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胆固醇和糖尿病(胆固醇和糖尿病引起高血压吗)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关于胆固醇,糖尿病患者需要知道的8个常识

很多糖尿病患者伴有血脂异常,常表现为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还有的同时伴有甘油三酯(TG)升高。

本文就有关胆固醇的基础知识作一介绍,供糖友参考。

1.胆固醇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肝脏合成的,占70%~80%,另一个来源是饮食摄入的,占20%~30%。

所以降低胆固醇水平也要从这两方面入手,即减少合成(主要通过服用他汀类药物)和减少饮食摄入(少吃动物脑、蛋黄、鹌鹑蛋、鱼子、鱿鱼、墨鱼、肥肉、动物内脏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胆固醇的去处呢?一是随着胆汁排入肠道,再从大便排出体外;另一个就是肝细胞从血液中捕捉胆固醇重复利用。这两个环节也是降胆固醇药物的作用部位。

2.为什么要降胆固醇

如前所述,胆固醇是形成动脉粥样斑块的原料,而动脉粥样斑块是发生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基础,所以说没有胆固醇就很难发生心肌梗死和脑梗死。

人体的血液中都有胆固醇,正常情况下是不会进入血管壁形成粥样斑块的。如果患了高血压、糖尿病,经常吸烟,或者年龄增长,动脉血管壁的完整性就会被破坏,形成小裂隙,胆固醇就会乘机而入,斑块就逐渐形成了。

所以不能让血液中的胆固醇太高,把胆固醇降得低一些,我们的心脑就会更健康一些。

3.胆固醇很坏吗

胆固醇是健康人体内所存在的一种物质,它是好是坏取决于把它用在什么地方。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合成多种激素、形成胆汁酸的重要物质,对人体健康当然是有益的。

另一方面,如果体内胆固醇太多,在条件具备时就会进入血管壁内,形成动脉粥样斑块,进而发展成为冠心病、脑血管病,甚至发生心肌梗死和脑梗死,这时候就成为坏东西。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必须关注

很多人拿到化验单后往往最关心甘油三酯,以为甘油三酯最重要,这是错误的认识。

在各项血脂参数中,最重要的指标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是因为LDL-C越高,发生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风险就越高;把LDL-C显著降低,发生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5.胆固醇太低好吗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当LDL-C在0.5mmol/L以上时是安全的,降得太低对健康不利。目前的技术手段很难达到0.5mmol/L这个目标,所以不必为胆固醇太低而担心。

基于现有的药物和非药物手段,我们可以认为胆固醇越低越好。除非将来真的有了更强大的方法,能把血液中胆固醇降到更低的水平甚至全部清除,才值得担心。

6.吃了他汀类药物,胆固醇还高

他汀是最有效、最安全的降胆固醇药物,应该首选。

如果应用1片他汀类药物治疗后胆固醇控制不满意,不建议加量至2~3片,因为增加他汀剂量后其降胆固醇的疗效增加得很少(约6.0%),相反,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大大增加。

最好的办法是联合其他类型的降胆固醇药物。

7.血脂正常,可以停药吗

答案是不能停。停药以后胆固醇会再次升高,心脑血管系统会再次受到危害,所以一定要长期坚持用药。

降胆固醇的幅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就越小。反之,胆固醇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久,发生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对于高胆固醇血症来讲,要早治疗并且要长期治疗。

8.动脉粥样斑块可以缩小甚至消除吗

答案是完全有可能。多项研究(例如MARS研究、ASTEROID研究、SATURN研究、FATS研究、ACAPS研究等)均证实,通过他汀或非他汀类药物强化降低胆固醇水平,完全可以使已经形成的动脉粥样斑块缩小,甚至消失。

关于胆固醇,您还有什么疑问,欢迎留言讨论。

作者: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病内科主任医师 郭艺芳

糖友,这些药您得躲远点!

