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分为四型(根据病因,糖尿病可以分为哪四型)

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常用药物特点和注意事项全都在这了

导 语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很难彻底治愈,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有口服降糖西药、胰岛素、中药三大类。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是由于体内的一种激素——胰岛素的绝对缺乏或相对不足,或是该物质本身质量及其他原因造成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而引起的以糖代谢为主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混乱的一种综合病症。

糖尿病分为四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很难彻底治愈,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有口服降糖西药、胰岛素、中药三大类。

糖尿病常用治疗药物及特点

口服降糖西药

1、磺酰脲类

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抑制ATP依赖性钾通道,使K 外流,β细胞去极化,Ca2 内流,诱发胰岛素分泌。此外,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

常用的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波脲,格列美脲等。

格列吡嗪:第二代磺酰脲类药,起效快,药效持续6~8小时,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由于代谢物无活性,且排泄较快,因此比格列本脲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应;作用持续24小时。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成年型糖尿病。

格列齐特:第二代磺酰脲类药,比第一代甲笨磺丁脲强10倍以上;此外,还有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作用,可有效防止微血栓形成,从而预防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适用于成年型糖尿病、糖尿病伴有肥胖症或伴有血管病变者。老年人及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格列本脲: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在所有磺酰脲类中降糖作用最强,为甲笨磺丁脲的200~500倍,作用可持续24小时。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人和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格列波脲:比第一代甲笨磺丁脲强20倍,与格列本脲相比更易吸收,较少发生低血糖;作用可持续24小时。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格列美脲:第三代新的口服磺酰脲类药,作用机制同其它磺酰脲类药,但能通过与胰岛素无关的途径增加心脏葡萄糖的摄取,比其它口服降糖药更少影响心血管系统;体内半衰期长达9小时,只需每日口服1次。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双胍类

本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β细胞,对正常人几乎无作用,而对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不影响胰岛素分泌,通过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常用药物:二甲双胍

降糖作用较笨乙双胍弱,但毒性较小,对正常人无降糖作用;与磺酰脲类比较,本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很少引起低血糖;此外,本品具有增加胰岛素受体、减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还有改善脂肪代谢及纤维蛋白溶解、减轻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利于缓解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肥胖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首选药。

主要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也可用于1型糖尿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也可用于胰岛素抵抗综合症的治疗。由于胃肠道反应大,应于进餐中和餐后服用。肾功能损害患者禁用。

3、α糖苷酶抑制剂

竞争性抑制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及蔗糖酶,阻断1,4-糖苷键水解,延缓淀粉、蔗糖及麦芽糖在小肠分解为葡萄糖,降低餐后血糖。

常用药物: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阿卡波糖: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也不影响体重;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用于各型糖尿病,改善糖尿病病人餐后血糖,可用于对其它口服降糖药药效不明显的患者。

伏格列波糖:为新一代α糖苷酶抑制剂,该药对小肠黏膜的α-葡萄苷酶(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苷糖酶)的抑制作用比阿卡波糖强,对来源于胰腺的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弱。可作用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

4、胰岛素增敏剂

通过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利用胰岛素的能力,改善糖代谢及脂质代谢,能有限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常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合用,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

常用药物:罗格列酮,瑞格列奈

罗格列酮:新型胰岛素增敏剂,对于胰岛素缺乏的1型糖尿病分泌量极少的2型糖尿病无效。老年患者及肾功能损害者服用勿需调整剂量。

5、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一种新型口服非磺酰脲类抗糖尿病类药物,对胰岛素的分泌有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药物类似,但该类药物与磺酰脲受体结合与分离均更快,因此能改善胰岛素早时相分泌,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

常用药物:瑞格列奈

瑞格列奈:该药不引起严重的低血糖,不引起肝脏的损害,有中度肝脏及肾脏损害的患者对该药也有很好的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较少。

胰岛素

1、普通胰岛素

由动物胰腺提取的胰岛素,可引起过敏反应、脂质营养不良及胰岛素耐药,不宜长期使用。

2、基因工程胰岛素

由非致病大肠杆菌加入人体胰岛素基因而转化生成,其结构、化学及生物特性与人体胰腺分泌的胰岛素完全相同。与动物胰岛素相比,不易引起过敏反应和营养不良。

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利用酵母菌产生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为中效胰岛素制剂。用于中、轻度糖尿病,治疗重度糖尿病患者可与正规胰岛素合用,使作用出现快而维持时间长。

中性可溶性人胰岛素:

又称中性人短效胰岛素,结构与天然的人胰岛素相同,可减少过敏反应,避免脂肪萎缩及避免产生抗胰岛素作用。血液中胰岛素的t1/2仅几分钟,因此胰岛素制剂的时间作用曲线完全由其吸收特性决定。

