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相关护理问题(糖尿病相关护理诊断有哪些)
照顾糖尿病人,这5个方面一定要牢记
糖尿病需终身治疗持之以恒,因此糖尿病病人的家庭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五点是糖尿病人家庭护理中最重要的和必须遵守的。
1.自我监测血糖。
糖尿病人的治疗几乎伴随一生,因此自我监测血糖在糖尿病治疗中是极其重要的。降糖药进入人体后,须通过血糖测定值校正降糖药的剂量,不监测血糖就无法根据血糖值调整降糖药的用量,也不可能知道你想要吃什么食物,又该给你多少降糖药的剂量,这些都必须通过自我监测血糖后进行计算,使餐前血糖控制在4.4~7mmol/L,餐后血糖不超过9mmol/L,70岁以上老年病人可适当放宽,不超过10mmol/L。由此可见,监测血糖是唯一能判断降糖药治疗中问题的方法,它能确保降糖药治疗的安全性。
2.饮食护理。
定时定量进食
口服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者应在用药后按时进食。饮食中的主副食数量应基本固定,要严格按照医护人员制订的食谱,避免随意增减。每餐应将计划饮食吃完,如果不能吃完全餐,须当天补足未吃完食物的热量与营养素。
限制甜食
提倡食用粗制米面和杂粮,忌食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忌食含糖分高的水果。
增加纤维素
含纤维素的食物包括豆类、蔬菜、粗谷物、含糖分低的水果,每日饮食中食用纤维素含量以不少于40克为宜。
3.适量运动。
糖尿病病人应根据性别、年龄、病情及有无并发症、降糖药治疗及饮食治疗等情况决定运动方式和强度,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切记随意中断;提倡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跳交谊舞等,运动最好在饭后1小时,以免空腹运动发生低血糖。运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度,当出现饥饿感、心慌、出冷汗、头晕、四肢无力时应警惕低血糖的出现,立刻休息10~15分钟并进食,如低血糖反应持续发作应及时就诊;出现胸闷、胸痛、视物模糊时应立即就地休息并联系就诊。糖尿病人应随身携带糖尿病卡片和糖果,以防低血糖的发生。
4.使用降糖药的护理。
口服降糖药
磺脲类药应在餐前半小时服;双胍类应在餐前或餐中服;非磺脲类应从小剂量开始于餐前或进餐时口服,按监测血糖值调整剂量,不进餐不服药。
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制剂不能冰冻保存,应避免温度过高、过低(不宜<2℃或>30℃)及剧烈晃动。注射胰岛素应选用专用注射器或笔形胰岛素注射器,选择上臂三角肌、腹壁、大腿前侧、臀部轮换注射,以腹壁注射吸收最快。胰岛素治疗易出现低血糖反应,这也是糖尿病致死原因之一,多发生于夜间,表现为饥饿感、心慌、出冷汗、头晕、四肢无力。对低血糖反应者要及时监测血糖,根据病情可进食糖果、含糖饮料,病情无缓解的应立即送医。
5.预防感染。
糖尿病病人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完整,防止皮肤化脓感染,每天睡前用温水(38℃左右)浸泡双脚不超过5分钟,防止烫伤。如有外伤或皮肤感染时不可随意用药,应由医师处理。
文:攀枝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内科主管护师 曾莲莉
编辑:管仲瑶
审核:曹政
点击下方图标,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18IS5QEN】获取授权
糖尿病的护理与控制
【来源:智慧生活报】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这种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因此,科学的护理与控制对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本文将从饮食、运动、药物和心理四个方面,详细阐述糖尿病的护理与控制方法。
一、饮食护理
1. 控制总热量摄入: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自身营养状况,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合理搭配膳食结构。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应以低糖、低盐、低脂为主,确保营养均衡且清淡;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定时定量进食。
2.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速度,提高饱腹感。糖尿病患者应多吃芹菜、菠菜、白菜、苦瓜、黄瓜等蔬菜,以及苹果、猕猴桃等低糖水果。
3. 限制高糖高脂食物:糖尿病患者避免或少吃含糖饮料、甜食、肥肉、油炸等高糖高脂食物,以减少血糖波动和肥胖风险。
二、运动护理
1. 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代谢水平,帮助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和糖分。适合糖尿病患者的有氧运动包括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和打太极等。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分散在每周的5天内进行。
2. 注意运动时间与安全:最佳运动时间是餐后一小时,此时血糖水平较高,运动可以帮助降低血糖。同时,运动时要避免空腹,以防低血糖发生。建议随身携带糖果或饼干,以备不时之需。
三、药物护理
1. 严格遵医嘱用药:糖尿病患者需严格遵从医生的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尿糖等指标,以评估药物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2. 注意药物副作用:糖尿病患者注意观察药物使用后的反应,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选择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要学习正确的注射方法,并注意轮换注射部位,避免皮肤硬结和感染。
四、心理护理
1. 保持积极心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患者需保持平和的心态,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乐观的心态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2. 应对焦虑与压力:糖尿病患者常面临疾病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学会调节情绪,适当放松身心,对控制病情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参加糖尿病教育课程、加入病友交流群等方式,获取更多信息,缓解焦虑情绪。
