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1型糖尿病(幼儿1型糖尿病能治好吗)
儿童1型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回事,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预防
王先生的儿子今年8岁,读小学二年级,是个活泼爱动的孩子,但最近却像变了个人似的,不爱说话了,总嚷着累,而且发现隔三差五的夜间遗尿,家人想可能放暑假了,孩子玩的比较野,晚上太困所致,就每天夜里叫醒孩子起来撒尿,想着也许过一段时间就好了,谁知半个月过去了,遗尿却越来越严重,几乎每天晚上都尿床。
于是去医院就诊,最终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
王先生百思不得其解,糖尿病平常也听说过,症状是多饮、多尿、多食,见到的都是成年人,可儿子才刚刚8岁,简单的夜间尿床,咋一下子成了糖尿病呢?
遗尿症在幼儿年龄阶段相当普遍,夜间遗尿家长往往认为是孩子贪睡引起的,很少会考虑糖尿病。其实临床上儿童夜间遗尿可不能掉以轻心,一部分儿童糖尿病的首发症状就是遗尿。
儿童糖尿病有哪些特点?怎样才能早期发现?该如何治疗和护理?
笔者根据参考文献详细解读儿童1型糖尿病,以飨读者。
儿童糖尿病的定义
儿童糖尿病是指5~7岁和10~13岁两组年龄的儿童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紊乱,致使空腹及餐后高血糖及尿糖增加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儿童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1.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原发性糖尿病分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又称为1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又称为2型糖尿病)。儿童糖尿病多为胰岛素依赖型即1型糖尿病。
2.儿童糖尿病多起病急:儿童糖尿病常因感染、饮食不当等诱发,起病急骤,几日内突然出现明显的“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消瘦。
3.儿童糖尿病危害极大: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率高,直接危及患儿生命,而且患儿年龄越小,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率越高。长期慢性高血糖,除了可导致眼、肾等慢性并发症以外,还可影响孩子的生长与发育,严重者可致生长缓慢、身材矮小、智力落后、肝大和青春期延迟,医学上称为糖尿病侏儒。
4.各年龄均可发病:以 5~7 岁和 10~13 岁两组年龄多见,最小可在出生后 1 个月,患病率无性别差异。
5.接近半数的患儿是以“酮症酸中毒”起病。临床上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呼出气体有酮味(一种烂苹果味)、神志萎靡、嗜睡,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意识丧失。
6.部分儿童糖尿病症状不典型,只是表现为夜尿增多或已经能够控制夜间排尿的儿童又经常出现遗尿,同时伴有消瘦,多食症状常不明显。
如何早期发现儿童糖尿病
日常生活中发现儿童有如下表现要高度怀疑糖尿病,及时就医。
1.多尿、尿频,能够控制夜间排尿的儿童又反复出现遗尿;
2.经常口渴,大量饮水,甚至夜间也常起来喝水;
3.食量大,饥饿感强,以前不吃的东西也拿来充饥;
4.容易疲倦,贪睡,平时爱动的孩子变得懒惰,不喜欢户外活动;
5.体重骤降,多数孩子体重正常或偏瘦,但发病时会明显消瘦;
6.女孩可能会有阴部瘙痒或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男孩可能有包皮炎,经常搔抓;
7.伤口较难愈合,反复感染、渗出,经久不愈,治疗效果差。
儿童糖尿病的临床诊断
具备上述临床症状的患儿,空腹血糖>7.0 mmol/L 和/或随机血糖>11.1 mmol/L 即可确诊为糖尿病。进一步检查胰岛功能及糖尿病自身抗体,则可确诊为1型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的治疗
由于儿童糖尿病多为胰岛素依赖性1型糖尿病,所以一经确诊,往往需要终生依靠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只能作为辅助治疗。
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要配合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心理治疗及病情监测。
同时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自制能力比较差,家庭护理显得格外重要,各种治疗措施都需要患儿及其家长的积极配合,和医生携手并肩,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胰岛素治疗
通常采取三餐前注射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该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模拟人体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控制血糖的效果最好。但由于每日须多次注射,实际操作很不方便且患儿痛苦大。
