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想打胰岛素(糖尿病想打胰岛素怎么弄?)
哪些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这几类人必须注射胰岛素
一般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必须通过注射胰岛素的方式稳定和平衡血糖,患者需要自行注射胰岛素,掌握好注射的方法以及要领,注射胰岛素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哪3类人群必须要注射呢。
哪些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
一、一型糖尿病患者
当糖尿病被确诊之后,绝大部分的患者已经不能制造胰岛素,一辈子需要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需要每次餐前十分钟左右注射短效的胰岛素、睡觉前注射长效或者中效的胰岛素;或者是在早饭和午饭注射短效胰岛素和晚饭前注射中效、短效型混合药物;早餐和晚餐饭前的十分钟要注射中短效型混合型。
二、严重的二型糖尿病患者
1、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
当出现了严重的高血糖、身体感染、经过了大手术、急性的疾病,长期的压力需要增加胰岛素,患者已经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必须要暂时注射胰岛素方法来控制血糖。
2、降糖药没效果
如果糖尿病患者通过口服降糖药物已经不能把血糖控制住,必须要考虑注射胰岛素了。
3、患病十年以上血糖不稳定
若是患上了糖尿病十年以上、平时控制不住血糖或者控制不理想、体重明显减轻的患者也需要注射。轻度的糖尿病患者白天可以通过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但是在晚上睡觉前必须要注射长效或者中效胰岛素药剂。高血糖严重的患者必须要早晚饭前十分钟注射胰岛素。
4、肝肾功能不佳
当糖尿病患者并发肝和肾脏功能不良时,最好是停止服用降糖的药物,必须选择每天注射胰岛素,因为大部分的口服药物必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来代谢,加重了其负担。
三、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
大怀孕期间患上了高血脂一定要通过注射胰岛素的方式来控制,千万不能服用口服降糖药物,因为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引起胎儿发生低血糖甚至死亡。患者每天要接受2-4次的胰岛素注射,如果产后血糖恢复了正常就不需要注射胰岛素了。
温馨提示
以上三类人群必须注射胰岛来控制血糖,但是注射时比较不方便,患者一定要学会注射的技巧,同时也要注意饮食和运动疗法,远离高脂肪及高糖类的食物,适当的采取散步或者打太极拳的方式来进行运动,这样有利于消耗体内更多的热量,但是注射胰岛素之后避免做剧烈的运动,以防发生低血糖。
糖尿病只能吃药,不能用胰岛素,否则身体越用越废?深度辟谣
大家好,我是一名肾内科医师。大家有所不知,近年来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其实一直都是在向上增长。这与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西方化、人口老龄化、肥胖率都有很大关系。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成人糖尿病病人数量已达到1.096亿,高居世界第一。有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指出,我国约60%的糖尿病病人未被诊断,糖尿病这一诊断名词虽然很多人都听过,但是具体关于糖尿病等慢性病相关的疾病科普却远远滞后。所以国家卫健委也一直在倡导“健康中国行”的主题活动,旨在让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更早、更正规的接受疾病治疗。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唠唠糖尿病用药的那些事。
●笔者虽然从事的是肾内科,但是我告诉大家肾内科医师是半个内分泌医生你们还别不信,因为糖尿病有一个重大的并发症就是糖尿病肾病,所以不少因糖尿病的原因出现肾功能问题后都会在我们科室随访、治疗。我通过接触这些糖尿病患者后发现,有些患者、患者家属至今仍被糖尿病的一些谣言所左右。
●前两天我们科收治了一位糖尿病肾病的老太太,她出现肌酐、蛋白尿已经有2年了。这次来住院的原因是肌酐比去年复查时高了100多,血糖也控制的非常不好。岂知老太太以及他老伴并没有当回事,经常查完房就不见人了,血糖也测不到折腾了好几天。根据她具体疾病情况及血糖水平,决定家用胰岛素治疗。这一说,老太太和她老伴情绪非常的激动,说道:胰岛素都是害人的,不能打,一打这辈子就脱离不了了,而且打了之后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差,人就这样废了。我那个邻居就是..........,所以还是吃药好。
●其实糖尿病并不是这几十年才有的,在古代,我们的传统医学将它归属于“消渴”症的范畴。这在我国公元前2世纪《黄帝内经》已有论述。在现代医学的观点中,认为它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根源在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导致的。糖尿病可划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在亚洲较为少见。所以我国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都是以“2型糖尿病”为主,可占到95%及以上。
●结合我上面谈到的这个病例,如果处于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时,可以通过饮食、运动疗法调理。如血糖仍控制欠佳,则需根据胰岛素分泌、利用情况、血糖水平加用适合其服用的降糖药物。但是请注意,口服药物虽然是糖尿病比较优先的选择,但是罹患糖尿病后疾病其实一直还在进展,它将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所以治疗方式、治疗药物都需随着疾病的病程、并发症情况动态的调整。
●1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分泌其实是一个完全缺乏或严重缺乏的特点,他们的胰岛功能都很差,所以分泌的胰岛素是非常少的甚至没有。而2型糖尿病它又稍有不同,它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早期可表现为β细胞对葡萄糖的刺激反应延迟,容易出现餐后血糖升高以及下一餐前出现低血糖。
●随着疾病向前发展,β细胞的功能还会进一步恶化,这时候糖尿病病人有功能的β细胞数量也随之减少。就可表现为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空腹以及餐后血糖均升高,而我们一日三餐都在吃东西,没有胰岛素来控制血糖那是肯定不行的,所以此时病人就需要借助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或替代治疗。