双时相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

为可溶性胰岛素和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混悬液,可用于各型糖尿病患者。

门冬胰岛素:

一种快速作用的胰岛素类似物,与人胰岛素相比,其氨基酸发生了改变,阻断了胰岛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六聚体和二聚体能迅速地解离为单体而有效地吸收,迅速发挥降糖作用,不需在之前很久就注射,提高了治疗的灵活性。

中药

中药降糖作用不如西药,但中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以及辅助降血糖作用明确。

用药注意事项

1、注意用药剂量,预防低血糖

胰岛素和大多数口服降糖药均有引起低血糖反应的危险,严重者可低血糖昏迷甚至死亡,使用时应根据病情选用剂量,并且从小剂量开始。

轻度低血糖可饮用糖水缓解,严重时必须静注葡萄糖液抢救。

2、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磺酰脲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酸分泌增加、恶心、腹痛、腹泻,还偶见粒细胞减少及胆汁淤积性黄疸,并相对其它类口服降糖药更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二甲双胍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和乳酸酸中毒。

α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腹胀和肠鸣。

而胰岛素增敏剂主要是肝毒性。

3、根据糖尿病的不同类型选药

1型糖尿病患者终身需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一般选用口服药治疗,但在下列情况需要胰岛素治疗:饮食、运动及口服降糖药效果不好时;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处于急性应急状态(如严重感染、大型创伤及手术等);妊娠期。

4、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注意

老年人往往肝肾功能下降,因此,应尽量选用对肝肾无毒性或毒性较小的药物,如瑞格列奈、格列喹酮,二甲双胍在病人有肝肾功能不全、心衰、缺氧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乳酸酸中毒,因此,有上述情况的老年人应禁用。

老年人不宜选用长效、强效的促胰岛素分泌剂(如优降糖、消渴丸),以免导致严重的低血糖,尽可能选用半衰期短、排泄快的短效药物。

早期宜联合用药。

5、根据体重选药

理想体重(千克)=身高(cm)-105,如果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10%,则认为体型偏胖,首选二甲双胍或α糖苷酶抑制剂。如实际体重低于理想体重10%,则认为体型偏瘦,应选用促胰岛素分泌剂。

6、根据高血糖类型选药

如空腹血糖不高,只是餐后血糖高,则首选α糖苷酶抑制剂,如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高,治疗开始即可联合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口服药物,如“磺酰脲类 双胍类”或者“磺酰脲类 胰岛素增敏剂”。

另外,对于初治空腹血糖>13.9mmol/L,随机血糖>16.7mmol/L患者,可给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消除葡萄糖毒性作用后再改用口服药。

来 源 / 合理用药百科

糖大夫讲堂 | 血糖波动大,可能是糖尿病“变型”了

开栏语

做糖尿病的管理达人,当内分泌疾病的调理师。“糖大夫讲堂”由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内分泌科唐咸玉专家团队主讲,带您走近内分泌世界,为您科普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西医防治知识,分享临床诊疗小故事。为健康助力,为生活增彩。

林阿姨是一位“资深”糖友,患糖尿病5年,平素规律使用口服降糖药物,血糖还算平稳,但最近2个月来也不知道为什么血糖波动太大,忽高忽低的,在医生建议下住院了。

没想到,经过一系列检查,被告知患上了“LADA”。天哪,这到底是个什么病?

在了解LADA之前,先来回顾大家常谈论的“糖尿病”。

糖尿病分为四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

其中,2型糖尿病发病率最高,治疗上以口服降糖和/或皮下注射胰岛素为主。

1型糖尿病主要依赖胰岛素治疗。而LADA,中文名字是“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其发病特点是胰岛β细胞遭受缓慢的自身免疫性损害。可把它想象成一个偷偷摸摸的罪犯,趁人不备时,悄悄地、慢慢地破坏胰岛β细胞的功能。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虽属于1型糖尿病范畴,但与常见的1型糖尿病有所不同。其发病年龄通常在35岁以上,病程发展较缓慢,且在发病初期具有一定的胰岛β细胞功能,口服降糖药物有效。因此,有时会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

下面,一起来揭开它的真面目: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LADA

发病原因

LADA的发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长时间缓慢攻击胰岛β细胞所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胰岛β细胞受损速度较慢,故在发病初期仍有一定的胰岛功能。目前认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异常共同参与了LADA的发病过程。

临床表现

1.起病年龄:通常≥35岁发病,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

2.起病症状:症状与1型糖尿病相似,包括口渴、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部分患者初期可无明显症状。

3.胰岛功能: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减退。

4.血糖控制:早期口服降糖药物能控制,胰岛功能明显下降时需要胰岛素治疗,血糖波动大。

诊断

(1)发病年龄≥18岁;

