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频率(糖尿病分几个阶段持续时间)
中国糖尿病患者全球第一:糖吃得越多,就越容易糖尿病,真的吗?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免费赠送健康大礼包(实物)一份,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中国现如今拥有全球最多糖尿病患者,从1980年代不到1%增长到2018年大约12.4%的成人比例。
这一趋势伴随着糖与高热量饮食激增。
有人说“吃糖越多,得病越容易”,这有道理,却不完整。
若将视角放在“摄入形式与身体代谢交互”之上,就会发现核心并非糖本身,而是“糖的食用方式”如何干扰身体运行。
首先,糖的摄入形式决定其代谢冲击力。
布里格姆杨大学研究分析50万人发现,摄入同样甜味,但来自糖水和饮料的形式与固形食物不同。
每多饮用一杯12盎司的含糖饮料,患糖尿病的风险便会提升约25%,就连果汁也会使该风险提高5%。
这表明,液态糖进入血液的速度更快,肝脏和胰腺在来不及调节的情况下,便只能被迫应对高“峰浓度”。
长期高峰刺激下,β细胞负荷过重,胰岛素分泌响应失衡,逐步迈向胰岛素抵抗乃至糖尿病。
这个机制与人们平时“喝杯果汁没事”认知相矛盾,但基于数据实证不容忽视。
其次,全球流行研究指出,摄入更多糖(尤其甜饮料)确实提高糖尿病患病率。
一项meta分析纳入310 819名参与者和15 043个糖尿病病例,发现每天喝1至2杯甜饮料的人,患病风险比极少喝者高出约26%。
此外,另一个综述汇总发现,每增一杯含糖饮料,2型糖尿病风险上升27%,而无糖饮料也可能提高13%的风险。
这意味着,即便摄入量控制在中等范围,频繁摄入也可能触发长期代谢失衡。
第三,中国的糖尿病高发不仅因总量高,还因“餐后血糖峰值”频繁出现。
WHO及多项研究指出,中国社交饮食习惯(如饭后甜茶、加糖饮料配面包)会引发餐后血糖快速飙升。
Nature Nutrition 2022年综述表明,单纯摄糖并不充分预测糖尿病,而高血糖波动频率与慢性炎症、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更有关。
这是关键:“吃得越多”不只是总量问题,而是代谢系统频繁被推至边缘。
长期如此,身体逐渐无法恢复平衡,隐性代谢失衡逐渐浮现,最终演变为糖尿病。
第四,全球多地研究也表明,超加工食品导致糖尿病的路径也与糖摄入有关。
2023年一项涉415 554人meta分析发现,超加工食品摄入每增加10%,2型糖尿病风险上升12%。
超加工食品一般高糖、高脂、低纤维,会破坏肠道屏障和菌群结构,使得胰岛素阻抗加重。
换言之,不是“糖吃多就得病”,而是在“高频率高峰摄入 加工食品搭配下”,身体进入代谢失序模式,这才是高患病风险真正逻辑。
大量临床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口中糖尿病患病率居世界首位,2018年达12.4%。
研究指出,这一增长最主要与生活方式改变有关,包括饮料中的添加糖、快餐、甜品普及。
多个变量统计表明:每人每日额外摄入100千卡糖,会将糖尿病患病率提升1.62个百分点,其中大约66%的风险经由体重增加介导。
可见,糖不仅直接影响代谢,也通过促进肥胖间接推高糖尿病。
那么,是否吃糖就一定得病?当然不是。真正关键的,是“吃糖后的身体响应能力”。
如果身体具备充足胰岛素抵抗缓冲区、有多样化菌群、有高纤维饮食、有规律运动,那么糖即使吃多,也能被缓冲和代谢。
但现实是,现代生活中的高频高峰使得这一缓冲能力被反复挑战,至此耗竭。
与其只关注“总糖量”,更应关注“糖峰频率”让身体不断重启代谢模式。
这与通常把糖看作热量问题不同,而是倚重代谢节律、波动频率与身体承受能力的新视角。
在这个框架下,中国高糖病患不仅是“吃多糖”,而是“摄入模式与代谢能力同频崩溃”。
这是一条颇少被关注的路径,但极具解释力。
举个真实国外研究案例:BMJ Umbrella Review指出,尽管整体糖摄入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不确定,但糖饮料摄入与糖尿病风险显著相关,其机制与餐后高血糖和肝脂生成有关。
这一研究证实“糖吃得越多”这个结论需要结合摄入形式考虑,而不是所有糖都等同。
至此,能回答“糖吃得越多就越容易糖尿病,真的吗?”
