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穴位治疗灸糖尿病(艾灸治疗糖尿病视频)

糖友圈大圣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病人可以尝试艾灸哪些穴位呢?

给妈妈做了一个四罐,艾灸背部和腹部的,做了两个单罐,艾灸足三里的,那么穴位就基本出来了,就是艾灸:中脘,神奇,关元,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和肾俞,足三里。

上述穴位背部的俞穴可以用四罐艾灸罐或四眼艾灸盒艾灸40-60分钟,腹部的中脘,神阙,关元可以用四罐艾灸罐或四眼艾灸盒艾灸40-60分钟,肾俞可以使用三罐艾灸罐艾灸20-30分钟,足三里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单罐艾灸罐,艾灸15-30分钟。

糖尿病的病人一定要循序渐进地艾灸,逐渐适应。下肢艾灸对热度格外注意,如果神经线不敏感,一定要经常换位艾灸,移动艾灸,千万不要有灸疮发生。 另外艾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如果不适一定要及时停止。

艾灸降血糖的2个穴位,糖尿病自己在家就能做,建议了解

在一个温馨的家庭聚会上,张阿姨谈到了她的健康转变故事。曾经,她每日与糖代谢异常的困扰相伴,生活质量大受影响。医生的建议和药物治疗虽有所帮助,但她总感觉缺少了些什么。直到一位老友向她介绍了艾灸,一种源自古代的自然疗法。最初,她持怀疑态度,但在坚持尝试后,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血糖水平稳定了许多,且整体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这一变化不仅使她重获活力,还激发了她对艾灸这门古老艺术的深入探究。

艾灸与糖尿病:古法新解,健康的希望之光

艾灸,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已有数千年历史。其核心在于通过点燃干燥的艾草,将温热的烟雾和温度作用于人体特定穴位,达到调节身体机能的目的。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与传统医学的结合,艾灸在控制糖代谢异常方面显示出了新的可能。

糖代谢异常是一种慢性代谢病症,主要特点是高血糖。长期高血糖不仅会损伤血管和神经,还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艾灸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自然疗法,其优势在于辅助调节体内环境,改善血糖控制。

艾灸通过温热的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进而影响全身的代谢平衡。这种刺激有助于调整内分泌系统,特别是对胰岛素分泌和敏感性的正常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降低血糖水平。另外,艾灸还能缓解压力和焦虑,这对于维持内分泌平衡和控制血糖波动也非常重要。

近年来,不少科学研究开始探讨艾灸对于糖代谢异常的具体效应。这些研究证实,艾灸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糖控制,尤其是对于那些轻度至中度糖代谢异常的人群。它提供了一种非药物治疗的辅助选择,有望成为改善糖代谢异常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工具。

两大穴位:糖代谢异常调节的关键

足三里,位于膝盖下方四横指处,是调节身体机能、增强体质的重要穴位。针对糖代谢异常,此穴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通过艾灸足三里,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助于降低血糖水平。常规操作是每天艾灸3-5壮,每壮维持5-10分钟,以感觉穴位微微发热为宜。

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三横指处。这个穴位对调整内分泌系统、平衡血糖非常有效。艾灸三阴交穴,能够帮助改善血液循环,进而降低血糖。艾灸方法同足三里,注意艾灸时保持穴位的温暖感觉,避免过度灼烧。

选择优质艾条,确保艾灸时热量充足且稳定。在艾灸前,清洁好穴位附近的皮肤,保持干燥。准确找到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位。点燃艾条,距离穴位约3-5厘米,轻轻移动艾条,避免局部过热。每个穴位艾灸5-10分钟,视个人舒适度调整。

艾灸过程中应感到穴位温热舒适,若感觉灼热则稍微增加艾条与皮肤的距离。艾灸结束后,穴位可能出现轻微红肿,属于正常现象。

通过以上步骤,艾灸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帮助调节血糖水平。然而,重要的是要记住,艾灸治疗不应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和药物治疗。在开始任何自我疗法之前,请咨询专业医生。

夏季艾灸效果最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保健养生,艾灸因其可行性强、疗效好,得到广大人群的青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艾灸任何季节都适宜,尤其是夏季得到自然界阳气的应和,艾灸保健的效果可显著提升。艾灸可以温经散寒、行气通络,对于寒凝经脉的病症效果尤佳。例如关节的冷痛、活动不利;女性痛经、月经延后;胃痛、腹泻、哮喘等。

如何挑选艾灸工具

现存市面上有各种艾灸器材,以艾灸盒为例,分为单孔、双孔、六孔等,都配有绑带,可固定在身上,安全高效,适用于在身体的多个部位施灸。对于关节、背部等不易固定的部位,也可轻松施灸。

艾条灸最为传统、直接,应当将点燃的艾条距离皮肤5厘米左右,将温度控制在皮肤感到温热但没有明显刺痛感,注意避免艾灰、火星掉落到皮肤或衣物上。艾条灸不适用于背部等难以观察的部位。隔物灸较为常见的为隔姜灸、隔蒜灸,所隔药饼可增强温经通络的效果,但操作较为复杂,建议由专业人员实施。

掌握好灸温和灸量

灸疗过程中最明显的感觉是热感,之后可能会有酸、麻、重、胀、热传导、蚁行感等感觉,这均为灸疗的正常反应。艾灸时应经常用手判断肤温,避免随着艾灸时间的延长,皮肤对于温度的忍耐度增高、灵敏度下降,导致温度过热,出现灸疱、烫伤、皮肤发痒、色素沉着等皮肤症状。

若皮肤起疱、过敏、外伤,则不应继续施灸。一般水疱不必戳破,用洁净纱布覆盖并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活动时摩擦,大约1周便可自行消退。若出现较大水疱或烧伤,则须前往医院由医生处理。

在施灸过程中注意房间的通风及保暖,选用优质陈艾,以减少艾烟及其挥发物的含量。艾灸不可过量,一般1周三次左右,一次不超过3个部位,每个部位20分钟即可。尤其艾灸头部,更应注意施灸量。因为头部肌肉薄弱且毛发丰厚,艾灸头面部穴位还易导致阳气过于上行,引起头晕、目眩等症状。

艾灸后要注意什么

艾灸后应多喝温水。有些人多次艾灸后可能出现口干、咽干、咽痛、牙龈肿痛、眼干、眼痒、流泪、鼻干、流涕、头晕等上火症状,以及失眠、嗜睡、泄泻、便秘、矢气等。上述症状多较轻微,部分可能为灸疗起效的反应,一般不必处理,通常休息1~2天可自行缓解。

哪些人不适宜艾灸

艾灸虽可治多种病症,但孕妇特别是孕早期禁止艾灸。女性若月经量大,则应在月经前5天及经期停止艾灸。

小儿为纯阳之体,若无病痛一般不灸。对于肺气虚弱引起的咳嗽、哮喘;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纳差;中气虚弱引起的遗尿等可以适量施灸,但灸量宜轻。

糖尿病患者艾灸时更需要注意,由于伴发周围神经病变等导致皮肤感觉不敏感,应适当降低艾灸温度,避免烫伤皮肤。

值得注意的是,艾灸是养生保健方法中便于操作且副作用小的可靠方法,其灸量、灸材、灸法多有讲究,应循序渐进,以身体舒适为度,切不可急于求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浦东分院薛世勇赵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