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阴性(糖尿病阴性和阳性差别)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会慢慢毁掉肾脏!若有这5种早期症状,及早干预还能逆转

很多糖尿病患者最终都不是死于超高的血糖,而是死于糖尿病引发的其他器官病变。

如心脏病、肾脏疾病等等。

其中,糖尿病性肾病是高血糖引起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该病不仅会加重高血糖,控制不好还会演变成尿毒症,造成糖友死亡。

不过,好在该病变进程较缓,积极预防、及时治疗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以下5种症状,是肾脏受损的早期信号,若出现,务必及早干预,还来得及。

糖尿病是怎么把肾脏毁掉的?

在了解5种早期症状之前,我们先了解糖尿病是如何伤害肾脏的。

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量变:出现了蛋白尿

我们的肾脏像一台清除代谢废物、毒物的过滤机器。

当体内血糖浓度过高时,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身体会刺激肾脏,让其过滤更多的血液,好让一部分血糖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不过,这就像是让一个滤水器超强度工作,过滤效果会慢慢变差,像蛋白质这样的有用物质也漏出到尿液中,形成蛋白尿。

(2)质变:肾功能开始下降

肾脏过滤速度变慢,直接导致大量血糖堆积在肾脏血管中,造成血管损伤,肾功能下降。临床上,如果肾小球的滤过率小于60,基本可以判断为肾功能下降。

这5个症状,提醒你务必要开始关注肾脏健康

(1)腰酸、腰痛

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肾脏血流量增加,负担过重,患者会出现腰酸、腰疼的感觉。

(2)出现尿蛋白或尿液中泡沫增多

肾小球的过滤功能出现障碍,有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形成蛋白尿。

而尿蛋白增多时,尿液表面张力改变,常会漂浮一层细小泡沫,且不易消失。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泡沫尿。

(3)下肢、眼睑水肿

肾功能受损,身体里的水、钠无法排出,只好积聚在身体内。

如下肢、眼睑等部位,就容易出现浮肿。

(4)皮肤瘙痒

肾功能下降后,体内堆积的尿素、肝酐等代谢物只好堆积在体表,刺激皮肤,产生瘙痒感。

(5)血压升高

肾功能受损会导致血压升高,而血压升高会进一步损伤肾功能,二者互为因果。

这5件事做好,肾脏健康不恶化

(1)控制血糖

控制血糖可以减轻肾脏压力,延缓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

空腹血糖应该控制在4.4~7.0mmol/L之间,餐后两小时血糖在6.0~10.0mmol/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在7.0%以内。

(2)挑选安全的降糖药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阿卡波糖以及胰岛素都比较安全,可以放心使用。

已经出现蛋白尿的糖友,只要肾小球的滤过率大于45,也是可以使用二甲双胍的。

(3)把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内

血压高的糖友降压药首选普利类或沙坦类。

这两种药都是针对血管紧张素发挥作用的,能降尿蛋白、延缓肾损害。

(4)避免高蛋白饮食

高蛋白饮食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适量补充建议以好消化的白肉为主。

(5)定期检查微量蛋白尿

2型糖友在确诊后要立即筛查是否出现肾脏病变,1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在确诊5年后筛查。筛查频率为1年1次。筛查内容包括尿常规、微量白蛋白尿和血肌酐。

当尿蛋白呈阴性时,再测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比尿蛋白更敏感,如果尿微量白蛋白>20微克/分钟,说明已经出现了早期糖尿病肾病,应及时就医治疗。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逆转的标准来了,持久缓解就是治愈,看看你治愈了吗?

“医生,我最近听说糖尿病可以逆转?”

“糖尿病的逆转,就是说病情已经完全好了吗?”

“医生,我是糖尿病患者,我已经有两年多不吃降糖药了。”

“现在的空腹血糖值,基本上能够稳定6.5mmol/L左右,这算是逆转吗?”

这是58岁的糖尿病患者刘阿姨,近日来医院来做复查时,向我咨询的问题。

说到糖尿病的逆转,从字面上的意思就不难理解。简单讲,也可以说是好转。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是个极大的好消息,给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带来了“不需要再长期服用药物”的希望。

那所谓糖尿病逆转,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像患者刘阿姨,算不算是已经逆转呢?在回答这些问题前,先让我们先来看看,到底什么是糖尿病的逆转?

什么是糖尿病逆转?

目前来看,临床上并没有明确定义,糖尿病逆转。但是多数专家医生认为,糖尿病的逆转,就是指在,通过严格的控制饮食,以及适量的运动锻炼。使患者在不需要服用降糖药物,也没有使用胰岛素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的状态。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病情并没有以通常的方式持续发展,反而是向相反的方向发生转变.

