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胱抑素(糖尿病胱抑素c1.35肌酐94)
血清胱抑素C:一个评估肾功能早期受损的重要指标
肾功能的准确评估对于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十分重要,其中血清尿素氮、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等是最常使用的几类评估指标,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做了介绍,然而,血清尿素氮、肌酐浓度一方面易受到饮食、代谢等因素影响,致使其准确性也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一旦检查发现血清尿素氮、肌酐浓度升高,在排除饮食、代谢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实际上肾功能已经下降一半以上了。那么,寻找能够早期敏感地识别肾功能下降的指标,更为全面评估肾脏功能,准确判断肾病患者的临床预后,成为数十年来肾脏病专家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血清胱抑素C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
血清胱抑素C是什么?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简称Cys C),也称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是一种分子量小,带正电荷的蛋白质,具有产生率及释放入血速率恒定的特点,可自由地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在近曲小管几乎全部重吸收并迅速代谢分解,不会再次进入血液循环,肾小管也不分泌 Cys C,故肾脏是清除血液循环中胱抑素 C 的唯一器官[1],其血液浓度完全取决于肾小球滤过率[2],与肾小球滤过率相关性最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不受性别、年龄、身高、肿瘤、炎症、甘油三酯、进食等因素的影响,对肾脏病变具有早期良好的评估和诊断价值,已逐渐替代了传统的血尿素、肌酐测定等成为首选的肾功能评价指标,特别是对早期肾功能损害十分敏感。
如何解读血清Cys C的结果?血清Cys C正常值范围约为0.51~1.09mg/L,不同医院及仪器数值有所不同,以所在地区参考范围为准。临床大量研究表明[3],在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狼疮性肾炎等多种肾脏疾病出现肾功能早期损害时,血清尿素氮、肌酐仍处于正常范围,但此时血清胱抑素C可能已然升高,因此通过检测血清Cys C浓度可及早干预治疗上述肾脏疾病所致肾功能损害。此外,也可观察血清Cys C浓度变化来判断肾功能变化情况,如急性肾损伤时,若血清Cys C浓度逐渐下降,表明其肾功能也在逐渐改善。
当你发现自己检查单中的血清胱抑素C升高,但肌酐和尿素氮等指标仍为正常时,就需要开始警惕是否出现了早期的肾脏病变,及时到医院肾内科就诊,寻找病因,及时治疗,延缓甚至逆转早期的肾脏病变。
参考文献:
1. Asmamaw T, Genet S, Menon M, et al. Early Detection of Renal Impairment Among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hrough Evaluation of Serum Cystatin C in Comparison with Serum Creatinine Level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Diabetes Metab Syndr Obes. 2020,13:4727-4735.
2. Obert LA, Elmore SA, Ennulat D, et al. A Review of Specific Biomarkers of Chronic Renal Injury 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Nonclinical Safety Assessment Studies. Toxicol Pathol. 2021,49(5):996-1023.
3. Sapkota S, Khatiwada S, Shrestha S, et al. Maskey R, Majhi S, Chandra L, Lamsal M. Diagnostic Accuracy of Serum Cystatin C for Early Recognition of Nephropathy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t J Nephrol. 2021 Apr 26;2021:8884126.
血清胱抑素 C 有什么作用?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有什么影响?