(2)胰岛自身抗体阳性,或胰岛自身免疫T细胞阳性;

(3)诊断糖尿病后至少半年不依赖胰岛素治疗。

治疗

早期可依靠饮食和运动治疗,但随着胰岛功能的减退,需逐步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同时,需注重血糖监测、生活方式干预和并发症防治。此外,针对LADA的免疫干预治疗正在研究之中,有望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预防

目前尚无针对LADA的特异性预防措施。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降低LADA的发病风险。

林阿姨出院后,降糖方案以使用胰岛素治疗为主,虽适应新生活还需要些时间,但总比血糖波动得如过山车一样要安心。

了解LADA就像给健康加了一层保护罩。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助于更好地控制它,维持血糖的稳定,延缓病程的进展,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医学指导:

供稿:何嘉莉 金雪

执行编辑:卢悦明

审核校对:王军飞

责任编辑:陈佳佳

糖尿病知识科普

制作: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据世界卫生组织披露,全球患有糖尿病的人群高达2.8亿,每10秒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据我国卫生部调查,我国有超过1.3亿的糖尿病患者,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占总人口的50.1%。糖尿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最不妙的是大多数人对此一无所知。

过去的许多年里,人们普遍认为糖尿病是不治之症,医学上只能使用药物设法缓解病情的发展。不过现在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许多报道声称可以一次性治愈糖尿病,让患者摆脱终身服药的困扰,如胃转流手术、中医疗法、按摩,甚至有报道称通过诵经念佛,糖尿病能自行愈合。

糖尿病究竟能不能被彻底治愈呢?

糖尿病大揭秘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是由于体内的胰岛素的缺乏,或是胰岛素本身质量及其他原因造成其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而引起的以糖代谢为主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混乱的一种综合病症。

糖尿病主要分为四型:I型糖尿病(T1DM)、II型糖尿病(T2DM)、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下面我们分别做一下简要介绍。

T1DM的病因是,人体胰腺中的β细胞受损而无法分泌足量的胰岛素,导致血糖浓度居高不下,从而出现糖尿病症状。目前主要是采用从体外补充胰岛素的方法来降低血糖浓度。但体外补充并不能让体内的β细胞自行产生胰岛素,也就不可能彻底治愈糖尿病,需要终身使用。

T2DM患者体内的β细胞能够正常分泌胰岛素,但其肌肉、脂肪、肝脏等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细胞上的受体不能与胰岛素很好地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而血糖浓度升高。T2DM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长期饮食不健康及缺乏锻炼。治疗T2DM的关键在于改变生活方式,并辅以药物治疗。药物能够增加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或刺激β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但这些药物不能彻底改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也需要一直服用。

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是由于怀孕期间雌激素、孕激素等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患者在妊娠期间,必须严格控制饮食并辅以胰岛素为主的药物治疗。患者糖代谢多数于产后能恢复正常,但将来患II型糖尿病几率会增加。

特殊类型糖尿病是人体内某一个基因“坏了”造成的,也称为单基因突变糖尿病,主要包括遗传性β细胞缺陷、胰岛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药物因素所致的糖尿病,由于发病机理的不同,多数需要使用胰岛素来治疗。

现有医疗手段不能彻底治愈糖尿病

目前声称可以彻底治愈糖尿病的方法中,胃转流手术的原理在于通过胃阻断、胃肠吻合、肠肠吻合等改变食物的生理流向,从而改善患者身体的胰岛素抵抗。但是胃转流手术要求严格、风险大、成功率不高,只对糖尿病史小于15年、70岁以下的T2DM患者适用。患者需要通过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抗体检测、胰岛素内分泌功能评测等各项检查,符合条件后才能进行手术。而中医疗法的有效性仍需要科学验证。因此,这些认为糖尿病能一次性治愈的声音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糖尿病目前尚不能根治,但能进行良好的控制,运用好现在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患者能如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那么,当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简单地说,主要是以西药为主,比如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等,部分中药为辅。

针对胰岛素分泌缺陷引起的T1DM,胰岛素治疗是唯一方法。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每天定时或按需注射胰岛素,二是通过挂胰岛素泵根据血糖浓度自动往患者体内注入胰岛素。而T2DM患者多数胰岛素分泌是正常的,只是存在生物作用受损,因此目前主要是根据发病年限、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既往用药情况来制定治疗控制方案,包括以下5个方面:糖尿病教育、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血糖监测。每个环节都会影响疗效。

1.糖尿病宣传教育:行为改变的关键还是在于观念的转变。因此糖尿病宣传教育非常重要。糖尿病健康教育不仅要针对糖尿病患者,还应包括普通人群、高危人群、患者家属。也不能只依靠医生,还要把营养师、运动师、护士、社会工作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形式多样、易懂易学的宣传教育,形成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真正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2.饮食疗法:饮食治疗是各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不可缺少的措施,因为控制血糖水平的关键还是在于控制住“嘴”。因此,控制总热量、均衡饮食是首要原则,早、午、晚三餐进食要定时定量,避免随意增减食量、随身携带零食。