因此,如果条件允许,也可采用胰岛素泵治疗,这样可以避免每日多次注射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麻烦,且血糖控制更好。
此外,每日早、晚两餐前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尽管比较方便,但不能很好地模拟生理性基础及餐时胰岛素分泌。
因此,该方法对胰岛功能完全丧失的1型糖尿病患儿并不适合。
胰岛素的具体用量须遵医嘱,根据患儿所处的不同病期、生长发育阶段、进餐情况、活动量大小等情况及时调整;密切监测患儿血糖,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微调。
另外,当患儿遇到发烧感染应激情况时,往往需要加大胰岛素用量。进入青春期的糖尿病儿童,由于性激素增多,与胰岛素作用相拮抗,病情极不稳定,使胰岛素用量进一步增加。青春期过后,胰岛素用量将有所减少,病情也逐渐趋于稳定。
在治疗过程中,切不可擅自减量或停药。
饮食治疗
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控制饮食,既要满足患儿的生长发育需要,还要维持正常的血糖。避免出现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
热量分配:早餐1/5、中餐2/5、晚餐2/5,每餐中有餐间点心,糖类应占总热量的 50%~55%,蛋白质占 15%~20%,脂肪占 30%。
蛋白质应以动物蛋白为主,脂肪应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每日要摄入足够的蔬菜或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禁食含糖高的食物。
运动治疗
运动是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一部分;运动对糖尿病患儿有重要意义。根据年龄和体力安排运动的种类和强度,固定每天的运动时间;而且根据运动量调节胰岛素的用量和饮食,以免发生运动后低血糖。
可以选择一些低强度的运动,如慢跑、游泳、做广播操、骑车、跳绳、踢毽子、爬楼梯等,不宜做激烈运动,以免引起血糖大幅波动。
为避免低血糖症的发生,在增加运动量时可酌情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或运动前后适当加餐。如果患儿血糖过高(≥ 15 mmol/L)或有感冒、发热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则应卧床休息。
运动前胰岛素注射以腹部为宜,尽量不要注射四肢,以免运动时局部血流增加,加速胰岛素的吸收而导致低血糖。
心理治疗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目前尚无法治愈。需要长时间的药物控制(注射胰岛素、验血)和饮食控制,患儿的生活方式、心理等都会受到影响。所以父母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悲观、拒绝合作等各种心理问题。
病情监测
血糖监测可以了解病情变化,同时也是调整饮食及胰岛素剂量的重要依据。一个完整的血糖谱包括每一餐的餐前及餐后2小时、睡前及凌晨血糖共计8个时点的血糖。
血糖监测频率视患者具体病情而定,初发患者以及病情不稳定者,一日需测血糖 4~8 次,病情稳定后逐渐减少。
此外,患者每年要测定 1~2 次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并进行眼底检查,以便于早期发现并发症,早做防治。此外,还应注意观察儿童的生长和发育情况。
如何预防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由于儿童糖尿病接近半数的患儿是以“酮症酸中毒”起病,而酮症酸中毒病情凶险,处理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对于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我们要格外重视,及时发现疾病苗头,牢记防重于治的原则,把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具体要做到如下几点:
1.日常生活中遇到感冒或腹泻儿童突然病情加重,恶心呕吐,腹痛,精神萎糜或烦燥,皮肤黏膜干燥,眼窝下陷,呼吸深长,呼气带有烂苹果酮体气味,甚者面色发绀,四肢冷,嗜睡甚至昏迷。可能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一定要及时诊治,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2.确诊的患儿应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当出现感染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胃肠炎、尿路感染等时,要积极治疗,因为感染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常见的诱发因素。
平时让患儿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皮肤出现破损,切勿抓挠;若皮肤出现毛囊炎、小疖子,要积极治疗。加强口腔护理;糖尿病会刺激会阴部引起瘙痒,要保持会阴部清洁。