总之,糖尿病的护理与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患者、家人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合理的用药和积极的心态,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焦亚蠓 河北省霸州市中医院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糖尿病人做好这7点,可降低死亡风险
日前,一项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宗耕研究组的最新研究发表在糖尿病领域权威期刊《Diabetes Care》(糖尿病护理)。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这7点(包括:吸烟、饮酒、体力活动、饮食、睡眠时长、久坐、社会联系),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58%、癌症死亡风险降低43%、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65%、肺部疾病死亡风险降低74%、消化系统疾病死亡风险降低72%有关。
看来,保持以上7点健康生活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是的,大家行动起来,看看具体如何做吧!
一
吸烟
及早戒烟、百害无利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吸烟不仅是导致癌症、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吸烟还会增加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大血管病变。近年来不少人选择电子烟,但电子烟可能引起肺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氧化应激等,同样带来健康风险。
因此,《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建议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不要吸烟及使用其他烟草类产品及电子烟,并尽量减少二手烟暴露。
二
饮酒
能不喝酒,就不喝酒
对于糖尿病患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8年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中,明确不推荐饮酒。
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能不喝酒就不喝酒,只要喝酒,就不健康。
三
体力活动
每周150分钟运动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规律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降低血糖,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质、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多种并发症。
建议坚持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健步走、慢跑、骑行、跳绳等,持续时间≥45分钟,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主要帮助降低血糖,还能起到减重效果,改善胰岛素抵抗。
同时适当进行抗阻运动,比如可以借助哑铃、弹力带、瑜伽球等进行负重抗阻运动,增加肌肉质量,从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的同时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
运动可以循序渐进,运动持续时间逐渐增加到每周至少达到150分钟,每周至少5天,每次运动30~60分钟。
四
饮食
注意控制热量、饮食多样
2017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版)》给出饮食建议,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1/3;很多患者确诊糖尿病之后便长期以杂粮为主食,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全谷物、杂豆类应占主食摄入量的1/3。
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水果不是不能吃,而应该控制好每次摄入的时间和总量,建议两餐之间吃水果,每次在150克~200克左右,甚至可以模仿水果拼盘,进行多样化的摄入;每日蔬菜摄入量300克~500克,深色蔬菜占1/2以上,其中绿叶菜不少于70克。
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常吃鱼、虾、蟹、贝及禽类,畜肉适量,减少肥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
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保证每日300g液态奶或者相当量的奶制品的摄入。适当摄入豆类及豆制品,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
五
睡眠时长
11点前入睡,8小时睡眠
睡眠不足也会带来血糖问题。长期睡眠不足可引发一系列生理改变,如交感神经兴奋、应激系统启动,体内皮醇、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还会引起胰岛素抵抗。
而胰岛素抵抗使人体内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地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稳定。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就可能引发糖尿病。
睡个好觉,建议尽量晚上11点前入睡,并保证8小时睡眠,休息后要有神清气爽的感觉。
四
久坐
久坐会加重血管功能障碍
长时间静坐会导致代谢需求和血流量下降,使得血压急性升高;也可能导致餐后血糖、胰岛素和甘油三酯水平急性升高,加重血管功能障碍,继而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建议大家,每坐着工作或学习1小时,就起身活动一下,最好到室外活动手脚与躯干,舒活一下筋骨,以加强血液循环。如无条件,也可以离开座位3~5分钟,做几个蹲下起立的动作,健身效果会很好。
七
社会联系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保持好心情
除了生活规律,按时休息外,还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充实生活内容;做好情绪管理,保持开朗、乐观、积极态度,保持心情舒畅。
综合健康时报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