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化学名(糖尿病化学名称是什么)
糖尿病“冷知识”:司马相如为史载患病第一人,胰岛素挽救无数人
胰岛素大大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不仅能延长患者生命,而且能极大地提高生活质量,能够让糖尿病患者过着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胰岛素无疑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作者:左永波
司马相如患消渴症
史载得糖尿病第一人
最早关于糖尿病的文字记录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人文献记载着一种多饮多尿的疾病。古印度人发现如果谁的小便会招来蜂拥而上的蚂蚁,谁就肯定患上了这种疾病。希腊医生亚的阿勒特奥斯把这种主要症状为“排泄多且甜的尿液”的疾病命名为糖尿病。
公元前400年,中国的《黄帝内经》记载: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由此,古代中医把以多食易饥、口干多饮、小便频数、身体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称为消渴症。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对消渴的辨治论述宏富。东汉名医张机就在《金匮要略》中对糖尿病症状写下诸多描述;医圣张仲景留下了不少简单实用的方剂,由于疗效突出,流传至今,现在临床仍广为使用,其中,白虎人参汤和肾气丸就是其中的代表处方。东汉张仲景、唐朝孙思邈、隋末唐初的《古今录验方》对糖尿病也有记录。此外,金朝李东垣、清朝叶天士等在治疗消渴症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才子佳人千古韵事家喻户晓,一曲《凤求凰》传颂至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了“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这说明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症。司马相如是历史上第一个被确认为得了糖尿病的人。
历史上还有位皇帝也有糖尿病。据史料记载,隋炀帝每天“口干舌燥,要饮水数升,排尿数升,渐渐形枯骨立,于是下旨诏太医诊治,结果一个个有去无回,都被隋炀帝斩了。”隋炀帝的种种迹象都与糖尿病症状无二,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减轻的症状。
胰岛素上市
挽救无数患者生命
糖尿病与胰脏的关联关系在19世纪末才得到确认。
1888年,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对狗的瘘管手术研究了食物与消化液之间的关系,研究并确认了胰脏分泌物的消化功能。
此后,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开始了新课题:胰岛所分泌的激素究竟是什么?又将如何提取这种神秘的激素?
1920年10月30日,加拿大医生班廷在一所医学院备课的时候读到一份病例报告说,一个病人的胰脏导管被结石堵塞之后,分泌消化酶的消化腺萎缩了,可是胰岛细胞却依然存活良好。这次偶然的阅读给班廷带来了启发:模仿结石阻塞的状况,把狗的胰脏导管用手术结扎,等消化腺萎缩之后,再提取神秘激素。
班廷找到多伦多大学的糖尿病权威麦克劳德教授。在麦克劳德教授支持下,班廷艰苦的试验取得了进展,提取出了神秘激素。这种神秘激素注射到狗身上,使狗的血糖降到了正常水平。班廷将这种神秘物质取名为“岛素”,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胰岛素”。这种动物身上提取出来的胰岛素能否用在人的身上呢?班廷和助手贝斯特两人在自己身上注射了牛胰岛素,完成了人体实验,确定牛胰岛素应用在人体是安全的。
1922年2月8日,班廷医学院的一位同学利斯特患上了糖尿病,并迅速恶化,生命垂危之际,利斯特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班廷的实验室,请求在自己身体上试用仍在试验阶段的牛胰岛素。贝斯特为他注射了牛胰岛素,奇迹发生了,仅几分钟的工夫,他表示说自己感觉好多了;又过一会儿,乔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觉得自己的脑子如此清醒,两腿也不再沉重了……
麦克劳德教授闻讯调动自己的全部资源,投入了胰岛素实验的后续工作。
为了解决量产与杂质的问题,他们与美国的药厂合作,成功地从屠宰场取得的动物胰脏中,分离出足以提供全球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胰岛素。
1923年胰岛素作为商品上市,当年有近8000名医师对25000多名糖尿病患者使用了该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胰岛素已在世界各地的医院使用,挽救了无数患者。美国一位著名的糖尿病学家说:“1897年,1个被诊断为糖尿病的10岁男孩的平均生存期是1.3年,30岁和50岁的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分别是4.1年和8年。而到了1945年,10岁、30岁和50岁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却可继续生活45年、30.5年和15.9年。”
值得一说的是,班廷和麦克劳德将胰岛素的专利以一元钱的价格转交给了多伦多大学,用最伟大的“奉献”精神给自己的功绩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现年61岁,他已经与糖尿病斗争了20多年。
胰岛素不断发展
四次与诺奖“结缘”