●在这我告诉大家,如果是1型糖尿病,那在刚发病的时候就要使用胰岛素(根据它的疾病特点所决定,不理解可以看看上面我对1型糖尿病原理的介绍),而且需要终生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如果是2型糖尿病的病人,在生活方式、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还是不达标,那就要考虑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联合治疗的方案了。
●很多病人不了解这个疾病,他们只是把血糖值当做一个单纯的“数值”,我只能说可怕!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当人体处于异常的血糖值时,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将会损害你的胰岛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β细胞进一步恶化,还会损害我们的血管内皮系统。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又是 高血压、脑梗死、脑出血、冠心病、心肌梗死、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或直接诱因。
●根据指南推荐,当糖尿病病程中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口服降糖药物很难快速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时;出现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冠心病、脑血管病时都是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指征。现在回到我上面讲的这个病例来看,老太太已经出现了肾脏并发症,而且肌酐也呈进行性升高,在口服降糖药物血糖仍不达标的情况下(出现糖尿病肾病后有不少肾毒性的降糖药物都不适合使用),其实已经有了胰岛素治疗的绝对指征。
●这时候有朋友可能会说,我到了这个地步,但就是不用胰岛素,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我只能说不尊重自然规律那吃亏的必然是自己,关于高血糖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我上面已经和大家谈到,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终有一天会从量变到达质变,然后彻底爆发。某一天突然倒地不醒了,那可能就是出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
错,这是一个大大的“谣言”。很多人可能会说,胰岛素用了就再也脱离不了了,在这我告诉大家,这不是胰岛素这个药物导致的,这是你的疾病所决定的,你的疾病已经到了用这个药的地步,生老病死本来就是自然规律,故糖尿病亦是如此,它不可能一直原地踏步,它是会随着患病时间逐渐进展的,所以所谓的“依赖胰岛素”其实是一 种某些谣言“偷换概念”的说法。
有长、中、短效胰岛素,该选择哪一种?●确实,近年来有多个品种的胰岛素都投入市场。像短效胰岛素比较常见的有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赖脯胰岛素注射液;预混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30,、赖脯胰岛素25等;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关于胰岛素起始治疗的方式,可划分为基础胰岛素方案、预混胰岛素方案两大类,如下:
●基础胰岛素方案
基础胰岛素包括中效人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果仅仅是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时,可以保留原有的口服降糖药物,无需停用胰岛素促泌剂;如果这样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控制的可以,但是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可以看近3个月你的血糖控制的如何),那就需要考虑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所以总结起来这种治疗方案一简单方便容易被病人接受,二来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危险性偏低,而且剂量调整起来简单,体重增长的比率也比较低。
●预混胰岛素方案
主要包括预混人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这种方案需根据病人的血糖水平,选择每天1-2次的注射方案。如果使用的是每天2次的注射方案时需停用胰岛素促泌剂,这种方案一来容易学习,二来比多次皮下注射方案注射次数要少,而且比较容易控制餐后血糖,只能说各有千秋。关于药物的起始剂量、调整时剂量的增减由于需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所以这里我不再一一分析。
综合总结我国的糖尿病虽然患者人数众多,但是疾病真正的普及、知晓率还远远不够。所以我还那句话,科学、理性的认识糖尿病很重要,由于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门诊或者住院时医生又没有太多的时间一个个的和病人详细的交待清楚,所以不少病人对于糖尿病也是一知半解。基于此,有些病人可能就会因自己的主观性而对疾病产生错误的认识或者误信谣言,所以今天我也是特意查阅了不少资料,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下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携手让谣言无处遁形!
注:本文不构成医学治疗建议,也不具备医疗指导意见,仅为健康科普所用。由于临床经验有限,时间仓促,难免可能有遗漏、错误之处,还望大家及时指出。如仍有疑问,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如果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收藏,如果喜欢我的创作内容,欢迎关注我,每天都会为大家分享健康知识,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我们下期再见。#「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真相来了#@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头条辟谣
参考:
1、葛俊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P725-748.
2、中国医生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10):865-870.
为什么刚查出糖尿病,医生就建议我用胰岛素?
