖动全身抖400-600下。
平时坚持散步、跳绳、骑自行车等,锻练双脚,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6.搞好足部卫生
我每天早晚选用苦参、地肤子、蛇床子、藏红花、食盐、陈醋等泡脚,水温38-40℃,每次泡脚15分钟左右。
- 洗脚不用有刺激性的肥皂。
- 半月左右修剪1次脚趾甲。
- 每次泡脚时将脚板和脚趾之间的污垢清洗干净,防止细菌感染。
7.注意足部保养
- 我常穿宽松、柔软、透气性能好的鞋袜,不赤脚行走。
- 注意足部保暖,预防冻伤、皲裂、创伤。
- 足部皮肤瘙痒不用手指挠,用999皮炎平、郁美净或“癣王软膏”涂擦。
- 及时处理鸡眼、创伤等,一旦感染,联合使用强效抗生素治疗,将病菌消灭在萌芽状态。
我釆取以上措施效果很好,尽管糖尿病足多次在我身上发生过,都被我战胜了,没有酿成大祸。
糖尿病足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这些方法,供读者朋友参考,希望能帮到您。
作者:邓焕新
中国老年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怀化市糖尿病康复协会荣誉会长
常见糖尿病足的7种护理方法
糖尿病的危害日趋严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最近进行的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令人震惊,我国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糖尿病患病率均在10%左右,处于糖尿病前期率均在15%左右,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2%,中年人群患病率增长尤为显著,而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并发症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糖尿病足多起始于神经病变,即使没有严重的肢体缺血也可继发糖尿病足导致足损伤、感染、坏死,最终有的甚至需要截肢。为了尽可能减少这些不良结果,需要为广大糖尿病患者进行简单易行、通俗易懂的糖尿病足防治教育。得了糖尿病足会有哪些危害糖尿病足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的足部会出现多种问题,比如足部溃疡,就是足部的伤口,常合并有细菌感染化脓现象,严重的可演变成足部坏疽,足部坏疽的表现就是脚的一部分,可能是一个或好几个脚趾或整个脚变成紫黑色,若形成足部坏疽,通常表示坏疽的部分需要截肢。而在足部溃疡出现以前常常下肢会有一些糖尿病神经病变成或周边血管病变的表征,糖尿病神经病变在下肢的最常见表现包括了麻木、疼痛或其他异常的感觉,下肢周边血管病变的表现最典型的是所谓间歇性跛行,就是行走一段距离之后,会感到下肢疼痛,停下来以后,疼痛很快就会消失,若摸脚上的脉搏会发现很微弱或完全摸不到。常见的糖尿病足的护理方法1、每天睡前用温水(38℃左右)浸泡双脚15~20分钟,检查双足是否有水疱、伤口、划痕等,并检查脚趾之间,仔细擦干。2、不要随意修剪鸡眼或结痂,趾甲不要剪得太短,以免发生嵌甲。3、冬天应注意足部保暖,穿棉袜、棉鞋,切记不要使用热水袋、电热取暖器或直接烤火取暖,以免烫伤。
4、购买新鞋时,以宽松、舒适为宜。比足略宽、透气且有一定硬度的方头软皮皮鞋、运动鞋最理想,不要穿高跟、尖头、硬皮及塑料鞋。另外,还应经常检查鞋内是否存在异物,以免弄伤双足。5、袜子以棉质为佳,不要穿有补丁或破口的袜子,以防双足所受压力不均,影响血液循环。6、如果双足较干燥,可薄涂一层润肤霜,以防皮肤开裂。7、足部变形的糖尿病病人可选择特制的保护鞋,这种“量身订制”的保护鞋可有效分散皮肤易损点的压力,预防糖尿病足病的发生。
什么是糖尿病足、分类和临床表现、如何治疗和预防
前文《什么是糖尿病》的学习,我们知道,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该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无法根治,但是,通过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进行综合治疗和管理,可以较好的延缓其进程,减少并发症。如果没有很好控制血糖,糖尿病足就是其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什么是糖尿病足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患者踝关节以远的足部血管、神经出现病变,导致足部供血不足、感觉异常,可出现溃烂、感染症状,严重者可影响肌肉及骨骼,导致组织坏死甚至截肢。
目前我国糖尿病足呈现出治愈率提高、截肢率明显下降,但发病率却逐年升高的趋势。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
糖尿病足的类型按足部缺血严重程度分型可分为缺血型、神经型和神经缺血型。
1、缺血型
表现为下肢发凉、行走困难、间歇性跛行 、静息痛等症状,后期可出现溃烂、干性坏疽等。
2、神经型
主要表现为下肢感觉异常,可有麻木、疼痛,但足部皮肤温度正常或升高,溃疡常伴有感染,经过患足减负后溃疡易于愈合。
3、神经缺血型
介于神经型与缺血型之间,也称混合型,在我国最为常见,兼有行走困难等下肢缺血症状和周围感觉异常等神经症状。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感染还有外伤引起。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导致肢体感觉减弱或消失,使足部对于压力、异物或冷热的感受下降,故容易导致外伤、烫伤形成溃疡。