胰岛素的发现过程中四次与诺贝尔奖“结缘”: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研究并确认了胰脏分泌物的消化功能,获得1904年诺贝尔奖;加拿大医生班廷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人取得成功,获得1923年诺贝尔奖;阿根廷医学家豪赛发现脑垂体对胰腺分泌胰岛素有重要影响,获得1947年诺贝尔奖;英国化学家桑格确定胰岛素分子结构,使胰岛素成为第一种被人类弄清楚化学结构的蛋白质,并有可能人工合成胰岛素,他获得1958年诺贝尔奖。
在班廷发明胰岛素的制备方法作为一项新技术被制药公司引进后,第一代动物胰岛素开始了工业化生产之路。
但工业化的路并不平坦,1000克动物胰腺仅仅可以提纯出100-200毫克的胰岛素,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1955年,英国科学家桑格解析了牛胰岛素的结构,开辟了人类认识蛋白质分子化学架构的道路。这无疑为人工合成胰岛素指明了方向。
1958年12月,中国科学家选择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高难课题。最终,历时6年9个月的曲折努力,终于在1965年9月17日人工全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11月,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以简报发布。1966年4月《结晶胰岛素的全合成》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第6卷第2期全文发表。1966年4月,中国科学家在华沙欧洲生化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科技工作者人工化学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一成就轰动了全世界,因为它标志着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的来临。
1978年,美国的科学家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携带人胰岛素基因的质粒导入酵母菌,生产出了和人胰岛素的序列完全相同的胰岛素产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人胰岛素的出现意味着动物胰岛素产品的时代已然过去。相比动物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使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低血糖发生次数减少,血糖控制达标时间缩短,胰岛素日均使用量减少。
胰岛素发明近100年来,给药的方式一直是注射,口服和吸入胰岛素成为当代科学家研究的一个目标。吸入剂型是把胰岛素制备成非常细的粉末,再利用特殊装置吸到肺中,2006年曾经在美国短暂上市使用,但由于接受程度低以及罹患肺部疾病的风险,于2008年退出了市场。口服胰岛素最大的挑战是口服胰岛素的利用度仅仅是注射方式的1%,换言之,如果口服,就要使用注射胰岛素剂量的100倍,口服胰岛素也做不到像注射胰岛素那样的精细调节。
有此一说
杜甫患了糖尿病吗?
唐代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从开始的抒写个人的情感到反映人民的疾苦,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被世代中国人所铭记。然而,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自身也颠沛流离,罹患糖尿病以致在59岁便英年早逝。
杜甫现存的1400余首诗作中,140多处都记载了杜甫患病的疾苦。诗歌从症状、治疗和并发症都有记载。
公元766年,他在54岁时写下《同元使君春陵行》,“我多长卿病,肺枯竭太甚”,此处的长卿是指西汉的司马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杜甫的诗中还记载了自己的症状,如“闭目逾十旬,大江不止渴”“病身虚俊味,何幸饫儿童”“病渴身何在,春生力更无” “消中日伏枕,卧久尘及履”“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等,这些都具体描写了他的症状,包括口渴,多饮,食欲不佳,乏力疲惫乃至糖尿病的晚期小血管病变对视力,听力的影响。这些症状给杜甫身心带来莫大痛苦,“多病沉年苦无健,王生怪我颜色恶”正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登高》中悲鸣“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关于疾病描述的诗作还有很多,如《驱竖子摘苍耳》,“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苍耳具有发汗止痛,祛风除湿的效用,杜甫让儿子采摘,用于祛除疾患。而诗人吟咏最多、最详细,给他带来最多痛苦的疾病是消渴症,他描写自己患病的诗句,如严重口渴,多饮消瘦,疲乏无力,视力听力障碍,这些都是糖尿病引起的症状和远期并发症。
前沿新知
智能手机远程治疗糖尿病
中国与瑞士科学家开发了一种集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智能诊疗新系统,通过动物实验首次实现用智能手机超远程调控治疗糖尿病。
这项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负责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海峰介绍,他们首先人工设计合成一种定制化细胞,能在远红光照射下分泌降血糖药物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样肽;然后,结合合成生物学与光遗传学多种技术,设计开发了由血糖仪、智能控制器和智能手机三部分组成的诊疗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具体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小鼠的血糖值由血糖仪读取获得后,通过蓝牙等方式传送至智能手机进行分析,当血糖值高于预先设定安全血糖阈值时,智能手机将给类似智能家居设备的智能控制器发送命令,后者将通过电磁场作用打开预先移植在小鼠体内含有定制化细胞的水凝胶LED(发光二极管),定制化细胞在远红光照射下产生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样肽,从而达到维持血糖稳定的目的。该治疗方法降血糖见效非常快,糖尿病小鼠只需要远红光照射1至2小时,血糖值就能恢复到正常范围。
