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是什么多了(糖尿病是什么的问题)

人民日报 0
文章目录:

「健康」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得糖尿病?就这三个原因!

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近几十年来呈爆炸式增长:从80年代的0.67%升高到2010年的11.6%。区区30年间,为什么中国人就变得这么容易得糖尿病了?

拿“吃糠咽菜”的基因

来吃大鱼大肉

专家们的解释是:中国人有“节约基因”,“由俭入奢”之后,就更容易肥胖、得糖尿病!

所谓“节约基因”,意思是人在吃糠咽菜时,身体的某些基因会最大限度地吸收营养。

而近几十年来,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个基因依然在开放着,营养物质得不到充分消耗,就造成营养过剩。

也就是说,拿“吃糠咽菜的基因”来吃大鱼大肉,这种吃法会让人没吃几天饱饭就变胖,患上糖尿病。

原来是下田种地,现在种地少了,吃得好,活动量减少,属于经常坐着不运动的生活方式。人们一旦开始了“敞开吃、闷头睡、出门靠车”的生活,再要“管住嘴、迈开腿”,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要免受慢性病之苦,从现在开始跟老祖宗学习“谷物为主、少油少盐、吃八分饱、辛勤劳作”的生活方式,或许还不晚!

粮食吃得越来越细!

中国传统的饮食以五谷为基础。但近年以来,我们的粮食越吃越细,现在,精白米面是我们经常选择的。可精米精面几乎不含纤维,吃进体内,很快被消化分解代谢,会让血糖急速升高。

此外活动量越来越少,这些吸收的葡萄糖不能被马上消耗掉,活跃的胰岛素只能把盈余的葡萄糖储存起来。如果我们每天吃进去的热量总消耗不掉,就造成了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血糖值就越来越高了。身体若是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便会得糖尿病。

所以,现在更提倡的是粗细搭配,给白米饭添些杂豆(红豆、绿豆、芸豆、豌豆等)、杂粮(糙米、大麦米、玉米碎、燕麦等)。如果爱吃面,就在精白面粉中加些玉米粉、黄豆粉、紫薯粉。

就知道瘦,而不知道肌肉!

中国人更容易患糖尿病,其实,还有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文化向来鄙视“肌肉男”!

“四肢发达”始终不是褒义,人们更认同斯文纤细的“白面书生”,不像欧洲,让“秀”肌肉的雕像成为文化符号。这种观念导致的肌肉不发达,或者说,肌肉欠缺锻炼,也是中国人糖尿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因为肌肉中有肌糖元,肌肉一运动,肌糖元就把食物转化的血糖消耗了,所以血糖就会降下来。很多糖尿病人吃饭之后血糖高,走半小时就降下来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肌肉在降糖。从这个角度上说,年过四十的人,要有所侧重地长长肌肉,为的就是给未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预留空间。

长肌肉的办法就是适度的负重练习。如果你能坚持每天快走三四十分钟的话,最好还能保证每周两次的负重,无论是举哑铃,还是给腿上绑了沙袋后抬腿或者步行,总之你要感到胳膊和腿上的肌肉绷紧了,而且觉得酸、累,肌肉才得到了锻炼。

图据CCTV1《开讲啦》

为什么患糖尿病的越来越多?可能与这4个原因有关……

糖尿病是全球常见的慢性病之一。

得了这种疾病,平时“不痛不痒”,看似没有什么大碍,但它可以引发100多种并发症!

其中就包括失明、肾功能衰竭、截肢等,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中国人很容易得糖尿病

在我国,患糖尿病的人并不少。

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达1.41亿人。

相当于我们身边,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1名糖尿病人。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容易得糖尿病呢?

