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黄体酮(糖尿病黄体酮中毒的症状有哪些)
常吃黄体酮,这5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
黄体酮有哪些作用和用途?黄体酮是人工合成的孕激素,具有天然孕激素的一般作用,通过染色体的交互作用,增加RNA的合成,使增殖期子宫内膜变为分泌期,长期应用可抑制垂体前叶黄体生成素(LH)的释放,抑制排卵。黄体酮有维持早孕蜕膜组织和抑制子宫肌肉收缩作用,故可保胎。黄体酮可使宫颈黏液变稠,不利于精子穿透。适用于月经失调,如闭经和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黄体功能不全、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及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治疗,还可用于激素替代疗法,与雌激素联合应用于育龄期妇女避孕。
天然黄体酮口服后在胃肠道和肝脏被迅速破坏失效,口服无效,合成的黄体酮为胶囊制剂,是微粒化的黄体酮,通过微粒包裹可减少胃酸和肠液对药物的破坏,建议服药与进餐应间隔较长时间,有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和血药浓度。此外,服用黄体酮胶囊后1-3 小时可能会出现一过性嗜睡、头晕、目眩等不良反应,这可能与黄体酮的代谢产物孕烯醇酮具有轻度镇静作用有关,故建议睡前服用。
黄体酮胶囊与雌激素联合应用,每日100mg,连续使用25日。如尚未绝经,于月经第5日开始用雌激素;使用14日后加用黄体酮胶囊,每日200-300mg,共用12日。
- 较常见:胃肠道反应、胃纳差、液体潴留、水肿、体重增加、痤疮、精神压抑、过敏性皮炎、女性性欲改变、乳房疼痛、月经紊乱、不规则出血或闭经。
- 少见:头痛、胸、臀、腿(尤其是腓肠肌处)疼痛、手臂和足无力、麻木或疼痛、突然失语或发音不清、突发原因不明的呼吸短促、突然视力改变、复视、不同程度失明等。
- 长期使用可引起肝功能异常、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上升以及子宫内膜萎缩、月经量减少,易发生阴道真菌感染。
- 长期补充黄体酮应按28天周期计算用药日期。
- 有精神抑郁史者慎用。
- 用药前应进行乳房、盆腔等检查,长期用药需要检查肝功能,特别注意乳房检查。
- 长期使用黄体酮的妇女不宜吸烟。
- 黄体酮对肝、胆、心血管、脑血管及凝血机制等均有一定不良反应,对患有上述系统疾病的患者应慎用。
- 用药后若出现反跳出血,不规则出血,须明确出血原因。
- 目前常用天然黄体酮治疗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人工合成的黄体酮因有胎儿致畸问题,必须慎用。
-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否存在孕酮缺乏尚无定论,故使用黄体酮治疗尚存在争议,但目前临床仍有使用。
- 用药期间若出现抑郁症重新发作、突然或完全视觉丧失、突眼、复视、偏头痛,或检查表明视神经盘水肿或视黄醛血管损伤,应暂停用药。
- 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患者
- 肝、肾功能损害者
- 糖尿病患者
- 哮喘患者
- 偏头痛患者
- 癫痫患者
- 未明确诊断的阴道出血患者
- 胆囊疾病患者
- 有血栓栓塞病史(晚期癌瘤治疗除外)患者
问答|“佛系”癌症有没有?
问:“佛系”癌症有没有?
答:子宫内膜癌有其“佛系”的一面,病情逐渐进展,可以用药物逆转病灶。
一夜之间,“佛系”一词火遍全网,从“佛系青年”、“佛系追星”到“佛系生活”……“佛系”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表示对什么都不大走心、看淡一切、怎么都行,是时下相当一部分人的活法。
癌症,细胞分化和增殖异常、生长失去控制、浸润、转移,多数癌症来势汹汹,简直如洪水猛兽,让人不寒而栗。这样的病怎么会和“佛系”扯上关系呢?你别说,还真有!“佛系”癌症——子宫内膜癌便是个中翘楚。
原来,子宫内膜癌虽然是发病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有接近20万的新发病例,并且是导致死亡的第三位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但是,子宫内膜癌也有其“佛系”的一面,它不疾不徐——病情逐渐进展,不遮不掩——症状比较明显,不温不火——可以用药物逆转病灶,简直可以说是一“老实孩子”。
那么,如何利用好子宫内膜癌“佛系”的一面来维护子宫内膜的健康呢?来听听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陈晓军主任医师的分析。
“佛系”特点一:不疾不徐(病情逐渐进展)
相较于其他癌症的来势迅猛,“佛系”的子宫内膜癌则是不疾不徐、不慌不忙,病情是逐步进展的。
在发展为子宫内膜癌之前,有相当一段时期子宫内膜处于“子宫内膜增生症”的状态,包括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也就是说,子宫内膜病变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并不是一下子就得癌了。如果能及时发现苗头,便可以早发现、早治疗。
“佛系”特点二:不遮不掩(症状比较明显)
子宫内膜癌这“老实孩子”其实挺坦诚的,不光来了之后不会遮遮掩掩,在来之前,也就是“子宫内膜增生症”时期,也会让身体发出各种信号来告诉你:小爷我可能快来了,你要当心啊!
