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糖多高有危险(二型糖尿病血糖多高)
浙大研究: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在这个数,并发症的风险最低,可信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这个东西,说它吓人吧,确实吓人,毕竟它本事大,不光能让人血糖高,还能把眼睛、肾、心脏、血管、神经统统折腾一遍;但说它不吓人吧,很多人刚查出来那会儿,除了口渴点、尿多点,啥感觉都没有,跟没事人一样。
可这病最阴险的地方就在这儿——它不像心脏病,会突然捂着胸口倒下;它也不像胃病,吃点辣椒就疼得直冒冷汗。
糖尿病是个“温水煮青蛙”的高手,等到你真觉得不对劲了,往往已经伤得不轻了。
最近,浙江大学出了一项研究,说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在“糖化血红蛋白6.5%~7%”这个范围里,并发症的风险最低。
这事儿一出来,很多人就炸锅了:“真的假的?我医生让我控制在6.0以下啊!”也有人说:“我控制在8.0也没见得出啥问题啊。”
那这个研究到底靠谱不?咱们今天好好唠唠。
先说结论,血糖控制多少合适,不是谁拍脑袋决定的,而是根据大量研究、临床经验,以及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定的。
这就像穿衣服,不能所有人都穿L码,有的人瘦,穿M码才合适;有的人壮,得穿XXL才舒服。
糖尿病人最常用的“血糖成绩单”就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它能反映过去两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以前的共识是,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能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风险。
但后来发现,控制得太低,低血糖风险增加,尤其是老年人,低血糖可能比高血糖更致命。
国际上的一些糖尿病指南开始调整策略,对不同人群设定不同的目标——
年轻的、刚得糖尿病的、没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控制在6.5%左右比较理想。
年龄大了,或者有心血管病史、肾病的,控制在7.0%~7.5%也可以,关键是别低血糖。
80岁以上的老人,或者身体状况不太好的,甚至可以放宽到8.0%。
浙江大学的研究,其实也是在印证这个观点: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7%之间,既能减少并发症,又不会因为过度控制导致低血糖。
很多人以为,血糖降得越低越好,最好降到正常人的水平,这样不就万事大吉了吗?但现实是,血糖控制太严,有时候比高血糖更危险。
低血糖的危害,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
低血糖的时候,人会觉得饿、出冷汗、手抖、心慌,严重的话,还可能晕倒,甚至诱发心脏病、中风。如果是晚上睡着了低血糖,家里没人发现,有可能直接猝死。
特别是老年人,低血糖不一定表现得那么明显,有时候只是发呆、反应慢、说话含糊,家人还以为是老年痴呆加重了,实际上可能是低血糖在作怪。
长期低血糖,会让大脑越来越不敏感,等到下一次低血糖来袭,可能连预警信号都没有,直接晕倒。
这就像一个天天被家暴的人,一开始还知道疼,后来麻木了,最后等到一拳打过来,连痛觉都没了。
血糖控制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在安全范围内稳定。
糖尿病的并发症,最让人害怕的就是“五大杀手”——眼睛、肾脏、心脏、血管和神经。
眼睛:视网膜是个很娇气的地方,血糖高了,毛细血管会变脆,容易出血,时间久了,眼底就像被泼了一层墨水,视力越来越模糊,最后可能失明。
肾脏:肾是个“过滤器”,血糖高的时候,肾脏的过滤系统就像超负荷运转的空调,时间长了,零件就坏了,蛋白尿、肾衰竭、尿毒症就找上门了。
心脏和血管:血糖高的人,血管壁就像被糖浆糊住了一样,越来越硬,越来越窄,最后就容易形成动脉硬化,导致心脏病、中风。
神经:血糖高了,神经就像被电线短路了一样,手脚麻木、疼痛,甚至感觉迟钝,严重的,连脚烫伤了都不知道,最后可能发展成糖尿病足,甚至截肢。
这几个并发症,哪个都不是闹着玩的,血糖控制得当,确实能减少这些风险。
光看血糖不行,血压、血脂、体重也得管一管。
很多人血糖控制得不错,但血压高、血脂乱,最后还是心梗、中风找上门。糖尿病其实是个“全身病”,不能只盯着血糖一个指标。
吃饭这事儿,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有人一听说“少吃碳水”,就开始天天吃肉,结果胆固醇飙升;有人怕血糖高,一天三顿都吃青菜,最后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
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吃得均衡,主食、蛋白、蔬菜搭配好,别暴饮暴食,也别饿着自己。
运动也别一口气猛来。
有人一得糖尿病,就天天去跑步,结果膝盖受不了,反而落下一身伤。快走、太极、游泳这些低冲击的运动,反而更适合长期坚持。
浙江大学的研究,并不是凭空得出的结论,而是基于大量临床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
它的核心观点和国际上主流的糖尿病管理策略是一致的——血糖控制要个性化,不是所有人都要追求6.0以下的超低血糖,而是要在6.5%~7%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减少并发症,又不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这个研究是有科学依据的,但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还得结合自身情况来调整。
你是年轻人,刚得糖尿病,那6.5%以下可能更适合;你是70岁的大爷,身体还不错,那7.0%也说得过去;你80岁了,还老是低血糖,那稍微放宽点也未尝不可。
管血糖,不是死盯着一个数字,而是找到自己最舒服、最安全的那个范围。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与并发症风险研究》,2024年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全球糖尿病管理最新共识》,2023年
很多人问:血糖多高会引发并发症?医生给出参考值,早知道早受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医生,我血糖都到8了,会不会出大事啊?”