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糖十分重要。有些药物如激素、利尿剂、烟酸等,可能会引起血糖升高,从而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这些药,糖友应尽量避免服用。

激素类药物

包括糖皮质激素、避孕药、生长激素等,可引起血糖升高。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糖原异生、减慢葡萄糖的分解和减少机体对于葡萄糖的利用,从而使人体血糖水平升高和糖耐量降低。避孕药可减少外周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吸收,升高血糖。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在功能上是相互拮抗的,长期使用生长激素,可使外周组织产生胰岛素抵抗,从而升高血糖。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拟交感神经类药物

如沙丁胺醇,在使用时可能会促使储存在肝脏和骨骼肌的糖原分解,导致血糖升高。然而,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给药时,其对血糖造成的波动会相应变小。

烟酸

又称为维生素B3,在起到降低血脂作用的同时,会增加胰岛素抵抗,抑制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利用,从而产生一定的升血糖作用。另外,目前临床上发现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胆固醇的同时,有引起血糖升高的趋势,这可能与他汀类药物会损伤患者的胰腺β细胞,进而间接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有关,但这点似乎还缺少相对明确的循证医学依据。

降压药

降压药中的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均可影响患者的血糖水平。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对糖耐量影响较大,对β细胞有毒性作用,在导致患者出现低血钾的同时还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因而糖尿病患者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会通过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及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利用而诱发机体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应当慎用。

免疫抑制剂

如环孢素A、他克莫司等,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胰岛细胞坏死、空泡样病变,从而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并增加机体胰岛素抵抗,从而使血糖升高,而且这种升血糖的不良反应与用药时间、剂量密切相关。

抗精神病类药物

氯丙嗪、氟哌啶醇、三氟噻顿、氯氮平、舒必利、奥氮平、利培酮等可导致患者产生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β细胞的反应性,从而引起血糖升高,其中氯丙嗪升糖作用最为明显。但通常情况下此类药物并不会引起严重的高血糖样不良反应。

蛋白酶抑制剂

如奈非那韦、沙奎邦韦、茚地那韦等,在抗HIV病毒治疗且维持较长时间后,可能会诱发高血糖症。患者应在治疗之前和第一年治疗中每间隔3~4个月检测基础血糖水平,若血糖稳定,才可以逐渐减少检测的次数。

化疗药物

如铂类、环磷酰胺等可对胰岛β细胞造成一定的伤害,从而使得胰岛素分泌减少,引起血糖的升高。此外,异烟肼、利福平、加替沙星、胺碘酮、甲状腺激素等药物也可以引起血糖的升高,其中人工合成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加替沙星还可能会引发血糖水平紊乱。

事实上,药物引起的血糖升高与药物的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患者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避免使用这些可能会诱发血糖升高的药物;若必需联合用药时,更加应当注意给药剂量和对血糖的影响,定期检测血糖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并适当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品种与剂量。此外,密切注意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那些可能会影响降糖药代谢的酶诱导剂或酶抑制剂,根据患者的基础水平和实际情况去调整药物剂量,合理、安全用药。其实,上述情况对于血糖水平处于临界状态的人群而言,同样有意义。

文/上海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 石浩强

编辑/ 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点击下方图标,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胆固醇对糖尿病病人有什么影响?

嘿,小伙伴们!你们是不是一听到“胆固醇”就吓得瑟瑟发抖,觉得它是十恶不赦的坏东西?其实,这种看法有点偏颇哦!胆固醇虽然过高确实会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让糖尿病并发症更可怕,但人家也是咱们身体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

胆固醇是咱们细胞膜的重要材料,也是合成维生素D和胆酸的重要来源。缺乏胆固醇会影响细胞膜的稳定性和激素的合成哦。而且,大部分胆固醇其实是身体自己合成的,所以限制胆固醇的效果有限。

那么,哪些人需要特别注意胆固醇呢?血胆固醇高于5.7毫摩尔/升(230毫克/分升)的小伙伴们,你们可得小心了,还有血胆固醇高于4.5毫摩尔/升(180毫克/分升)的糖尿病病人,也要严格控制哦!

其实,只要我们少吃动物内脏、蛋黄、鱼子、虾蟹等高胆固醇食物,多吃含豆固醇和谷固醇的植物,就可以有效降低血胆固醇啦!

所以,小伙伴们,别再谈“胆固醇”色变啦!正确看待它,合理控制饮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