如运动神经受损可影响足部肌肉,使肌肉萎缩,导致足部畸形;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导致皮肤分泌汗液功能下降,使皮肤干燥,容易诱发细菌感染。
2、糖尿病血管病变
可导致下肢血流量减少,使足部缺氧及营养供应不足,故下肢皮温降低、疼痛、间歇性跛行、缺血,严重者可导致溃疡、坏疽。
3、诱发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足患病率增加。
(2)性别。是糖尿病足重要影响因素,男性患者截肢风险高于女性。
(3)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均为危险因素。
(4)吸烟。吸烟患者比非吸烟患者患病率更高。
(5)老茧、鸡眼及嵌甲处理不当;不合脚的鞋袜使足部压力异常;缺乏运动等。
糖尿病足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足部感觉异常、足畸形及足部缺血导致的疼痛、行走困难等,常合并感染、溃疡、坏疽乃至截肢等。
早期表现:皮肤温度低、疼痛等下肢供血不足症状,感觉麻木、迟钝等周围神经病变症状;
晚期表现:足部出现肌肉、骨组织的坏死,如骨髓炎、干性或湿性坏疽等。
按Wagner分级可分为以下6级:
0级:高危足,但足部皮肤无开放性病灶,如溃疡、坏死等。
1级:足部皮肤有开放性病灶,如水疱或血泡破裂、浅表溃疡等,但尚未波及肌肉等组织。
2级:感染病灶已深入肌肉组织,但肌腱韧带尚无破坏。
3级:肌腱韧带组织破坏,深部脓肿,骨髓炎或者死骨形成。
4级:约1/3以下的部分足或趾发生湿性或干性坏疽或坏死。
5级:足的大部分或全部发生湿性或干性坏疽,需要截肢。
(一)典型症状
1、混合型糖尿病足
最为常见,表现为套袜感、麻木,行走时有踩棉花感,伴有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足部动脉减弱或消失、足部皮温降低等症状,后期可出现溃疡、坏疽等。
2、缺血型糖尿病足
较为多见。由于下肢长期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下肢缺血,表现为下肢皮肤干燥、弹性差、肌肉萎缩、皮肤温度下降、肤色变黑、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伴有间歇性跛行,可导致溃疡、坏疽。
3、神经型糖尿病足
表现为足部皮肤表面像穿着袜子一样感觉减退、麻木、皮肤干燥,行走时有踩棉花感,可导致溃疡、坏疽。
(二)伴随症状
糖尿病足患者还可伴有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病变。
1、心血管系统
主要表现为静息性心动过速和体位性低血压。早期可无明显症状,疾病进展可出现心悸、站立时轻度头痛、视力障碍、晕厥等。
2、消化系统
可表现为食管蠕动障碍、胃排空时间增加、便秘、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甚至大便失禁等。
(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确诊患有糖尿病;
2、同时伴有麻木、感觉异常等周围神经病变;
3、辅助检查包括5项检查,温度觉、尼龙丝检查、振动觉、踝反射、以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在这5项检查中,有临床症状的任1项以上异常,无症状的任2项以上异常提示有周围神经病变。
(二)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1、确诊患有糖尿病;
2、有足部疼痛、皮温降低,足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下肢缺血的症状;
3、辅助检查提示有下肢血管病变,或影像学提示血管狭窄等。
糖尿病足的相关检查(一)查体
1、周围神经病变检查
如患者出现足部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则需要进行周围神经病变检查,主要包含压力觉、震动觉、踝反射、痛觉、温度觉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等评估周围神经病变情况。
2、外周动脉疾病检查
如患者出现下肢发凉、皮肤温度降低等症状,则需要进行外周动脉相关检查,主要包括下肢各动脉触诊、踝肱指数、皮肤温度测定、经皮氧分压等检查评估下肢血液供应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1、血糖检查
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查,血糖监测对糖尿病的治疗至关重要,可以避免高血糖带来急性代谢障碍、感染难以控制、足溃疡难以愈合等情况。
2、细菌培养
如患者出现感染,则需要进行创面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针对感染进行治疗。
3、其他检查
凝血功能、D-2聚体、肝功能、肾功能、C-反应蛋白等抽血检查,通过各项指标结果能对患者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进行评估,以减少其余并发症发生风险。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平片
