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十岁糖尿病(十岁糖尿病人能活多大岁数)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孩子突然爱喝水了?小心儿童糖尿病

近日,一名4岁女孩确诊糖尿病的新闻引起全网热议。儿童糖尿病有哪些症状,是否可以预防?健康微课邀请西南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王育林为您开课。

儿童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王育林介绍,儿童糖尿病更多的还是以Ⅰ型糖尿病为主,它的典型症状是口干、多饮、多尿以及多食。很多儿童在早期会出现大量饮水、体重下降的症状,也因为高糖还会出现精神萎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到后期发展为酮症酸中毒的话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以及呼气有烂苹果味的情况。有些儿童在体育课上出现创面的时候,还会出现创面难以愈合,包括四肢麻木等症状。

儿童糖尿病的高发年龄是几岁? 儿童糖尿病的高发年龄段在学龄前期以及青春期,也就是4~6岁和10~14岁这个阶段。对于一些Ⅱ型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其发病年龄可能会提前。(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来源: 上游新闻

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确诊者6~10岁筛查2型糖尿病!儿童糖尿病诊治指南

近年来儿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如何诊治儿童2型糖尿病?近日发布的《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针对临床诊疗较为关注的4个主要临床问题,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循证推荐。

儿童2型糖尿病的诊断

儿童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为满足以下4 项指标中的任1 项:

(1)空腹血糖≥7.0 mmol/L;

(2)口服糖耐量测试的2 h血糖水平≥11.1 mmol/L;

(3)随机血糖≥11.1 mmol/L;

(4)HbA1c≥6.5%;同时非胰岛素依赖且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胰岛功能正常或增高(4C)。

需要分子遗传学检测以排除单基因糖尿病的情况为:

(1)6月龄及以内被诊断患有糖尿病(5D);

(2)6月龄后无胰岛自身抗体或有其他特征的提示单基因原因的糖尿病(4C);

(3)青少年疑似2型糖尿病,但症状较轻,自身抗体阴性,同时患儿及其家族成员无典型2型糖尿病特征(如肥胖、代谢综合征等)(4D)。

儿童2型糖尿病筛查重点人群: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确诊者6~10岁筛查

建议在筛查儿童2型糖尿病时,重点关注具有糖尿病家族史(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糖尿病病史)、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状态(黑棘皮病)、出生体重过高过低或早产、男性、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和不良生活习惯等风险因素的儿童(3C)。

对于超重[体重指数(BMI)≥P85]且合并≥2个风险因素的儿童,建议筛查年龄为>10岁或已进入青春发育期(3B)。

对于肥胖且合并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的儿童,或合并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诊断2型糖尿病的儿童,建议筛查年龄下调至6~10岁(5C)。

建议采用空腹血糖 5.6~<7.0 mmol/L、HbA1c5.7%~<6.5%或口服糖耐量试验1 h 8.6~<11.6 mmol/L 或2 h 血糖7.8~<11.1 mmol/L筛查2型糖尿病(3C)。如果筛查结果正常,建议每年复查1次结果。如果BMI上升、心脏代谢风险状况恶化、有严重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或有糖尿病前期证据,则有必要每半年进行1 次复查(5D)。

2型糖尿病初发患儿生活方式干预:无充分证据证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治疗

暂无充分证据证明单纯生活干预干预能够有效治疗初发儿童2型糖尿病,建议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结合药物等综合干预控制血糖,延缓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5D)。

运动方面建议监督和实施个体化运动训练,增加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每天至少30 min的中到高强度有氧运动和(或)每周至少2次的抗阻训练,减少电子屏幕前时间(≤2 h/d)和久坐时间(1B)。

饮食方面建议制订饮食管理计划,建议个体化评估营养需求,合理使用低糖、低血糖生成指数、低热量、高纤维、适量蛋白的饮食(1B)。建议辅助使用新兴医疗数字科技(远程医疗、智能手机技术、短信、互联网管理等)促进生活方式改变,加强患儿对血糖的自我管理(1B)

儿童2型糖尿病的治疗:<16岁不建议行代谢手术治疗

如果初诊患儿的HbA1c≥8.5%,或有明显高血糖症状、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代谢不稳定,建议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剂量为1次/d基础胰岛素加3次餐前速效胰岛素(0.3~0.5 U/kg开始)或等剂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如果无酸中毒,建议联用二甲双胍(3B)。

病情稳定后胰岛素每次减量30%~50%,依据血糖控制程度逐渐过渡到单用二甲双胍,过渡期往往需要2~6 周(2B)。

如果初诊患儿的代谢稳定(HbA1c<8.5%且无症状),建议二甲双胍进行初始治疗,初始剂量为500 mg/d 使用7 d,随后3~4 周内每周增加500 mg/d,如个体不良反应轻、耐受程度高,也可酌情更快增加剂量,最大不超过2 000 mg/d(2B)。