胰岛素是糖尿病朋友最为常见的和效果最好的药物之一,胰岛素的问世,对于糖尿病朋友来说,是一个福音。而目前胰岛素应用越来越普遍,有时候对于刚刚检查出来的糖尿病,医生就会建议注射胰岛素,医生为什么会这样做?我们一起来看。
首先来说,胰岛素的研究应用,是医学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胰岛素自1921年夏天,被年轻的外科医生班廷与助理贝斯特发现以后,距今已百年。这个胰岛素的发现,可以说是对糖尿病朋友来说是最伟大的一个发现。
糖尿病是一个高代谢疾病,引起它的主要原因就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利用障碍,造成体内糖分不能很好的被身体利用,人体为了补充自己的能量需要,只能利用自己的备用能源,而后消耗自己脂肪当做能量,在它的作用下,可以让一个体壮如牛的壮汉不久就变成瘦骨如柴。所以说,为了阻止糖尿病带来的高消耗,那就应该积极的补充糖尿病的不足。
在胰岛素问世之前,非常多的糖尿病患者用尽一切办法,有时也不能挽回疾病带来的身体危害。
但是胰岛素的问世,带来的是糖尿病治疗的最佳手段之一,为糖尿病朋友带来了福音。
很多的糖尿病朋友,对胰岛素仍有排斥。目前有些糖尿病朋友对于胰岛素有着天然的排斥感,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一个是觉得胰岛素用起来特别麻烦和注射时痛苦。
再一个,觉得胰岛素应该是血糖控制不良之后的最无奈的选择,不应该首先上来就用胰岛素,这样以后用药物控制岂不是不能很好的控制了。
尤其随着目前糖尿病药物的多样化,许多的口服药物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尤其在经典的糖尿病治疗方法中,总是先通过饮食运动等等日常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血糖,效果不好之后加用口服药物治疗。而如果口服药物控制不好血糖,再加用胰岛素治疗。这种经典的糖尿病治疗模式在很多人心里根深蒂固。也是日常糖尿病治疗一直在用的。
通俗来讲,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多是由于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组织受到损害,所以说如果应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无疑是快鞭抽病牛,加重胰岛组织的工作量。即使应用促进胰岛素利用的药物或者增加糖分利用、减少糖分吸收的药物,也是用到胰岛组织继续分泌胰岛素。
而应用胰岛素之后,使身体缺少的胰岛素得到有效的补充,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减缓胰岛组织的工作量,反而对它是一种保护作用。让它得以休息,为的是可以以后更好的干活。
有研究证实,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使用短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够让部分患者在3年之内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就能维持理想血糖水平,可以短暂摆脱任何药物。有些人即使后期应用药物,那么也可以减少药物的用量。
其实这种治疗的方式,目前国内外的糖尿病专家一直在进行研究,而对2型糖尿病胰岛细胞功能保护以及如何早期开始胰岛素治疗已经有越来越多共同的认识。
但是这种方法主要应该避免低血糖等不良反应。而且对于胰岛素的使用,务必要在医生指导下初始用药。
比如,糖尿病发现时,已经有了并发症,这是应该立即的应用胰岛素。
有些人对于日常查体不重视,即使出现血糖增高出现一些不适时,可能也不重视,所以在长期高血糖时,发生了并发症。一旦发现糖尿病时,已经有了并发症,就应该积极控制血糖,减缓并发症发生。尤其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等,更需要积极应用胰岛素治疗。
再者,初发糖尿病时,遭受创伤或者需要手术,或者处于严重感染时,都应该积极应用胰岛素,目的是为了积极的控制好血糖,便于其他疾病治疗。
再者,重要脏器发病时初发糖尿病。比如合并严重心力衰竭或者合并肝肾功能明显损害,这是也应该积极应用胰岛素治疗,目的也是为了其他疾病治疗和减少口服药物带来的不良作用。
再者,自身胰岛组织破坏明显的糖尿病患者。比如遭受严重的胰腺炎、胰腺创伤,或胰腺的肿瘤等导致胰岛素的严重缺乏,这时如果选择降糖药物治疗,也应该首选胰岛素。
再者,打算怀孕或者已经怀孕的女性初发糖尿病需要治疗。如果通过饮食运动等日常生活方式不能控制血糖,这时更应该积极应用胰岛素治疗。因为胰岛素对于孕妇胎儿来说更安全。
所以说,在很多时候,如果初发糖尿病时,医生会建议糖尿病朋友应用胰岛素治疗,这个治疗方法虽然看似比较麻烦或者注射时痛苦,但是对于糖尿病朋友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胰岛素输注方式逐渐改善,现在已经有了无痛注射,而且自动化的胰岛素输注系统逐渐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
逐渐地,期待研制胰岛素自主系统,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建立人工的“胰腺”,根据人工智能调节自身胰岛素的用量。这样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才是最好的一个消息。
我们期待,在科研人员努力之下,胰岛素和胰岛素用法的进一步改进,更好的造福糖尿病患者,让糖尿病治疗未来变得简单,糖尿病也不再算作一个让人发愁的疾病。
而目前,对于初发糖尿病朋友,如果需要应用胰岛素的治疗,也不应该对它过于排斥,而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好胰岛素的治疗,给身体疾病带来治疗利益最大化。
我是@全科医聊,希望对您有帮助。