的核心不是“是/否”,而是:“高频率高峰的糖摄入,在代谢系统中不断触发应激反应,削弱稳态,才是真正推向患病界限的路径”。
这一观点在普通认知里看似与糖有关但不相干,但实为健康知识里的关键形式转变点。
若将来通过“每日血糖峰频检测”、或“肠道菌群监测”将糖摄入模式与代谢变化一一映射,或将可预测个体吃糖后的代谢韧性。
这未来技术突破,将使对饮食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成分层面,而是实时代谢调适模型。
通俗来讲,中国糖尿病高发不是因为“天生怕糖”,而是因为“吃糖频率太高,身体调节系统频繁被打乱”。
这也解释为何即使总糖摄入不高,但若集中在饮料、甜品等高峰频繁出现,同样会引发代谢崩盘。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周霞,李亚云,杨梅.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膳食质量评价及均衡性影响因素探讨[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23,51(04):56-60.
血糖监测频率如何把握?不同人群有差异,原来有很多人都没测对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很多人家里都备着血糖仪,但真正拿出来测血糖的次数却寥寥可数。
有些人一个礼拜测一次,有些人每餐后都测,还有些人等到头晕眼花才想起来动手。
那到底血糖多久测一次才合适?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大多数人都没答对。甚至连一些糖尿病患者,也常年处于“想测又不想测”“测了也不懂”的状态。
但血糖这个事儿,错过了最佳监测时机,就可能错过了控制病情的关键窗口。
血糖不是随便测测就行的,它讲究“时机”,讲究“针对性”。
有些人一测血糖就吓一跳,其实只是测错了时间;而有些人觉得自己血糖平稳,殊不知真正危险的“波动”根本没被发现。
因为血糖的变化不像血压那样有明显感觉,它可以在毫无症状的情况下悄悄升高,等到真正出现问题时,往往已经晚了。
那到底该怎么测?一天测几次?空腹测还是餐后测?有没有必要半夜也起来测?
答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人群、不同阶段、不同药物方案,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时间点完全不同。
先说一个特别常见的误区:很多人觉得只要空腹血糖正常,其他时候就不用管了。
这种想法很危险。因为空腹血糖只是一个点,它不能代表全天的血糖波动。
有些人空腹血糖稳得像教科书,但一到吃饭后两个小时,血糖飙到十几毫摩尔每升,这种“餐后高血糖”就像“隐形炸弹”一样,长期不管会悄悄伤害血管、眼睛和肾脏。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并不等于血糖控制得好”,这句话很多人听不懂。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两三个月的平均血糖,它是个“均值”,但血糖的危险就在于它的“波动”。
就像一个人平均每月花销5000块,听着不多,但可能有些月花了8000,有些月只花2000。
平均值但背后的“峰值”和“谷底”才是重点。
血糖太高伤血管,血糖太低也伤脑。
不能只看平均值或单次结果,而应该了解血糖在一天内的波动情况。
比如有些人半夜三点会出现低血糖,早晨起床后反而血糖偏高,这是“黎明现象”或者“反跳高血糖”的表现,需要通过夜间监测才能发现。
这种情况,如果只在早上测一次,根本看不出来。
那到底该怎么安排测血糖呢?总不能一天24小时守着血糖仪吧?