美国怀俄明大学教授马克·戈梅利斯基在同期杂志配发的评论中说,这项工作“让我们兴奋地一瞥未来基于智能细胞的治疗”,届时我们也许将看到大街上的人戴着时尚LED腕带,这些腕带能在智能手机的控制下照射植入人体的细胞,从而释放治疗药物。
数据调查
全球患者4.25亿
2017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通过在各国纪念性建筑上点亮蓝色灯光,唤起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新华社资料图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出版的糖尿病地图集第8版估计,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14亿,相当于全世界超过1/4的糖尿病患者(全球共4.25亿)来自中国。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在过去10年里增长迅速。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以归咎于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工业化、营养变化、肥胖症流行和体力活动少。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18岁以上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高达11.6%和50.1%,且仍呈上升趋势,我国已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表明,糖尿病的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以及对总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已居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3位,并发症所造成的死亡人数也已居于世界死亡原因的第5位。2017年,全球约400万人死于糖尿病,占全球死因的10.7%;而这一年,中国有超过84万患者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其中33.8%的年龄小于60岁。为了应对糖尿病,全球每年投入超过8270亿美元。中国政府每年投入近250亿美元用于糖尿病管理,占医疗总支出的13%。
大开眼界
人工合成胰岛素纪念邮票发行
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全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该纪念邮票1套1枚,面值为1.2元。邮票整体设计体现出科学的严谨性,主体图案为显微镜下的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结晶,背景为胰岛素分子的一级结构图、实验用具和发表的论文首页。画面简洁朴素,直观地展现了这一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
来源: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王宏伟
介绍一种新型超长效降血糖新药——曲格列汀
糖尿病分型分成四大类,即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目前治疗糖尿病的口服药物主要有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餐时血糖调节剂、DPP-IV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这些口服药物都须每日服用,而2015年日本最大的制药企业武田制药推出一种新型的、超长效的降血糖新药——曲格列汀。曲格列汀(Trelagliptin)
【通用名】曲格列汀
【别 名】琥珀酸曲格列汀、曲格列汀琥珀酸盐;
【英文名称】Trelagliptin
曲格列汀是什么药?它是一种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模拟体内自然产生的肠促胰岛激素,刺激胰岛素释放,从而对进食做出应答。 可改善血糖控制情况,临床上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
【药物警戒】2019年5月,新西兰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管理局(Medsafe)发布信息,警告列汀类(包括曲格列汀、西他列汀等)抗糖尿病药引起的大疱性类天疱疮风险。若患者怀疑因药物可引起大疱性类天疱疮,请停药并转诊至皮肤科专科医师就医。
【主治】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什么情况下禁止使用曲格列汀:
- 对曲格列汀过敏的患者禁止使用。
- 酮酸症中毒、高渗昏迷的患者禁用曲格列汀。
- 严重感染、严重外伤、外科大手术的患者禁用曲格列汀。
- 重度肾功能不全、终末期肾病的患者禁用曲格列汀。
- 妊娠期妇女禁用曲格列汀。
- 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谨慎使用曲格列汀。
- 脑下垂体功能不全、肾上腺素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曲格列汀。
