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腹泻(糖尿病 腹泻)
糖尿病引发腹泻 可尝试粪菌移植治疗
每天7至8次,持续5个月,这样的腹泻让小朱(化名)痛苦不堪,近日,小朱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了粪菌移植治疗,两次移植后,小朱的排便次数减少到每天一至两次。
小朱是一位Ⅰ型糖尿病患者,今年才21岁,因为长期腹泻,他曾到某大医院消化科进行肠镜检查,均显示正常,被告知无特殊治疗方法而出院。经当地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推荐,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粪菌移植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很好的效果。2019年12月27日上午,小朱来到二附院内分泌科就诊,鲁一兵主任经过详细的问诊、检查,翻阅以前的病历和出院小结,认为可以进行粪菌移植治疗,随后邀请医院消化科张发明主任进行粪菌移植前会诊。30日和31日上午,小朱分别接受了两次粪菌移植。
令他和家人开心的是,粪菌移植的第一天,即12月30日晚上,腹泻就停止了,当天解成形大便一次,无腹痛、发热等反应。第二天晚上,小朱进食过多,解便2次,同样基本成形。与此同时,其使用的胰岛素量有所减少,血糖更加平稳,早上空腹血糖6.3mmol/L,餐后血糖6.2mmol/L。对于这样的结果,小朱和家人都感到满意,目前,小朱已经出院回家。
据鲁一兵介绍,随着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增加,糖尿病胃肠道并发症变得十分普遍,糖尿病胃肠道并发症涉及多个部位,如食管、胃、小肠以及大肠,临床表现包括吞咽困难、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便秘、大便失禁以及腹泻,据统计大约50%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严重的胃肠道症状。糖尿病腹泻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胃肠道自主神经病变、肠道菌群失调、胆汁酸代谢障碍、胰腺外分泌不足、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以及胃肠道激素改变等。
据悉,糖尿病腹泻常见于病程较长、血糖控制欠佳的中年糖尿病患者,男性多见,男女比例3:2。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腹泻相比较,糖尿病腹泻通常与便秘相交替,间歇期可能持续数天、数周至数月不等。
针对糖尿病引起的腹泻,目前仅有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主要是针对腹泻症状减轻以及经验性的治疗。如饮食及生活方式干预、控制高血糖、治疗自主神经病变等。粪菌移植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以实现对肠道内外疾病的治疗,针对糖尿病引起胃肠疾病,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已经开展了粪菌移植技术治疗上述疾病和临床症状40多例患者,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专家笔谈:糖尿病患者腹泻~不能一止了之
王玉珍 许樟荣,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306医院),内分泌科
医研部医学科普中心 编辑
一位中年男子因腹痛、呕吐、腹泻多次,极度乏力就诊。患者在患病前吃了剩饭。医生按照急性肠炎治疗,输液、补充抗菌素、应用止泻药物,全无效果。看了化验单,发现患者血糖高、尿糖阳性、尿酮体阳性。追问病史,病人两周前被发现患有糖尿病,正在口服二甲双胍,服药后常出现腹部绞痛、腹泻,甚至入睡后突然腹泻。医生考虑腹泻与服用二甲双胍有关,嘱病人停用二甲双胍,另外给予补液补钾和用了胰岛素,腹泻很快终止。
另一位中年病人,糖尿病病史10年以上,长期口服二甲双胍、拜糖平等治疗,但高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并发眼底病、肾病。近年来,患者腹泻严重,一天可以腹泻20多次,夜间为重,水样便,无脓血,无腹痛。有时大便有脂肪样油脂。而且,腹泻很突然,一有便意即泻,常将大便拉在内裤上。患者为此十分痛苦。曾经行肠镜检查,发现结肠黏膜充血,细菌培养则没有什么发现。患者曾经多次口服止泻药物,症状仍然反复出现。
以上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腹泻的两个病例。
糖尿病患者的腹泻有多种原因,如第一例病人是服用二甲双胍后。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应用非常广泛,该药降糖作用确切,单药应用不会发生低血糖,还能抑制食欲,使一部分患者减轻体重,还可减少肥胖的2 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且价格便宜。尤其适应于体型较胖、控制饮食较差的糖尿病病人。但是,少部分病人服用该药后可以出现腹痛、腹泻的情况,多数患者可以在服药的过程中逐渐适应,在减量服用或继续服用后腹泻减轻乃至消失。但个别患者可以出现严重的腹痛腹泻,不能耐受该药,例如上述第一例患者。
许多已经确诊多年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慢性腹泻,就像第二个病例。这些患者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尤其是自主神经病变。胃肠神经的损伤使胃肠蠕动缓慢,食物在胃部内排空减慢。而食物在小肠的堆积,造成细菌生长过度,肠道菌群失调,小肠运动过快,导致腹泻。这种情况也称为小肠激惹。胆囊神经病变使胆囊收缩无力,胆汁排泄障碍,脂肪吸收不良,造成腹泻。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脂肪吸收不好,也造成腹泻,大便内还有脂肪样油脂。糖尿病慢性腹泻一般是间歇性的,连续腹泻几日后,肠道内的粪便排干净了,腹泻停止了。以后胃肠道再次食物积存,又发生腹泻。有些病人发生腹泻便秘交替。因为长期腹泻,患者营养吸收障碍,比较消瘦。在便秘时口服通便药物后可能促进了腹泻,而腹泻时口服抗菌素和止泻药物效果不佳。患者血糖控制差,餐后容易发生低血糖。许多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如下肢麻木、疼痛等,十分痛苦。
