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口渴不尿(糖尿病口渴不尿怎么回事)

人民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经常口渴怎么办?4个小妙招可帮你来缓解!

一、控制好自己的血糖

糖尿病人经常会出现口渴的现象,实际上是和血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血糖的升高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也就会让尿量增多,从而让细胞失去水分,最后导致口渴的现象发生。因此糖尿病人经常口渴是因为自己的血糖处于上升的状态,所以想要止渴就要先控制好自己的血糖。

二、做好饮食调理

糖尿病人在平时要控制好自己的饮食,可以适当的吃一些酸味的新鲜蔬果,如山楂、猕猴桃等,这些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粗纤维,充分的咀嚼可以有效的刺激唾液的分泌,从而缓解口渴症状。

三、调理好环境

糖尿病人要注意环境的调理,要保持室内温度的适宜以及湿度的平衡,这样可以防止身体水分流失过多而感觉到干燥,从而导致口渴的发生。特别是在冬季干燥的时候糖尿病人可以使用加湿器来保持环境的湿度平衡。

四、不口渴的时候也要多喝水

一般来说,当正常人的身体缺水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口渴现象。而糖尿病人会因为口渴中枢神经长期受到刺激,就会让身体那对缺水的敏感性下降,这样在身体缺水的情况下也感觉不到口渴,所以糖尿病人在感觉不到口渴的时候也要适当的饮水。喝水不仅对身体有好处,还能够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也能够让血糖稳定。

温馨提示,糖尿病人要控制好自己的血糖,才能够降低口渴症状出现的现象。另外在平时要适当的喝水,不过要注意尽量饮用白开水,不要用饮料或者其他饮品代替白开水,只有白开水才能够起到补充水分的作用,而且能够起到降低血液中血糖浓度,如果用饮料或者饮品代替白开水,反而会让血糖出现上升而不能稳定。

糖尿病口渴尿频?送你一则名方,可生津止渴,固精涩尿

口渴、尿频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今天孙大夫就和大家说是糖尿病口渴尿频如何调理。

说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说一个我身边的案例。

前些日子,一个老同学找到了我,说他患上了二型糖尿病。

虽然这个病得的人很多,控制好了也不会危及生命。但一家人都为他的疾病着急上火。他自己也不得不从此在生活饮食上小心翼翼,一日三餐还好说,只要不吃含糖的食物即可。

但令他最为烦恼的还是这个口渴尿频,因为工作一旦忙起来,常顾不上喝水,还要憋着尿,其实大家都能想象得到这是—件多么令人难受的事情。

我仔细看了看他的情况,给他开了几盒“麦味地黄丸”让他回家吃吃试试。

服用了一段时间后,他就跟我反应说效果还不错,最近几天都没有口渴尿频的症状了。

这个“麦味地黄丸”源于明朝,由当时的著名医家,也是当朝内府大御医龚廷贤在滋阴第一方“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了麦冬、五味子而成。由于功效良好,被后人广泛应用,并流传至今。

由七味药组成: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荣萸(制)、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

其实,“麦味地黄丸”是一种滋肾养肺的药物,可以生津止渴,固精涩尿。历代医家除了用它来主治肺肾阴亏所致的潮热盗汗、咽干、眩晕耳鸣、腰膝痿软等症外,也常用它来治疗糖尿病的口渴尿频,舌红苔少等症。

该方中,熟地黄可滋补真阴,益精填髓,养血滋润,治疗阴虚所致的五脏内伤不足之症。可帮助糖尿病患者从根本上滋阴补阴,增强体质。

麦冬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止渴、清心除烦的功效,对于糖尿病引起的阴虚津少、口干消渴之症特别有效。

五味子能益气生津,止渴除热,固精缩尿。十分适合糖尿病患者用来治疗和改善所谓“三多一少”之症。

全方诸药合用,可缓解糖尿病口渴尿频症状,还会糖尿病康复有很多好处,也适合长期服用。

#健康##糖尿病##关注糖尿病#

糖尿病总是口渴、乏力、烦躁不止?一张方子化解,血糖降至5.7!

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属"消渴症"范畴。许多患者除了血糖升高外,还会出现口干烦渴、虚弱乏力、心烦易怒等症状,这些都与气阴两虚密切相关。

说一个治疗案例:
王女士,55岁,确诊2型糖尿病4年,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片控制血糖。近半年来常感疲惫无力,口干难耐,睡眠质量差,且血糖控制不稳定,情绪波动时更为明显。

初诊:舌质红绛,苔薄少津,脉细数。空腹血糖11.2mmol/L。

根据患者症状表现,辨证为气阴两虚,虚火内扰型消渴,治宜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于是开方:太子参、沙参、玄参、枸杞、麦冬、天冬、白术、茯苓、生地、山药、五味子、酸枣仁、远志、甘草。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两次。

一周后复诊:口渴、疲乏症状明显减轻,夜间睡眠改善。遂加入北沙参、生地黄,继续服用。

两周后二诊:自觉诸症基本消失,空腹血糖降至5.7mmol/L,舌淡红,脉转和缓。

随访半年,血糖一直稳定在6.0mmol/L左右,没有其它明显不适。

方子解析:
太子参、沙参益气生津;
麦冬、天冬滋阴降火;
白术、茯苓健脾利湿;
生地、枸杞养阴补血;
五味子收敛生津;
酸枣仁、远志安神定志;
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配伍精当,共奏益气养阴、清热生津的作用。

注: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和健康科普,不作为对任何药和治疗的推荐。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用药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