3.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儿不要随意减量或停用胰岛素。即使是平时血糖比较稳定也不能麻痹大意,调整用药一定要和医生沟通。治疗要相信科学,不要轻信并无确切疗效的民间治疗手段或所谓的“灵丹妙药”,放弃了正规治疗方案,甚至停用了胰岛素,否则极易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4.不要暴饮暴食:家长按儿童糖尿病饮食标准控制好孩子的饮食。暴饮暴食会因为能量的超量摄入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需要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打破胰岛素和升糖激素之间的平衡,可能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儿童糖尿病多为胰岛素依赖性的1型糖尿病,这说明一旦得了型糖尿病,那一辈子都离不开胰岛素的治疗了,尤其对于儿童患者来说是非常残酷的。
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了解糖尿病发病前的症状,以够及时发现隐患,得到及时的治疗。
最后忠告大家:儿童突然在一段时期内小便比较频繁,而且常年不尿床的孩子出现尿床的现象,这时候家长不要只是责怪孩子,应及时带孩子去进行糖尿病的检查。
参考资料:
1).王水林.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病现状和诊疗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5):197-198.
2).王贤智.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营养和运动指导治疗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2):62.
3).卿松,吴瑾,袁传杰,刘颖,黄倬,陈洪波.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诊治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8,14(06):724-729.
4).赵成香.儿童糖尿病临床特点及其护理干预[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08):160-161.
作者:驻马店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陈泉峰
儿童Ⅰ型糖尿病危害大 临床专家呼吁纳入罕见病目录
在中国,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每年增长数以百万计,早已成为影响公共健康的常见病。糖尿病可分为Ⅰ型糖尿病与II型糖尿病两种。在中国近1.14亿糖尿病患者中,绝大多数为II型糖尿病,成年以后发病。II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能继续分泌胰岛素,但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了抵抗,没有足够胰岛素来满足人体需求,继而导致高血糖。
相比之下,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只能产生极少量胰岛素,甚至完全丧失分泌胰岛素的能力。Ⅰ型糖尿病多于儿童、青少年时发病,病程更长,需终生使用胰岛素治疗。比起II型糖尿病,控制Ⅰ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难度更高,如果不坚持长期精准地使用胰岛素治疗,容易发生严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佳,Ⅰ型糖尿病比II型糖尿病更容易出现慢性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等。
Ⅰ型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也就是说基本每1万个糖尿病患者中才有1个Ⅰ型患者,远低于国外10%左右的平均发病率。在我国,Ⅰ型糖尿病的公众认知严重不足,不仅耽误许多患者的早期诊疗,也导致这类疾病在医保覆盖中的缺席,更多的Ⅰ型病患和家庭因此在疾病的阴影下孤独地负重前行,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
2019年7月6日,上海市罕见病防治基金会,汇同多位国内Ⅰ型糖尿病专家和相关医疗科技企业,召开了Ⅰ型糖尿病专家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儿童Ⅰ型糖尿病申请加入国家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的倡议。
“Ⅰ型糖尿病十万分之一的发病率,低于重症肌无力等一些知名罕见病的发病率,但危害一点也不低,”上海市罕见病防治基金会理事长、国家卫健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定国教授说,“长期治疗的经济压力,挥之不去的并发症风险,病童预期的寿命减少让不少Ⅰ型家庭常年处于抑郁的精神状态,青少年患者的正常教育进程也频频被打断。”
2010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联合在中国进行的中国1 型糖尿病患病人数、控制现况和经济负担调查("3C"研究)发现,我国Ⅰ型糖尿病患者除了血糖控制非常差、家庭经济负担非常沉重外,患者的死亡率至少是普通人群的2倍,患病后生存期在30年以上的患者非常少见。2012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在全国招募病程30年以上的Ⅰ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最后只找到105例。