3.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能增加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血糖下降,改善代谢紊乱。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有骑自行车、步行、慢跑、游泳、跳舞等持续而有规律的中强度有氧运动。有研究表明,坚持数十年规律运动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

4.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指口服降糖药并辅以中医中药治疗。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磺脲类药物、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格列酮类)、α葡萄糖甘酶抑制剂;另一类是胰岛素,分短效、中效、双时相、长效四种。

选择合适的胰岛素制剂时必须密切结合病情考虑,使其一方面能迅速而持久地消除血糖过高、糖尿、酮尿等代谢紊乱,避免低血糖反应,促进机体利用糖类,保证营养;一方面使血糖、血浆胰岛素浓度波动接近生理范围,避免急性并发症和疾病感染的发生。

5.监测血糖:自我监测可使患者全面了解自己的用药水平和控制水平,若没有自我监测,之前的所有治疗都是盲目而没有对比性得。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定期去医院进行监测,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购买一台血糖仪,这样就能随时随监测血糖,便于调整用药及更好的控制饮食,避免高血糖发生,继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防治新进展

近几十年来,虽然还没有发展出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1.通过早期诊断提高检出率:目前糖尿病筛查主要是综合考察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美国杜克大学发明了一种叫HgA1c的T2DM早期诊断方法,通过检测6周内人体的平均血糖水平来筛查糖尿病,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他们对1235名高危人群进行检查,发现有4.5%的人患有糖尿病,最终检出率达75%,而利用传统的筛查方法,很多患者都显示“无病”。

除了HgA1c检测法,南非医学科学理事研究会也发明了一种T2DM检测法:测定血液中前胰岛素和胰岛素的比值。前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能转化为胰岛素,而T2DM患者的前胰岛素无法变成胰岛素。因此,通过检测两种物质的比值,就能检出糖尿病。

2.新型微创治疗方法:例如,能自动感应血糖并释放定量胰岛素的智能胰岛素贴片,具体原理是将葡萄糖氧化酶、胰岛素包埋在一种多聚物中,并附着在贴片刺入皮肤部分的表面上,葡萄糖与氧化酶发生反应后,能够释放内部的胰岛素,这种微创贴片在调节病人生理状况的同时,能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痛苦。

3.研发替代胰岛素的新药:最近,一种叫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天然激素得到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GLP-1是回肠内分泌的一种脑肠肽,在调节体内葡萄糖稳态中起重要作用。GLP-1在胰腺内的主要生理学作用包括进食后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和生物合成、促进胰腺β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及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GLP-1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作用,只有在血糖水平升高的情况下,GLP-1才发挥降糖作用,从而为T2DM的治疗提供了非常好的前景。

然后目前GLP-1还不能取代胰岛素。一来由于GLP-1是多肽,不能口服给药;二来人体自身产生的GLP-1 极易被体内的二肽基肽酶Ⅳ(DPP-Ⅳ)降解,其血浆半衰期不足2分钟,必须持续静脉滴注或持续皮下注射才能产生疗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两种方案。一是开发GLP-1类似物,让其既保有GLP-1的功效,又能抵抗降解;二是开发DPP-Ⅳ抑制剂,使体内自身分泌的GLP-1不被降解。目前,这两方面研究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相信随着人们对GLP-1信号系统研究的深入,会发现更多新的作用靶点,从而研制出更加安全方便的新型药物。

彻底治愈糖尿病不是没希望

直到目前糖尿病还不可治愈,那是不是就没有治愈的希望了呢?当然不会。我们一定要对未来和科学充满信心。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未来我们有望通过干细胞移植治疗来实现糖尿病的彻底治愈。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在适当的环境下,可以向各种细胞分化。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实现了将人类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的胰岛β细胞,并成功移植入实验动物体内。但该项技术还需解决人体自身免疫反应的问题,需要结合抗排异药物进行治疗。

除了干细胞转移治疗,基因治疗也是目前全球关注的重点。中国约有5%的糖尿病患者是特殊型糖尿病。现在,国际上纷纷将基因治疗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如果研究清楚单个基因出问题导致的糖尿病,那么多个基因出问题导致的T2DM型糖尿病也就有被征服的希望了。

另外,国外科学家还在积极研究糖尿病疫苗。最近,伦敦国王学院准备与布里斯托大学联合进行全球首个T1DM疫苗人体试验。这种疫苗进入人体血液后,会产生保护细胞,阻挡破坏胰岛β细胞的白血球。如果成功,也能够把糖尿病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