DKD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病变,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难以承受的经济及精神负担。
据国外杂志《NatureReviewsMicrobiology》文章称,2016年全世界有4.25亿左右的人口患有糖尿病,仅我国每天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大概1万6千人。
其中20-40%左右会进展为DKD。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随着病情发展恶化,50%以上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而DKD进入到终末期时的治疗将会更加困难。
DKD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及体征而很难被发现,当表现出持续性大量蛋白尿时说明病情严重。
研究表明,早期DKD病变具有可逆性,早期治疗是逆转或降低糖尿病对患者肾功能损害的关键。
血清CysC能够较客观和真实反映肾小球实际滤过能力,是预测DKD早期阶段可靠的内源性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均相检验法:可分为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PETIA)与颗粒增强散射免疫比浊法(PE-NIA)两种方法。
前者用动物抗人CysC多克隆抗体包裹通过羧基化反应的肌酸颗粒及待测定抗原,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用于测定的复合物,复合物会加强反应中吸光性,之后在特定的波长处,通过自动生化分析仪器对反应液体进行比浊测定;
标准液经过上述处理后与反应液进行对比,生化分析仪自动计算处理得出反应液中抗原的量。
PETIA测定方法优点一为检测耗时短,其二是因PETIA测定方法“等价带”较其它测定方法明显宽,所以拥有更好的灵敏性及更好的准确性。
国内研究人员发现,血液标本使用PETIA测定法,血清CysC测定结果在血清胆红素结果小于150umol/L、血红蛋白小于1.2g/L、甘油三脂小于8.5mol/L的血液样本中无明显影响,除此之外,另外一个优点为变异系数小。
PE-NIA测定法在免疫学原理上同PETIA测定法类似,其使用聚苯乙烯胶乳颗粒取代羧基化反应的肌酸颗粒。
之后通过动物抗人CysC标记,然后经生化检测仪自动检测出CysC的具体数值。因此该检验法具有检测时间所需时间段短、敏感及特异性相对较好等特性,符合临床上检验的需求。
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验方法。非均相检验法:此方法有多种。单项免疫扩散法:该法原理为在凝胶中的适合浓度处,能够溶于其中抗原与其相对应的抗体在扩散过程中形成复合物。
形如圆环或线状,根据线或圆环的直径的长短来测算出CysC的含量。该法优点明显,比如拥有较好的精确度和可靠性,但缺点也明显,灵敏性不好。
而且所需检测时间过长、操作繁琐,不适合临床上使用。放射免疫测定:其原理为用两抗原竞争抗体一系列反应来检测CysC的含量。
具体方法为先用放射性物质标记检测试剂中抗原,然后与样本中目标抗原相互竞争其中数量稀少对应抗体来计算出CysC的含量。
因此法存在放射性、试剂不容易储藏、操作繁杂、检测速度慢等缺点,目前临床上已不再使用。荧光免疫测定法:
将通过荧光标记的抗体及目标抗原放在浴槽中进行免疫学反应,然后通过测定复合物荧光强度,大概计算出CysC的含量。
该检测方法优点明显,拥有高敏感性、检测结果精确、测算速度快等特点,缺点为荧光测定仪价格贵,增加了检验的成本,所以临床上应用较少。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将经过酶标记的抗体及目标抗原放入浴槽进行反应,然后用酶标仪器比色,最后推算出CysC的含量。
该法仪器及试剂价格便宜,适用于实验室检测,但对于急诊和大量的标本的检测,此法有局限性。
血液、尿液标本储藏温度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血液中的CysC浓度比较平稳,室内温度中可放置两天,二十摄氏度至零度之间可储存七天,在零下二十度环境中可稳定放置不少于一个月。
而在零下八十度环境中更可储存长达六个月,标本的重复冰冻及解冻不干扰检验的最终结果,已证实在临床应用中,血液标本中抗凝成分对最终数值的干扰没有实在意义。
不仅血液中CysC稳定性好,在尿液标本中,CysC也体现出稳定性强的特性,分别在室内温度二十度左右一天、四摄氏度下两天以及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环境下七天对检验的结果均无明显干扰。
标本储藏环境中PH值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在PH大于等于5的尿液样本中,CysC能够稳定存在。不仅如此,在酸碱值跨度较大的样本中,CysC也体现出不错的耐受能力。
尤其在偏碱性的样本里更为明显,实验结果表明CysC在其中较其他酸碱环境中更加稳定。因上述良好的特性,所以与其它检验指标相比,CysC更加可靠。
血液标本中激素水平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在研究期间使用小剂量或者中剂量地塞米松或者其它类型激素的受试者,在其血液中能够检测出其体内CysC含量较未应用激素时无明显改变;
而在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受试者血液中,发现其血清中CysC含量较未应用激素时上升。国外研究者在对患者进行血液检查时发现,甲减患者,其血清CysC含量较无激素异常患者下降。
通过积极治疗,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促甲状腺激素恢复正常后再次进行测定,发现血液中CysC浓度随之恢复正常水平。
在临床工作中,如果患者存在某种或某些激素紊乱情况下,在评估CysC检测结果时我们应该结合其它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其它机制不明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国外报道称,患有风湿免疫方面疾病的患者应用相关药物后较服用前血清CysC水平会一定程度的升高。
除此之外,肾脏间质损害及胃肠道或者其它系统肿瘤也会影响血清CysC水平,目前其病理生理机制仍然不明。
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在脑脊液中发现CysC,起初被称为示踪蛋白,但受当时技术水平限制,未证实这种蛋白质来源。
