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自闭症(糖尿病自闭症能活多久)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重磅!山东人注意啦!高血压糖尿病脑瘫自闭症都进医保了!

重大利好!

今年我省医保将落实“十二件”实事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脑瘫、自闭症等必需康复项目

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贫困人口大病保险最高报销比例达80%

……

种种利好接踵而来

2019年3月26日,全省医疗保障工作暨“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会议在济南召开,总结2018年全省医保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要求,部署2019年目标任务。

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省医保将落实“十二件”实事。

一图读懂“十二件”实事

具体来说

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

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新增财政补助一半用于大病保险。进一步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居民大病保险最低档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最高档报销比例达到75%。

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开展罕见病普查,探索防治罕见病的医保措施。落实苯丙酮尿酸症患者医疗救助政策和唇腭裂患者医保支付政策。

将脑瘫、自闭症等儿童必需的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适当提高住院费医保报销比例。对严重精神病患者,取消门诊起付线,进一步提高医保门诊和住院结算定额标准。

制定统一的门诊慢性病病种和认定标准,实现门诊慢性病省内联网结算。

推动跨省和省内异地联网医疗机构向基层延伸,异地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扩大到1100家以上,便利流动人口和随迁老人。

推进“三个一批”改革。按照简化备案纳入一批、补充证明再纳入一批、便捷服务帮助一批的要求,实现外出农民工和外来就业创业人员跨省异地住院直接结算全覆盖。

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实行医保个人账户“一卡通行”。提高参保登记和注销效率。

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

2019年全省医保工作将深化六大改革,努力打造医保改革发展的齐鲁样板。

全面推进医保基金市级统筹,做到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六统一”, 提高待遇公平性和基金共济能力,降低基金风险。

探索建立带量采购、量价挂钩、以量换价的药品集中采购新机制,降低药品价格,减轻群众负担。完善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取消加成、带量采购、价格谈判等途径,推动高值医用耗材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全面推进总额控制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规范医疗行为、控制管理成本,激发合理收治转诊的内生动力。开展国家和省级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试点。

深化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拓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使用范围,研究建立门诊统筹制度,增强统筹基金支付能力。

贫困人口最高报销比例达80%

推动贫困人口参保全覆盖。落实贫困人口参保补贴,推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等四类人员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3个100%全覆盖。

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分段报销比例各提高5个百分点,最高报销比例达到80%,取消封顶线。

另外,医疗救助资金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对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机构减免三项制度保障后,贫困人口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费用负担仍然较重的,医疗救助再按不低于70%的比例进行补助。

全面推进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保合并

建立基本医保待遇清单制度。全面推进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保合并实施。实现两项保险参保同步登记、基金合并运行、征缴管理一致、监督管理统一、经办服务一体,提高基金共济能力。

全面推行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范围扩大到参保居民。建立省直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建立医疗保障应急机制。针对环境气候恶化、重大自然灾害、传染病疫情、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突发药物事件等,制定应急性医疗保障措施,发挥好医保的应急保障作用。

建立基本医保、大病医保等“十大数据库”

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对定点医药机构实行年度检查100%全覆盖,移交线索和群众举报线索100%全复查。加大打击力度,对查实的违法违规案件,会同有关部门依法给予协议管理、行政处罚、刑事处罚、执纪问责等处理。查处一起曝光一起,让欺诈骗保者付出惨重代价。

加快规划建设全省完整、统一、便捷、兼容的医保信息化系统。同步建立基本医保、生育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长期护理保险、医保扶贫等“十大数据库”。

加强医保规划法治建设。启动“十四五”医保规划前期研究工作,为编制全省医保“十四五”规划奠定基础。尽快推动出台医保基金监管、责任追究和举报奖励办法,为依法行政、依法服务提供坚强法治保障。建立医保信用评价体系和“黑名单”制度。

母亲孕期肥胖和糖尿病与儿童自闭症有关联?

多项研究发现,妈妈怀孕期间肥胖和糖尿病与儿童自闭症(AS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轻度神经发育问题的风险有关。

2018年6月,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Thomas Buchanan及其团队报道,在美国,孕妇患糖尿病与新生儿患自闭症的风险增加相关。Buchanan告诉《科学家》杂志,“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和患病时间似乎不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但与自闭症存在关联:孕妇患糖尿病越严重和越早出现,儿童患自闭症的风险就越大。”

2018年8月,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Catharina Lavebratt团队发布了进一步分析孕期肥胖和糖尿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婴儿神经发育的影响。他们分析了芬兰2004年至2014年间出生的约650,000名新生儿,和孕母肥胖、孕前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等信息。结果显示,与单独患有肥胖症或糖尿病的孕妇相比,肥胖且孕前即患有糖尿病的孕妇产下的新生儿患ASD、ADHD和情绪障碍的风险更高。几个月前,另一项研也究观察到孕妇体重、先兆子痫和婴儿的神经发育迟缓之间存在着关联。