例如,一般糖尿病的病情发展特点是:刚开始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只存在血糖轻微偏高的情况,仅需要使用少量的降糖药物,就能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但往往可能会随病情发展,逐渐需要增加药量,才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状态;甚至到最后会发展为,需要联合用药,才能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进而即使是联合用药,也不能平稳的控制血糖水平,逐渐会出现一系列的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而糖尿病逆转病例的病情发展却是:刚开始血糖偏高,只通过健康的饮食结构和适量的运动,减少体重,从而就能使血糖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

也就是说,高血糖病人,如果可以将血糖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那么就能说,糖尿病缓解.逆转和治愈。

根据糖尿病逆转保持的时间,可分为三个逆转标准:

完全缓解,即是指:不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空腹测量的血糖小于5.6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5.7%,维持时间至少在一年以上;

部分缓解,即是指:不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空腹测量的血糖值在5.6mmol/L-6.9mmol/L之间,而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时间也至少要在一年以上;

持久缓解就是“治愈”,即是指:在完全缓解的基础上,维持时间长达5年以上。

具体在评判逆转结果时,除了血糖值外,还应在不使用任何药物的前提下,需两次糖化血红蛋白值均小于6.5%,且两次的检测时间间隔至少要在六个月以上。

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李延兵教授,通过十九年的临床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在通过糖尿病强化治疗后,可以实现糖尿病的逆转。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实现糖尿病逆转的这部分人群,仍然不能被称为正常人,还是糖尿病人。糖尿病的逆转,不能代表血糖值就已经永久性恢复为正常。还需要坚持饮食控制,保持运动锻炼。并且,需要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胰岛功能等各项指标。

实现逆转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听到糖尿病可以逆转的消息,想必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想尝试看看,毕竟无论是谁,都不愿意长期服用降糖药.是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能够实现逆转呢?

根据临床数据统计,多数能实现逆转的糖尿病患者,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那就是体重超标。

糖尿病肥胖人群,在发现患有糖尿病的初期,通过药物,饮食控制,以及适量运动等相互配合,强化治疗一段时间后,体重可在3-6个月内,明显减重,一般可达10%以上.随之,血糖值也有很大可能恢复正常.即使不使用药物,也可以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相关文献指出,实现逆转的糖尿病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

1.与糖尿病相关的一些抗体,呈阴性。

2.体重指数大于25。

3.C肽值:空腹大于1.1纳克/毫升;餐后大于2.5纳克/毫升。

4.糖尿病患病时长小于5年。

如何才能达到逆转?尽早用胰岛素强化治疗

对于长期血糖得不到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可能会导致胰岛功能出现一定的损坏.所以建议要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且胰岛素是较为安全的降糖药物.

避免使用损伤胰岛功能的药物

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对胰岛功能影响较小的降糖药物,如双胍类药物等.尽量避免选择降糖药物中,促胰岛素分泌剂.比如,格列奈类药物等。

饮食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除了低盐,低脂,以及低糖外,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也应当严格控制.进食大量碳水化合物,不仅直接导致血糖值升高,而且过高的血糖值也会对胰岛造成一定的损害.形成恶性循环。

规律

生活上各方面,都应保持规律.饮食上要定时,定点,定量.才更能保证血糖的稳定.并且,作息上也要保持规律,每日按时入睡。

加强运动

运动可以直接消耗糖尿病患者的部分能量,可以降低超重,以及肥胖症的发生几率.帮助糖尿病患者进一步对血糖水平的控制。

根据文中糖尿病逆转标准,患者朋友可自行对照,看看你治愈了吗?

糖尿病入院检查那么多,都在查些啥?

我们知道,对糖尿病的管理不仅仅是理想的血糖控制,更是要预防、延缓并发症的出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入院后我们不仅仅会关注血糖的高低,也会进行相关的检查,来明确糖尿病的分型、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的急性或慢性并发症、明确有无合并疾病等,以便更全面地评估病情。

那么,糖尿病患者入院会做哪些检查,这些检查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糖代谢指标

1.血糖

血糖既是糖尿病诊断的金标准,也是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入院后查静脉血糖、监测指尖血糖可了解当下病情,更是为评估及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糖化血红蛋白(HbA1c)

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能够反映近2 ~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影响因素较少,是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合并贫血的患者,随着血红蛋白的下降,糖化血红蛋白也会下降,因此不能真实反映患者的血糖情况,这时可选择检查糖化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估。

3.胰岛功能

胰岛功能的主要是通过测定空腹胰岛素和(或)C肽,或测定多个时间点的胰岛素和(或)C肽来评估。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评估胰岛功能,这既能了解患者胰岛功能的衰竭程度,协助判断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也能对后续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持。

4.糖尿病自身抗体

主要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等等。糖尿病自身抗体的检查意义在于辅助糖尿病的临床分型,因为1型糖尿病往往抗体呈阳性,而2型糖尿病则是阴性。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我已经诊断了2型糖尿病,还有必要查这些抗体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临床中发现,部分特殊的1型糖尿病(如LADA),在早期可能会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所以在随访评估中,抗体的检测仍是必要的。

二、合并疾病相关筛查

1.其他代谢指标

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肥胖等,使得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和进展速度显著增加。因此,对糖尿病的管理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的控制——即其他代谢指标的检查也不能忽视,包括血压、血脂、尿酸、BMI等。以下是《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的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2.肿瘤标志物

近年研究发现,糖尿病与肿瘤关系十分密切,糖尿病人群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肿瘤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肿瘤标志物的常规筛查,可尽早发现异常。

3.心电图、心脏彩超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电活动过程,可以分析与鉴别各种心律失常、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等。心脏彩超可以发现心脏结构和心功能的异常。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尽早的发现患者的心血管疾病。

4.肾功能、尿液检查

查尿常规,关注有无尿蛋白、管型尿、血尿等,有助于发现肾脏疾病。查血肌酐,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可评估患者的肾功能,排查慢性肾脏病;同时能指导临床选药,因为有些口服降糖药在肾功能不全时需要减量或禁用。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检查##关注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