其实也不用那么极端,但血糖监测的“时机”真的很重要。
对于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如果刚开始用药,建议每天至少测四次:空腹、三餐后两小时、睡前。
这样可以了解药物对血糖的影响,也有助于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而对于已经进入稳定期的患者,可以选择“分日分时段”的方式,比如今天测空腹和早餐后血糖,明天测午餐前和餐后血糖,后天测睡前和夜间血糖。
这种“轮换式监测”能更全面掌握血糖变化,又不会太折腾人。
如果是打胰岛素的患者,尤其是多次注射方案,那就需要更频繁地测血糖。
因为胰岛素强度高、起效快,一旦剂量不合适,低血糖的风险很高。
这类人群建议每天测六到七次,包括空腹、三餐前、三餐后和睡前,有时还需要加测夜间2-3点的血糖。
虽然麻烦,但这是为了避免“低血糖昏迷”这种严重后果。
而对于妊娠糖尿病的孕妇,监测就更细致了。
因为血糖控制不好不仅影响孕妇,还会影响胎儿发育。
这类患者一般建议每天测四到七次,尤其要关注餐后一小时和两小时的血糖,因为这两个时间点的血糖最能反映胰岛功能。
别以为年轻就没事,现在很多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查出糖尿病,都是因为血糖长期忽高忽低,加上缺乏监测,等发现时胰岛功能已经“油尽灯枯”。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家族史但血糖正常的人。
这类人往往不当回事,觉得自己没糖尿病就不测了。
但“前驱糖尿病”阶段才是最容易逆转的。
如果能在血糖刚开始偏高时就发现,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是有可能完全恢复正常的。
那这个阶段怎么测?建议每3-6个月查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如果有条件,加做餐后两小时血糖。
不要等到真的确诊才开始重视,那时候就晚了。
再说一个冷知识,很多人不知道血糖仪测出来的结果,和医院化验的血糖值,是不完全一样的。
家用血糖仪测的是毛细血管血糖,医院测的是静脉血糖,前者容易受温度、湿度、操作方式影响,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是正常的。
不要因为家里测出来偏高一点就慌了,也不要因为偏低一点就掉以轻心。
重点是看趋势,而不是纠结某一次的数字。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血糖监测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指导生活和治疗。
很多人测完血糖就放那了,不看、不记录、不分析,更谈不上根据结果调整饮食和运动。
这样测再多也没意义。
建议每次测完都记下来,最好用血糖本或者APP,把测量时间、数值、当天吃了什么、有没有运动都写清楚。
一段时间之后就能看出规律:哪顿饭后血糖容易高,哪种食物容易升糖快,哪天运动多了血糖更稳定。
这样医生也能根据这些记录更精准地调整用药,而不是靠猜。
血糖监测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对身体的“掌控感”。
尤其是那些刚确诊糖尿病的人,常常会陷入焦虑,总觉得“是不是病越来越严重了”“怎么血糖又高了”。
但如果能规律测血糖,记录变化,知道每次升高的原因,就会慢慢建立一种“我能控制它”的信心。
这比一味恐慌、逃避要好得多。
血糖不是“测多了就好”,而是“测得对才有用”。
测得对,才有机会把糖尿病稳稳地管住。
别再想着“血糖高了我怎么没感觉”,很多时候,感觉出现时,已经是并发症的前奏。
也别再问“我多久测一次合适”,先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类人群,再决定测量频率。
血糖不是别人说了算,而是每个人的身体给出的答案。
真正把血糖测对了,才能把人生的节奏抓稳。
参考文献:
[1]陆菁,张晓,周小燕.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频率与血糖控制的关系[J].现代实用医学,2022,34(5):628-631.
[2]王红,李欣.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20):1564-1567.
[3]张琴,陈丽,刘洋.妊娠糖尿病血糖监测方案的优化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3,34(11):1453-1456.
糖尿病人应该多久测一次血糖?提醒:在家测血糖,4个误区别犯
文 | 衷古医
编辑 | 衷古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对于糖尿病朋友来说,家里的血糖仪可是随身“侦察兵”!问题是:你多久用它“巡逻”一次?又有没有用错方法?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
一、测血糖这件事,真没你想得那么简单!咱们先来点现实的。是不是很多糖友都有这种感觉:“我吃得不多啊,怎么血糖就飙了?”“我每天都测,怎么医生还说我控制不好?”
别急,问题可能不在吃,也不在药,而在你——测血糖的方式不对!
1. 测得不准,还不如不测?