- 营养不良状态、饥饿状态、不规则饮食习惯、食物摄取量不足或者虚弱状态的患者慎用曲格列汀。
- 进行剧烈活动的患者慎用曲格列汀。
- 患者有酗酒的慎用曲格列汀。
- 哺乳期妇女如确需用药,应暂停哺乳喂养。
- 曲格列汀与一些药物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你正在使用其他药物,使用曲格列汀前请务必告知医生,并咨询医生是否能用药,如何用药。
-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但也不要因害怕不良反应而拒绝用药。你可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了解曲格列汀的药物不良反应,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 曲格列汀为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病情开处方拿药,包括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不得擅自在家按照药物说明书自行用药。
- 成人口服,每次100毫克,每周服用一次。
- 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每周一次50毫克。
- 初用药时,第二天血糖即可下降,但到三四天后血糖会比用药的第二天略有上升,这是正常现象,待体内血药浓度达到一定量时说正常了。
- 服用本品期间应定期检查血糖值等,确认其药效,如果服用3个月还未达到满意效果时,应及时改用其他药物。
- 由于患者不节制或合并感染等情况下导致治疗效果减弱或没有治疗效果,需减少剂量或停止用药。
- 服用期间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
- 本品每周服用一次,停药后需注意不良反应,换药也需考虑服药的开始时间及剂量。
- 其他注意事项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常见低血糖,少见腹痛、便秘、恶心、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若不良反应较大,应立即停药,就医。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以决定是否继续用药,还是换用其他药物。
- 肠梗阻。
- 急性胰腺炎。
- 肝肾功能受损。
- 曲格列汀应该放在干燥处遮光密闭保存。
- 不要将该药物分享给与你有相同症状的人使用。
- 药物要放于小孩接触不到的位置。
- 曲格列汀的不良反应包括
- 常见低血糖。
- 少见腹痛、便秘、恶心。
- 少见皮肤瘙痒、湿疹。
- 少见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肝肾功能损害等。
- 其他不良反应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 有些药物可能与曲格列汀相互作用,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疫苗、维生素、草药等。这些药物与曲格列汀一起使用前请咨询医生。
- 合用其他降糖药物,可增加低血糖的发生。
- 与β-受体阻滞剂、水杨酸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贝特类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等,增强糖尿病药物降糖作用的药物。
- 与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这些药物,减弱糖尿病药物降糖作用的药物。
- 动物研究证明药物对胎儿有危害性(致畸或胚胎死亡等),尚无设对照的妊娠妇女研究,尚未对妊娠妇女进行研究。本类药物只有在权衡对孕妇的益处大于对胎儿的危害之后,方可使用。
- 妊娠期妇女应权衡利弊,在利大于弊的情况下使用;哺乳期妇女如确需用药,应暂停哺乳喂养。
- 药物必须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处方药应该由医生开置,非处方药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 曲格列汀是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你的病情开处方使用。自行用药可能会增加你不合理使用药物风险:浪费药物资源,贻误病情,产生耐药,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 曲格列汀需要遵照医生处方足量、足疗程应用。病情完全控制前你的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但不要轻易减量、停药,以免形成耐药、病情反复或者再次加重。
日本武田制药曲格列汀的内包装物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 [3]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化学药.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 [4]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百洋制药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Ⅲ)上市,为治疗糖尿病用药
4月7日,青岛百洋制药有限公司宣布,渗透泵控释剂型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Ⅲ)奈达在国内正式开售。即日起,糖尿病患者凭医生处方,即可在百洋健康(微信公众号/APP)线上平台,线下部分药店、医院购买真正一天一次的二甲双胍新药奈达。