离不开下面这几个原因——

01 超重的人越来越多

超重或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过多的糖、游离脂肪酸在引起能量过剩、诱发肥胖的同时,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加重肥胖;而肥胖加重胰岛素抵抗,又要求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02 饮食越来越精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粮食越吃越细。

如我们常吃的精米白面里面几乎不含纤维,吃进体内,很快被消化分解代谢,会让血糖急速升高。

再加上鸡鸭鱼肉等肉食性食物越来越丰富,小面包、饼干、冰激凌、奶茶等甜点的过度摄取,都会使我们的热量超标。

如果平时不注意运动,这些吃进去的热量总消耗不掉,就造成了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血糖值就越来越高了。

03 运动量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纯体力劳动越来越少,工作学习需久坐、上下楼有电梯、出行可以开车或坐车,就连自行车也可以选择电动的。

这种生活方式,使得我们的肌肉量大幅下降。

要知道,我们的肌肉中有肌糖元,肌肉一运动,肌糖元就把食物转化的血糖消耗了,血糖就会降下来。

从这个角度看,平素肌肉比较松弛的朋友,如能有所侧重地长长肌肉,其实是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的。

04 睡眠时间越来越少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是深植于我们体内的“生物钟”,违反这种规律就很容易出现健康问题。

因为,在人体中,有一种压力激素——皮质醇,当我们感到压力增加或者午夜仍处于觉醒状态时,大脑就会认为我们“处于危机中”,需要救援,于是指挥皮质醇相应增加,保护我们度过“危机”。

而这种激素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会引起血糖升高,加重胰岛素抵抗,导致脂肪堆积。

哪些是提示糖尿病的信号?

身体出现哪些信号要警惕被糖尿病“盯上”呢?

满足以下任何一条就可以认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了,需要密切注意血糖的变化。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尤其是父母、同胞、子女中有糖尿病患者。

✿超重或肥胖的人:体质量指数(BMI)≥24和(或)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

✿缺乏体力活动者。

✿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

✿黑棘皮病患者。

✿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的患者。

✿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或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十句话能帮助你控血糖

01 每周两次负重练习

养成每天快走三四十分钟的好习惯,并且在每周选出两天做一下负重练习。

无论是举哑铃,还是给腿上绑了沙袋后抬腿或者步行,当我们感觉到四肢的肌肉绷紧了,而且觉得酸、累,肌肉才得到了锻炼。

02 上下班尽量走路

上下班能走路就走路,上下楼梯时,能不坐电梯就不坐电梯。

03 每天少坐90分钟

限制久坐行为是防止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式。

04 在家吃饭

餐馆菜大多油盐含量高,在家吃饭,油盐可以自己掌控,还能注意膳食搭配,对控制血糖非常友好。

05 主食控制在250g

如果平时没有特别重的体力活动,我们可以适当控制一下主食的摄入量。

一般以每天200~300g谷物(干重)为宜,其中包含1/3~1/2的全谷、杂豆和薯类。

主食可适当分配于三餐之中,早餐100g、午餐100g、晚餐50g是比较合理的搭配。

06 少吃加工肉制品

加工肉制品(如咸肉、熏肉和热狗)中的各种添加剂可能是导致糖尿病的罪魁祸首。

07 避免食用浓缩糖类

如糖果、巧克力、甜点等。

如果想吃甜的食物,可以选择水果。

08 腰臀比不能大于1

腰臀比是预测肥胖的一项指标,比值越小越健康,当比值大于1时,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大。

09 不做夜猫子

睡眠不足会增加患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欠上短短30分钟的“睡眠债”,就可能对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产生显著的影响。

10 每年测一次血糖

定期监测血糖,有助于我们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以便及时调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资料:养生中国、健康时报、健康中国

编辑:王雨思

一亿多中国人是如何惹上糖尿病的?医生告诉您实情

“张医生,我国的糖尿病患者真的有1亿多人吗?”

今天我去超市逛街的时候,遇到了之前的一个朋友,他跟我说自己最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有一些医生提到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了1亿人。他看到这个观点以后,就比较惊讶,因此就问了我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根据权威的数据,我国的糖尿病确诊人数早在2017年的时候就超过1亿,而且糖尿病的患病人数还有增加的趋势。这一亿多中国人是如何惹上糖尿病的呢?今天医者良言就好好跟您聊一聊这个问题,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

1.肥胖人数增加:

不得不说,我国最近这些年的肥胖人数确实有明显的增加。很多人在结婚前可能并不胖,甚至还瘦,但是工作结婚后,体重却有明显的增加。虽然说不是每一个人都这样,但是这却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熬夜

就拿我一个朋友来说吧,他刚上大一的时候体重53公斤。自从工作后体重开始增加了,结婚3年后体重高达80公斤。肥胖人数的增加除了和暴饮暴食有关以外,还和压力大、熬夜、运动量不足有关。

可能会有朋友问了,肥胖还能和糖尿病扯上关系吗?您别说,它们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还不小呢!