应该常规进行足部X线检查。足部X线平片简便易行、费用少,是作为评估糖尿病足的首选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主要用于确定是否存在骨异常(畸形、破坏、骨质疏松等)、软组织气体和(或)异物、血管钙化等。是糖尿病病情评估及治疗的重要依据。
2、血管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
这些影像学检查各有特点,均可评估下肢血管情况。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能明确下肢血管病变的部位及严重程度,还能为介入手术操作提供指导。
糖尿病足的鉴别诊断糖尿病足与坏疽性脓皮病鉴别:
坏疽性脓皮病:好发于下肢的慢性复发性溃疡性皮肤病,初期表现为炎性丘疹、水疱等,随后中心坏死并形成溃疡,伴有较为剧烈的疼痛,无下肢感觉异常,治疗可使用免疫疗法。
糖尿病足与坏疽性脓皮病都有溃疡的症状,但糖尿病足继发于糖尿病,存在下肢感觉异常、下肢缺血等表现,可供鉴别。
对于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糖、对症的药物治疗;对于缺血严重,全身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采用手术方式重建血流;当感染扩散时,可采取截肢术,挽救患者生命。
(一)一般治疗
1、控制血糖
积极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足患者,首选胰岛素控制血糖。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严格控制在7%左右,同时尽可能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合并有血脂、血压异常者需要控制血脂、血压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糖尿病足患者常常年龄较大,合并症及并发症较多,因此不能一味强调将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而是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设立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
2、营养支持
通过营养筛查、营养评定与营养干预制定完整的个体化营养支持方案,达成血糖、血压、血脂及白蛋白的个体化控制目标,达到并保持体重目标值,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
(二)药物治疗
1、对因治疗
糖尿病足发病机制复杂,发病原因不同,药物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采用α-硫辛酸等药物可改善神经感觉异常及神经传导异常,此类药物安全性良好。
(2)使用前列腺素及前列腺素类似物制剂,如脂微球前列腺素E1,可改善麻木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自发性疼痛。该类药物安全性好,口服制剂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反应,静脉制剂可能出现静脉炎。
(3)使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如依帕司他,可有效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情进展,联合硫辛酸治疗疗效更显著。该药耐受性较好,但存在恶心、腹痛等不良反应,容易导致眼泪、尿液变成粉红色。另外长期使用需要注意监测肝脏功能。
(4)采用甲基维生素B12,如甲钴胺等,可改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此类药物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2、对症治疗
(1)下肢缺血
应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合并有冠心病且有房颤风险
需要联合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药物,可明显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扩血管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西洛他唑、脂微球前列地尔注射液、贝前列腺素类似物、安步乐克等。
(4)疼痛治疗
疼痛是糖尿病足的主要症状之一,可采用度洛西汀抑制疼痛传导,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后,可选用曲马多等阿片类镇痛药进行治疗,但曲马多存在耐受及成瘾的风险。
(5)抗感染治疗
抗感染治疗是糖尿病足出现感染、溃疡、坏疽后的重要治疗措施,主要是住院通过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治疗,有效控制感染,防止向其他部位扩散;不推荐局部应用抗生素治疗,避免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三)手术治疗
1、下肢动脉腔内介入治疗