如果初始治疗3~6个月HbA1c仍无法达到<7.0%,对于>10岁患儿,可选择恩格列净或二甲双胍恩格列净复方制剂、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周制剂作为二线药物,使用上述二线药物需充分考虑患儿意愿和用药安全(2B)。

对于<16岁患儿,不建议行代谢手术治疗(1A)。如BMI>32.5 kg/m,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仍不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或有严重合并症如常规方法无法缓解的重度阻塞性呼吸暂停、心脏功能显著受损等的16~18岁的青少年患儿,可考虑在有青少年代谢手术经验的单位行代谢手术,并做好术后并发症的监测和管理(1A)。

来源: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业委员会. 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J]. 中华儿科杂志, 2025, 63(2): 131-137.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揪心!4岁男童确诊糖尿病,家长崩溃:以为能吃能喝是长身体

“孩子每天喝3大瓶饮料,我们以为就是馋嘴...”在儿童医院内分泌科诊室里,34岁的李女士泣不成声。她4岁的儿子阳阳刚被确诊为糖尿病,血糖值飙升至正常值的3倍,而在此之前,全家人竟把“多饮多食多尿”当作孩子在长身体。

零食当饭吃埋下隐患

阳阳的病例并非个例。记者走访多家医院发现,儿童糖尿病门诊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敏翻开登记册:仅今年1-5月,该科就接诊了87例新发糖尿病患儿,最小的患者仅2岁8个月。

“现在每天都有家长举着血糖仪冲进急诊。”张主任指着阳阳的病例摇头,“这孩子每天早餐是奶油蛋糕配奶茶,书包里塞满棒棒糖,家长还觉得能吃是福。”据家长回忆,阳阳半年前开始频繁要水喝,每天喝掉5瓶矿泉水,夜里起床上厕所多达4次,体重却不增反降。

这些信号千万别当“成长痛”

“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是典型警报。”张主任现场用动画演示:当血液中的糖分超标,身体就像泡在糖水里,肾脏不得不加班排水,导致孩子频繁跑厕所。而细胞得不到能量,孩子就会总喊饿、没精神。

更令人揪心的是,很多家长存在认知误区。在幼儿园门口,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位家长,有14人认为“糖尿病是老年病”,6人把多饮多尿归结为“天气热”“活动量大”。而实际上,我国6-18岁儿童糖尿病患病率已突破0.6%,相当于每200个孩子就有1个患者。

含糖饮料成隐形杀手

在病房走廊,记者遇到10岁的小患者彤彤。她抱着毛绒玩具小声说:“我以前每天要喝两罐可乐。”她的主治医生透露,现在的孩子日均添加糖摄入量是世卫建议值的4倍,一罐碳酸饮料含糖量相当于吞下10块方糖。

“这不是简单的吃糖问题。”营养科专家王莉拿出对比模型:现代儿童饮食中,饼干、薯片等精加工食品占40%,含糖酸奶、果汁被认为是“健康零食”,实则暗藏危机。她现场拆解某品牌儿童奶酪棒:“这一小根就有8克糖,相当于2颗水果糖。”

预防记住“三要三不要”

面对触目惊心的数据,专家给出实用建议:

1. 要运动:每天保证1小时户外活动,研究发现运动后肌肉吸收血糖效率提升20倍 。

2. 要筛查:出现多饮多尿、伤口不易愈合、颈部皮肤发黑(黑棘皮症)要立即就医

3. 要控糖:用水果替代甜食,每天添加糖不超过25克(约5块方糖)

4. 不要喝含糖饮料,警惕“0蔗糖”伪概念食品

5. 不要喂饭,避免过度喂养导致胰岛素抵抗 。孩子能知道饿,他饿了就会知道吃东西。

6. 不要熬夜,睡眠不足会扰乱血糖调节激素 。

这些新变化家长要知道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糖尿病呈现新特点:过去多为先天性的1型糖尿病,现在2型糖尿病占比攀升至35%。张主任解释:“这直接关联生活方式,有个12岁小患者确诊时已有脂肪肝、高血压等并发症。”

在康复病房,记者看到阳阳正在学习使用血糖仪。孩子天真地问:“妈妈,我以后还能吃生日蛋糕吗?”这个问题让在场医护人员红了眼眶。目前阳阳需要每天注射4次胰岛素,但医生表示只要控制得当,孩子完全可以正常上学。

守护未来需要全社会行动

这场甜蜜危机正在敲响警钟。某小学体检数据显示,超重儿童的空腹血糖异常率达17%。教育部门已着手在健康课中增加血糖管理内容,部分学校开始用“无糖日”活动替代传统零食奖励。

“预防糖尿病不是剥夺童年快乐,而是给孩子更长久的甜蜜。”张主任最后呼吁,家庭、学校、医疗机构应形成防护网,“别让下一代成为'糖罐里泡大'的牺牲品。”

(为保护隐私,文中患儿及家长均为化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