“隔壁老张空腹血糖7.2,现在眼睛都看不清了,是不是血糖害的?”
每次在门诊,总有人追着我问这些问题。
其实啊,血糖高到多少会“惹祸”,就像咱们烧水一样,水壶里的水超过了警戒线就会沸腾溢出。
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警戒线”到底在哪儿,以及怎么守住它。
咱们老百姓最常测的是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
先说空腹血糖,正常人的数值在3.9-6.1mmol/L之间,这就像是水库里的水位,既不能太低干枯,也不能太高决堤。
如果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就像水库闸门坏了,水开始往外漫,这时候医生就会怀疑是糖尿病了。
但更危险的是餐后血糖,吃完饭2小时后如果超过11.1mmol/L,相当于洪水已经冲垮了堤坝,全身的血管和神经都会被“泡烂”。
不过,光看一两次血糖高也别慌,有人偶尔吃顿大餐或者熬夜加班,血糖也会“蹦高”,关键是看长期趋势。
这就得提到糖化血红蛋白(HbA1c),它像是一张“三个月的血糖成绩单”,正常值应该低于6.5%。
如果超过这个数,相当于连续三个月血糖都“不及格”,并发症的风险就会蹭蹭往上涨。
血糖超标不是静悄悄的,身体早就会“报警”。
比如手脚像被蚂蚁咬一样麻,晚上睡觉小腿抽筋,这其实是高血糖在“啃”神经。
还有些人总觉得口渴,一天喝两大壶水还是口干,上厕所比吃饭还勤快——这是血糖太高,身体在拼命“冲马桶”。
更吓人的是眼睛,看东西像蒙了层雾,电线杆看成两个人,这就是高血糖把眼底的血管“泡肿”了。
我接诊过一个患者老李,空腹血糖常年8.5,总说“不疼不痒的怕啥”。
结果去年突然心梗,抢救时才发现心脏血管已经像生锈的水管一样堵死了。
他拉着我的手说:“早知道血糖高会要命,我肯定天天扎手指测!”
吃饭要像“搭积木”
别一听糖尿病就得顿顿啃黄瓜。
咱们可以把主食、蔬菜、肉蛋奶搭着吃。比如一碗糙米饭(拳头大小)、一巴掌大的清蒸鱼、再加两把绿叶菜,这样血糖不会“窜天猴”。
特别要远离“白三样”:白米饭、白馒头、白面条,它们升糖比坐火箭还快。
运动要“见缝插针”
不用专门去健身房,每天快走半小时就管用。
看电视时踮脚尖、等公交时扭扭腰,甚至拖地擦窗户都是好办法。
有个大妈每天边跳广场舞边测血糖,三个月下来血糖从9.2降到6.8,药量都减了一半。
监测要“抓重点”
家里备个血糖仪,重点测四个时间点:早上空腹、早饭后2小时、午饭前、晚饭后2小时。
记录本上画个表格,哪天吃多了、动少了,一对比就明白。
千万别像存钱似的,等攒够难受了才去医院。
吃药要“守纪律”
降糖药不是止痛片,疼了才吃。
有个大叔总忘记吃药,后来脚趾发黑截肢,现在见人就念叨:“药片比饭重要!”如果吃二甲双胍,记得饭后嚼碎,否则胃会闹脾气;打胰岛素的话,每次换注射部位,别总扎肚皮一个地方。
睡觉要“关手机”
熬夜刷手机,血糖会偷偷升高。
建议晚上10点前躺下,睡不着也闭目养神。
枕头边放杯水,起夜时抿两口,既能防口干,又能稀释血液。
“吃了药就能随便吃”:降糖药不是护身符。见过有人吃完药啃西瓜,结果血糖飙到20,直接送急诊。
“血糖降得快就是好”:血糖像坐滑梯一样骤降,反而会头晕摔倒。有个阿姨空腹血糖从12猛降到5,眼前一黑摔骨折了。
“偏方比医生管用”:苦瓜南瓜能辅助,但不能当药吃。隔壁大爷喝了一年苦瓜汁,血糖没降,胃喝坏了。
血糖高不可怕,怕的是不管不顾。
记住这几个数:空腹别超7,餐后别过10,糖化血红蛋白守好6.5%。
就像咱种庄稼,平时勤浇水施肥,才能防着旱涝灾。
从今天开始,每天走够6000步,少吃两口白米饭,测血糖像看天气预报一样勤快。
您要真能做到这些,我敢拍胸脯说:十年后还能牵着孙子逛公园!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
3.王陇德院士团队《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核心信息》
4.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糖尿病防治应知应会手册》
糖尿病人出现这5种情况,必须马上住院,否则生命可能有危险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说白了就是身体里的“糖”出了问题,不是太多出不去,就是管“糖”的那扇门锁坏了,胰岛素钥匙怎么拧都不灵。
现代医学技术再先进,也还没办法彻底根治这场“甜蜜的烦恼”。可别小看它,它不是温柔的邻家女孩,而是一只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让人措手不及!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没啥大不了,控制饮食、吃点药就行了。但你知道吗?