糖尿病患者的腹泻也可以因为细菌感染而发生,如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等。感染的途径是通过不洁的食物和水。因为有传染性,可能在人群中播散。在夏季比较常见。患者可发生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大便水样,甚至有脓血和粘液。严重腹泻可以使患者脱水,加重高血糖,甚至造成酮症或高渗性昏迷的危险。
糖尿病患者的腹泻原因如此复杂,因此不能单纯止泻治疗。如果腹泻是感染造成,止泻治疗可能会导致致病菌在肠内滞留,加重疾病。以腹泻为表现的酮症酸中毒靠止泻也不能奏效。糖尿病慢性腹泻则要针对神经病变治疗,需要调节胃肠蠕动,增强胃动力,改变食物在胃肠堆积。
如果是二甲双胍副作用引起的腹泻,这种腹泻在停用二甲双胍后即停止。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需要及时补充液体,给予针对细菌的抗菌素,例如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头孢类抗菌素。患者需要一定的隔离,防止传染他人。由于是糖尿病患者,因此要密切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老年患者要特别防止脱水和低血压。
自主神经病变所引起的糖尿病慢性腹泻的治疗首先是控制高血糖,胰岛素可以有效控制高血糖,缓解胃肠病变的进一步进展,减少有些药物的消化道副作用。由于这些患者腹泻极不规律,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因此,加强血糖监测和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很有必要,同时不宜将血糖控制到完全正常。这些患者不宜口服部分降糖药,如第二例病人口服二甲双胍和拜糖平就不适宜。糖尿病胃肠道疾病往往是腹泻、便秘同时存在。患者胃肠蠕动缓慢被称为胃轻瘫。在食物选择上,要减少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如圆白菜、韭菜、芹菜、粗粮等。进食清淡的软食,减少高脂肪、油炸类食物和糯米等难以消化的食品。最好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鸡蛋羹、蔬菜汁、肉汤等。夏季减少冷饮,避免生冷食物,注意胃脘部保暖,防止腹部受凉。提倡少量多餐。口服加强胃动力的药物,如西沙比利、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片等。同时可以减轻小肠内细菌过度生长,如患者有胆汁排泄障碍,可以口服消胆胺,减少患者的脂肪泻。也可以口服复方胰酶片等改善胰腺外分泌,促进代谢吸收。马来酸曲美布汀具有胃肠道兴奋和抑制的双重作用,恢复正常胃肠动力,改善患者腹胀、腹泻和腹痛症状。也就是说,药物兴奋胃平滑肌,减轻胃轻瘫,减缓因小肠激惹造成的腹泻和腹痛。严重腹泻患者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可以口服易蒙停、思密达等。复方苯乙哌啶可以减少大便次数。注射奥曲肽能够减少腹泻次数,预防脱水等严重问题。有些微生态制剂,如乳酸菌素片、培菲康等,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分布。如果有明确的肠道细菌感染证据,可以酌情用药黄连素、四环素、喹诺酮类抗菌素。还可以选择中医中药治疗,从补益脾肾,利湿益气等途径调整胃肠功能,减轻腹泻,改善体质,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
女子腹泻半年竟是它惹祸,医生警告:危害很大
来源:长江日报
女子不明原因腹泻半年
一度以为是吃坏了肚子
抗生素、止泻药
吃了一堆毫无作用
直到就医详查才知
竟是糖尿病惹祸
医生提醒
糖尿病人长期反复腹泻危害大
千万要引起重视
58岁的刘女士从半年前开始经常腹泻,每天少则4到6次,多的时候甚至达到1小时1次,但没有出现发热、腹痛等情况,也没有里急后重的感觉。起初她以为是吃坏了肚子,买了止泻药、抗生素等来服用,但症状好转并不明显,而且时轻时重,反反复复,曾做过肠镜检查也没有发现问题。半年的折磨让刘女士体力下降,经常觉得浑身没劲,体重也下降了4公斤。
16日,她到武汉市东湖医院就医,接诊医生喻茜在问诊中得知她两年前就曾查出空腹血糖8.0mmol/L,但因为没有明显的多饮、多食、多尿等糖尿病症状,并没有予以关注;今年3月在一次检测中甚至发现空腹血糖达到了13mmol/L,但因为工作忙碌,仍未进行规范治疗。
这次入院后医生给她进行了系统的糖尿病并发症筛查。结果显示她双足胫腓神经功能轻度异常、有低钾血症,排除食源性药源性及感染性腹泻外,综合考虑患者腹泻与糖尿病相关,诊断为“糖尿病性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喻茜说,腹泻大多由于受凉、饮食不当、肠道感染等引起,而有些腹泻则是由于消化道以外的其他疾病引起,比如糖尿病、甲亢等。像刘女士这样则是因为长期未控制的高血糖毒性作用,破坏了支配胃肠道的植物神经,造成糖尿病人胃肠功能紊乱消化吸收不良,导致腹泻。
喻茜介绍,慢性腹泻属于糖尿病较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20%以上有腹泻,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并无典型的口渴多饮多尿症状,而以胃肠症状腹泻便秘为突出表现,临床表现具有无痛性、间歇性发作等特点,有时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大便常规多为阴性。
喻茜强调,糖尿病人长期反复腹泻危害较大,容易导致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力下降,更易引起血糖波动,难以控制,严重腹泻还会造成电解质紊乱、脱水,甚至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出现腹泻症状,一定要尽早就医,以排除糖尿病、甲亢等疾病,早诊断,早治疗,早控制,避免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出品
采写:记者毛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