测血糖不是“随手一扎”就行的事儿。测得时候不对、频率不对、吃完饭就测、手没洗干净……这些操作失误,统统都可能让你的血糖“演技派上线”。
别怪血糖乱飙,可能是你给测出来的“假数据”!
二、糖尿病人到底多久测一次血糖?答案因人而异!这个问题就像“多久洗一次头”一样——看人!看情况!别人一天三次,你可能一天一次都多了!
1. 没“统一标准”,但有科学建议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测血糖频率也不一样。
1型糖尿病:这类人群胰岛素说停就停,血糖变化大,一天至少4-7次,饭前饭后、睡前都得安排上。
2型糖尿病(用胰岛素的):虽然不像1型那么“调皮”,但也得看胰岛素种类来定,一般每天2-4次。
2型糖尿病(口服药控制):控制得好?那可以每周测几次,重点盯住饭前饭后。
血糖稳定人群:血糖稳定三个月以上?那就每周1-2次抽查,别太频繁,也别完全放飞。
2. 特殊情况要加测,别偷懒!
你是不是有过这种“小聪明”操作:“今天吃得少,肯定没问题,不测了~”
No no no!以下情况必须多测几次:
换了药、换了剂量:身体还在“磨合期”,血糖可能大起大落。
生病、发烧、压力大:别小看这些“外因”,血糖可能偷偷飙上去。
感觉不舒服:头晕、冒汗、心慌?可能是低血糖预警,赶紧测!
三、在家测血糖,千万别犯这4个“大错”!你以为问题出在身体?其实,很多时候是你的“手艺”不行。
1.不洗手就扎?血糖仪都看懵了!
刚吃过水果、摸过糖果、擦过桌子……手上残留的糖分会让血糖值“假嗨”。
测前务必洗手!别用酒精,别用湿巾,清水冲 干毛巾擦才最靠谱。
2.扎手指不是“随便一扎”!位置错了也影响结果
很多人图方便,老是扎手指尖正中间,疼得要命还容易出血少。
正确姿势:侧面扎,软肉多,疼痛少,而且出血更容易控制。
3.饭后立刻测?那不是测血糖,是测“胃口”!
刚吃完饭就测,血糖肯定高——这不科学!饭后2小时再测,才是判断血糖控制是否合格的“黄金时间”。
记住:从第一口饭开始计时,不是最后一口!
4.血糖仪用三年,试纸也不换?你是测血糖还是测“勇气”?
血糖仪和试纸都有保质期!
- 试纸受潮、过期,数据就不准
- 血糖仪用太久,校准不准,测出来的值可能偏差大
建议:定期校准血糖仪,每年换新试纸、两年换仪器更保险。
四、光测血糖还不够,这些“隐藏细节”才是关键!你天天测,还是控制不好?那问题可能在这些地方!
1.只看数字,不看趋势?血糖控制永远在“瞎忙活”
别只盯着某一次的高或低,看“曲线”才有意义。比如:你饭后血糖总是高,那说明饭吃得不对;你早上血糖总是高,可能是“黎明现象”在作怪。
建议:记血糖日记,不只是为了记录,而是为了找规律!
2.只测空腹血糖?你漏了一半的“真相”!
空腹血糖就像拍证件照,看起来“很规矩”;但饭后血糖,才是你生活习惯的“真实写照”。
空腹 饭后一起测,才能看清全貌!
3.血糖正常≠万事大吉!别忘了“糖化”这位老大哥!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过去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就像“期末成绩单”,你平时表现再好,期末挂科一样功亏一篑。
建议:每3个月查一次糖化,才知道控制得怎么样!
五、总结一下:测血糖,咱得“有频率、有方法、有脑子”!测血糖不是为了图安心、走过场,而是帮你掌握身体的规律,调整生活的节奏。
测得准:洗手、选对时间、操作规范;测得勤:看自己的病情类型、用药方式而定;测得巧:关注趋势、记录数据、定期复查;
偷懒可以,但身体不会陪你演戏。
最后一句话,送给每一位糖友:你对血糖有多上心,它就有多“听话”。别等血糖“造反”了,才想起“我是不是测得不对?”从今天起,拿起你家的血糖仪,咱们认真测一次,好吗?
参考文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