当糖尿病人出现某些特殊情况时,必须立刻住院,否则可能危及生命!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五种必须马上住院的情况,别等身体拉响警报了才后悔莫及。
有些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或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人,如果突然出现口渴、尿多、乏力、恶心呕吐,甚至呼吸带着一股烂苹果味,这可不是刚吃完水果,而是身体在“燃烧”自己,进入了酮症酸中毒的危险状态!
这是怎么回事?打个比方,人体的能量来源主要是葡萄糖,可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者抵抗,葡萄糖进不了细胞,身体没得吃,就只能拆自家的“砖”(脂肪)来充饥。
脂肪燃烧后会产生酮体,一旦积累过多,血液就像加了太多醋的汤,酸性过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昏迷。
危险信号:
- 口渴得像在沙漠里走了三天,哪怕灌下一桶水也不解渴。
- 尿多到怀疑人生,仿佛尿频附身,每半小时就冲厕所。
- 呼出的气味像烂苹果,但你压根没吃苹果。
- 恶心呕吐、头晕乏力,像极了晕车,但你根本没坐车。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别犹豫,立刻去医院!因为拖下去可能会造成昏迷甚至死亡。
第二种情况:低血糖——比高血糖更要命!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有血糖高才危险,殊不知,低血糖才是真正的“隐形杀手”!尤其是长期打胰岛素或吃降糖药的人,血糖降得太猛,身体比你还着急,直接“断电”!
有研究指出,低血糖严重时,大脑供能不足,可能在几分钟内导致昏迷甚至猝死。这就像手机电量突然跌到1%,还没来得及连上充电器,直接关机!
低血糖的典型表现:
- 突然心慌、手抖、出冷汗,像是考试前的紧张感爆棚。
- 头晕、眼花、注意力涣散,感觉世界在旋转。
- 极度饥饿感,明明才吃过饭,肚子却像个无底洞。
- 严重时,会直接昏迷,这就是最危险的地方!
低血糖的“致命一击”在于它来的快,猝不及防,特别是夜间低血糖,人睡着了,没察觉,可能就再也醒不过来了……所以,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赶紧吃点糖,如果昏迷了,家人一定要立刻送医!
糖尿病人的脚,就像是“玻璃做的”,一点小伤口都可能变成大问题!糖尿病足,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和血管受损,脚部供血不足,感觉也变钝了,哪怕扎个小刺都可能溃烂、感染,甚至发展成坏疽,最后不得不截肢!
你能想象吗?有些糖尿病患者,脚趾都烂到见骨了,自己却一点都不觉得疼!这不是玄幻小说,而是现实病例。
糖尿病足的危险信号:
- 脚部溃烂久久不愈,伤口像赖着不走的房客。
- 脚趾发黑、发紫,说明血管快堵死了!
- 脚部麻木、刺痛,感觉像踩在针毡上。
如果发现脚上有伤口久久不愈,或者颜色异常,别犹豫,立刻去医院!否则,病情恶化,可能面临截肢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比普通人要“脆皮”得多,伤口恢复慢,感染也更容易扩散。一旦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感染,细菌就像在体内开派对,严重时甚至会发展成败血症,直接把人送进ICU!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感染后的死亡率远高于普通人,特别是肺炎、尿路感染、皮肤溃疡这些,往往看似小病,最后却成了夺命病。
警惕这些感染信号:
- 持续高烧不退,体温像过山车一样飙升。
- 咳嗽、痰多、呼吸困难,肺部感染的典型症状。
- 尿频、尿痛、尿液浑浊,可能是尿路感染的信号。
别以为忍忍就能好,糖尿病人的免疫力可没那么强,一旦感染加重,可能会引发败血症、脓毒症,那就是致命的危机了!
第五种情况: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睛的“最后通牒”很多糖尿病患者,直到眼前一片模糊,甚至看不清楚人脸,才意识到问题严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由于长期高血糖损伤眼底血管,导致视力下降,严重者甚至会失明!
危险信号:
- 视力下降、看东西变暗,像是相机镜头蒙了一层雾。
- 眼前飘黑影,有种“蚊子”飞来飞去的感觉。
- 视野变窄,好像戴了一副坏掉的VR眼镜。
如果视力突然下降,别拖!赶紧去医院检查眼底,否则可能再也看不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了。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的危险信号。这五种情况,一旦出现,千万别硬撑,赶紧去医院!
日常生活中,要定期监测血糖、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按时用药,别让糖尿病成为生活的“定时炸弹”。
健康这条路,最怕的就是“差不多就行了”。该控制的要控制,该治疗的要治疗,愿每一位糖尿病朋友,都能稳稳当当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 中国糖尿病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
- 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糖尿病报告》
-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第39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