科学家们发现,在众多可能的致病机制中,炎症可能是最大的罪魁祸首。炎症是妊娠期的一个特征,怀孕期间高水平的细胞因子与儿童的认知困难和ASD有关。在美国麻省总医院,Andrea Edlow通过检测孕妇脐带血和羊水中基因表达特征,鉴定出上调的炎性基因,以及对胎儿脑发育至关重要的基因发生的调节变化。

小胶质细胞是大脑中的主要免疫细胞。它们参与了一个称为突触修剪(synaptic pruning)的重要发育过程,在此过程中,这些小胶质细胞剪掉多余的神经连接。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美国哈佛大学,Staci Bilbo给怀孕的大鼠喂食高脂肪饮食,并发现它们的幼崽在其海马体内显示出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存在的迹象,并且焦虑和空间学习的持续变化持续到成年期。

Bilbo说,“喂食高脂肪饮食的大鼠的后代中的小胶质细胞看起来几乎像是受到损伤的大脑中的情形。它们有点不稳定,就像它们在为抵抗感染做准备一样。”当面对免疫挑战时,这些小胶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水平比来自那些喂食正常饮食的母鼠产生下的大鼠的小胶质细胞要高。在喂食高脂肪饮食的母鼠的后代中产生的这种神经炎症可能会改变它们的神经发育,而且Bilbo猜测这种神经炎症可能是幼鼠出现焦虑和学习问题的原因。

俄勒冈大学的Elinor Sullivan使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了母体肥胖对后代大脑中神经递质系统的影响。在过去几年中,她证实了给怀孕猴子喂食高脂肪饮食会扰乱血清素和多巴胺信号。Sullivan说,“我们还观察到这些血清素能神经元到不同大脑区域的投射发生了变化”,此外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投射也发生类似的变化。

Sullivan最近报道了较低水平的母体巨噬细胞衍生性趋化因子(maternal macrophage-derived chemokine)---受到母体饮食和代谢状态的调节---与行为爆发(behavioral outburst)有关,而围产期肥胖则与后代应对恐惧或压力和仪式化焦虑时产生的反应性焦虑(reactive anxiety)有关,反应性焦虑与自闭症的症状相类似。

但是,如果炎症确实是孕妇肥胖和儿童神经发育健康的统计数据的一个因素,那么它可能并不是唯一的。Edlow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确诊率的增加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很难证实在排斥众多其他因素的情形下,母亲肥胖对这种增加的贡献。当然这两种现象都在上升,但这还不足以证实存在因果关系。”

原始出处:Maternal Obesity and Diabetes Linked to Autism in Children

肠道菌群也能移植!9岁自闭症患儿不吃米饭身高仅1.2米,术后食欲明显改善

家住湖南湘潭的小小(化名)从小就营养不良、偏食,基本上不食用米饭,仅依赖零食,导致其生长发育延迟,3岁时当地医院确诊为自闭症。目前,9岁的小小身高仅为1.2米,体重仅20kg。

一个月前,小小的父母经朋友介绍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经肠道菌群检测显示,患儿肠道菌群处于二度失衡状态,其中孤独症谱系相关菌群失衡,且细菌代谢蛋白质、脂质等营养物质的能力存在异常。

在与患儿父母充分沟通后,医护人员决定为患儿实施精准菌群移植(PMT)。

在排除相关禁忌证之后,医护人员为小小进行了鼻胃肠管置入。随后,连续三天,每天通过鼻肠管向患儿体内移植100ml菌液,总计移植300ml。整个移植过程进展顺利,患儿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在移植结束后的第二天,患儿食欲就有了明显的改善,开始食用包子和米饭。目前,患儿已顺利出院。

△医务人员为患儿进行鼻胃肠管置管

“肠道菌群是胃肠道多种肠道微生物的总称,其细菌数量是人体之最,在维持身体健康平衡方面十分重要。”消化内科三病区副主任医师陈银芸介绍,很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都和肠道菌群有很大的关系。

肠道菌群不仅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中举足轻重,对免疫系统、代谢调节以及神经系统的功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肠道中的微生物能够通过代谢产物、神经递质以及免疫信号等途径对大脑的活动产生影响;反之,大脑的状态也会对肠道功能造成影响。

陈银芸介绍,精准菌群移植(PMT)是指借助智能肠菌处理系统,将健康供体的肠道菌群制成混悬液或者胶囊的形式,再运用供-受体配型技术挑选出最优的供体菌群,然后将其移植到患者的肠道内。

这一过程旨在优化患者的肠道菌群,纠正菌群紊乱的状态,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进而实现对肠道内以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在移植途径的选择上,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可以采用口服胶囊、胃镜辅助、鼻空肠管、肠道造瘘口、结肠镜下结肠以及直肠灌肠等途径。

“精准肠道菌群移植能够重建肠道微生态,有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以及肠道菌群紊乱所致的消化系统外疾病。”陈银芸表示,目前精准菌群移植除了可以应用于艰难梭菌感染、功能性便秘、腹泻、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疾病外,还可以在焦虑、抑郁、孤独症、抽动症等精神类疾病,帕金森、阿尔兹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系统疾病,红斑狼疮等免疫类疾病以及肿瘤辅助治疗方面发挥有效作用。

通讯员胡薇华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

来源: 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