主要方法包括经皮穿刺动脉内成形术,或在球囊扩张的基础上进行支架成形术等,此方法是一种微创手段,可以作为首选,尤其是当患者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疾病无法耐受开放手术时。
2、血管旁路手术
通过血运重建术,恢复患者血液供应。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外科旁路手术等。适用于不能进行下肢动脉腔内介入治疗且远端流出道通畅的严重缺血性溃疡患者。
3、截肢术
该手术能防止感染扩散、挽救患者生命。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小范围截肢术(如截趾术)和大范围截肢术(如踝以上小腿截肢术)。适用于出现严重坏疽、肢体严重畸形、肢体坏死或感染播散等情况,且其他内外科治疗无效的患者。
4、清创术及植皮术
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全身情况较好时,适当进行清创术或植皮术,可有效去除坏死组织,尽早封闭创面,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
(四)中医治疗
根据糖尿病足的临床特点,中医认为本病属于中医“筋疽”、“脱疽”,有糖尿病等全身症状,也有足部的局部病变,故中医治疗强调内治法全身治疗与外治法局部治疗相结合。
(五)其他治疗
1、高压氧疗
可改善组织缺氧、水肿,减轻炎症,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生成和血管生成,有助于降低大截肢的发生风险。
2、创面修复
可采用湿性敷料、封闭式负压伤口治疗等方法促进创面修复。水胶体等湿性敷料提供潮湿环境,促进创面成纤维细胞增生,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封闭式负压伤口治疗可显著改善创面,加速创面愈合。
糖尿病足的并发症1、糖尿病足骨髓炎
是指糖尿病足溃疡感染侵犯骨组织引起的炎症,表现为局部疼痛、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需用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进行清创术、开窗引流术以及截趾或截肢术等外科治疗。
2、坏疽
是指糖尿病足缺血或感染导致的肢端末梢肌肉坏死,需要进行引流、清创甚至进行截趾或截肢术等外科治疗。
糖尿病足就医指南糖尿病患者应当定期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足部筛查,以评估糖尿病足发生的风险。当足部出现刺痛、灼痛、麻木,对痛觉、温度不敏感,行走困难等症状时需要寻找专科医师帮助,以进一步检查评估病情,选择相应治疗方法。一旦足部受到外伤或出现溃烂、感染时应当尽快到有条件的医院就医。
就诊科室:糖尿病足诊治中心。若没有设立糖尿病足诊治中心,如有麻木、刺痛、皮温改变、行走困难等症状而无外伤、感染、溃疡、坏疽的,可先在内分泌科就诊,再由内分泌科医师视病情推荐就诊科室。
糖尿病足的预后与康复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慢性并发症,需要控制周围神经病变及周围动脉病变、改善足底压力等才能有效预防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否则容易反复发作。
1、下肢运动康复治疗
对于足部皮肤完整的患者,适当的运动锻炼能改善间歇性跛行患者的步行距离及行走时间。适当步行运动可以提高患者运动耐受性,改善运动功能,同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康复方法。
2、定期复诊
根据临床特征确定复诊频率:
(1)无任何糖尿病并发症:复诊每12个月一次。
(2)有周围神经病变:复诊每6个月一次。
(3)有周围神经病变合并周围血管病变和(或)足畸形:复诊每3-6个月一次。
(4)有周围神经病变及足溃疡的历史或截肢病史或终末期肾病需要透析者:复诊每1-3个月一次。
糖尿病足的家庭护理1、日常生活
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良好的营养支持、适当的运动等,可预防、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包括控制周围神经病变及周围动脉病变、改善足底压力、恢复下肢静脉功能等危险因素,避免不合脚的鞋袜、感染、外伤、烫伤等诱发因素的影响。
2、患者:合理锻炼,休息时抬腿,控制体重,注意足部皮肤护理,穿戴合适的鞋袜。
3、家属:能够识别烫伤、外伤等可诱发糖尿病足的因素,掌握抗菌消毒等糖尿病足护理的基本技能,在家庭生活中,帮助患者避免诱发因素,并帮助患者积极治疗。
预防与病情监测按照糖尿病的生活管理方式进行预防。同时重点要监测足部是否有老茧、溃疡、皮肤颜色变化、皮肤温度变化、感觉异常等。
特别说明:以上文字整理于《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和《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仅供科普学习和了解,不作临床治疗应用,如果患有糖尿病,请到医院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诊治。
以上内容如果您觉得有用,敬请点赞、收藏、转发和关注。感谢您对飞狐医生的支持和鼓励!我将整理更多的医学知识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