1.月经不规则,不论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只要有一样跟平时一贯的情况不一样,并且不止发生一次,而是连续几个月都有类似情况。
2.月经间期出血,或者排卵期出血。
3.月经刚干净时复查B超提示内膜增厚或者不均,或者有异常占位。并且在服用孕激素撤退出血后复查 B 超仍然提示内膜增厚不均或者占位。
4.有异常阴道排液。
5.绝经后妇女有阴道出血、排液或者B超提示子宫内膜增厚不均或占位。
6.有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如内膜癌家族史、肥胖、糖尿病、乳腺癌患者服用他莫昔芬等,也需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如果出现以上这些情况,就应该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就诊,看看是否存在子宫内膜病变,防范于未然。
“佛系”特点三:不温不火(可以用药物逆转病灶)
病灶可以逆转!子宫内膜癌的“佛系”特点在这一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
不光是在增生阶段的子宫内膜病变可以通过药物逆转,哪怕真到了子宫内膜癌的阶段,经过严格筛选、精心治疗和辅助生育措施,患者也有机会保住子宫,甚至生下健康可爱的宝宝。
1.子宫内膜增生紊乱:这是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最早期阶段,也是最容易治疗的阶段。用口服避孕药或孕激素调整月经,保护子宫内膜,便能达到治疗目的。
2.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过长:属于良性病变,前者极少发生癌变,发展为内膜癌的可能性仅1%,后者癌变发生率约为3%。一般使用低剂量孕激素后半周期治疗,如安宫黄体酮。
3.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属于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如果不进行治疗,进展为子宫内膜癌的几率可达近30%。对于不典型增生,一般首选治疗方案为手术切除子宫。如果有生育要求,且符合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指征,可以使用大剂量孕激素或曼月乐环进行治疗。
4.子宫内膜癌:如果子宫内膜病变已经发展到“癌”的程度,那么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子宫及双侧输卵管卵巢,如果同时存在危险因素,还需行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
但子宫内膜癌“佛系”的一面给了很多有强烈保留生育功能愿望的患者一线“生机”——经过严格的筛选,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采用大剂量孕激素进行治疗,有机会实现子宫内膜癌的逐步“逆转”。医生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一般治疗6-9个月绝大部分患者能够完全缓解!
当然,坦率地说,并不是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愈后都能成功地怀孕生子。由于子宫内膜癌患者一般存在卵巢排卵功能障碍、子宫内膜病变治疗导致的内膜损伤等因素,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妊娠率在50%左右,活产率会更低,在没有医生的帮助下自然怀孕的几率低之又低,因此子宫内膜病变的“一站式”管理、多学科领域专家的支持便尤为重要。
不能和治疗糖尿病药物共同服用的8种药物,一定要记住了!
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称为合并用药,合并用药时要考虑到药物之间的干扰或影响,即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最常见的两种药物相互作用是药物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
糖尿病病人合并用药的现象较为普遍,尤其要小心。
药物发生拮抗作用时,会降低降糖药的疗效而使血糖升高;
发生协同作用时,则使血糖降得太低,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产生危险。
因此,糖尿病病人在服用降糖药期间,同时服用以下药物时需要多加注意。
哪些药物不能和降糖药共同服用呢?
1、普萘洛尔
用于治疗多种原因所致的心律失常,如房性及室性早搏(效果较好)、窦性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
该药是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容易误用的一种影响糖代谢的药物。普萘洛尔单独使用时对血糖的影响并不大,但倘若与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合用,血糖降得较低时,普萘洛尔的抑制肝糖原分解作用就明显了。血糖便会加速下降,患者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或加重已有的低血糖。故糖尿病病人服用普萘洛尔要十分谨慎,并注意调整降糖药。
2、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可使口服降糖药的代谢和排泄均减慢,并增加磺脲类药物的药效,合用会引起低血糖。
3、组胺H2受体阻断药
此类药物如西咪替丁能抑制口服降糖药在肝脏内的代谢,延长其半衰期,并使口服降糖药排泄缓慢,从而易引起血糖降低。
4、巯基化合物
甲巯咪唑、巯丙酰甘氨酸、青霉胺、谷胱甘肽、卡托普利、6-巯基嘌呤以及巯基乙酸钠等含巯基的药物,可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通过体内免疫系统的作用导致低血糖反应。特别是甲巯咪唑的降糖作用更为显著,当中断给药后再次用药时极易出现低血糖反应。
5、磺胺类药物
口服降糖药可使血液中胰岛素的分泌增加,磺胺类药物也有类似作用。同时,磺胺类药物还能抑制口服降糖药在肝脏的代谢,并推迟排泄,延长半衰期。因此,同时使用磺胺类药物可能引起低血糖反应。肾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应用复方新诺明治疗感染时,更易诱发严重低血糖反应。
6、抗结核药
此类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等能促进肝脏分泌较多的药酶,加速甲苯磺丁脲的代谢与排泄,从而缩短其半衰期,影响降血糖作用,降低降糖药的疗效,使血糖升高,病情进一步恶化。
7、糖皮质激素类
如强的松、可的松、地塞米松等,这些药物能增加肝糖原的合成,减少组织对糖原的利用和分解,使血糖升高,故得名糖皮质激素,它们是糖尿病病人禁用的药物。
8、其他药物雌激素、黄体酮和口服避孕药等
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奋乃近等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速尿、依他尼酸、双氢克尿噻等利尿药能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
四环素、土霉素、庆大霉素等可产生大量乳酸,引起病人酮症酸中毒;
烟酸类药可引起糖耐量下降,并通过末梢组织抑制对葡萄糖的利用。
另外,重症糖尿病病人应慎用一些含糖分过多的药物,如各类含片、咀嚼片等,常添加有较多的蔗糖作为甜味剂。此类药因含糖分较多,其药品说明书上一般都有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