大部分中国Ⅰ型患者通过每日多针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包括指尖测血糖调校胰岛素注射量在内,每天扎针最少4-5次,不仅对患儿造成了巨大的依从性挑战,也给治疗精准度造成很大不确定性。在欧美,大量研究表明胰岛素泵疗法对Ⅰ型患者来说是更好的选择。胰岛素泵是一种半自动的胰岛素输注的装置,通过预设不同场景下的胰岛素输注量,实现可持续输注,减少注射胰岛素过程中的人为干预,既减轻患者负担,又提高胰岛素使用的精准度。2012年,美国一项超过25000名Ⅰ型糖尿病患者参与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使用胰岛素泵疗法的患者比起每日多针胰岛素注射患者各项血糖控制指标更佳。同一时期,另一项参与人数超过5万人,横跨欧洲和美国的试验也显示,胰岛素泵疗法使用率越低,HBA1C越高3. HBA1C全称糖化血红蛋白,是关键的血糖控制指标,越高表示血糖控制越差。
“无论是多针注射胰岛素还是胰岛素泵疗法,都对Ⅰ型糖尿病家庭造成了长期负担,”参会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儿科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罗小平说,“如果能够通过纳入罕见病目录,政府可以为部分甚至全部的Ⅰ型治疗手段提供经济保障,那将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Ⅰ型糖尿病是一种有着明确诊疗手段的罕见病,我们要做的是让更多人知晓这一点,为这个特殊的患者群体争取应得的关爱。”
中国在全球率先开展干细胞教育治疗青少年发病1型糖尿病
正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治疗的美国小朋友Ivan。 徐志雄 摄
中新网长沙8月30日电 (徐志雄 付敬懿)8月30日下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三病区病房里,来自美国纽约的1型糖尿病患儿Ivan正在接受干细胞教育治疗。作为全球首批接受该方法治疗的青少年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经过前两个疗程的治疗后,Ivan病情明显好转。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会攻击自体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该疾病常规为胰岛素治疗,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调节自身免疫反应,限制其病情进展,从而逆转高血糖实现治愈。
“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小、起病急、病情重,出现并发症后果最严重,如酮症酸中毒、眼病等,容易致死致残。”中国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研究所所长周智广介绍,据201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数据,全球糖尿病的患者人数为4.15亿,患病率8.8%,而中国糖尿病患者数为1.10亿,居全球首位。
为此,周智广教授团队与美国哈肯萨克(Hackensack)大学医学中心的赵勇教授合作,在全球率先开展针对青少年(3岁至18岁)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干细胞教育疗法。
“干细胞教育疗法就像老师教育学生一样,让免疫细胞不要再攻击?细胞了。”周智广说,该治疗方法就是将患者血液中的免疫细胞提取出来后,让这些免疫细胞流经教育器与脐血多能干细胞共同培养,经过8至9小时“教育”后,再将这些免疫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在这期间,干细胞能够释放信号并传递给1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细胞,不要再攻击?细胞了。
周智广表示,经过全球招募,首批已治疗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的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40例。患者接受治疗后,胰岛素用量有所降低,C肽下降速度较对照有所延缓,有的甚至在随访的15个月期间,完全脱离胰岛素治疗。
“Ivan今年10岁了,在8年前发现患有1型糖尿病,导致体弱乏力不能运动。”Ivan的母亲告诉记者,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Ivan血糖控制平稳,胰岛素用量较之前减少,胰岛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活动耐力明显增加。Ivan从治疗前仅可运动5至10分钟到治疗后可以坚持行走1天,其免疫力也明显增强。
“该临床研究项目属于中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也申请了国家科技重大支撑项目。”周智广说,此次首批接受该方法治疗的青少年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个体差异大部分病情都有明显好转。作为医生,他希望能有更多的病例参与到临床研究中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