胰岛素受体

在人体内,胰岛素是唯一的降低血糖的物质。胰岛素要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就需要和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行。对于肥胖者来说,会存在着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也就是说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了。人体为了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就会促使胰岛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而这就相当于让胰岛细胞加班工作。

一两天的加班,胰岛细胞还能抗住。如果长期让胰岛细胞加班工作,那它就有可能会被“累死”。当胰岛细胞死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体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了,这个时候可引起血糖升高。

2.不健康的饮食方式:

这里说的不健康的饮食方式主要包括暴饮暴食、吃得主食太精细等。

现在来说,我们的物质文明得到了很大的丰富,而这导致很多人平时吃饭吃得很饱。经常吃得很饱不仅仅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而且同样也会增加胰岛细胞的负担。

经常吃得太饱或者暴饮暴食,就容易引起血糖的剧烈波动,长此以往就会增加胰岛细胞的工作量。

另外,我们现在吃的米和面都是精制的,这种精制的主食由于去掉了麸皮和胚芽,所以升糖指数比较高。当人吃了这种精制的米、面以及相关制品的时候,就容易引起血糖的波动。胰岛细胞长期超负荷工作,就会累死一部分胰岛细胞。

因此,我们平时在吃饭的时候,应该注意吃饭八分饱、尽量不要吃精制的米和面。如果一定要吃精制的米和面,那就在里面加点杂粮、蔬菜、肉类等。

3.运动量不足:

就目前来说,人们的生活节奏都加快了,很多人为了生活,就拼命工作,而这样会造成运动量不足。

虽然说运动量不足不会直接引发糖尿病,但是吃得多、运动量不足,可能会增加肥胖的风险。当人体重超标后,就有可能会引发糖尿病。

另外,有些人的直系亲属,比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得了糖尿病,那ta和正常人相比,本身就更容易得糖尿病,如果运动量再不足,那就更容易诱发糖尿病了。

经常运动不仅仅能增加体内糖分的消耗量,而且还可以提高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以后,只需要少量的胰岛素就可以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因此,为了健康我们应该经常运动。很多人认为运动的强度和量越大越好,其实并不是这样,运动的量和强度以第二天不感觉到疲劳为宜,而且还需要细水长流。

散步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散步属于一种比较容易坚持而且又安全的运动方式,我们可以把这种运动方式作为首选。每天运动的时间应该控制在30分钟左右,每周运动的次数不少于5次。

4.其他:

其实,引起糖尿病患病人数增加的原因除了上述3点以外,还包括人均寿命增加、体检的人数增加、遗传因素等有关。

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糖尿病怎么还和人均寿命增加有关呢?别急,听我慢慢道来。我们都知道,在民国及其以前,人均寿命都是不高的。到了当代,人均寿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少人都能活到80岁以上。

有一些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是增加的,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糖尿病其实属于一种衰老性疾病。人到了一定年龄以后,胰岛细胞的功能也是会下降的,当胰岛细胞的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本身也是会引起糖尿病的。

体检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多人也都变得富裕起来,所以他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增加了。于是,定期体检就成为了大多数人的标配,而体检可以发现那些没有症状的糖尿病患者,这无疑也会使得更多的糖尿病患者暴露出来。#健康明星计划#

还有一点,如果父母得了糖尿病,那其孩子得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比一般人大,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理解为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本身并不会直接致病,但是它可以在某些条件下诱发糖尿病,比如肥胖、暴饮暴食、熬夜等。遗传因素我们可以理解为家底,这就像有的人一出生就有很多钱,无论他后面怎么花,ta的钱还是比一般人更耐花。#健康科普大赛#

我是医者良言,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健康知识,做你身边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对你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需求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