攻克依从性临床难题,一天一次控糖成现实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第九版《全球糖尿病地图 (IDF Diabetes Atlas)》显示,我国目前拥有超过1.164亿糖尿病患者,其中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T2DM)患者。二甲双胍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和全程药物,也是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的首选药物,具有显著降糖疗效。
然而,在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传统剂型二甲双胍大部分需一天多次服用,患者漏服、忘服现象常见,依从性差。长期不规范用药导致的血糖控制不佳、波动大,甚至带来更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此外,传统剂型二甲双胍,因药物非恒速释放,会导致血药浓度忽高忽低,患者易出现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严重者会自行减药、停药,不利于疾病治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指出,每日多次服药与明显的不良反应导致的患者依从性差,是目前二甲双胍临床应用局限可能的原因。理想的二甲双胍制剂应该具备长效、平稳、舒适控糖特点,简化用药方案,有效提升患者依从性。
为了让中国1亿多2型糖尿病患者享受更便捷、更安全的控糖解决方案,帮助内分泌科医生更好地治疗和管理患者,百洋制药推出的渗透泵控释剂型二甲双胍奈达解决了传统二甲双胍一天多次服用导致的漏服、胃肠不良反应等临床难题,实现便捷平稳控糖,大大提高用药依从性。
零缺陷通过美国FDA认证,渗透泵控释技术实现零级释放
渗透泵控释技术作为口服制剂金字塔顶端的一种制剂工艺,具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对于制剂工艺、制剂设备、质量控制和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目前只有很少的中国制药企业可以掌握。百洋制药董事、我国药物研发资深专家雷继峰表示,“作为零缺陷通过美国FDA认证的缓控释制剂专家,百洋制药历经十年的研究突破了技术壁垒,掌握渗透泵控释制剂技术,并创新应用于二甲双胍上,研制出真正一天一次降糖新药奈达。”
奈达采用了独特的单室渗透泵控释技术,片芯包含药物和促渗透剂,外包一层半渗透膜,在片芯包衣膜激光双面打孔,利用渗透压原理令药物有效成分以恒定的量及速率在人体内释放,可消除血药浓度的波峰波谷现象,进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凭借独具创新的渗透泵控释技术优势以及品牌力,奈达在美国市场已广获认可,且随着它在美国的畅销,原研产品已在美退市。此次中国上市后,奈达将实现中美同销、海内外共线生产,让中国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际品质的好药、放心药。
除了技术优势,奈达 产品在剂量规格、包装规格等方面也做了创新,30片/瓶更便于携带;片重轻,片径小,患者更易吞服;添加辅料少,体内更易代谢;每片奈达片面上均有印字,易于患者识别,避免错服。
定价约为国内普通缓释片2倍,争取尽快纳入医保
米内网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糖尿病用药(化药 中成药)市场突破600亿元。未来10年,受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药物品种迭代升级和医保政策导向的影响,糖尿病治疗药物市场有望突破千亿级。在这一千亿级潜在市场中,外资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重点城市公立医院化学药糖尿病用药产品销售前十名中,9家为外资药企。
不过,随着国内一致性评价的持续推进,以及药企自身研发水平及研发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制药企业不断登上国际舞台,与外资药企同台竞技。此次上市的奈达凭借独具创新的渗透泵控释技术及其在临床应用上的显著优势,有望在口服糖尿病用药市场中脱颖而出,加快进口药的替代进程,进口降糖药为主导地位的市场格局或将迎来改变。
在定价方面,新型二甲双胍奈达 单片价格约为国内普通缓释片产品价格的2倍,而在美国,渗透泵控释剂型二甲双胍与普通缓释片产品价格比高达87倍。为了进一步惠及中国患者,百洋医药慢病用药事业部总经理杨峥透露,在产品上市销售的过程中,会与医保主管部门积极沟通,争取尽快进入医保,进一步降低患者用药费用负担。
据了解,百洋制药是百洋医药集团旗下品牌,地址位于青岛即墨市营城路268号,占地面积56000㎡,一期建筑面积达18,000㎡,配置了制剂生产设施、设备和分析仪器,拥有制剂国际化研发、生产和质量管理团队,并以制剂技术创新和GMP符合性为核心,以缓控释技术药品研发和生产为特色,面向国内和欧美等海外市场,致力于建设仿制药的国际化制造平台。截止2016年,百洋制药已陆续研发和申报制剂产品至美国FDA。
“除了渗透泵控释技术的新型二甲双胍奈达 ,百洋制药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和塞来昔布胶囊也获得美国FDA上市许可,近期这两种药物也将在国内上市,未来百洋制药还有10几种高端仿制药也在研发中。”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表示:“我们希望一天一次的二甲双胍奈达能够帮助全球糖尿病患者便捷降糖,远离一天多次服药困扰。百洋制药作为百洋医药集团孵化的优质创新企业,一直聚焦高端制剂技术的研发,向世界水平看齐,让更多好药贴上 ‘中国制造’的标签。让中国老百姓也能用上疗效可靠的国际品质好药是我们持续努力的动力。未来,百洋将继续秉承初心,砥砺前行,为成就健康中国贡献出‘百洋力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波 通讯员 陈婷)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