1982年,我国学者开展CysC研究时发现其能够抑制溶酶体内的半胱氨酸蛋白酶,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一族高度类似。
CysC的提纯十分困难,直到1983年,才在鸡蛋清中获取高纯度的CysC,发现在人体组织体液中均能发现其存在,由有核细胞分泌至外周。
次年正式将其命名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简称胱抑素C(CysC)。CysC是低分子量、带正电荷蛋白质,肾小球滤过膜呈负电荷,生理机制决定其只能阻挡大分子物质。
因此可自由地通过,近曲小管只能重吸收小分子物质,只有微量CysC被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分解,其余均随代谢排除体外,肾小管也不分泌CysC,因此人体中只有肾脏可清除CysC。
其浓度取决于肾脏功能,而且不受大多数因素的干扰。在肾功能受损早期,作为评估肾小球滤过率的指标,CysC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
但是近期的国内外研究表明,其血清值受其他因素(如血脂、血糖、身高、年龄、粥样硬化、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的影响。
DKD的病理生理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不完全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糖代谢紊乱、肾血流力学改变等的作用下,随着炎症的长期侵扰,使血管损伤、间质纤维化,肾脏器质性损害进行性加重。
研究认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参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同型半胱氨酸在血液中易形成强氧化剂等,使微血管内皮损伤,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
随后大量自由基损害膜脂质,从而引发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CysC可阻碍半胱氨酸蛋白酶的表达。
研究显示,内皮细胞受损及单核细胞转变为巨噬细胞均会使CysC浓度下降,而组织蛋白酶过多表达,导致CysC与组织蛋白酶失衡,机体将会出现病理性损伤。
当机体受损时,CysC分泌或释放增加,高浓度CysC可以增强炎症细胞吞噬能力,强化粒细胞趋化及侵袭性,抑制坏死组织细胞释放出的组织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使得蛋白溶解酶和抗蛋白溶解酶平衡遭到打破,最终引起血管壁外基质损伤。
以上均提示CysC参与DKD的发生、发展。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及估计肾小球滤过率来评价DKD的进展情况。
其存在缺点,一为尿蛋白测定容易受许多因素的干扰,其次对患者来说,尿液留取繁琐、所需时间长,可能存在依从性差等问题。
此外,有学者认为尿蛋白不一定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肾功能损害,需要结合其它辅助检查。生化中常用的反应肾功能的指标如尿肌酐,易受机体蛋白质代谢和肌肉比例的干扰。
因此,凡是能影响蛋白质代谢和肌肉含量的因素均可影响尿肌酐数值。以尿蛋白肌酐比值为评价指标,需结合上述干扰因素综合评估,不同群体中需要不同的切点。
血清CysC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效果较好且操作简便的DKD评价指标。DKD的早期,血清CysC能反映肾功能改变,敏感性优于其它如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
临床研究显示,血清CysC诊断早期DKD的敏感性为79.7%,高于血清β2微球蛋白(50.6%)和尿微量白蛋白(75.9%)。
反映通对ROC曲线分析,学者研究发现血清CysC对DKD的诊断特异性明显优于血清肌酐。国内外研究均已证实,在不同年龄段血清CysC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小。
对单纯糖尿病患者来说,血清CysC还可以进行动态监测发生潜在肾损伤的风险,但是血清CysC测定对评估早期DKD的切点还需待进一步研究。
血清CysC还在多种糖尿病并发症中扮演重要角色。糖尿病足患者血管及皮肤的缺血坏死程度与血清CysC浓度水平呈正相关。
回顾性分析两组不同时期随访患者术前血清CysC水平,提示血清CysC水平可以作为糖尿病足预后的一个指标;
糖尿病足术后血清CysC较术前水平降低,提示其可以评估糖尿病足介入手术疗效。DKD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病变之一,其病因、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尚未完全弄清。
DKD早期阶段不易被发现,呈进行性加重,当出现临床症状是表示肾脏已经发生不可逆改变。
DKD最严重的结局就是终末期肾脏病,一旦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会极大增加家庭生活负担,因此,早期预防及诊断在DKD发生、发展中显得更加重要。
在诊断早期肾损伤方面,血清Cys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超过血肌酐及尿素氮等指标,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多的的肾功能评价指标。
临床上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清CysC水平可作为诊断早期DKD的预测指标,尽早给予干预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血清CysC应用多是联合其它肾功能指标综合评定病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清CysC与DKD的关系将会被层层剥开,将在监测、治疗疾病等方面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肾脏ECT、肌酐清除率,肾功检查怎么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前几天,一位50岁的叔叔来找我,拿着体检报告一脸疑惑:“医生,我尿常规正常,可是为什么医生说我的肾功能可能有问题,还让我去做别的检查?”
这其实是很多人的误区——以为尿常规正常,肾就一定没问题。
很多肾病早期表现并不明显,等到尿常规异常,往往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
真正能反映肾功能的检查是什么?
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肌酐清除率、肾脏ECT,这些名词到底代表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一一拆解。
(1) 肌酐是什么?
肌酐(Cr)是肌肉代谢的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出。它的高低直接反映肾脏的过滤能力,但并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
(2) 肌酐高=肾衰竭?别慌,得分情况!
很多人一看到肌酐升高就吓坏了,以为自己肾衰竭了。肌酐的升高可能有多种原因:
短期饮食影响:吃了大量高蛋白食物(如牛肉、海鲜)后,肌酐可能短暂升高。
剧烈运动:肌肉代谢加快,也会造成短暂性肌酐升高。
脱水:喝水少、出汗多,血液浓缩,也会导致肌酐升高。
药物影响:某些抗生素、降压药可能影响肌酐水平。
(3) 肌酐正常=肾一定没事?小心“假象”!
有些人肌酐看起来正常,但其实肾功能已经受损了。因为肌酐升高往往出现在肾功能下降50%以上的时候,所以仅凭肌酐判断肾功能可能为时已晚!
这就是为什么医生可能还会让你做其他检查,比如胱抑素C、肌酐清除率等。
(1) 尿素氮是什么?
尿素氮(BUN)是蛋白质分解后产生的废物,由肾脏排出。如果肾不好,尿素氮排不出去,就会在血液里堆积。
(2) 尿素氮高,说明肾脏“堵”了吗?
未必!尿素氮的升高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
吃太多高蛋白食物(肉、蛋、奶)
脱水或出汗过多(血液浓缩,尿素氮上升)
消化道出血(体内蛋白质分解增多)
但如果尿素氮和肌酐一起升高,就要高度警惕肾功能损伤了!
(1) 为什么胱抑素C比肌酐更可靠?
胱抑素C(CysC)是一种由人体细胞产生、通过肾小球过滤排出的蛋白。相比肌酐,它有两个优点:
更早发现肾损伤:肌酐升高通常意味着肾功能已损失50%,但胱抑素C升高时,肾功能可能刚开始受损。
不受肌肉量影响:老年人、瘦弱人群、运动员的肌酐水平可能偏低或偏高,但胱抑素C不受这些因素影响,更加稳定。
(2) 胱抑素C高,一定是肾病?
不一定!胱抑素C的升高也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有关。医生一般会结合其他指标一起判断。
(1) 肾脏ECT是什么?
肾脏ECT是一种利用放射性示踪剂评估肾脏功能的检查,能直观显示肾脏的过滤能力、血流情况,甚至能分别评估左右肾的功能。
(2) 什么时候需要做肾脏ECT?
判断单侧肾功能是否正常(如先天性单肾、肾移植后评估)
评估慢性肾病进展
怀疑肾动脉狭窄、肾肿瘤
但ECT有一定的辐射,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做,医生会根据情况决定。
(1) 什么是肌酐清除率?
肌酐清除率(Ccr)是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血液中肌酐的能力,通常用24小时尿液和血液肌酐水平计算,能更准确评估肾小球滤过率(GFR)。
(2) 肌酐清除率低,意味着什么?
如果肌酐清除率降低,通常意味着肾脏的排毒能力下降。比如:
轻度下降(50-90ml/min):可能是肾功能轻度受损或老年人正常衰老。
中度下降(30-50ml/min):提示慢性肾病,需要密切监测。
重度下降(<30ml/min):肾衰竭风险高,可能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如果你是健康人群,想做基础筛查——肌酐 尿素氮就足够了。
如果你有高血压、糖尿病、家族性肾病史,建议加做胱抑素C 肌酐清除率,能更早发现问题。
如果已经被诊断为慢性肾病,或医生怀疑肾动脉狭窄、移植肾评估,则可能需要肾脏ECT等更精确的检查。
很多人一听到肾不好就想到“吃中药补肾”,但日常生活方式更重要!
✅ 多喝水,但别盲目灌水,每天1.5-2L适量饮水即可。
✅ 少吃高盐高蛋白食物,避免肾脏负担过重。
✅ 戒烟戒酒,烟酒对肾脏的损害远超你的想象。
✅ 控制血压、血糖,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慢性肾病的“幕后黑手”。
✅ 避免滥用止痛药,长期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可能损害肾脏。
肾脏是个沉默的器官,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晚了。别等身体发出警报才去关注它!
下次体检时,不妨看看自己的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等指标,给肾脏做一次真正的“健康评估”。你的肾,还好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华肾脏病学》. 中华医学会.
《柳叶刀》. 慢性肾病全球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肾脏病学会. 《慢性肾病防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